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先住著皇帝,后請來神仙,枯坐林浦忘中原 | 福州萬神殿 03

在老福州的心目中,福州一直是一座人傑地靈的城市。這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信仰,有著各司其職的眾神,更有著延續不斷的人間煙火。這一次,我們穿梭在福州的大街小巷裡,探訪那些大大小小的神仙,來講述他們與福州、與這凡塵間的有趣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上,福州曾經五次為都。今天要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南宋末年,正是福州第三次成為國都之時。

公元1276年3月,面對洶湧南下的元朝大軍,時年7歲的南宋小王爺趙昰在群臣的簇擁下經水路逃至福州,於倉山區城門鎮濂江村登陸,同年5月即皇帝位,升福州為福安府,史稱宋端宗。

敲黑板:昰同音於試,這倒霉孩子,叫啥不好叫肇事

今天的林浦泰山宮,就是肇事當年的行宮,平山閣。

據傳當時隨行的三十多萬軍民把臨江的山頭一一削平、用於駐紮,便有了如今這一整塊的「平山福地」,完美證明了陛下的名字不是白起的。

在當時的宋端宗手下,有抬著母親的棺槨隨軍入閩的左丞相陳宜中,有被俘后拒不投敵、絕食而亡的參知政事陳文龍,有堅決抗敵、力戰至死的樞密副使張世傑,還有最終抱著南宋末代小皇帝於廣東崖山投海自盡的直學士陸秀夫。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淪為元軍階下之囚的文天祥,這時也從敵陣逃脫,一路輾轉來到福州。

隨後,他們便在福州招兵買馬,集合了十餘萬的正規軍與三十萬民兵,使得福州一時間成為了當時南宋人民的抗元中心

泰山宮前是東西兩個相對的轅門,非常有趣的是,由於風水的緣故,這兩個轅門的名字是與實際的方向相反的,這裡的西轅門,正對著東方

遺憾的是,重組的宋軍大多是些新兵蛋子,將領也往往缺乏作戰經驗,再加上當時的執政大臣們在繼續戰鬥還是往南撤退間猶疑不決、貽誤戰機,面對訓練有素的蒙古大軍,南宋軍隊在江西、福建戰場上節節敗退。

於是乎在短短半年之後,南宋政權就被迫撤離福州,直到最終在廣東的崖山海戰中被一舉殲滅。

泰山宮大殿正門

說到這裡,或許你會感到好奇——這些歷史故事和福州萬神殿又有什麼關係?

原來在宋軍撤退時,丞相陳宜中曾開倉放糧、接濟百姓,福州的百姓們有感於朝廷的恩澤,在元軍佔領福州之後,將平山閣改為社廟以免遭到元軍的破壞,這才使得林浦行宮得以保存至今,可謂用心良苦。

直到明朝重修社廟時,才又稱之為「宮」,從那時起,「泰山宮」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關於東嶽泰山的信仰,在上一篇《去東嶽泰山祖殿一游,會一會福建的百鬼之王(點擊文字可以查看)已有提到,而林浦泰山宮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以廟宇的形態保存一個行宮、以諸位神仙的神像影射南宋君臣的神奇所在。

東嶽大帝,也就是宋端宗的神像

就比如,泰山殿的主神位上所祭祀的東嶽泰山神,實際上是我們的宋端宗——肇事,哦不,趙昰皇帝的化身。

在趙昰兩旁的小神龕里分別站立著兩位小神,長相有點萌萌噠。

一位是由陸秀夫抱著跳入海中殉國的末代皇帝宋懷宗趙昺(再敲黑板,昺同音於餅),一位是秀王趙與擇。

遺憾的是由於玻璃阻隔,光線太暗,我只能拍到這樣的場景了。

大殿下分立著楊、李二位將軍,意在守護大宋江山。至於他倆具體是誰,我的回答只有四個字:無可奉告(其實是我也不知道)。

泰山殿的兩側牆壁上,懸挂著文天祥、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生平簡介,由此兩側排開,使得整個泰山殿的構造就像一個小型的朝廷,彷彿七百多年前南宋末代朝廷的景象。

