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河南考古工作的回顧與展望——「2017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三講

2017年3月31日下午,由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7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三講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廳舉行。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賈連敏研究員作了題為「河南考古工作的回顧與展望」的精彩報告。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研究員主持並點評,來自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聆聽了此次講座。

社科院考古所黨委書記劉政為主講嘉賓頒發聘書

賈連敏副局長首先介紹到:河南位於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居九州之腹,中天而立,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其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悠久的歷史與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河南考古的深厚基礎。

主講人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賈連敏研究員

社科院考古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研究員主持

1921年三門峽澠池縣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揭開了考古學研究的序幕。上世紀50年代在河南開展的輝縣考古發掘、安陽殷墟考古發掘、洛陽古代城址調查和三門峽虢國墓地考古發掘等項目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奠定了相關領域研究的基礎。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解決考古學重大學術問題的關鍵地區,如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課題都不約而同把重點鎖定在河南。近一個世紀以來經過幾代考古人的努力,取得了累累碩果。賈連敏副局長從時代入手,對河南近百年的考古歷程進行了詳細介紹。

一、發展歷程

河南考古歷程以新的成立為界,大體經歷了兩大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奠基階段(1921—1949);第二階段又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步發展時期(1949—1979)→系統發掘時期(1980—2000)→全新時期(進入21世紀)

1、奠基階段(1921—1949)

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在誕生,充滿新鮮蓬勃的生機。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后,立即組織人員於當年10月開始在安陽殷墟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這是當時河南省也是全國進行的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這一時期開展的河南安陽后崗遺址(小屯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三疊層遺址)、安陽殷墟宮廟基址和王陵區的大規模考古發掘,獲得重大學術成果 。

20世紀30年代,郭寶鈞研究員先後在浚縣辛村與輝縣琉璃閣組織考古發掘工作,之後出版了《浚縣辛村》和《山彪鎮與琉璃閣》兩本考古報告。1939年冬,河南省古迹委員會在永城對造律台、黑孤堆和曹橋等三個遺址進行了發掘,這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機構獨立進行的第一次考古發掘,為河南省今後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奠定了基礎。

2、初步發展時期(1949一1979年)

1949年至1955年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專業人才匱乏,除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國家機構外,各省主要處在籌備力量、參加專業培訓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個高潮到來,為基建考古大發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考古學突飛猛進,出現了一個全面發展的喜人形勢。賈連敏副局長強調此後的10年間屬於河南考古工作發展的黃金時段,具有重要影響的主動性考古工作相繼開展,如殷墟、鄭州商城、二里頭等。但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使得全國政治極為動蕩,考古工作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

3、全面深入發展時期(1980—至今)

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考古學的研究重點開始從物質文化史逐步轉移到社會史層面,聚落考古興起,由對聚落形態演變的考察討論社會複雜化過程和文明化演進的道路成為各地考古工作的重點。

90年代以來,以建立夏商周三代年代框架為目標,多學科聯合攻關的研究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展。隨著大量新的科技手段被廣泛應用到考古學的實踐中,以科技考古命名的交叉學科大量出現,考古學研究的領域大為拓展,以各種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開始出現,並引起了廣泛關注。

二、重要考古收穫

(一)舊石器時代考古

河南是舊石器時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多年來河南省相繼發現了許多古人類化石材料、舊石器時代遺址或地點。其中豫西南的淅川、盧氏發現了古人類化石,南召發現了猿人化石,豫西三門峽水溝、會興溝和靈寶營發現了大量的舊石器。豫中發現了滎陽織機洞、欒川蝙蝠洞和安陽小南海幾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並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尤其是靈井許昌人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已逐步為國內外學界所重視,成為國內舊石器考古的一個亮點。

左:舞陽大崗細石器 右:許昌人頭骨

(二)新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建立

以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為標誌,伴隨著近代考古學的誕生以及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河南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就開始了。河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十分豐富,在全省各地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0多處,已經構建起了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500年~5000年)、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3000年)、龍山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2000年)的編年序列和區、系、類型框架,成為史前考古學文化的一個縮影。

