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百家爭鳴:當傳統武術遇到現代散打

京武功夫如是說:打開微信和武術群,上貼吧看精華貼,武友們最愛議論和有爭議的就是傳武能否對抗現代散打或泰國拳。

原本僅僅是想整理南少林的一些功法,無意間發現東魯繆氏/福建人長篇好文。停下手頭工作,一氣讀完。作者以親身經歷及家族叔公的觀點,從早年間習武環境到上世紀少林寺電影影像、氣功熱、文人筆下武林、鏢局、少林功法、南拳北腿的形成,以及作者叔公代表當地參與八十年代初期的散打革命,對傳統武術能否對抗散打做出了客觀、有力的科學分析。

讀這篇文章,讓人明白武術的真意。轉載整理這篇文章,也是期望各位修習的武者,能客觀的認識自己所傳承及學習的技藝。由於原文字數偏多,京武功夫將精華觀點整理出來,以供大家學習。

東魯繆氏的叔公是福建民間武術家,年輕時家境富裕,所謂窮文富武,既然經濟條件允許,家中自然重金聘請名師悉心加以指導,兼且報送學堂,可謂文武兼修。

幼年的作者痴迷武俠文學影視作品,對其中飛檐走壁,內力外放,飛花摘葉取敵首級心醉不已。所幸其叔公即是武林中人,更且心性豁達,一一為作者指點迷津。

當年武術宗師的造詣到底會是到什麼水平,真的能力拔千斤,一指之力便可取人性命嗎?內家拳比外家拳高明嗎?

。。。。。。。

馬步的練習方法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靜止馬步,馬步和一些香港電影里表現的四平馬不一樣,一般都是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或略寬於肩,腿部成半蹲狀態,大腿和小腿約成110度角左右,並不是垂直的。雙腳內扣,上身挺直,拳收腰間,雙眼平視,師父要求從後面看過去,整個下身馬步就像一個門的形狀一樣,用現在專業術語說就是,馬步的俯視圖必須是倒U形,家鄉俗語說的,「馬坐府頭門」出拳時有出聲促力的要求,但並不是張開嘴巴,嗨,嗨,嗨的那種,而是緊閉嘴巴,收腹提氣,氣從鼻出,發出的那種短促沉悶的鼻音。

第二階段是行進馬步,就是靜止馬步站的差不多了,就開始行進。所謂行進馬步,就是要求以腰為轉軸,保持人體中軸線不動,腿部保持半蹲狀態直線前進,練熟練之後再進行負重行進訓練,所謂負重就是腳上拖著一根毛竹前進,因為毛竹是中空的,可以灌注沙石,可以根據需要調整重量。再後面就開始練習腳步橫向和交叉移動,中間還有一些其他的力量訓練,再後面就練套路,練完這些都屬於基本功,除了力氣比別人大一些,出拳有力一些,下盤穩定一些以外,還不具備明顯的格鬥優勢。我老爹就是練到這裡,就文化大革命了。沒練了。不過後續的練法我聽我大伯父說過,因為我門家老輩的人也都是練過幾下,大伯公還是給人當護院的總鏢頭,相當於保安隊長。

。。。。。。

再往下,就看師父對徒弟的看法了。一般師父眼裡會把徒弟分成四種,1。傳人,2。經濟來源,3。傳人經濟來源兼而有之4。應付任務。動蕩年代學武術本來就是防身和混飯吃的。有錢人家孩子學武就是防身為主,沒錢人家孩子學武就是混飯吃的。

做師父的人最討厭的徒弟,就是人品比較差的,這樣的人,窮人家裡很多,富人家裡也不少。所以原則上師父更願意收家庭條件好的徒弟,原因也是必然的,徒弟有錢師父日子也好過一些啊。徒弟有錢,將來練好了武術也不會拿武術混飯吃,搶師父的飯碗,徒弟有錢,將來練好了,一般也不會和別人爭強鬥狠,或者落為匪寇敗壞名聲,另外封建時代,徒弟有錢又練武的,也有可能走武舉的道路,光耀門楣,也光耀師父。

一般師父在基本功訓練階段就可以將徒弟的底細摸清楚,然後就進行分類教學了。人品差的,一般是不教了,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實在無法開除,則多數都是教套路,不教口訣,不進行對抗訓練。

把套路的每一個招式拆開,然後剔除套路中輔助動作,用口訣形式,闡述每個散招的應用方式,和方法。學會了歌訣,就可以照歌訣進行拆招對抗練習,也就是所謂的散手了。只有練完散手的人,才具備成為一個武術專業人士的入門資格。然後師父的任務就完成了,修行高低就看個人了。這就所謂師父領入門修行靠個人。

如果光練套路,不懂歌訣,不進行對抗訓練,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打起來虎虎生風,自我感覺良好,用起來手忙腳亂。純粹是師父不想教你,給你應付任務而已。

現代搏擊技術的專項訓練能力和深入程度都是超越傳統的。只是由於競技環境和目的不一樣,現在搏擊技術內容比較相對顯的比較單一,單在專項深入程度上,則是傳統武術所遠不能比擬的。傳統武術的訓練程序其實非常科學,從基礎入手,訓練力量和步法,身法,然後訓練技擊動作,然後進行對抗訓練,增強熟練程度和速度。整個程序其實和現代競技體育完全一致。這才是符合事實的。根本不存在什麼神力怪論。都是看的見摸的著,感受的到的東西。所以一些動輒不知所云的理論,動輒要求苦練10年20年的才能顯示威力的所謂武術,10之八九都是騙人的把戲。

。。。。。。。

傳統武術其實是很樸實的,很直接,很科學的。

「拳打一條線」1個原因是有利於發力,由於中軸豎直,以腰為承,能夠完整的實現力從根部到手臂的傳遞。2。保持重心穩定,有利於步法移動,同時減小被攻擊面積。3。有利於觀察對手,減少盲區。「

十字盤其實就是訓練一個人的多向移動能力,和複雜移動能力,但這種動不是亂動,你的任何移動必須符合2個原則,1。穩定,不失去重心,2。能夠在移動的同時隨時具備完成有效攻擊距離和能力。其實十字盤就是一種距離感和複雜方向感的基本功訓練。

