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賣國求榮or卧薪嘗膽:吳三桂衝冠一怒到底為了誰?

對於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慟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縞素」是指為崇禎帝戴孝報仇,「紅顏」是指為愛妾陳圓圓受辱雪恥。但這畢竟是戲詞,並不能說明吳三桂聯清抗李的真實動機。吳三桂作為賣國求榮的典型代表,已經被世人痛罵了幾百年,但是近年來,卻有不少人為吳三桂「平反」,認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並非真的降清,而是另有隱情,還給出了種種證據。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有說服力?吳三桂降清到底是賣國求榮還是卧薪嘗膽?

事件回顧:

1644年春,李自成農民軍攻佔北京,大明江山陷落,吳三桂擁重兵退守山海關。當時吳三桂處於兩難境地:北有虎視眈眈的清朝鐵騎,南有披靡而至的大順軍隊。而北京城內又屢屢傳來噩耗:大明皇帝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父親吳襄被大順軍拷打將死,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於是,吳三桂做出了向清朝求援的決定,他打著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引清兵入關鎮壓李自成起義軍。大順軍是被打敗了,但中華大地也自此改了名換了姓了。後來吳三桂又「破流賊,定陝,定川,定滇,取南明王於緬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聖武記》),為大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無異於引狼入室,但他自己卻從中得到了巨大利益——獲封平西王,坐擁雲貴之地,成為封疆大吏。

辯白者觀點闡述:

為吳三桂平反辯白者認為,北京失守后,吳三桂夾在清王朝和起義軍之間,勢力最弱,兩邊硬拼無異於送死,所以他能選擇的只有兩條路:要麼降李抗清,要麼降清抗李。清朝雖是異族外邦,但身負國讎家恨的吳三桂與大順軍更是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他只能暫且聯合清朝共同對抗李自成的大順軍,但他的終極目標並非封王拜將,坐享榮華,而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以報仇雪恨、光復故國。

辯白證據一:

吳三桂一直抗清態度堅決,一度對明朝降清的勸降函「答書不從」。

筆者反駁:

吳三桂從「堅決抗清」到「主動降清」的轉變,關鍵之處在於局勢的轉變。在局勢未明之時,吳三桂當然是要持觀望態度,以求待價而沽。當明朝回天無望,吳三桂為了保全自己,立馬就投降了清朝,這怎麼能說他「抗清態度堅決」呢?無論是當初的「堅決抗清」還是後來的「主動降清」,吳三桂都只是權衡利弊后做出的利己決定。

辯白證據二:

吳三桂在寫信給多爾袞求和時稱「我朝之報北朝者,將裂地以酬」,把明朝叫做「我朝」,把清朝叫做「北朝」,就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而非以亡國之將的身份向清朝乞降。

筆者反駁:

正如吳三桂打著「 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引清兵入關是為了收買人心、為自己的降清辯解,他在求和信中以「明臣」自居,而絕口不提「投降」之詞,只是自抬身價,也給自己一個台階,而彼時他的內心實際上已經有了「另尋良木而棲」的想法。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最主要原因是為自己找後路,而非替「君父」報仇。

辯白證據三:

山海關之戰打敗李自成后,吳三桂曾提出:「約自成回軍,速離京城,吾將奉太子即位」。所以說,吳三桂是想奪回北京后,把江山還給朱氏太子,可見其心在明而不在清。

筆者反駁:

吳三桂若真是一顆忠心只為朱家江山,他又怎麼會在勢力尚存時置幾任南明皇帝而不顧,拒絕協同反清復明,甚至出兵緬甸追殺舊主,親手縊死永曆帝。吳三桂但凡有一點人臣之心,也不會做出弒君求榮的事情。

辯白證據四:

吳三桂鎮守雲貴后,暗布黨羽,積蓄力量,以求時機反清復明。後來吳三桂還扛起了「興明討虜」的大旗,起兵抗清起義,只是因為清朝日益強大,吳三桂勢力不及,才沒能替明朝舊主恢復江山。

筆者反駁:

吳三桂確實一直在厲兵秣馬,壯大軍隊,但其目的並非是恢復故國,「反清」是真,「復明」則只是借口說辭而已。吳三桂最終「扛起義旗」,抗擊清廷,那也只不過是因為康熙帝削藩侵害了他的利益。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登基,皇帝姓吳而非朱,國號為周而非明,由此可見,他「反清」並非為了「復明」,而是為了自己當皇帝。

綜上所述,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的既不是故國大明,也不是舊主崇禎,更不是愛妾陳圓圓,甚至不是父親吳襄,而主要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吳三桂動不動就喊出「復君父之仇」的口號,扛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自始至終都是借明朝的號召力,實現自己的狹隘目的。筆者並非一個「漢族沙文主義」者,但作為一個受大明皇恩、食大明俸祿的高級將領,吳三桂賣國求榮,俯首降清,甚至弒君屠民,他註定要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絕不可能平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