1、舊石器、新石器過渡階段——以新密李家溝遺址的發掘為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發掘鄭州市新密李家溝遺址,發現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李家溝遺址的發現,從地層堆積、工具組合、棲居形態到生計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重要信息。其早期尚屬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典型細石器文化,晚期則已經具備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這一新發現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區從舊石器時代之末向新石器時代發展的歷史進程,為認識該地區及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等學術課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2、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以裴李崗文化為例

河南境內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主要是裴李崗文化,它是最早發現的一支這一時期的文化。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裴李崗文化就有發現,但被歸入仰韶文化而未能辨認,此後至70年代初又陸續有較多的發現,直到1977年裴李崗遺址的第三次發掘,以及新密莪溝、長葛石固等諸多遺址的發掘,才認識到這是區別於其他新石器文化的一個新文化,遂被稱為裴李崗文化。目前,河南發現裴李崗文化遺址已達100餘處,分佈在河南境內的四十多個縣、市,其中,黃河南岸的豫中地區,較為集中。較為著名的遺址有新鄭裴李崗、唐戶、 舞陽賈湖、密縣莪溝、長葛石固、郟縣水泉以及汝州中山寨等。

舞陽賈湖出土遺物

3、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主要為仰韶文化,該文化得名於1921年安特生主持的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在史前考古學文化中,仰韶文化發現最早,出土資料最為豐富,學術界對其研究也較為深入,因而它在史前史研究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河南地區的仰韶文化典型遺址有澠池仰韶遺址、陝縣廟底溝、三里橋、靈寶西坡遺址、洛陽王灣、秦王寨、鄭州大河村、西山、滎陽點軍台、淅川下王崗、安陽后岡、大司空、濮陽西水坡等。

(三)河南龍山文化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在龍山時代和早期青銅時代,對以中原為中心的趨勢的形成和夏王朝的建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有的材料表明,在龍山時代,河南的龍山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是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文化遺存。新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以及周邊省份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從而對於黃河中游龍山文化的特徵、分期、分區以及與其他文化的關係、社會經濟形態等,有了較多的了解。

在龍山時代晚期階段,黃河、長江流域普遍出現了夯築的城址,有的城址內尚存在著大型禮儀性建築,大部分地區已使用了銅器,證明其晚期階段的社會性質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氏族制度逐步瓦解,開始向文明社會邁進。目前,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龍山時代晚期已經是初級文明社會了,即所謂的「酋邦」社會。河南在此時也出現了大量的城址,如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郾城郝家台、淮陽平糧台、輝縣孟庄、博愛西金城、溫縣徐堡、平頂山蒲城店,以及禹州瓦店等重要遺址。

古城寨遺址

(四)早期青銅時代考古

的青銅時代文化一般指「上古三代」:三代即夏商周,指夏、商、西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時間範圍自公元前21世紀起至公元前5世紀。河南的早期青銅時代文化一般指新砦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近年來,河南在新砦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幾座城址的發現,更加表明了當時社會複雜化的程度。如新密新砦城址、平頂山蒲城店新砦期城址、鄭州東趙新砦期城址、以及鄭州大師姑二里頭文化城址、新鄭望京樓二里頭文化城址等。

(五)商代考古

河南商代考古成果豐碩,20世紀20、30年代,考古工作者發掘安陽「殷墟」遺址,確立了歷史上商王朝的存在,建國后,為了追溯殷墟文化的來源,考古工作者分別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陝西、湖北以及安徽等省開展了大量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發現了許多早於殷墟的商文化遺存。其中以河南的考古新發現層出不窮。

1、先商文化探索

先商文化的考古學探索可追溯到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此時依據古籍有關南亳的記載曾赴豫東商丘、永城等縣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解放初期,鄭州二里崗期商文化的發現,為殷墟商文化找到了來源。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河南境內的考古發掘中,多次發現了先商文化遺存,為其後進行的先商文化研究,特別是先商文化類型的劃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考古工作者為探索先商文化,在豫東、魯西南和豫北、冀南地區開展了多項考古工作,先商文化探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商代考古發現與研究