十字盤的練習其實就是含有功防雙兩個方面的意義。穩定的進功,穩定的後撤,穩定的變向。迅捷的距離感和方向感是十字盤訓練的最主要內容。

一個高水平的傳統武術高手,他不但能在這樣的範圍內發動有效的攻擊,也要有能力在這樣的範圍內有效的控制距離和方向。

傳統武師,按現代標準來說,體能和耐力都比較差。所謂的硬氣功,就是人體骨骼經過反覆的適量的擊打訓練后,會破壞表面的一些骨骼結構,而人體本身具備的癒合能力,能夠讓這些骨骼處於重新癒合,這樣天長日久,這些骨骼的密度就會得到大幅提高,其實這就是硬氣功的最主要方式,這種鍛煉方式對皮膚和肌肉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當然在使用的時候,身體摒息肌肉緊張,也能起到輔助作用。所以硬氣功的硬,是指骨骼,肌肉,皮膚硬,氣是指通過控制氣息使身體和肌肉處於緊張狀態,進一步加強堅硬的骨骼的打擊力。

對硬氣功,叔公的看法是,需要練,但適可而止,不可喧賓奪主。所謂武術上的「寧練筋長三寸,不練皮厚三分」,練武的目的不是把自己練成沙包,而是要把自己練成打沙包的人。

在傳統武術中,真正有實戰意義的硬功夫,進攻部分就7個部位,1。掌(如鐵砂掌),2。指(截喉,插眼,擒拿)3。頭(近距離攻擊,有出其不意的效果),4。手臂(兼有防守和打擊的效果)5,小腿脛骨(神經分佈密集,硬骨碰軟骨,能讓人痛的失去戰鬥力)6。肘,7。膝。(之所以不說拳,那是因為拳頭大家都練)

功夫的高下,是建立在5個基礎條件之上,1。身法,步法,2。力量3,速度4。體格(家鄉話里,體格一詞是廣義的,含身材,抗擊打能力,肌肉狀態等內容在內)5。悟性。

真正能打人的武功,不是你的手有多硬,頭有多硬,手硬頭硬,硬不過石頭,別人要打你,也不會傻傻的專門往你硬的地方打。所以武術要好,上面五個基礎條件,才是真正練習的根本。

一個能夠流傳下來的拳種,他必然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裡面必然包含4個基本單元,1。基本功單元2。技法單元,3,訓練方法單元,4,對抗運用單元。

而這四個單元里基本功單元又是最重要,最複雜的。基本功單元,至少要涵蓋4個方面的內容,身法,步法,力量,速度。技法單元里至少要涵蓋3個方面內容:進攻技法,防守技法,和本門一些特殊技法。訓練單元里至少涵蓋4個方面內容:力量訓練,速度訓練,抗擊打能力訓練,整體協調訓練。對抗運用單元必然涵蓋至少2個方面內容:散手對抗,套路對抗。

功夫這個東西,在使用和發揮的時候,都是受許多條件和環境影響的,不是說你功夫練多高了,就一定能打過誰誰誰。很多時候,在真實的比武環境中是七分靠功夫,三分靠命。功夫練的再好,也還是人,單對單打不過你,可以群毆你,群毆不了你,可以暗算你。總之是人,就能有辦法弄死你。所以功夫練的好,不如書讀的多阿,拳大不能穿牆阿。筆尾一動,勝過千軍阿。

任何絕技,法門,都要建立在一個高水平的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否則沒有意義。學點絕技,法門,可能碰到外行的鄉野村夫,你見一個滅一個,但是碰到內行點的。你綜合能力不行,就不堪一擊了。

內功心法的秘密【絕密】

先把肚子鼓起來,然後扣茶杯的時候有點技巧,要用力往裡按,但杯口不要平平的往裡按,應該是一側用力,左邊右邊都可以,然後按下去,一側用力的目的是,讓另一側留點縫,這樣杯子里的空氣才能擠壓出來。擠壓到極限了迅速扣下去,然後迅速把肚子往裡吸,由於杯子邊緣和肉起到密封作用,等於杯子裡面的體積變大了,裡面空氣又少,自然就吸住了(其實就是內外產生氣壓差了,叔公的表述不那麼專業點),叔公說茶杯口小底深,不好吸,做個示範就可以了,用碗是最好的,口大腹小又淺,能夠吸的很牢固。到了這一步,別人要拉你,就看你自己馬步穩不穩了。當然了要想表演的好,多少還是要練練了。不是什麼難的事情。要是這就算內功了,那你就算有內功了。

。。。。。。

「如果允許攻擊襠部,什麼拳的腿法都不會過腰,也不敢過腰。」

叔公認為,天下拳法是一家,沒有內外之分,也沒有南北之分。說到底了,最後都是練力量,練速度,練身法,練步法。只是在攻擊技法上有高下,但絕對沒有內外之分,也沒有南北之分,之所以產生內外之分,不過是一些表述方法不同而已。或者說同一個事務的兩種表述方式而已,之所以產生南拳北腿之說,那不過是一些客觀條件所限而已。

傳統武術開放式的比武規則,一般抬腿不敢過腰,多數都是攻擊小腿脛骨,膝關節,腳面(跺)所以多採用踹(直線腿法),掃,勾的技法。攻擊距離其實也很短,發力也不完整,還不如多用手。

過去武師,名聲大的手裡多少都是有真功夫的,但一般不是靠打的。因為名聲要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脈,要有人給你從各方面捧場。所以這些名家出名的時候,一般都不再打了,因為要有經營起足夠的人脈,那年齡一般都不小了。

拳怕少壯,這是自然規律,功夫可以越練越深,越練越精,但精和深,跟能不能打是兩回事。功夫精和深,代表的是對武學的理解,對技藝的理解。民間所謂「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就是這個意思。好的老師可以教出狀元,當狀元本人幾乎都教不出狀元。

師父要是有興趣陪你練兩下,那就是要教你東西了,徒弟恭謹都來不及。而且當師父的也不會無緣無故的,突然說你隨便打我吧。肯定都有個前因的,比如先開始談某些內容了,然後無法用語言給你解釋了,然後才會進行對抗演示。換句話說,師父雖然叫你隨便出手,但結合前因,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就是,你可以隨便的按剛才說的那個招式出手,沒有誰是那麼250的人啊,連這話都聽不明白。

古代別人稱你為俠的人,最重要的標準和內容不是你功夫好。而是你這個人在江湖有人脈,有人氣,有義氣,別人尊重你。這裡面也有功夫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功夫是一個前提條件,但最重要的不是功夫,更不是由功夫的高低來決定的。過去真正靠走鏢為生的人,也就是賣武為生的鏢師,一般功夫都不會特別好。

