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雷立柏談民國知識人:在中國文化與基督教之間

海報

【活動信息】

2017年7月9日(周日)15:00-17:00

單向空間·愛琴海店

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院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

主辦方:暴風公益、新星出版社、單向空間

戰略合作:鳳凰文化

直播地址:https://liveshare.iclient.ifeng.com/live_share?liveId=107319&vt=5

直播二維碼

【嘉賓簡介】

主講嘉賓:雷立柏, 奧地利古典語言學家

對話嘉賓:劉麗華,新星出版社副總編輯

書封

作者

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古典語文學家。1967年生於奧地利,1985年進入大學學習哲學、宗教學及基督教神學。1988年至1991年在台北輔仁大學學習漢語和哲學。1995年在奧地利取得碩士學位後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班,師從湯一介先生和陳來先生,於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1999年到2004年1月在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進行翻譯和研究,並開始教授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古希伯來語。2004年2月至今任教於人民大學文學院,開設「拉丁語基礎」「古希臘語基礎」「拉丁語文學史」「古希臘語文學史」「歐洲中世紀文學史」「古希伯來語」等課程。他已出版40多部涉及語言教學和歷史的漢語著作。

簽售

雷立柏老師本場活動將帶來《我的靈都》和《別了,北平》兩部作品,並將進行現場簽售。名家現場簽售,更可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學習,感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

現場圖

下文是作者王璐德對雷立柏以前的講座側寫,歡迎閱讀了解這位我們這位奧地利朋友。

雷立柏談民國知識人:在文化與基督教之間

1、民國時期基督徒知識分子的社會處境

在1895 年甲午戰爭之前,處於清朝的人仍舊有著一種強烈的「天朝上國」的觀念,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對西方和世界都是封閉的狀態。但1895 年甲午戰爭日本打敗,使受到很大刺激,從當時的慈禧到知識分子階層都變得開放學習日本、西方。可以說,「在清朝末年,傳統的模式和語言都很大的改變了,變成一個新的社會,這也是為基督徒知識分子提供一個很好的背景讓他們突破。」雷教授介紹說。

「甲午戰爭后,人開始睜開眼睛看到底的位置在哪裡,然後開始重新審查儒家傳統和基督教的對比,到底哪個更優秀、到底儒家有什麼缺點,看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地位。這也是今天基督徒知識分子面臨的問題:到底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地位是什麼?」雷教授總結說,當時知識分子比如魯迅等對傳統文化有很大的批判,這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受到很大的動搖,但1914 年的一戰摧毀了西方文化的優秀感,以前西方人傳播自己的文化說很強,但是一戰讓人看到的確你們的大炮很厲害,但是你們互相殘殺。所以當時有知識分子提出,西方文化是物質文化很強但是文化的精神文化更強。——所以面對西方文化,的知識分子非常複雜。

民國時代,一方面發生很多現代化,比如鐵路、電線、媒體等;一方面日本侵華,戰亂頻仍。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基督教在也有它的發展。鴉片戰爭后,一些西方傳教士寫書傳播知識、印刷聖經,但傳教影響不是很大,同時還有一些傳教士創辦教育等發揮間接的影響;另外還有很多傳教士辦慈善機構、辦醫院、孤兒院;神學的研究也開始了,民國時代已經開始有的神學家,最有名的是趙紫宸,他們也能夠吸收很多西方的神學觀點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理論性越來越發展。

但如果要對神學有深入了解的話,必須掌握語言,特別是聖經的原文,因此宗教改革后馬丁路德等特彆強調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第一位希伯來語的專家是河北人李榮芳(1887--1965),曾在英國、美國留學,專攻舊約和希伯來語,獲持羅神學院神學博士學位。1917 年學成回國后加盟匯文大學神科,是燕京宗教學院最資深的教員。

民國二十一年(1932),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第一屆畢業生與導師合影。

2、兩位基督徒知識分子的宗教體驗與語言

但是,當時基督徒知識分子中對於聖經語言是怎樣的情況呢?有兩個人很值得研究,雖然他們都不算得上是主流的基督徒知識分子。

曾寶蓀(1893-1978)是曾國藩的孫女,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傳統的儒家家族。小時候在杭州一個女傳教士創辦的女校學習英文,準備出國。1918 年她回到家鄉湖南長沙創辦了一個女校成當校長,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1923-1928 年她也參加基督教協會的活動,也去耶路撒冷參加會議,因為她來自很有名的家族,所以也是的一個招牌。

