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理論】德國科普期刊綜覽與評析(上)

德國科普期刊綜覽與評析(上)

吳限 譚文華

德國是近現代科學的發祥國之一,科學活動很早就已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尤其是從19世紀中期起,德國的科學教育開始系統化、職業化、批量化,此時德國在各個科學領域迅速邁向世界最前沿,以此而帶動的技術和產業進步使得國力迅速增強,其強勁態勢直至二戰結束才趨於平緩。

然而,戰後的德國仍舊保留了其重視科技、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科學工作者在大眾心目中始終享有較高地位。而在這樣一個傳統的科技強國,其科普文化在社會中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科學傳播的形式固然多種多樣,而科普期刊的出版亦是其中重要一環,其擔負著宣傳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任務,本文將專門就德國當前的科普期刊出版狀況做一歸納介紹,並進行相關的綜合分析與評價。

1德國科普期刊綜覽

1.1

綜合類科普期刊

綜合類科普期刊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科學、技術、社會、歷史的各個領域。目前德國市場上的綜合類科普期刊主要有《科學畫刊》(Bild der Wissenschaf)t,《奇奧》(GEO),《P.M.知識世界》(P.M. Welt des Wissens),《科學萬象》(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奇妙世界》(Welt der Wunde)r,《知識奇境》(Wunderwelt Wissen),《聽·知識》(H.o. rzu Wissen),《知識奇觀》(Wissen & Staunen)和《知識》(Wissen)。前7種為月刊,其餘為雙月刊(見表1)。

表1德國的綜合類科普期刊

(按創刊時間排序)

《科學畫刊》創辦於1964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是德國現存最早的綜合類科普期刊。其內容涉及的主要題材為生活與環境、地球和太空、文化與社會以及科技與通訊。

其創辦人海茵茨·哈伯(Heinz Haber)生於1913年,早年學習物理和天文,後任物理學教授。他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向公眾解釋科學問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科學傳播者而活躍在電視熒屏上,在德國被譽為「熒屏教授」(類似美國的卡爾·薩根(Carl Sagan),但比薩根所處的年代要早)。海茵茨·哈伯在51歲時創辦了《科學畫刊》,以支持和弘揚他自稱為「大眾科學」的科普事業。2014年是該刊創立50周年,為此出版社特意發行了金色紀念專刊,回顧了創刊50年來所刊登過的精彩文章。

《奇奧》始創於1976年,德語原意是「地理」,其內容卻涵蓋科學、技術、社會、人文等領域,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人們進行科普,因此筆者認為按其發音翻譯為奇奧,是為恰當。

除了《奇奧》主刊外,尚有若干跟科普有關的副刊,分別為《奇奧·精粹版》(GEOkompakt),《奇奧·知識版》(GEO Wissen),《奇奧·少年版》(GEOlino)和《奇奧·兒童版》(GEOmini)。《奇奧·精粹版》每年出版四期,每期只涉及一個特定的知識主題;《奇奧·知識版》每年出版兩期,其宗旨是既要滿足專業人士品位,亦能讓普通大眾讀懂;《奇奧·少年版》和《奇奧·兒童版》則是分別針對8~14歲和5~7歲小讀者的月刊。

《P.M.知識世界》由彼得·莫萊納(Peter Moosleitner)創辦於1978年。最初的刊名叫做《彼得·莫萊納趣味雜誌》(Peter Moosleitners interessantes Magazin),2001年更名為《彼得·莫萊納雜誌-知識新世界》(Peter Moosleitner Magazin. Die moderne Welt des Wissens)。從2004年第3期開始,啟用現在的刊名。

該期刊內容涉及科學和技術的方方面面,其辦刊理念是將科學、歷史和社會融為一體,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人們闡述相關知識。該期刊是筆者接觸最早的德國科普期刊之一,初讀即對其深入淺出的表述方式和包羅萬象的內容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有篇文章介紹了某個學者提出的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一種壓力的假說,雖然有別於傳統理論,卻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思維大開。還有一篇長文,介紹了明朝時期的鄭和帶領船隊遊歷世界的史實,並在一旁配有詳細的航線圖,大大提高了德國讀者對世界尤其是航海史的認知。