過去走鏢要走的好,不是靠功夫,而是靠江湖人脈的。一個人功夫再好也不能練成鐵人。怎麼可能因為你功夫高,就弄不死你呢。老虎還有打盹的時候。擱山路的隘口,給你砸一車石頭下來,你長翅膀都沒用啊,再說你一路打過來,你還就算打的過,也要被累死啊。鏢師的功夫主要是應付那些流寇刁民用的。

。。。。。。。

關於傳統武術中的絕招,叔公的看法是,有絕技,沒有絕招。再好的招式,都有破解之法,所以只有在低水平的對抗狀態下,才會有絕招,而且絕招這個東西,都是可一可再,不可三。用多了,自然就被人破解了。傳統武術,對於招,有兩種對抗方式,一為解,一為破。

叔公被邀請參加80年代末期的散打改革會議(也不是什麼很正式的),倒不是因為叔公能有象萬籟生之類的名師高手的名氣。叔公的名氣也僅僅是在我們老家。主要原因是當時福建省有兩個散打名教練都是我老家的人,正好一個在廈門,一個在福州。這都是真人了,我大概說一下,一個當時是福建省唯一的國際散打裁判,另一個是福建pol.ice系統的散打主教練,90年代末期因為出了點事情,下來了。可能因為萬籟生老先生徒子徒孫遍及福建,且萬籟生拳系不屬於南少林拳系。因為是同鄉,又算他們的前輩高手,比較熟悉。所以他們就邀請叔公過去顧問一下。可能也是為了更全面的聽聽傳統武術人士的看法。

叔公也就純當旅遊了,因為叔公雖然當時都80多歲的人了,但身體還非常硬朗,每天早上還會去操場慢跑兩圈(中學時養的習慣)。去了大概有1個月,中間順便在廈門騷擾了一些晚輩親戚。回來后,我就纏著他問,因為當時散打也是剛剛興其。和所有的中學生一樣,經常課間為了討論拳擊散打厲害還是傳統武術厲害,而吵的面紅耳赤。所以這次逮著這麼好的機會了,回家就賴叔公那,要求他講解。

這次叔公倒是很爽快,一點都沒有推推託托的意思。基本上對我的提問是有問必答。

對於傳統武術能不能打過散打,叔公的回答是,如果帶上拳套,按散打的規則打,同一層面的選手是打不過散打(福建省級的傳統武術高手,打不過省級的散打高手)。主要是生力(家鄉土話,絕對力量的意思)體格差比較多,速度也差一些。最重要的是傳統武術的出拳發力方式,打不出拳擊散打的出拳發力,和速度。

由於南少林拳系的,出拳講究,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力不能發盡。力氣是含著打的,講究用勁傷人。主要原因是傳統武術較技,講究重心穩定。所以出拳不能力不能用盡,一旦出拳力用盡,胳膊完全伸展,很容易被人用擒拿技術傷了關節,也容易被引動重心,破壞身體穩定。所以南少林拳系的出拳,都是短距離發力的拳(包括寸拳),用力是發散性的和多向性的組合力(因為自己沒練過,對叔公的話理解可能有偏差),所以能打出勁道。而散打拳擊的出圈是線性的,直來直去,力都是集中在一個方向,所以打的快,絕對力量大。雖然沒有勁道,但是對人體的傷害,一樣很大。

所以習練南少林拳系的一些人,小臂肌肉有些會不成比例的大。主要就是因為短距離發力的拳,其力的方向組合需要依靠小臂來控制。

叔公舉了個例子,人的內臟和身軀,就象是一個裝滿燈泡的塑料桶,要想把人打出內傷,也就是把桶內的燈泡打破,可以用兩個辦法,一個就是拿根鐵棍捅一下塑料桶,那麼由於塑料桶局部下陷擠壓周圍燈泡,周圍的燈泡就破了。還有一種是,把塑料桶拍一掌,或者是舉起來掉地上,雖然桶表面沒有任何明顯的形變,但裡面的燈泡就會被震碎,這種碎法又和用鐵棍桶的不一樣,這就是震動性內傷和擠壓性內傷的形成。實際在格鬥中,內傷,外傷,內外一起傷,其界限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往往是混合型的。但原理就是這樣的。所謂的勁道,也就是內勁,其實就是因為力的多向性,導致打擊的時候,不但有擠壓效果,也還有震動效果。所以容易傷了內臟器官。所以人們就誤認為有什麼內功跑進去。而拳擊散打的出拳,也同樣有這兩種功能,但原理又有差別。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拳擊的拳就是好比大搶單純的扎的效果,那傳統武術的帶內勁的拳就是大槍中連扎帶抖的效果。

拳擊散打的拳,由於用力明確,集中,所以他門的拳沒有所謂的勁道。其殺傷效果相對比較單一,也比較明確。打頭,如果頭骨沒破,就是震動內傷,頭骨破了,主要就是擠壓內傷。打身體身體力量不夠,就是外傷,力量夠了就會骨折筋斷,造成擠壓內傷。而傳統拳法的內勁拳,則作用往往不是這麼單一。多數都是混合型號。主要就是因為力的多向性,也由於傳統拳法的力的多向性,導致傳統拳法在單一方向上的絕對力量不如拳擊散打的拳。

關於民間傳統武師,上去與散打高手打,叔公說,確實只能掄王八拳了。因為傳統武術中的腿法主要是攻擊檔部,及檔部以下關節和腳面,所以按散打的規則打,傳統武師的腿其實就沒什麼用了,倒是練傳統摔跤的,更好用一些。而傳統武術的出拳發力方式,如果加上一個手套,那基本上是等於沒用了。本來傳統武師的絕對力量就小,加上傳統拳法,發力是採用勁道的組合力,單向力量也小,再給你拳套一緩衝,還不如掄王八拳了。誰上去都差不多,但是練傳統摔跤的可能表現最好。我問叔公如果他20歲的時候上去打呢,叔公說也沒得打,按散打的規則,即使20歲的他上去,也支撐不了1個回合(三分鐘)。我問,如果半萬伯公,石龍他們上去呢,叔公說,可能輸的更快。因為他們耐力可能更差。叔公我好歹,中學的時候接受過點新式體育教育,年輕的時候還天天跑跑步。