河南是商王朝建都之地,商代遺存異常豐富。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鄭州小雙橋遺址、洹北商城、安陽殷墟等商代都城遺址和新鄭望京樓、焦作府城商城等一般城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是幾十年來河南商周考古的主要工作。此外,羅山天湖、滎陽小胡村等晚商貴族墓地及滎陽關帝廟等一般聚落遺址的發掘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收穫。

滎陽關帝廟遺址聚落分佈

(六)兩周時期考古

河南兩周考古迭有重要發現,在城址考古方面先後發掘了鄭韓故城、登封陽城、虢都上陽城、濮陽衛國故城等,同時期的重要墓葬也不斷湧現。

1、西周考古

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一直在探尋西周王城和成周。1984年,在漢魏洛陽故城發現三重城垣,其中最下層城垣為西周時建造,為探尋成周城址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同時虢都上陽城遺址、滎陽娘娘寨西周城址、滎陽官莊城址的發現為對研究西周晚期都城建制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西周墓葬最早的科學發掘是郭寶鈞先生1932年春到1933年對浚縣辛村西周衛國貴族墓地進行的 4 次考古發掘,這是新成立前唯一經過科學發掘的西周墓地,是考古學的重要開端。新成立后,在河南境內調查發掘了許多西周墓葬,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000餘座,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洛陽地區的西周墓葬、三門峽虢國墓地、平頂山應國墓地等。

2、東周考古

河南東周考古在解放前已經開展,新成立后,東周考古開始正式啟動,同其他地區一樣,河南在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成果集中在城址和墓葬兩方面。東周時期是古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原地區眾多封國建都築城,各類城邑大量出現。有學者統計研究,全國東周城址428座,僅河南省就有130餘座。

目前進行初步調查或試掘的東周城址有偃師滑國故城、焦作雍城、西峽楚析邑城、舞陽東不羹城、鄢陵故城、宜陽故城、上蔡蔡國故城、潢川黃國故城、淮陽陳楚故城、信陽楚王城、淮濱期思故城和固始北山口故城、濮陽戚城、輝縣共城、商水扶蘇城、滎陽故城等。

鄭韓故城出土遺物

(七)秦漢南北朝時期考古

秦朝統一全國的時間較為短暫,但中原地區是秦國東出關中統一六國的必經之地,也是秦較早佔領的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及西南部的三門峽、洛陽、南陽等地區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秦墓。目前能夠確認的河南秦文化遺存主要是墓葬。考古發現的秦墓主要分佈在今河南三門峽、洛陽、南陽、鄭州及泌陽等地。這些秦墓的特徵和關中秦墓大同小異,從器物上可區別出一定地域特徵。

河南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仍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曹魏、西晉、北魏都把河南洛陽作為都城。上述三朝的皇陵也都在洛陽附近。對於該時期遺迹、遺物的考古調查,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新成立后,大規模地開展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考古工作,在研究方面,有關古代城址布局、墓葬分區分期、中外文化交流和早期石窟寺等遺迹的成果較為突出。這時期的考古學特徵是:地方特色比較濃厚,過渡性比較顯著,不少遺迹遺物凸現出軍事需求,而反映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遺迹遺物更為引人注目,佛教遺迹保存較多,佛教雕刻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比較重要的成果是基本理清了漢魏洛陽城的布局、東漢帝陵的分佈、部分曹魏帝陵的基本情況,以及其他諸如糧倉、小型聚落等諸多發現。

河南境內還發現了大量這一時期的手工業遺迹,主要有冶鐵業和制陶業,其中以冶鐵遺址的發現為代表。自1950年代以來,河南先後發現併發掘了鞏義(原鞏縣)鐵生溝、南陽瓦房庄、溫縣招賢村、鄭州古滎鎮、魯山望城崗等冶鐵遺址,獲得了足以代表漢代冶鐵業技術水平的考古發現。

