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只有劉備請過諸葛亮?其實他也去過三次了

自從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后,劉備便於中平十三年春三月引三千軍及關羽、張飛二弟兄,前往鄧州武盪山卧龍岡拜會諸葛亮。此時諸葛亮正在庵中。聽說劉備前來,吩咐道童向劉備謊稱自己昨日去江下同有八俊聚會。劉備怏怏而去,只能在庵外西牆上題詩一首,表明自己的心跡。同年八月,劉備又趕往諸葛亮的茅廬。這回諸葛亮有讓道童說自己去遊山玩水未回,避而不見。劉備只能又在西牆題詩一首。通過劉備這兩次的拜會,諸葛亮終於被劉備所感動。在劉備第三次拜會時,諸葛亮終於出庵相見,並獻上隆中對。

網路配圖

除了《三國志平話》對三顧茅廬的故事進行了專門的描述之外,元代雜劇中也出現了一些三顧茅廬的曲目。這些故事的內容大體相同,這就說明在元代,三顧茅廬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文藝作品了。這些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三顧茅廬的歷史記載經過一千多年的逐漸演變,已經變成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文藝作品。不過,這些作品也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無論在故事的編排、情節的設計、細節的描述等方面,都存在著粗糙、隨意的痕迹。

如何讓三顧茅廬的故事變得更加的精彩、生動,這無疑是擺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面前的一道難題。從小說的相關描述看,羅貫中無疑是描述三顧茅廬這個歷史故事的最強者。經過他的妙筆,三顧茅廬的故事從此定型,並迅速開始流傳,成為一個膾炙人口、老幼皆知的精彩情節。

以上介紹了三顧茅廬故事的原型、演變和發展,相信大家都會認為這個故事已經是板上釘釘、毫無疑問的了。其實,在歷史記載之中,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說法:諸葛亮並不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而是登門自薦、自己去的。

說起這個登門自薦的作者,其實與陳壽基本同處於一個時代。他就是三國時期魏人魚豢。魚豢,是三國末期曹魏集團的郎中,其作品的名稱叫做《魏略》,可惜後來該書失傳,南北朝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的時候還引用過著作中的部分內容。而這個登門自薦的說法恰恰就被裴松之引用了。這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網路配圖

曹操初定北方后,荊州同時面臨曹操、孫權的軍事威脅,荊州牧劉表缺乏應對之策。被曹操趕出中原地區的劉備此時駐紮在樊城,引起了諸葛亮的注意。為了使荊州免受戰火蹂躪,諸葛亮親赴樊城去找劉備。當時時候劉備正在會客,劉備見諸葛亮非常年輕,又素不相識,沒把諸葛亮放在眼裡,把諸葛亮涼在一邊。等到會客結束,只剩下諸葛亮一人時,劉備仍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來了一支髦牛尾,劉備只顧自己用髦牛尾結毦。諸葛亮見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為將軍必定胸懷大志,想不到原來卻只知道結毦而已。」這才吸引了劉備。經過一番交談,劉備發現眼前的年輕人的確與眾不同,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便把諸葛亮留為己用。

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薦的版本。除《魏略》一書之外,後來西晉司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這個大致內容差不多的故事。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說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最早提出意見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這種說法放如自己為《三國志》做的注中。不過裴松之在完成了這個資料的收集后,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記載是缺乏依據的。

介紹了「三顧茅廬」和「登門自薦」之後,我再講述一個在湖北襄樊地區流傳數百年的民間故事:三顧茅廬。不過這個三顧茅廬的主角不是歷史記載及小說中提到的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對手------曹操。這個故事由湖北群眾藝術館在民間搜集,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書名叫做《三國外傳》。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網路配圖

相傳曹操在兵敗新野之後,手下的謀士程昱向諸葛亮舉薦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高徒諸葛亮。於是,曹操便領著程昱、曹洪等人一起,帶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前往卧龍崗去請諸葛亮。一行人來到卧龍崗時,已是晌午,人困馬乏,他們就在路邊的茶館里歇腳。曹操吩咐曹洪去請諸葛亮到茶館敘談。結果曹洪告訴曹操,聽諸葛亮的書童說,諸葛亮到山上休息去了。曹操又派程昱到山上去請。程昱回來后又告訴曹操,自己在山上的野雲庵見到了諸葛亮。但諸葛亮了解了程昱的來意之後,不與理會,拂袖而去,並鎖上柴門,拒不相見。曹操此時心想:這諸葛亮到底有什麼本事呀,憑啥擺這麼大的架子。於是,曹操親自出馬,來到茅庵前。只見諸葛亮正在草堂讀書。等到曹操進屋,他一沒起身讓座,二沒磕頭下拜。曹操不好發作,便將帶來的禮品抬上,並說自己是專門來請諸葛亮的,希望諸葛亮能為自己的統一大業效力。諸葛亮笑著說:「你花了這麼大的本錢來買一個普通的山民,就不怕失去了你的面子嗎?」說罷搖頭大笑。這時候曹操覺得諸葛亮是有意在自己的手下面前取笑自己,支吾幾聲,很快就灰溜溜的走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