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考古遇上藝術,會帶來怎樣的全新體驗?

【新展大觀】

當考古遇上藝術,會帶來怎樣的全新體驗?走進首都博物館一層方廳,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日前,「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參展文物涉及21個省、49家單位,共360件(套),多為1995—2016年曆年的全國重要考古發現,涵蓋了歷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部分成果。

展覽從古人對美的認識的角度來展示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對美的認識不應該以當下人對美的評判標準來衡量,我們希望把『美好』的概念還原到各個歷史時期,用代表當時文化、工藝的文物,多方面綜合性地詮釋這一主題。」首都博物館策劃研究部副研究館員、展覽策展人之一的俞嘉馨說。

符號紋飾之美

叔五父銅匜,西周晚期,陝西眉縣馬家鎮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朱岩攝/光明圖片

在遙遠的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自然的抗爭和共處中,萌生了最初的審美意識。他們以簡單的線條刻畫在岩壁、陶罐上,表達對天地萬物的質樸認識。這些早期的「美術作品」在展覽中以一組很不起眼的「破罐碎陶」來呈現,不過這些可都是專家美中選美的珍品。其中,有湖南洪江高廟遺址出土的裝飾有太陽紋、獸面和八角星等圖案的陶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幾何形圖案壁畫,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陶瓶等,展現了遠古時期美的萌芽。

在展覽的序廳,第一件文物就是典型的仰韶文化彩陶盆,出土於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這件彩陶盆外壁的紋樣,是廟底溝文化代表性的花紋,這與早期西安半坡遺址多用直線,后喜用幾何紋樣不同,其複合了垂弧紋、弧邊三角紋、窄帶紋、圓點紋等多種圖案。」俞嘉馨介紹,彩陶紋樣從這一時期開始變得圓潤而富於變化,在變化中透露出規律,是原始藝術發展的第一次高峰。

紅陶彩繪騎駱駝胡人俑,唐代

這件彩陶盆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底小、口大、肩腹部豐滿」,這樣頭重腳輕的造型如何才能穩穩立住?首都博物館藏品管理與文化遺產調查部副主任、首都博物館展覽文物布展總負責人李健說:「當時的人很聰明,他們在地上挖一個小坑,把彩陶盆『坐』在裡面,又穩固又安全。」

說到紋飾之美,就不得不提商周時期精美的青銅器,此次展覽也彙集了各地出土的多件青銅器精品,主要集中在第二單元展出。俞嘉馨介紹,商代和周代的青銅器在紋飾上有很大不同。商代青銅器多為滿飾,除了刻畫主體紋飾,還會用精細的紋樣填滿空白部分,好比在畫布上著了一層底色;而周代青銅器對主體紋飾塑造得非常細緻,但對紋飾之間的空隙則做了留白處理。

造型工藝之美

銅鼎,商代晚期,河南滎陽小胡村商墓出土。朱岩攝/光明圖片

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發展,手工技藝的提高,對美的表達也更加豐富多樣。秦陵兵馬俑、楚漢漆器、宋元瓷器……不同材質、不同工藝、不同造型的文物,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

展覽中有一件湖北荊州博物館的明星展品——虎座鳳鳥漆木架鼓。這件碩大的漆器被擺放在第二單元中心展櫃里,主體是兩隻背對背的鳳鳥造型鼓架,鼓架上有三個環將鼓掛起,鳳鳥腳下各踩一隻老虎。整件器物造型別緻典雅,設計巧妙,體現了楚人絕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秦始皇陵兵馬俑舉世聞名,此次展覽也請來了一件跪射俑。在欣賞完跪射俑之後,可不要錯過它背後的幾件漢代陶俑。對比這幾件陶俑,會發現它們之間藝術表現手法的不同。中間最高的是四川成都六一一所出土的東漢庖廚俑,採用雕塑手法,用刀刻畫出衣褶,很有立體感。兩邊是山東青州香山漢墓出土的西漢陶俑,採用彩繪手法,在平整的表面上畫出領口袖口。俞嘉馨說:「不要小看這點區別,藝術上一個不同的呈現方式,可能背後有其漫長的變化過程。」

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成為主導社會意識與潮流的中堅力量。位於陝西藍田的呂氏家族墓,是北宋文壇名士、金石學家呂大臨及其家族成員之墓,墓中出土的隨葬品真實反映了北宋士大夫階層精緻的日常生活。隨便一件渣斗,用的都是耀州窯青釉刻花的瓷器。渣斗又稱唾壺,是用來吐污穢物的,流行於魏晉至宋代。「明代的瓷器里也有一類叫渣斗,器形跟它近似。」李健認為,「明清時期所謂的渣斗,實際上是花器,就是花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渣斗。」這件渣鬥口沿內刻折枝牡丹紋,外腹刻蓮紋,刻花流暢,技術精湛,代表了耀州窯刻花技藝的巔峰水平。

青銅鎛上的裝飾,西周時期,湖北隨州葉家山曾侯墓出土。朱岩攝/光明圖片

地處歐亞大陸東端,很早就與周邊甚至更遠地區有著經貿往來,傳統的藝術審美,在與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西漢以後,絲綢之路的開通,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中出土了一批反映中亞文化的文物,對研究北朝至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具有重要價值。本次展出了虞弘墓中的兩件人俑,一件是高鼻深目的持壺男侍俑,另一件是反彈琵琶、腳踩蓮花座的女伎樂俑,都帶有明顯的外來文化特徵。

想要了解海上絲綢之路,不妨看看「南澳I號」的出水文物。「南澳I號」是廣東南澳島的一艘明代商貿沉船,俞嘉馨介紹,沉船遺址的出水文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外銷商品,「我們去東南亞旅遊的時候可以去當地博物館看看,很多東西都很熟悉,這反映了我們對外域的影響」;另一類是定製商品,即按買方要求的紋樣、造型生產出來的商品。這些曾經的商品,如今的文物,為研究明代海上貿易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資料。

文物無言,卻記載和傳遞著歷史信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不僅為我們呈現了古人的生活面貌,更傳遞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與好,以及這一審美意識背後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