泰山殿的戲台

神像正對著戲台,戲台底座上,鏤刻著《三國演義》里的著名故事:桃園結義、火燒新野、趙雲救主、舌戰群儒等等,惟妙惟肖,只消繞行一圈,就好像重讀了一遍小說。

恢弘壯麗的藻井

抬頭仔細觀察藻井,你可以看到一整圈刻畫得相當細緻的小神像。

這樣看,沒毛病,很莊嚴

在泰山殿右側的總管殿,主神位上供奉著一尊黑臉長須的神,據說影射的是南宋左丞相陳宜中。

眾所周知,黑臉在傳統中代表著忠厚、正直等性格特質,比如陳宜中的前輩、來自北宋的包黑炭就是一個先例。

想知道陳丞相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如何,他就會給你看他的臉色。

喂,你擋住我了

不過讓我感到納悶的是,為啥前後會有兩個陳宜中?所以他倆是啥關係?這個疑問,無從解答。

關於陳宜中,還有一個略為悲傷的典故。

大殿上寫著「平山福地」四字的匾額據傳原本是陳宜中手書,但由於後世的人們發現,他並未像前人所認為的那樣捐軀赴國難,而是在前往占城(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搬取救兵時抹油開溜,最終逃到暹羅(指的是今天的泰國),在那終老的緣故,便撤了下來。

1940年,辛亥革命志士、國民陸軍上將林之夏曾到此考察抗元古戰場,應邀題字「平山福地」,就此代替了陳宜中的手書。

就連大王殿上的功德箱上也飽含著愛國情懷:

五代殘唐亂紛紛,陳橋一舉天下平。

大宋江山從此定,豈容胡兒亂神州。

在陳丞相的殿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員分兩列整(糊)齊(在)排(牆)開(上),還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神像也一併存在(遺憾的是,沒文化的我並不能把他們與神像一一對應上)

高照立於大殿之上,可以想見在游神時,人們高舉著寫有「宋樞密副使越國公」的高照走在路上的模樣,彷彿張世傑在與人們同行

大殿兩旁,分列著兩排兵器——三尖刀、狼牙棒、方天戟、丈八矛、鉤鐮槍……

站立其中,難免有一種「夢回吹角連營」的感覺。

在歷史上,泰山宮幾經火災,幾經修建,最後一次的修繕則發生於1998年。

當時的林浦村民與旅台鄉親捐資二百多萬元,嚴格按照古建築格局,請省市古建築專家指導修建,才成為了今天這副模樣。

從圖上可以看到,林浦行宮在當時並排列著大王殿、泰山殿與總管殿

如今的泰山宮,由泰山殿、總管殿與天后宮組成,天后宮用於供奉富有福建特色的媽祖娘娘。

平日里的泰山宮,天后宮的正門也是唯一開啟的、供人出入的通道。

走出泰山宮,走入暮色中。夕陽殘照之下,眼前的它顯得有些落寞。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了文天祥最終被俘、面臨亡國時寫下的詩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

之餘,才注意到林浦村的老人家們依舊在天后宮門前拉著家常,抽著煙,彷彿那些逝去的金戈鐵馬都從未存在過一般。

一回頭,對岸的海峽會展中心便突兀地映入眼帘,這一段閩江如此這般地隔開了兩個世界,沉默流淌。

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起,蒙古鐵騎不斷向四方擴張,西進的軍隊一直深入到歐洲腹地,將幅員遼闊的俄羅斯都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而宋朝憑藉著數百年來堅守城市的作戰經驗和豐富的水戰戰術,與蒙古大軍整整相持了四十多年,成為了歐亞大陸上抵抗蒙古鐵騎最為長久的國家,最終卻依舊難逃覆滅的命運。

可即便成者王,敗者寇,在後來人眼中,成敗轉頭皆是空。

或許,沉重的歷史無論撒播下多少的離合悲歡,都會在滾滾東去的江水中,皆付笑談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