叔公認為這種差距,規則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還是訓練水平差太多了。過去的人體格比較差,營養也不好。所以抗擊打能力比較差,另外訓練水平也比較低,都是自個兒在那練,平時都還要忙活自己的其他事情。所以,整體上民間武師的對抗能力都比較低。所謂水漲船才能高。大家都比較低水平的時候,很多招法,技法就很有效了。但那都是對付低水平的。比如你大哥跟你打,他想用什麼招就都可以用,也都可以把你打倒。但他跟水平相當的人比的時候,恐怕就不行了。

按散打的規則,即使孫祿堂,楊露禪,董海川,這些人上去打,也打不過散打國手的,因為他們這些人習武的時候,整體環境跟現在沒法比。叔公認為一個人,可能因為天賦和勤奮,會比同時代的人功夫都高,但絕對不會高特別多。因為沒有現實基礎阿。你找個陪你練的人都找不到,怎麼提高啊。功夫是打出來的。是對抗性的東西,沒辦法完全靠自己一個人就能提高。如果周圍的人都是低手,你再高的高手,也會被拖下來了。更別指望說,你一個人能鶴立雞群,越拔越高了。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的武術之鄉,更容易出高手的原因,因為水漲船高阿。

但叔公並不認為傳統武術就一定打不過現代這些搏擊技術,關鍵是要練,也要國家出錢,供著讓一群人去練,然後也天天打比賽,打好了有各種獎勵,那20年30年後,經過2代3代人的提高,就可能可以打了。

至於外國的現代搏擊高手,叔公參加會議的時候看了體委提供的一些錄像資料后,認為,人家水平更高,比我們當時散打的選手水平更高一些。叔公說因為散打的技法跟這些國外的搏擊術大同小異,雖然我們技法更豐富全面點,但是體格差距還是比較大,生力(絕對力量)差的也比較多,在當時來說,還是打不過外國人。所謂一力降十會。傳統武術中說的這個力,叔公說是兩層意思,一個是打擊力,一個是體格。因為這兩個東西在一定範圍內是成比例關係的。傳統武術中這句話的確切含義就是,如果一方具備很強的打擊力,能夠一擊致殘,致命。(這個人體格必然也很好,抗擊打能力也很強)而另一方不具備這樣的力量,那即使技法很好,也很難打。如果再加上對方採用防守反擊的打法,那就更難了。可能叔公怕我再問,就加了一句,你小人書上看到的那些武林高手有一個算一個,如果按現在的規則上去跟這些外國人打,能堅持1個回合的,那都可以接受毛主席表揚了。絕對都是一代宗師了。因為畢竟社會都發展了100多年了。100年前的人,能按你現在的規則,跟100年後的人打1個回合,那都是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至於脫掉手套,採用傳統武術開放式的規則打,叔公的認為,傳統武林名家還是打不過現代散打,和外國搏擊高手。但可能會有個別場次僥倖偷襲成功獲勝。用叔公的話說,大概來講,如果每個人以打10場為標準,第一場,傳統名家和現代搏擊高手勝負五五開,從第2場開始,現代搏擊高手開始佔優勢,5場以後基本上傳統名家就沒有贏的可能了。沒什麼特別的原因,體格,力量,速度,差距比較大的話,什麼技法都用不上了,也彌補不了。叔公說像錄像上一些外國人的體格,他即使被你引的失去重心倒地了,你也拿他沒辦法,頂多倒地了,被你踢一腳,但誰有握一腳能把他踢的爬不起來阿。至於像檔部,太陽穴,喉嚨,頸部動脈,軟肋等部位,你就是有功夫的人要打沒工夫的人這些部位,如果不是採用突然襲擊的方式,都不太容易,更何況是人家訓練有素,人家那體格那力量,你都不一定敢靠上去,也不一定能靠的上去,你怎麼打人家,那些本來就不容易打擊到的要害部位。

叔公的看法就是,並不是散打就多高明,傳統武術跟散打跟現代搏擊術的差距主要是訓練水平,規則還是其次的。如果傳統武術,要想對抗現代搏擊,那就要從新改變訓練模式,按現在的這些搏擊術的訓練標準來痕量,從傳統武術中篩選技法,叔公說,由於傳統武術中的很多技法,都是建立在過去低水平的對抗基礎上的。所以一旦對抗水平高了,很多傳統武術的技法實際上就沒用了。功夫本來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發展起來的,過去的人可能就只會摔跤,也都是因為環境的改變,一步一步的發展起各種功夫的。所以傳統武術要上現代擂台,很多都要進行篩選和改革,然後不斷的進行對抗訓練,不斷的去粗取精。重新發展出一套能夠跟現代搏擊術對抗的功夫。但這個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有社會的支持。

叔公說,你別認為散打不是功夫,散打就是功夫,只是他的對抗環境很單一,也很規範,所以,很多不適合這種環境的技法就不用了,而傳統武術面對的是開放性的環境,所以傳統武術的技法都要充分考慮,各種不同的對抗環境。所以技法就很豐富,但技法一豐富,就會導致單一熟練性的下降。也就不夠專了。在技法的深入程度上就不如散打了。就像過去人講的,不求少林300技,但練一門精。

叔公說,比如錄像里的泰拳,那個腿硬的,就能讓你不敢上前。看著隨隨便便踢一腳出來,就能把人踢趴下了,這個不是說技法多高,就是練的精了。像這種硬功訓練方法我們也有啊,估計像泰國那種地方,可能本來都是我們傳過去的。但人家因為比武環境不一樣了,人家就重點發展了這一塊。這一塊就比我門好了。但我們的傳統武術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技法繁多,也就是所謂的博大精深,只要肯去挖掘,肯去練,有好的環境配合,慢慢的又都會趕回來。這個我們就比別人有優勢。你看外國人他只會拳擊,你練一些破他拳擊的招法,他就沒辦法了,他要再提高,就只能到別的國家學了。但是任何東西都一定要發展,沒有發展就沒用了,100年前的好東西,現在基本都只能當垃圾了。功夫也一樣,要發展。要發展就要有環境,單靠民間這種田間地頭的練習肯定是不行的。

不用自卑,也不能神話,要實事求是,功夫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叔公說,以前的人,出拳快的他見過,出拳重的他也見過,但出拳又快又重的確實很少見,能打出像拳擊那種又那麼快又那麼重的拳的,他過去真沒見過。以過去人的體格,根本抗不住的,有沒有內勁,根本不重要了,而且現在那些專業選手,體格確實好,特別是外國的,過去的拳即使有帶勁道,也不一定能打的倒他們,而他們的拳腳,要是打到過去的武林名家身上,一般傳統武林名家都受不了。不管是誰。