作為國外引進期刊的典型代表,《科學萬象》從1978年開始在德國出版發行,是美國科普期刊《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德語版。重點內容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理科學與氣候研究、生命科學與醫學、物理與天文,另有考古學、心理學和化學相關內容等作為補充題材。

此外,《科學萬象·特刊》(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Special)也定期出版,此刊又劃為三個分冊,分別是物理-數學-技術,生物-醫學-腦科學和考古-歷史-文化,每個分冊每年出版4期,每期只關注與該分冊所涉領域相關的一個主題。例如2015年第1期這三個分冊對應的主題分別為粒子物理學、癌症、后古代與中世紀。《萬象新生代》(Spektrumneo)則是《科學萬象》專門針對青少年的版本。而另一份從美國引進的雜誌《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在德國則相對起步較晚,2003年才開始以德語發行,重點報道最新的科技信息,並注重其與經濟的相互聯繫。

以上均為刊齡大於10年的科普雜誌(表1中的前五行),筆者將其稱為德國科普雜誌中的「資深派」。近10年來,德國市場上又陸續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科普期刊(表1中的后五行)。對應「資深派」,這些刊齡小於或者等於10年的科普雜誌可被稱作「年輕派」。

實際上,它們不但在刊齡上有差異,在外觀上也有較大區別。「年輕派」科普雜誌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封面和版面設計明顯比「資深派」繁雜花哨,似乎是要靠吸引大眾的眼球來擴大銷量。

《知識奇境》的辦刊方針是用大量的圖片以娛樂的方式來向讀者呈現科學、自然和歷史。《奇妙世界》涉及的範圍有自然、醫學、科技和歷史,其副刊《奇妙世界·精粹版》(Weltder Wunder KOMPAKT)為雙月刊,內容主要集中在5個主題上,即時間、運動、生命、物質和現象。《聽·知識.》是德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信息刊物《聽》(Ho rzu)從2009年開始發行的科普雜誌。《知識奇觀》的欄目設置有自然、技術、歷史、日常生活、健康等,將其讀者群定位於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即男女老少皆宜。《知識》並不是德國本土期刊,而是英國科普雜誌《什麼原理》(HowItWork)的德語版,2012年開始在德國引入發行。該刊物的特點是對圖片的製作加工極為精細且有質感,其排版質量比前幾種雜誌明顯要高。另外,《奇妙世界》和《知識奇境》與電視台有一定的合作關係,它們的部分內容定期以電視節目的方式播出,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雜誌的知名度。

1.2

分科類科普期刊

與綜合類科普期刊不同,分科類科普期刊以某一特定領域為對象,只刊登與此領域相關的科普文章。目前德國市場上的分科類科普期刊主要有《星星和太空》(Sterneund Weltraum)、《當代化學》(Chemie in unserer Zeit)、《當代物理》(Physikinunserer Zeit)、《當代生物》(Biologiein unsererZeit)、《今日心理學》(PsychologieHeute)、《自然》(Natur)、《星際》(Interstellarum)、《國家地理·德國》(NationalGeographicDeutschland)、《大腦與智力》(GehirnundGeist)和《太空》(Space)(見表2)。

表2德國的分科類科普期刊

(按創刊時間排序)

「當代」系列(《當代化學》、《當代生物》和《當代物理》)創刊於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它們具有統一風格的封面設計,在內容安排上也都是先介紹各領域最新的一些研究亮點,接著是若干篇文風輕鬆易懂但又具有明顯專業性特徵的綜述型文章,對相應的主題及其最新進展作詳細介紹,並配有相應的圖表,作者一般為工作在相關領域第一線的教授或研究人員。

這些期刊要求讀者有一定的專業功底,主要面向的讀者群是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因其專業性較強,一般不出現在德國的大眾書店、報刊亭或超市,讀者可以向出版社或者在網上訂購。事實上,「當代」系列之前還包括《當代藥學》(Pharmazie in unserer Zeit),但從2013年起就已停刊,所以只剩下當前這3種了。德國化學家學會和德國生物學、生物科學及生物醫學學會分別參與《當代化學》和《當代生物》的編輯和發行,進一步確保了期刊的質量[1]

