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史海沉浮之崇禎皇帝(上)

在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明朝的崇禎皇帝無疑是最令人嘆惜的一位。

崇禎皇帝廟號「思宗」,全名朱由檢。他16歲的時候登基,從天啟皇帝手中接過了一座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他即位之初,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內有魏忠賢集團、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領袖揭竿而起,外有女真努爾哈赤侵擾邊關,且國力空虛、民生凋敝,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面對大明社稷的這種致命危險,他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希望能重振祖宗基業。《明史》的評價是:「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他稱得上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每天睡眠不到兩個小時,二十多歲的時候頭髮就白了,而且眼角有了魚尾紋。統一的明帝國從「木匠皇帝」天啟帝之後得以艱難維持17年,毫不誇張地說,這與崇禎皇帝的努力密不可分。

崇禎皇帝16278月即位,162711月縊死了時稱「九千歲」的大太監魏忠賢,成功瓦解了魏忠賢集團,消除了皇權面臨的巨大隱患。短短三個月時間,崇禎皇帝先是「韜光隱晦」、「欲擒故縱」,待到時機成熟,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在此期間,他表現出了一個古代聖君的應有素質,也表現出了與年齡不符的沉著、堅忍、細心和果斷。崇禎皇帝處理魏忠賢的方法,令我想到了康熙皇帝處理鰲拜的歷史。崇禎是在16歲處死了魏忠賢,康熙是在14歲處死了權臣鰲拜。同樣的是兩個少年皇帝,同樣的是面對老謀深算的權臣,同樣的是「韜光隱晦」「欲擒故縱」——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崇禎處死魏忠賢以後,獲得了空前的威望,舉國上下對他寄予著莫大的期望。如果一直這樣延續下去,崇禎一定能夠成為如同康熙一樣的千古聖君。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崇禎皇帝雖然致力於恢復大明帝國昔日的輝煌,但是在他辛辛苦苦支撐17年以後,大明帝國終於還是覆滅。崇禎皇帝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成為明帝國的「中興之主」,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成為歷史上的一代聖君。在1644年三月的一天拂曉,崇禎皇帝在絕望和悔恨之中弔死在景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時年33歲。他臨死之前,去掉了自己的冠冕,用頭髮遮蓋住自己的面容,並且在袍服的衣襟上寫道:「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明史·崇禎本紀》)看到這裡,不免扼腕嘆息。一個勤政17年的帝王,走投無路,自殺殉國,他的遺言何等凄涼、何等悔恨、何等無奈、何等壯烈!

為什麼崇禎之死能得到後世大多數人們的同情和嘆息,不在於他的人格多麼偉大或者曾經有過多麼輝煌的功業,而是在於他的命運和很多普通人一樣充滿著悲情和無奈,雖然他是皇帝。崇禎之死,雖然凄涼,但是他保持了一個帝王、一個男人應有的尊嚴,真正做到了「天子死國門,君王死社稷」,雖然他也不想死。人世之間,有多少的苦痛和無奈,又有多少事情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個人意志而轉移,縱然我們心比天高,縱然我們奮力一生,卻總難免「命比紙薄」。從這點上來說,無論皇帝還是平民,都是一樣的。崇禎的一生是個悲劇,但是他的死為這個悲劇增添了凝重的血色般的壯烈。「戊戌七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就義之前曾經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用這同一句話來形容崇禎之死或許也非常貼切。

崇禎貴為天子,性格並非冷血無情,相反我認為他的性格是比較柔和的。一個人臨死之前,還在想著沒有臉面見祖宗,還在想著百姓身家性命,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孝」和「義」。一個真正恪守「孝」「義」的人肯定同樣會認同「仁」的價值所在,而能夠真正做到「仁義孝」的人勢必是性格柔和、心靈高潔的人。或許有人會以崇禎在自殺前刺死自己女兒的事作為反證,那麼恰恰是通過這樣的事情更加說明了崇禎內心的柔和甚至軟弱。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語后曰:「大事去矣。」后頓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乃撫太子、二王慟哭,遣之出宮。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闔戶,宮人出奏,猶雲「皇后領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貴妃自縊,系絕,久之蘇。帝拔劍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嬪數人,袁妃卒不殊。」(《明史·列傳第二》)「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明史·卷121

如果用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崇禎不應當讓妻女跟著自己一起殉國,完全可以讓妻女逃走。可是,逃得了嗎?崇禎的3個兒子最終還是死在亂世當中,何況幾個柔弱女子?城破之時,這幾個高貴女子逃出去以後難免要遭受諸多凌辱、蹂躪,或許餘生在生不如死中度過。而在封建社會,男人的尊嚴、女人的貞節都被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更何況是關係到帝王之家的尊嚴和榮耀。崇禎是不忍心的,因此他是「泣語」「慟哭」,他無力回天也無可選擇……忽然記起了南唐後主李煜,他選擇投降宋朝,然而苟活了幾年呢?小周后難道甘願遭受宋太宗趙光義的凌辱?此時不免想起後主李煜的一首詞《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李煜一生的詞作大多風花雪月、歡快無憂,然而這首投降后的詞曲卻是如此傷感,若非不遭遇極大的苦痛,怎能有如此傳神之作。

因此,從本質上說,崇禎和李煜一樣,都是性格柔和軟弱的人。所不同的是,一個選擇了赴死,一個選擇了苟活;一個的妻女清白而死,一個的妻子受辱而死。身為帝王,崇禎在殉國前面對妻女「泣語」「慟哭」,李煜是在投降后「垂淚對宮娥」,他們都已經無力與命運抗爭,只能赤裸裸地流露出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軟弱和悲傷。一般來說,性格柔和、軟弱的人是不適合政治、軍事的,如果不得不去從事政治或軍事,肯定將造成個人或者國家的悲劇。

(未完待續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