因為過去的比武環境不一樣,又由於當時的人體格普遍較差,過去一招能致敵的招數和力量要求,現在就不一定管用了。你要說孫祿堂,楊露禪,董海川,按傳統比武規則,能打得過100年前的外國武師,這有可能。(但叔公說也不一定),但說他們能打過現在的散打國手,那恐怕差距太大了。

這是早期在天涯體育聚焦武術欄目寫的一個帖子,也是個人的一點看法。

談談少林武僧德建,兼談對傳統武術的一些看法

估計大家可能沒有認真看過德建的整個報導,所以認為德建不會打擂台,20年前德建沒到少林的時候就是在武校學散打的,就從東北來河南打過散打比賽,而且拿了河南省第二名,那時候可能還不到20歲吧,後來自己想提高水平,就去少林求學,後來因為品行和天賦都很好,被他師父軲轆派地三代傳人張慶賀收為徒弟。張慶賀的師公就是少林寺里大殿那個著名的白衣壁畫里正中間的那個數百年來唯一打出山門的軲轆派祖師吳軲轆(法號寄勤)吳軲轆還俗后娶妻生子傳給兒子吳山林,吳山林傳給張慶賀,都是單一傳人,據說一方面是因為功法深奧,需要毅力和天賦,另一方面一旦練成殺傷力巨大,所以對品德要求很高。德建以一個省級散打亞軍的身體素質,練了10多年才算出師。

我們看德建的一些視頻和一些演示,就知道這種功夫,一旦攻擊,不是踢檔就是打後腦,或者功軟肋,打關節,擰脖子,對老外的那個視頻最明顯了,而且後來中央台還有播過德建的節目,內容中有他教徒弟的視頻,可以看出德建出手和出腿速度非常快,至少不比散打王裡面的高水平選手慢。另外德建跟一般的民間武林高手不同,他本身就是屬於練散打出來的,所以他對競技體育的一些訓練方法訓練手段都比較熟悉的。從其身材和肌肉狀態看,能看出其體能訓練水平很高。大腿肌肉非常發達,身高不高,但整體非常壯實,估計衣服脫掉不會難看。因為德建其實也是專業選手,他雖然是在三皇寨沒在體工隊,但他基本上每天訓練的時間,不比專業隊少。本身就是練過專業散打,如果他的心意把還不如散打,他沒有理由去出家,去苦修10幾年的。所以可以看出德建的整體訓練水平很高,體能狀態也不錯,如果無規則的情況下打,估計散打高手打不過他,因為他的攻擊手段以貼身近戰為主,攻擊部位以要害為主,所以一旦沒有規則訓練,只要散打運動員被他貼身,那基本就死定了,以德建的訓練水平和速度,用高鞭腿KO散打運動員可能做不到,但是貼上去,那是綽綽有餘,散打擂台上的摟抱那經常比打的時間都多,但如果上擂台按散打規則打,那就不一定了,他應該打不過柳海龍之類的頂尖高手,因為年齡在那擺著,體能再好,訓練再系統,肯定也不如20歲的人了。

另外他練的功夫應該是少林的精華,他的入party介紹人是少林寺的前任方丈,素喜大師,素喜大師可不是現在的CEO類的人物,其人在少林和佛教界德行威望都很高,正是因為他老人家,所以張慶賀,才把軲轆派功夫回傳給少林,當年張慶賀的師父,吳山林也曾經尊父願,想把武功回傳給少林,曾經短期在少林寺下院金剛禪寺授藝(按少林寺廟最正宗的記載,開國中將錢鈞是少林寺校本部的弟子,開國上將許世友並沒有在少林寺本部學習,他學習的地方就是少林寺的下院,金剛禪寺,按時間計算,應該是跟吳山林學過一些心意把,從許上將的一些拳照來看,好像是跟德建的駕式有點象。後來吳山林授藝過程中發現,當時的少林受到太多外界的干擾,風氣很不好,有些和尚的德行很差,怕所授非人,一怒之下,自動辭職了,現在很多自稱少林心意把傳人的,多數就是在那幾年短暫學習了一些。後來是素喜大師的高德才讓張慶賀決定還武少林,而且那麼多少林弟子張慶賀只收了德建,且德建直接又拜在方丈門下,可見素喜方丈對這麼武功的重視程度,按年齡算素喜大師是見識過少林被毀之前的功夫的人,能如此之重視,能如此屈尊張慶賀這樣一個俗家隔代弟子,可見心意把在少林方丈中的地位。

而我們現在看到許多民間武林人士那寫粗陋的身手,那是因為一般的民間武林高手由於其訓練水平比較低,訓練強度比較低),又不系統(人家自己要上班,要工作,要養老婆孩子,又不是體工隊管吃管喝管一切,導致其體能,速度,抗擊打能力,耐力,柔韌性,都跟專業選手差太多,所以跟專業散打運動員確實沒法比,武術說的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民間高手和散打運動員最大的差距就是功上差的太多了。但不能因此否認傳統武術,其實武林大會裡比賽的民間人士,在比賽能力上,就算無規則狀態下,個人認為現在的水平基本是沒什麼機會贏專業散打的,主要是功力上差太多了。就象奧尼爾這樣的從來沒練過搏擊術的人,拿一個來,按散打或拳擊規則估計也沒幾個人打的過他,但這些民間武林人士有些人展示出來的一些搏擊技法卻比散打運動員要高。這就是傳統武術的精華所在,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這些技法通過具備專業散打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體能訓練水平的人施展出來,那我想恐怕誰輸誰贏就不好說了。

為什麼我們經常對特種兵產生一些恐懼感和神秘感呢,其實特種兵訓練周期一般長的也就5年,短的也就3年。期間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習各種非搏擊內容的軍事技能。他們的體能和力量訓練水平肯定不如一般的專業散打運動員。他們如果上擂台打,真正的特種兵上擂台打,一般是打不過散打運動員了,但如果去掉規則,那在擂台上特種兵就會有一定概率的贏的機會了。原因就是雙方訓練的目的不一樣,針對性不一樣,特種兵的訓練規則就是無規則,所以當進行無規則的比賽的時候,他的技術就佔優勢了,這時候他的體能訓練水平只要跟專業運動員差距不是特別大的情況下,他就有機會利用技術彌補體能不足,就機會贏了。

