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俄媒體曾傲慢稱:沒我們把壓箱底三大技術給中國 中國能成強國?

1951年組建的哈爾濱、瀋陽、株洲三個航空發動機修理廠,成為航空發動機製造業的基礎。其中,株洲航空發動機廠前身是個炮彈廠,剛建廠時一千多職工都不熟悉航空技術,僅有的100多台設備也很陳舊。新航空發動機工業可謂白手起家。當時國家給予了充分支持,還有蘇聯提供技術援助,在自主摸索下,一年後就基本掌握了當時M-11發動機的全套修理技術。不過,當時從蘇聯引進航空發動機,對方只轉讓生產圖紙,而且是其即將淘汰的發動機型號。比如從蘇聯引進渦噴-5發動機的時候,蘇聯的軸流式發動機已經出來了,離心式都已經面臨淘汰。最終,這批渦噴-5發動機於1956年6月就通過了鑒定,批量生產時間比原計劃提前近一年多,主要用於國產殲-5戰鬥機。

由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空軍裝備體制發生變化,殲-9、強-6等飛機計劃相繼下馬,作為配套的渦扇-6也失去了使用對象,研製計劃於1984年初正式取消。這導致在航空動力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拉大,一度達到二三十年以上。1998年,從俄羅斯得到了巡航導彈小型渦扇發動機技術,2000年,引進了俄制RD-33系列發動機,也獲得了全套的資料。結合自行研製的成果,開始著手FC1發展型動力——渦扇-13發動機的研製。

2011年,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與簽署的D-30KP-2發動機供應合同,俄羅斯NPO「土星」公司已經陸續向中方交付發動機。2012年10月16日在雷賓斯克,代表正式簽收首批12台發動機。2012至2015年間,合同簽訂的184台D-30KP-2將陸續交付。而在此之前作為雙方交易的一部分,俄羅斯將D-30KP-2的全套技術交給,隨後自行仿製生產了渦扇-18發動機。2016年,運-20原型機、伊爾-76試驗機正在換裝國產渦扇-20發動機進行試驗,其中一架全部換裝了渦扇-20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而在11月份的珠海航展上,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公司也表達了購買國產渦槳6發動機的願望。一些俄國媒體甚至刻薄地形容,「空軍的翅膀是俄羅斯提供的,沒有俄羅斯生產的發動機,空軍又如何起飛呢?」

航空發動機研製極其複雜、投入龐大,產品和技術開發周期長,一代航空發動機從最初技術預研、立項,到定型批產至少需要15~20年,甚至30年之久。據統計,國外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飛機研製周期約4年,發動機研製周期為5年左右。二代戰機研製周期為5~7年,發動機研製需7~8年。三、四代戰機研製周期為6~10年,發動機研製周期10~15年。因此,為了滿足飛機的研製進度,航空發動機須先行立項,相對獨立地開展研製工作。但是,長期沿襲的基本原則是:飛機立項后,發動機才立項。沒有飛機型號,就沒有發動機型號,也沒有關鍵技術研究所需的經費。這種飛機和發動機「綁定」的做法,使發動機不能提前安排獨立發展,必然會拖飛機的「後腿」。

另一個問題是,往往上了型號還不知道支撐型號的技術在哪裡。此前,整個行業重型號、輕技術,人力、物力、財力都圍繞型號,忽視對技術的獲取。導致型號的研製沒有堅實的技術支撐,造成型號研製周期長,耗資大,性能、壽命、可靠性、安全性都難以達標。而航空發動機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跳躍式發展」,特別是在航空發動機的技術上取得突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引進了廉價的俄羅斯發動機技術,在蘇聯解體后的外交內困之中,掌握了從運輸機發動機到巡航導彈發動機的一系列技術,那時的俄羅斯軍工企業不賣技術就得餓死,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隨著中航發動機公司的成立以及材料和加工技術上的突破,近年來再次對發動機發力,有消息稱建立了第二條太行發動機生產線,渦扇-20大推力發動機已經裝上運-20戰略運輸機。已經具備對航空發動機進行預先研製,並且有能力在未來發展出一系列軍用及民用航空發動機。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