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家裡老人說方言,影響寶寶的語言發育嗎?

我的朋友小欣,是個嫁到南方的北京姑娘。她最近很煩惱,說白天上班沒法陪娃,公公婆婆總和兒子說方言,「孩子都1歲8個月了,還說不出幾個詞兒,肯定是方言鬧的。」
她問我:「這樣會對小孩的語言發展有影響嗎?如何教育他不學方言?」
我是哈爾濱人,我們那兒的方言,主要是帶著東北口音的普通話,想起大學剛進宿舍那會兒很尷尬,只有一部公用電話,湖北、重慶、雲南的室友講電話,我一句也聽不懂,她們嘮起家鄉話可以完全不用顧及我,我呢,全寢室人聽……
然而她們說起普通話也很好,最多就是【n】【l】需要咬一咬字,英文也是進了優班,有的還會小語種,我很羨慕:難道是因為,人家生來就自帶兩種語言模式?這兩天在博洛尼亞參加童書展,聽義大利語真是好聽,抑揚頓挫的,然而一句都聽不懂……


家裡講兩種(及以上)語言,對孩子是利還是弊?
很多媽媽擔心方言小眾,會影響孩子學普通話,但其實,家裡講幾種語言、口音,非但沒問題,對孩子還有好處!
在美國,有數百萬家庭平時不僅講英語,還講其他語言,美國兒科學會認為,不用擔心孩子會被兩種語言擾亂,「如果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兩種語言(甚至更多),特別是經常聽到某兩種語言,他們可以同時學會兩種。」
其實嬰兒天生就是世界公民,這則TED里,提到了幾個有趣的實驗,驗證了嬰兒具有天才的語言能力:
1)孩子有學習語言的關鍵期,7歲以後,學習外語的能力會大大減弱。
2)孩子可以區分所有語言的所有聲音,尤其是1歲以前。然而成年人卻做不到,會逐漸受制於文化局限,只能區分自己語言的聲音,但分不清外語的聲音。
3)嬰兒會對一種新語言進行統計,接觸多了,就能學會。實驗發現,美國和台灣的嬰兒,在6個月大時,對普通話的反應差不多,但是如果自然發展,過了兩個月,美國孩子因為聽不到普通話,和台灣孩子比,對普通話的反應敏感度會大大降低。
但是,當8個多月的美國孩子,和台灣老師一起面對面上了12次的普通話,兩個半月以後,他們對普通話的反應,竟然和從小一直聽普通話的同齡台灣嬰兒一樣棒。
「不管你在他們面前說了什麼,他們就會統計這語言。」孩子有能力,同時掌握多種語言。
講方言,孩子會不會弄混?
小欣說,她討厭方言,是因為孩子的語言系統好像錯亂了,有的時候還會「卡頓」,要是變成結巴就壞了。
其實,小傢伙是進入了語言敏感期,她需要一個認知和辨識的過程、需要觀察和消化更多辭彙,並通過辨認物體和大腦產生關聯,這的確會比只接觸單一語言,需要更久的時間。
當孩子辭彙儲備不夠,就會出現說話晚、說話慢、嘴跟不上腦子,表達不清楚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語言倒退」,孩子會更熟悉其中的某一種語言,有時候講一種時,也會混入另一種語言的辭彙,但過段時間,孩子就會明白兩種語言的不同,可以很好區分開、運用和交流,而長期看,孩子會更擅長其中一種。
「毫無疑問,應該鼓勵孩子講雙語,這將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資本和技能,而且通常來說,孩子開始接觸兩種語言的年齡越小,他就會學得越熟練。」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如果在學齡前完全學會並掌握第一種語言后才開始接觸第二種語言,學起來就會困難一些。」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描述了思語兒子安德烈的語言「培養」過程:
安安的媽媽一直用國語和孩子說話;爸爸用德語和安安說話;爸爸和媽媽彼此之間說英語,沒有人教安安講英語;一家人住在瑞士,安安在幼稚園裡跟老師和小朋友們說的是瑞士話。結果,安安的語言天賦就這樣被激發出來了:
方言本無罪
之前看《爸爸回來了》,特別喜歡李小鵬家的小奧莉,因為媽媽是美籍華人,習慣說英語,爸爸說中文,奧莉竟然可以中英無縫轉換,和媽媽說英文,和爸爸說中文。如果有個外語說得這樣溜的寶寶,估計咱都很樂吧:)
所以並不是多語言的錯,而是我們不想讓孩子因為接觸方言,影響了普通話和其他語言的吸收。但其實仔細想想,普通話孩子多容易接觸啊,幼稚園、國小、中學,有的是機會學好普通話,但是方言的環境就太少了。
語言只是一個交流的工具,即便帶點方言口音,並不影響交流,反而,強行禁止孩子接觸方言,才是人為阻止孩子認知世界、連接親情。
因為公公婆婆和我們同住,我女兒最近開始出現東北口音,比如,「妹有」、「咋的了?」我自己有時還意識不到,有天在朋友圈發小視頻,好幾個和我說,「聽出了小葉子有東北味……」
哈哈,這不是挺可愛嗎,以後上學了,孩子自然會知道標準發音,可是她又不是要當播音員,平時怎麼放鬆怎麼說唄,我也從來沒要求老人非要字正腔圓。
更何況很多俚語習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結晶、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值得被尊重和傳承,大家都不說,好多小語種就會慢慢消失,大家都一個樣兒,多沒勁呀……
有方言的雙語環境,應該注意些什麼?
1)一個人盡量說一種語言。比如老人說方言(尤其比較難懂那種),爸爸媽媽就盡量和孩子說普通話,這樣孩子不至於同時混淆語言和人。
2)直接交流勝過音頻視頻。想要讓孩子對哪個語言的感知力更強,就讓孩子多接觸人,而不依賴音頻。就算放英文動畫片、音頻,也要和孩子多多交流解釋,孩子對人聲的辨認和認知,會更強,更有助他們輸入語言的小種子。
剛才的這則TED,也通過另一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讓美國嬰兒對著音頻學漢語,效果和直接由普通話老師傳授,相差極大。
3)多多鼓勵孩子。如果孩子出現卡頓、混淆、或是因為講方言被其他孩子排斥嘲笑,一定要及時的安慰和共情,不要挫傷孩子學習語言的熱情。
嘿嘿,每個孩子都是語言的小天才,之前花時間在一歲寶寶辭彙量50多,開口說英文,我是怎麼做到的?這篇文章里,也提到多語言環境的問題,可以看看哦!
P.S.最後,想起一件有意思的是,有冬粉聽完分答,給我微信留言,我用語音回復,她說,「怎麼和分答播音腔不一樣,有股東北味呢?」哈哈哈,對呀,我有鄉音我驕傲啊,說方言的時候,可能恰恰說明,那是我們最本真最放鬆的時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