1934 年她寫了一個小文章《我的宗教經驗》談到自己的信仰經歷。她談到自己的家族背景,以及她怎麼從一個儒家文化家族背景的人成為一個基督徒。她說到他們家的男人都是儒家,儒家的理性是比較理性不相信鬼怪,但他們家族的婦女都是念佛念經,所以她有次看完聊齋志異晚上很害怕不敢睡覺因為害怕鬼。後來上了傳教士的學校,開始覺得基督教沒有什麼吸引力,因為認為聖經的倫理遠不如儒家,儒家倫理非常詳細,比如對妻子、孩子分的都非常清楚,所以她說「第一,覺得基督徒的人倫哲學還不如儒家好;第二,覺得基督教的玄奧思想又不如佛教玄妙;第三,覺得的是對比文字的美基督教更在這兩者之下,覺得傳教士翻譯的中文聖經不美。」這三個點很有意思,可能比較有代表性。儒家和佛教裡面長大的人看到基督教可能是這樣的感受。但為什麼後來她成為了基督徒呢?她有一個體驗是她在高中時反對她的女校長。那個女校長是個外國人讓她到校長辦公室一趟,本來她很害怕但到了之後那個校長她沒有說什麼,只是讓曾寶蓀跟她一起跪下來禱告,然後說「你走吧,我寬恕了你。」這個感動了她,覺得這是基督徒的博愛、寬容精神,體現了耶穌的人格。

所以1928 年她告訴家裡面說「我要入基督教,因為我認為耶穌的人格好」。第二是「儒家雖然好,但是已經很陳舊,我認為可以進入基督教有些更新」。當時他們家的婦女長輩都反對她,說她不能入外國的宗教,男性長輩說「給你半年的時間,你都讀讀各個宗教的書,如果半年後還這樣想,我們就同意了」,半年之後,曾寶蓀沒有改變,於是成為了一名基督徒。

曾寶蓀,早年抱著「教育救國」的夢想遠渡重洋赴英國求學,歸國后又發誓「終身不嫁」,矢志投身「教育救國」的民國女教育家。

另外一個是吳經熊,寧波人,爸爸是商人,從小他學了英文,在上海上學。後來去了東吳大學學習法律,是法律哲學的專家。他是一個天才,1920 年去了美國兩年就拿到博士學位;然後又去了柏林、巴黎等,1924 年回來,在東吳大學當老師。28 歲時就已經是當一個法官了,1931 年是蔣介石立法委員會的委員,他的西方法學也懂很多,地位很高,非常成功,錢也很多,生的子女也很多。宋美齡當時建議他說外國人翻譯的中文不好,你文言文也很好,你可以重新翻譯下聖經。他於是重新翻譯了詩篇。他還給聖經裡面很多人重新命名,比如路加他翻譯為「露稼」,人的名字都弄得非常優美。

在美國期間,因為對新教印象不好,所以他入了天主教。很有意思的故事是他怎麼皈依基督信仰呢?1950 年,在他51 歲時他用英文寫了一本自傳講到這個,他說自己1930 年代時很困惑,因為雖然他事業很成功但因為日本侵華的原因他輾轉去了香港,當時覺得人生很渺茫,他讀了一本西方一個女修道士寫的《history of soul》,這個作者才活了24 歲肺病就死了,書里作者就寫了自己內心的困惑:「一方面我那麼弱,但是在精神上我很剛強;一方面我非常自由,但又很克己;一方面信仰給我那麼大的喜樂,但我又憂愁……這種非常矛盾的狀態。」吳經熊說:「這個女孩才24 歲,但比我還明白老子。」他從這個女孩的宗教經驗更明白了老子。他說老子是個神秘神學家,這個女孩也是;這個女孩的書可以給哲學搭一個橋樑。所以他發現從基督信仰看古代經典很有意思,發現「我成為一個基督徒不需要放棄儒家思想,而是給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儒家經驗。」他一直認為:光從中文的角度看儒家經驗就是水,但是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看,是水變成酒,所以他說「我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可以從基督信仰的角度看到文化的東西有一個新的維度,而且覺得儒家文化裡面很多也說出基督信仰的道理」。

他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出發點,後來他一輩子做了這個工作。比如他說中世紀阿奎那這些神學家給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受洗,是把亞里士多德的「水」變成很好的、可以用的「酒」,所以吳經熊一直在做一個夢,希望能把基督信仰與文化結合。

吳經熊是現代政治和法學界頗有影響的天主教學者,更是一位跨越東西方文明的奇才。他的著作涉及法學、唐詩、禪宗、基督教靈修學等方面,有《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三度論》《唐詩四季》等。

3、聖經的語言到底美不美?學了原文才知道

透過這兩位的經歷,雷教授得出的結論是:對民國時代的基督徒知識分子來說,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何結合的儒家傳統和基督信仰,而且如何用文化來表達基督信仰的問題。

在這裡,他發現一個困難:這兩個人都非常看重聖經的語言,比如曾寶蓀說「基督教的語言不美」,而吳經熊則身體力行,因為覺得聖經語言不美所以重新從英文翻譯了聖經,但又過於美化了語言。他認為曾寶蓀可能算是第一個女神學家,吳經熊也很有學識,但無論是曾還是吳,他們體驗到聖經的美都很有限,因為他們沒有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老師。「整個民國時代,懂得這些語言的基督徒就很少。」那麼,到底聖經的語言美不美?雷教授說,這些民國時期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其實不知道。「誰說聖經的語言不美呢?西方古代的語言是很美的。」他說,「如果你要學基督教的美,必須要學經典的原文。聖經的希伯來文經典非常美,但是你要進去,你就需要花一點時間進入美麗的狀態。」

