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腸息肉這顆「定時炸彈」,究竟要不要割?

現在是一個談癌色變的時代,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去主動體檢,但很多人人看到體檢結果上「腸息肉」后都會感到恐慌,以為自己就跟腸癌沾上了邊,而與此同時,在體檢中發現的腸息肉多數沒有任何癥狀表現,這也讓不少人很有疑惑,到底該不該治療?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龔瑾主任表示,在體檢中發現的息肉,首先要明確息肉的類型,若屬於腺瘤性息肉,最好儘早切除,有20%左右的幾率可發展為大腸癌。

95%的大腸癌來自於大腸腺瘤

腸息肉是指從結腸黏膜表面突起到腸腔的隆起狀贅生物,通俗地講,就是長在腸管內的肉疙瘩。龔瑾博士說,息肉分為腺瘤性息肉、錯構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四種。從臨床上數據看,95%以上的大腸癌都來自於腺瘤性息肉。

「目前大腸息肉的具體發病原因並不明確,但是有慢性腹瀉的患者,或者飲食習慣不好,例如酗酒、抽煙,經常吃油膩性食物,服用減肥藥物;長期便秘的人群,以及有家族史等都屬於高發人群。」龔瑾指出。

此外,多數結腸息肉患者是沒有臨床癥狀的,多數患者都是在腸鏡檢查時發現,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便血、粘液便、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因此經常被忽視。龔瑾主任表示,一旦長期得不到治療可能會引發眾多不適,例如大便形狀的改變,大便習慣的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或者是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等。「建議有癥狀的患者最好要去做詳細的結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的最有效方法。」

腸息肉沒有癥狀,還要不要治?

大腸息肉本身就是一種良性腫瘤,龔瑾主任講到:在腸鏡的幫助下可以活檢來明確息肉的性質,如果錯構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發生癌變的幾率不大,如果腫瘤不超過3毫米,且為單發,可進行觀察處理,但如果屬於腺瘤性息肉,或腫瘤大小超過3毫米,且多發建議手術治療。

目前,大腸息肉治療方法有兩種,即經腸鏡電切治療及外科手術。電切治療創傷微小,患者無痛苦,是治療息肉的首選方式。對於巨大息肉或高度懷疑癌變的,應於腸鏡下病理活檢明確后,還是要積極外科手術治療。

腸息肉切除並非一勞永逸,防複發成關鍵

腸息肉容易複發,手術切除后並非一勞永逸,導致腸息肉複發的原因有很多,龔瑾介紹,例如依然保持不良的飲食習慣,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素等、食用油炸食物等;或者有可能是腫瘤的基底切不夠乾淨等。因此患者還要做好預防工作,

如果是炎症性息肉,那麼無需太過擔心,但如果屬於腺瘤性或增生性息肉,則建議每年做一次腸鏡。此外,對於高危人群:有反覆便血史,長期腹瀉史,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抽煙喝酒人群每3年至5年行腸鏡檢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確診斷過息肉疾病的患者,應至少3年甚至每年1次腸鏡檢查。(通訊員:張燦城)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