其實不管哪種武術,技法跟體能力量速度都需要緊密結合的,如果象對待專業競技體育一樣對待傳統武術,挑一批身體條件好的苗子,管吃管住管一切,關起來進行專業訓練,多舉行一些自由搏擊類的比賽,那麼可以肯定,過個10年20年,經過幾代人的發展,這些人就會成為我們想象中的高手了,到那時候,按無規則的規則打,散打也好泰拳也好這些有規則的搏擊術肯定都被切菜,可即使這樣,也不能藐視別人,因為無規則是你的規則,人家練有規則出身的人,跟你練無規則出身的人比,肯定吃虧了。傳統武術博大精深的地方就是他的技術系統性和包容性和廣闊性。這是世界人尊重武術的地方,並不是說能練出幾個李小龍出來,從兵器的多樣性複雜性,跟拳種的複雜性就可以看出武術的博大,甚至連各種諸如地趟拳,醉拳等一些特殊體質的人士訓練技法都有,格鬥部位從頭到腳到手指都開發出來了,技法從踢打摔拿到摔跤柔術都包含了,冷兵器從長到短從硬到軟都涵蓋了。

世界上除了武術,沒有任何一種格鬥術有武術這麼全面和專業,這就是博大跟精深。拳擊可以比出一個絕對的冠軍,其他格鬥術都可以,但只有武術不行,武林人士除非走火入魔了,否則永遠不敢喊出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不是因為儒家的謙虛,而是因為實際就做不到。武術那浩如煙海的技法,是任何人窮一生都學不完的,誰知道誰又從裡面挖掘出什麼出來呢。這就是武術比其他格鬥術高級的地方,黑人和白人在綜合身體素質上是強於人的,如果挑個素質好的黑人來我們的教練無保留的進行散打訓練,很可能就能拿冠軍,這同樣也是武術的光榮。反之,即使是人,但使用其他的格鬥術的技法獲得冠軍,那一樣不能代表武術。

個人觀點認為,武術是所有格鬥數中技法最系統,最完整,最精深的。但這不代表就一定能打。就一定能拿冠軍。因為我們的武術雖然在技法上非常博大精深,的武術之所以能有如此盤大的系統,得益於古老而又從未中斷的文明,日積月累,自然就源遠流長了。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武術其產生和發展都是源於格鬥需要,所以武術得到大規模的發展的時候往往都是動蕩的亂世,只有在亂世才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和試驗機會。因為武術本身就是一項依賴實踐的技術。所以武術最後的輝煌時期就是清末到民國,這段國家淪陷群雄逐鹿的時期。

我們現在能說的出來的高手基本都是那個年代的。這才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我們的傳統武術是格鬥術,是殺人術,並不是競技體育。過去的擂台哪怕是最低等級的鄉村擂台,都是要簽生死狀的,比賽的傷亡概率,哪怕是現在最高等級的搏擊比賽都遠不能比的。換句話說,就是傳統武術從來就不是為體育運動服務的。沒有規則就是它的規則,用現代有規則的體育運動來衡量或者類比都是不公平的。再者我們國家已經太平了快60年了,基本上有過武術實踐經驗的拳師都死的差不多了,加上熱兵器的強大威力,導致傳統武術已經缺乏發展動力和空間。整體水平的下滑是必然了,這也是為什麼孫祿堂、楊路禪,郭雲深等老前輩的徒子徒孫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所在,如果他們一代強過一代,那才不正常,而競技體育則相反,競技體育具有娛樂性、職業性和專業性,只有天下越太平,生活越安逸,它才越能發展。因為它在大範疇上屬於娛樂方式。如此一來此消彼長,傳統武術面對現代競技體育的尷尬也越發明顯。

個人觀點認為,武術是所有格鬥數中技法最系統,最完整,最精深的。但這不代表就一定能打。就一定能拿冠軍。因為我們的武術雖然在技法上非常博大精深,的武術之所以能有如此盤大的系統,得益於古老而又從未中斷的文明,日積月累,自然就源遠流長了。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武術其產生和發展都是源於格鬥需要,所以武術得到大規模的發展的時候往往都是動蕩的亂世,只有在亂世才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和試驗機會。因為武術本身就是一項依賴實踐的技術。所以武術最後的輝煌時期就是清末到民國,這段國家淪陷群雄逐鹿的時期。我們現在能說的出來的高手基本都是那個年代的。這才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我們的傳統武術是格鬥術,是殺人術,並不是競技體育。過去的擂台哪怕是最低等級的鄉村擂台,都是要簽生死狀的,比賽的傷亡概率,哪怕是現在最高等級的搏擊比賽都遠不能比的。換句話說,就是傳統武術從來就不是為體育運動服務的。沒有規則就是它的規則,用現代有規則的體育運動來衡量或者類比都是不公平的。

再者我們國家已經太平了快60年了,基本上有過武術實踐經驗的拳師都死的差不多了,加上熱兵器的強大威力,導致傳統武術已經缺乏發展動力和空間。整體水平的下滑是必然了,這也是為什麼孫祿堂、楊路禪,郭雲深等老前輩的徒子徒孫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所在,如果他們一代強過一代,那才不正常,而競技體育則相反,競技體育具有娛樂性、職業性和專業性,只有天下越太平,生活越安逸,它才越能發展。因為它在大範疇上屬於娛樂方式。如此一來此消彼長,傳統武術面對現代競技體育的尷尬也越發明顯。

泰拳號稱500年不敗,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是扯淡的事情。500年前到300年前的泰國大部分還是我們的一部分,古代對泰拳也將其歸入武術中的一個流派,八臂拳就是泰拳的古名(因為那時候泰國不叫泰國),其技法和威力也都有詳細的描述,但該流派武術從來沒有在武術界獲得什麼崇高的地位,有此可見泰拳在古代的格鬥術中其威力和技法並無特別出彩的地方。就算我們古代有民族歧視,泰國又地處邊捶,可是即使是與泰國山水相連民族相同的雲南,古代的泰拳也沒有成為當地的主流武術派別啊。這也反應了如果把泰拳當作一種格鬥術或者殺人術對待的時候,它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特別是跟武術比。當年無限制格鬥術剛開舉辦的時候,泰拳手上一個輸一個,輸的褲子都當沒了。輸給誰呢,輸給巴西柔術。巴西柔術其基礎是師從日本傳統柔道的,日本傳統柔道的祖宗就是武術里的擒拿和式摔跤。後來的泰拳手經過多次教訓后,進行針對性的技法學習后,才慢慢的板回來。