「不要只是停留在漢語的美里。」作為一個在生活了20多年的西方人,雷教授說到,「人有自己的語言情結,覺得自己的語言是最美的。比如人覺得覺得漢字是最美的,對ABC是排斥。我們的ABC也很漂亮,我希望人也欣賞ABC的美。」他說,「這是很重要的。比如吳經熊這些人都覺得自己的英語非常好,能寫很優美的英文著作也非常暢銷,但還不夠,你還得學一些古典語言。就比如你學中文如果不學習一些唐詩宋詞,你能說你懂中文的美嗎?」

「對人來說,好像漢字的美麗成為壓倒性的、排斥其他語言的,這是一個問題。」他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希伯來語、希臘語的原文聖經,「你了解它的原文,會非常不一樣,你會看到另一種美麗。」

希伯來語兒童詩歌

4、民國時代和今天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對聖經原文都了解比較淺

雷教授說,耶穌時代的地中海的世界是一個多語言的世界,當時耶穌很多門徒除了會希伯來語也會希臘語等多種語言,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也是需要如此,「要有多語言的溝通能力,不僅僅是英語、漢語,還要有其他的語言。」

而且,學習這些古代語言也會給我們了解西方文化、看西方一個新的維度。「現在大家常常覺得西方文化就是開放的、個人主義的、自私的,但是西方文化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保守的、宗教的….有人以為文化這樣,西方文化那樣。我都不敢這麼說,文化博大精深,西方也是如此;文化是個大海,西方文化也是一個大海。西方有不同時代的西方人,你了解不同時代的語言,你所謂的西方文化也會變得很不一樣,就好像也有不同的時代一樣。」

雷教授再次總結了自己的結論。他認為:在民國時代出現很多新興的基督徒知識分子,他們腦袋是很開的,他們學了很好的外語,受到的外國教育也很健全,他們有很好的能力,也可以跟文化溝通,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我們還要更上一層樓:如果要和基督宗教傳統對話、要把基督宗教文化引入到社會中,基督徒無論是語言還是歷史方面,都需要學習更多。」

「這30年來,也出現一些基督徒知識分子,但同樣的問題也存在:就是他們也比較少學習西方古典語言,所以對聖經學的把握還是比較淺。」人需多元化學習語言,也需要飲水思源反思很多語言的出處

「所以今天應當推動多元化語言的學習。」雷教授認為,人幾十年來學習外語上都比較單一,50年代全部學俄語,現在又全部學英語,事實上,很多小語種比如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都很需要。而尤其是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的學習非常重要。他感到很遺憾的是,在研究甲骨文的人比研究古希臘語還多,但其實甲骨文沒有文獻,而古希臘語有很多重要的文獻,比如荷馬史詩、有很多教父著作…而希伯來文關係到聖經舊約,拉丁語又是關係到很多法律著作、神學經典等。

同時,人需要對自己的很多語言需要反思。比如學校、哲學這些現代人用的詞都是從拉丁語這些西方古代語言來的。特別是我們常常說的「母語」(Mother Tongue)這個詞是從哪裡來的呢,雷教授強調說,這不是從古代,而是和基督教有關係的。這個詞是跟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有關係的,他在懺悔錄里記錄他學習拉丁語是從媽媽學的,他還記得媽媽溫柔教導的樣子,而之後在學校學習外語時男性老師野蠻粗暴的樣子成為鮮明對比,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描述學習母語與外語的區別,之後才有母語這個詞。本來當時的社會是男權至上,但因基督信仰提高了婦女地位,所以才可以有一個「母語」這個詞保留下來。「很多人問母語這個詞從哪裡來的?奧古斯丁。其實很多語言裡面的概念來自於聖經來自基督教。我們每天都喝這個水,但是飲水不思源,所以我在推動西方古典語言的學習,希望人思考下。」

雷立柏:古希伯來語課程

5、研究希伯來語與希臘語應該成為人的一個嚴肅任務

學習西方古典語言對於中西對話、走向世界也非常重要。「中西要對話,就好像兩個人要對話一樣,但是你沒有對話的能力就是的語言,你無法對話。如果你要和西方神學家對話,你沒有學希臘語,你沒辦法對話。」雷教授說,現在有很多翻譯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的中文版很方便,不懂原文也可以,「但是你永遠沒有機會讀原文。」所以他希望大家多多學習語言,成為勤奮的人,而不是懶惰的人。

「我希望人走向世界。一方面讓世界走向,一方面讓走向世界。現在我們看很多西方的東西傳進來了,但是走出去的很少。因為我們只是懂漢子的話飛不出去,只是在一個鐵匣子裡面。」他希望人更多的學習語言,不要排斥ABC。

他最後說:「研究古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來語應該成為人的一個嚴肅任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