與化學、生物和物理相比,德國的天文科普期刊數量明顯較多,其中有兩種(《星星和太空》、《星際》)出自於德國本土,另一種(《太空》)則是英國的天文科普期刊《太空知識》(All About Space)的德語版。《星星和太空》創刊於1962年,至今有逾50年的歷史,目前該刊由《科學萬象》所在的科學萬象出版社負責出版。《星際》則由三個大學生創刊於1994年,在本文寫作期間正陷於缺乏資金的困境,最近一期尚出版於2014年底,後面是否繼續出版,目前尚無定論。這些天文類期刊的顯著特點是配有大量的關於宇宙和星體的精美圖片,這當然與天文學科的特點有關。

《今日心理學》創刊於1974年,是德國最早的心理學及相關學科科普期刊,刊登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其讀者群不但有來自心理學專業領域的學習和工作人員,還包括對此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大腦與智力》創刊於2002年,主要涉及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科普題材。除每月出版主刊外,該雜誌還定期就某一主題收集往期刊登的與此相關的精華文章並將其編輯成冊,名為《大腦與智力·檔案》(Gehirn und Geist Dossier)。該雜誌與《星星和太空》一樣,亦由科學萬象出版社出版發行。

《自然》並不是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的德語版,而是關於動植物與環境的德國本土科普期刊,創立於1980年,該刊物雖然明顯持有自然環境保護主義的觀點,但總體而言還是屬於科普性質的。而另一份自然類雜誌《國家地理·德國》則是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的德語版,自1999年起在德國以德語出版,憑藉其原版刊物的權威性和知名度,在德國市場上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群。其兒童版(National Geographic KIDS)則是面向6~14歲的小讀者群。

1.3

研究學會出版的期刊

校外研究機構是德國科研風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的主要四大研究機構分別為馬克—普朗克學會、夫琅和費學會、亥姆霍茨學會和萊布尼茨學會。這些學會旗下設立諸多研究所,研究範圍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各個領域。四大研究機構定期出版獨家期刊,其內容均是報道本機構最新的研究進展,但並非以專業論文的形式,而是以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方式面向大眾,從文體和內容上卻是屬於科普性質的(見表3)。值得一提的是,讀者均可以免費獲取這些期刊的印刷版和電子版。

表3德國研究學會出版的科普期刊

(按創刊時間排序)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被譽為德國諾貝爾獎的搖籃,旗下有82個研究所,其涉及領域主要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兼有少量工程技術。該學會出版的季刊《馬克普朗克研究》(MaxPlanckForschung)創刊於2007年,其宗旨是用科普的方式報道該學會各研究機構的最新研究進展,面向的讀者群為科學愛好者、學生、教師和記者。

夫琅和費學會擁有67個研究機構,其重點是工程技術和應用研究。該學會從2004年起出版季刊《夫琅和費雜誌》(Fraunhofer- Magazin),2009年起更名為《前沿》(weiter.vorn),用於報道學會最新研究進展,用淺顯易懂、生動趣味的語言向讀者傳播科技信息。

亥姆霍茨學會旗下共有18個研究機構,涵蓋能源、環境、健康、材料、粒子物理、航空航天等諸多領域,自2013年開始出版雙月刊《亥姆霍茨展望》(Helmholtz Perspektiven),目的是以新聞、採訪和報道的方式向讀者展示學會在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以及介紹那些在一線工作的科研人員。

萊布尼茨學會涉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數學、環境、經濟、社會、教育、人文等領域,共86個研究所。2002年起出版季刊《萊布尼茨雜誌》(Leibniz- Journal),與上述三個學會期刊一樣,主要以科普的方式面向大眾報道下屬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在外觀上,這些刊物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排版端正有序,圖片精緻到位,散發出優雅而不俗套、多彩而不凌亂的審美哲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