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英勇的川軍不該被遺忘

自古以來就不缺乏民族英雄,無論是宋朝的岳飛文天祥,還是後來的戚繼光和鄭成功,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在近代史上,最具戰鬥力的無非川軍、桂軍和湘軍三軍,而其中以川軍為首。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筆者帶您更深入的認識兩位忠勇衛國的四川將軍,在享受如今美好生活的今天,緬懷為了中華民族自由民主而浴血戰場的革命先烈。

要了解川軍的能征善戰,還要了解四川這個「特殊」的地方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了,證諸歷史,非為無因。辛亥革命的先聲,即為四川保路運動,此先天下而亂;兩漢之間、五代十國、明末清初等歷代王朝統一過程中,四川也均是押后平定的地區,此後天下而治。

從秦朝開始,四川共爆發地方官員或武將、農民起義數百次,建立14次政權,地形成為四川形成割據的主因。元朝統治者對四川用了一招「鎖喉」,將四川的咽喉要道漢中划給了陝西,沒有了漢中的四川像被卡住了脖子,即使形成割據政權也難以擴張。

那麼,為什麼四川如此特殊?

四川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的晚期智人——「資陽人」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后,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並成為中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在古史傳說里佔有重要地位。據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

從秦朝統一開始,四川就開始頻發發生造反事件幾十次,農民起義幾百次。累計到清朝在四川一共建立政權14次,這14次可以說是成功案例了。第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劉邦割據四川后逐步統一天下的。

還有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那個沒啥事就給別人牌回血的主公也是在這裡建立政權后才有能力和孫權和曹操三足鼎立了。

造成歷史輪番割據的原因除了彪悍的民風之外,便是川地的富庶。天下的糧倉絕對不是鬧著玩的,養個百萬兵甲,自給自足根本不成問題。四川的地理環境屬於盆地,北面依託於秦嶺,東面依託於長江三峽,完完全全的是天然屏障保護著四川。

這種優越的地理環境,只要天下大亂之時割據一方守住兩個咽喉要道之後,就沒有辦法打入四川腹地之內。要知道,古時候可沒有飛機導彈。

抗戰時期,四川人的貢獻居首

抗日戰爭期間,四川出兵340萬,參加會戰、戰役28個,傷亡64萬,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位居全國之首。(註:此中川軍僅指國民革命軍中的四川籍將士,而並非真正意義的國民革命軍四川地方軍閥,抗戰中從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補充到了中央軍等國民革命軍主力軍隊中,而非國民革命軍四川地方軍閥。)

直到抗戰勝利,四川的徵兵(四川籍)額達到302萬5千多人。

為完成抗戰軍用機場的修建,川人服工役的民工總數達300萬以上;糧食是抗戰的主要物質條件之一,而四川供給的糧食總數在8000萬石以上,四川供獻於抗戰的糧食佔全國征糧總額的三分之一,而後「徵購」與「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種捐稅貢獻,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為四川人民所負擔......

僅從這些簡略的統計,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為正面戰場貢獻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淚!

四川平均約14人中即有1人當兵,全國抗日軍人每5人中即有1個四川兵。」省檔案館副研究館員王曉春說,抗日各戰區、各戰場幾乎都有川軍參戰,以致當時前線有「無川不成軍」之說。

在這340萬川軍之中,筆者今天重點給您介紹兩位四川籍的將軍。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他們不應被忘記。

滕縣守護神——王銘章

王銘章(1893—1938),字之鐘,漢族,四川省新都泰興場人,民族抗日英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師長。

早年參加保路運動和討伐袁世凱戰爭,曾以其稟性正直、驍勇善戰而享譽軍旅。 著名抗日將領。王銘章在台兒庄會戰中,因誓死保衛滕縣(今山東滕州)而犧牲殉國,為台兒庄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后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是軍方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

王銘章堅守滕縣四晝夜,為魯南會戰贏得了時間。敵人佔領南城牆、突入東關后,王銘章在縣城十字街口督戰,他說:弟兄們,我們要堅持到最後一分鐘,拼到最後一滴血!下午五點,王銘章及少數隨從在西北角登上城牆繼續督戰,不行被敵槍掃射,彈洞穿透腹部,士兵們幫他綁緊綁腿,繼續號召人作戰,最後失血過多犧牲。

當時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高度評價王銘章:「若無滕縣之死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

為此國民政府1938年4月6日追贈王銘章為陸軍上將,當時漢口、重慶、成都均舉行公祭。毛主席、王明、博古等人合寫下一輓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靈柩運往四川的時候,群眾路祭絡繹不絕,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贈「壯節殊勛」,國民黨軍事委員長贈「死重泰山」四字,表達對王銘章的追思。

重慶大學首任校長、軍閥亦有氣節——劉湘

劉湘(1888年-1938年),又名元勛,字甫澄,法號玉憲,漢族,生於1888年7月1日,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國時期的四川軍閥,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四川省主席。1929年,重慶大學成立,其為第一任校長,並且為重慶大學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盧溝橋事變后,劉湘出川抗戰,1938年因病在漢口去世,逝前留有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在國民政府會上,劉湘宣布:四川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充分說明他和川軍民抗戰的決心。

當時劉湘正在患病,眾多士紳、謀士、川中父老都苦勸他不要率軍出征,但劉湘執意抱病親率首批十萬川軍出川抗日,說是要以血戰一贖川軍二十年內戰的罪過、洗刷川軍「打內戰」的惡名。1937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川軍各部組成第二路預備軍,以劉湘為總司令、鄧錫侯為副總司令,下轄兩個縱隊。 從9月7日起,川軍分別從川北和川東開赴抗日前線。

同年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任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負責督師抗戰。

大家都知道,川軍在當時就是雜牌軍,裝備武器都是很差,可劉湘抗戰的決心,毋庸置疑。這樣一位在國破家亡時候能勇敢站出來,和政府評理,是需要多大的毅力!

可憐熱血四川男兒,犧牲居全國之首。

和平年代,他們不該被遺忘。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