鄭州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清理出的兩座爐基,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結構保存最完整,並且是首次經過科學、系統考古發掘的橢圓形冶鐵豎爐爐基。發掘清理出的與豎爐冶鍊有關且較為完整的遺存,使得人們對漢代發達的冶鐵手工業的發展水平有了全新的認識,為這項研究提供了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遺物

(八)隋唐五代考古

隋唐五代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濟空前繁榮,文化發達進步,在歷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近70年來,河南的隋唐五代考古碩果累累,如隋唐東都洛陽城址的勘察與發掘,安陽相州窯、鞏義窯等重要陶瓷窯址的考古新發現,洛陽龍門石窟、安陽修定寺塔、登封法王寺塔群、黃河古棧道漕運等重要的歷史遺迹,以及出土樂舞俑、駱駝俑、東羅馬金幣和波斯薩珊銀幣等精美隨葬品的貴族墓葬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原地區的物質文化面貌和社會發展的繁榮景象。

(九)宋金元時期考古

在全國眾多的考古發掘中,河南地區因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時期,尤其是宋代的歷史地位不容小覷。經過近70 年的艱辛工作,北宋的都城汴梁、西京洛陽,北宋名窯中的汝窯、鈞窯,北宋皇陵等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都以實物形式印證了文字記載。大量北宋墓葬的發掘基本勾勒出了中原地區宋墓的軌跡。

明代河南分封了周、趙、鄭、潞、伊、福、徽、崇、汝、唐等多位藩王,留下大量的王府遺迹和墓葬,經統計,河南親王和郡王墓葬多達千座,但均被破壞嚴重。其中周王府位於開封,其王府遺址已經過正式考古發掘。這些遺迹的發現,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資料,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而且促進了這一時期的研究,使得學術領域不斷拓展,研究體系日臻完善。

三、科研碩果

賈連敏副局長強調,科研工作是文物考古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整理出版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專集、報告、簡報等圖文並茂的科研成果,為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進一步綜合研究提供資料。據統計,河南省共編寫發表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簡報、報道、研究文章等2500多篇(本),不少圖書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圭臬之作。

進入新時期多學科合作已經成為考古學發展的方向,河南的部分考古科研機構已經成立科技考古實驗室,並且個別方向在國內首屈一指。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例,該院科技考古室成立於2004年,下設動物考古實驗室、考古人類學實驗室、植物考古與寄生物考古實驗室、環境考古實驗室、穩定同位素實驗室和冶金考古實驗室。同時該院科技考古室與包括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科技大學等在內的國內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關係。

四、展望未來

賈連敏副局長回顧河南考古以往取得的豐碩成果,展望未來,強調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工作任重而道遠。配合國家和省內基本建設,搶救並保護文化遺產,是考古工作者的責任,也是考古學研究和發展的客觀機遇。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基本建設中的考古發掘也是完全可以做出很好的課題與成果。同時,我們也要進一步加強文物普查和區域性專題考古調查與試掘,積極開展主動性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努力填補文化缺環。最後,我們還要採用現代科學手段,開展多學科、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研究工作。加緊整理考古發掘資料,做好文物保護展示項目實施、搶救性保護、出土文物的整理,及時向社會大眾反饋考古信息,同時深入開展公眾考古活動,提升考古服務大眾的水平。

講座結束后,與會學者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討論。考古研究所仝濤副研究員認為此次講座向我們呈現了河南考古近百年的發展歷程,河南考古人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考古研究所王飛峰助理研究員則對河南地區的高句麗遺存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期待有機會進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考古研究所王鵬助理研究員認為此次講座的信息量十分豐富,從中受益匪淺。

講座現場

應邀與講座部分學者合影

最後,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研究員進行總結:感謝賈連敏副局長為我們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此次講座從河南考古的發展歷程、發掘收穫與發展前景等幾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河南考古的厚重底蘊。在此基礎上,河南大地上的田野考古技術發展迅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在前沿,面向廣大公眾的考古成果的普及工作也做得有聲有色,許多經驗技術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我們也期待著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審稿:劉國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