無限制格鬥開展到現在的歷史也才30年,所以可想而知,為什麼當年的八臂拳沒有在形成象少林武當的威名,其本質還是在於其格鬥技法有缺陷。如果採用的是無規則的格鬥,那泰拳的威力,其實流於一般,符合歷史上其在武術流派中的地位,曾經看過一個報道,散打跟泰拳舉行對抗賽前,泰拳提出要使用膝肘,由於散打此前禁止膝肘打擊,選手缺乏相應的技法訓練,所以不同意(所以前兩屆沒用膝肘)泰方不服,說膝肘是泰拳的傳統,但我方隨即反駁說,擒拿是武術的傳統,你門讓用嗎,泰方就啞巴了。我們都知道,泰拳重拳重腿重膝重肘的威力,其實跟泰國武術沒有多少關係,泰國武術的技法的檔次其實就是一個地方小流派的水平,泰拳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是3個,第一,他是東方高水平搏擊技法的一個分支,繼承了部分高水平搏擊技法。第二,由於近代殖民地的身份,導致其較早的引進了現代體能的訓練方法,其體能訓練方法比東方其他流派的傳統體能訓練方法要領先。第三,社會就有普及傳統,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由於其較早的被從格鬥術改造成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在世界上推廣,導致其良好的運動歷史積累。僅此而已。剛開始的時候散打面對泰拳,基本不堪一擊,現在基本上是旗鼓相當,各有千秋。不是散打的技術變高明了,僅僅是散打的競技目的改變了,加上運動的時間變長了,比賽和訓練積累提高了。僅此而已。

有人曾經問我,你覺的散打厲害還是泰拳厲害,我跟他說,都不厲害,也都厲害。如果僅僅是泰國人跟人比,那麼不用多久,泰拳肯定輸的褲子都沒了。原因很簡單,這兩個都屬於競技體育,如果規則一致或者非常接近之後,那麼其本質就是同一種運動。頂多就是同一種運動的兩個不同訓練方式。其差別將來可能比現在的歐洲籃球和美國籃球的差別還小。而無論國力,還是人口基數還是人種先天體質都遠遠強於泰國,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放開了跑,用不了多久泰國就沒的玩了。因為一旦變成競技體育,那比的就是國力和人種了。同等規模的人口,同樣的人種,國力強大的肯定整體佔優勢(當然前提是國力強大的一方想比),更何況我們三項都佔優勢,散打也是這樣的道理,美國人要是現在把散打當回事,過個20年我們就算不歇菜也不佔多少優勢,就像日本的柔道一樣。

泰拳現在厲害的地方不在於拳,也不是他多高明的格鬥技法,而是他作為一項運動的普及程度和成熟程度,要比散打高的多,這才是泰拳厲害的地方。其實我們之所以愛把泰拳,自由搏擊,K1等運動拿來和散打比較,而不拿摔跤,柔道這些也有格鬥技法的項目來比,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散打其實和這些運動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規則稍有不同。把散打王爭霸賽的名字改成泰拳王爭霸賽或者K1其實其實也沒什麼,反過來把泰拳比賽改成泰國散打,其實也順理成章的,本來這些選手就經常在這些項目中串場啊。

我在網路上看了很多武術跟散打,跟泰拳,跟K1的爭論,我覺的挺納悶的,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很簡單明了的啊,老是出現關公占秦瓊的爭論,說到底是雙方本身的概念不清晰,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永遠無法統一,所以永遠也沒有結果。一定要給他們定義的話,那就是,武術是東方格鬥術或者世界主流格鬥術的鼻祖,他是世界上最龐大和最完整的格鬥術系統(注意啊,是系統)。泰拳、散打、K1、無限制格鬥,巴西柔術等體育運動源於該系統中的某些技法流派,或者是從該系統中吸收部分技法流派,然後通過競技體育改造后的幾種訓練手段接近,規則接近的不同名稱的體育運動。

只要是體育運動,最後水平的高低,取決於4個條件,1。國力,2重視程度,3,人種適應性,4,從事該運動的人數,跟運動本身厲害不厲害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最後說一下個人對傳統武術的看法,傳統武術其根本就是格鬥術或者殺人術或者傷人術。而武術本身又是一種強調實踐性的技術,所以武術的高峰與低估依賴兩個條件,一個是實踐環境,一個是技法傳承的連續性。由於傳統武術的格鬥本質,導致其對體能的要求不高(當然是相對現在的競技體育的體能而言)人的身體說脆弱很脆弱說皮實很皮實,當要害被攻擊的時候人很脆弱,並不需要特別高強的打擊力(也是相對現代的拳擊泰拳的打擊力度而言)說人體很皮實那是如果攻擊技術不得法,徒手要打死個人,也是很困難的。經常看到小痞子幾十個人踹一個抱頭倒地的人,然後打了踹了半天,散了之後地上的人往往還能自己罵罵咧咧,哭哭啼啼的爬起來,一拐一瘸的去醫院。加上古代自然科學水平的低下,人體解剖學也還沒發展起來,導致傳統武術的許多體能訓練手段比較落後,也有大量不科學的地方(古代其他國家格鬥術體能訓練水平也低,所以泰拳古代就沒的牛比,泰拳前幾十年比較牛比,其實就是因為他比散打更早的應用了現代體能訓練手段,一直到了近現代,隨這自然科學的發展,人類體能訓練方法和手段才得到長足的進步)。由於傳統武術這種明確的傷害目的,導致其在實踐發展過程中,往往對體能的需求並不大,因為大家都攻擊要害,真挨上一下,基本上就game over了,勝敗也就是一個照面的時間。

想當年陳家溝的太極牛人陳發科說的,比武要是1分鐘還分不出勝負,那就是打笨拳了,打上10幾分鐘的那肯定就是村夫們打的王八架,掄的風車拳了。所以,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和格鬥實踐中對體能的要求相對現代競技體育來說,都是比較低的。這也是我們現在看到電視上的一些民間武林人士在鏡頭前比較蹩腳的原因。因為對於看慣了現代競技體育高水平的體能表演后,看這些人確實有些蹩腳。但我們不能因此去否定傳統武術。傳統武術比現代競技體育差的是體能,因為古代自然科學不發達,這不是傳統武術的錯。

但在技法上,現代安逸太平的環境是很難創造出比傳統武術更高明的技法。更沒有辦法推倒重來。因為和平的世界,不可能允許你去5步殺一人,10里不留行了。所以個人認為現在媒體上推出的一些傳統武術的競技節目,雖然對傳統武術的技法沒有什麼推動作用,但是,對傳統武術的體能訓練水平會有一個推動,對傳統武術,無疑是一個好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傳統武術的習練者,通過媒體的媒介和推廣,有機會,有條件,接受現代競技體育的訓練。那麼通過一段時期的培養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即使上了擂台,按現代體育的規則打也不至於面對散打運動員,或者泰拳運動員不堪一擊了。

另外我們知道,任何一種運動,限制規則越少,人數越多,則不可預見性越大,典型就是足球。反之則不可預見性越小,典型的就是百米賽跑。所以象中大級別拳擊我們就很難跟歐美白人黑人打,多數只能在小級別競爭一下,原因就是拳擊是單一技法限制規則太多,又是單挑的,其不可預見性相對散打,泰拳等技法更複雜運動要小很多,所以白人和黑人明顯優勢的身體素質就決定了雙方的優劣。說的更極端點,假如將來拳擊的規則限制的更多,改成不能躲不能閃,大家都挺直腰板,一人打一拳,那我們亞洲人,基本上百年難得奪一次冠了。所以我們傳統武術如果想傳承下去,不能去走現代競技體育的規則道路,也不能為了所謂的推廣,娛樂而規則話。那樣的話武術就不是武術了。那就是一種體育運動了。存不存在都無所謂了,因為娛樂方式和運動項目有很多,多一種少一種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傳統武術只有作為一個系統,或者一個學科來整體保留才有價值,如果人為的只截取他的其中一些內容而拋棄他的其他內容,最後的結果必然會毀滅他生存發展的整體土壤,最後反過來影響了那些剝離出來的東西。舉個簡單的例子,許多搞體育的都說,散打是武術的一個濃縮和代表,是武術的現代發展。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是本末倒置的。如果按這種思路去對待傳統武術,那無疑,會置傳統武術與死地。最多只能說散打是武術的一種表現方式,包括套路武術表演,也是武術的一種表現方式,但都只是一種,或者只是一個部分。因為如果散打代表武術了,那我覺得,武術根本沒必要去保留,也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啊,美國的自由搏擊冠軍,就算不能KO

柳海龍,起碼不相上下吧,這世界上在散打擂台上跟柳海龍不相上下的人多了去了。那你武術有什麼可特殊對待和保留的意義呢。散打是世界上主流搏擊技術運動中,影響力最小,整體搏擊水平頂多現在也就中上水平。沒什麼特殊意義。這明顯不符合事實。

個人覺的傳統武術,應該按傳統武術的傳承,自然傳承下去,但國家應該創造一些讓傳統武術有機會吸收和嫁接現代科學元素的環境。使傳統武術的理論更加系統,更加科學,訓練手段更先進更科學,而不是放著多功能健身房不用,死活還要在那抗麻袋。傳統武術最為寶貴的是技法,和個別特殊訓練手段,而不是能打幾個人。能打幾個人不完全取決於武術,主要取決於人。所以李小龍說,世界上沒有最厲害的武術,只有最厲害的人。

特別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提高,傳統武術的傳承環境越來越惡劣(天下太平,沒什麼地方打架,真打架都改用五連發了,大家不愁吃穿,安逸慣了,吃不了那苦),古代,不管太平盛世還是亂世,武術都有大量的用武之地,軍隊,公檢法系統,B社會,土匪,不管黑的白的多少都在大量的用,區別只在於,高潮和低朝,亂世高手就多一些,太平時期高手就少一些。而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傳統武術的自然傳承環境已經發生的了重大的變化,幾乎到了要斷代的地步,武術這中依賴言傳身交的學科,一旦真的斷代了,就很難恢復。

都說天下功夫出少林,我覺的只所以少林會在傳統武術中形成這麼崇高的地位,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我們現代人也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少林的武術發展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唐朝,一個是明朝,唐朝是個太平盛世,而少林只所以能在唐朝迎來第一個高峰期,依賴於go-vern-ment的扶持,扶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經濟扶持,少林因為於朝廷有功,唐朝又崇佛,周圍的山地田園多數都賞賜給它了,少林有大量的經濟實體,不愁吃穿,有強大的經濟保證,有了經濟保證,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和訓練的專業程度就都有了保證。第二是政策扶持,少林因武立功於朝廷,所以朝廷法外開恩,在唐朝全國太平后國家實行偃武修文政策的環境下,允許少林開墾武術的自留地,在這兩個扶持下,大量的武林人士,彙集到了少林,形成一個良好的集中環境和提高環境。

第二個時期是明朝後期,由於倭寇入侵,朝廷大量的委託少林訓練僧兵參與抗倭,這給了少林僧人大量的實踐環境和技法改進機會。同時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和武術資源。比如南少林的棍法回傳等。正因為有了這兩個時期,少林寺的地位就有些類似國家隊的狀態。所謂寺以武顯,武以寺名,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少林成為兩個朝代的武術技法集散地。自然天下功夫就出少林了。但是我們也從中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都說天下功夫出少林,但沒人說天下高手出少林。我們現在耳熟能祥的那幾大高手,沒有一個是少林的和尚或者俗家弟子。這裡面固然有宗教的制約因素。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功夫在法在練也在人。少林縱然有最好的功法,刻苦的訓練手段,但他的選材面畢竟比較狹窄,宗教的制約也導致他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所以少林一流高手眾多,但頂尖高手往往不是少林中人。這才符合客觀規律。

所以個人覺的是否我們可以從歷史借鑒一些傳統武術的傳承經驗,成立一些類似少林寺的機構,進行經濟扶持和政策扶持、宣傳引導,使之成為武術技法的收容所。至少能把傳統武術的主幹給傳承下來,其他的一些枝節通過社會的自然傳承。這樣也許就能避免傳統武術的斷代。但這種扶持首先不能以贏利為目的,更不能把武術運動化。僅僅是給他創造個自然少干擾的環境,專業的東西還是讓他們自己去傳承。也許這是武術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