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工智慧+藝術=完美的人類,超完美的後人類

達芬奇,《維特魯威人》

這是達・芬奇創作於1487年左右的圖像:一個健壯中年男子,兩臂微斜上舉,兩腿叉開,以他的頭、足和手指各為端點,正好外接一個圓形。同時在畫中清楚可見疊著另一幅圖像:男子兩臂平伸站立,以他的頭、足和手指各為端點,達・芬奇的名畫《維特魯威人》(Homo Vitruvianus)是根據古羅馬建築家維特魯威(Vitruvius)盛讚的人體比例和黃金分割描繪的「完美人類」的樣本。古希臘的建築師創造出長寬之比為1:0.618的矩形,認為這是建築和雕塑比例最佳的完美分割,用同樣的比例測量人體,維特魯威劃定了許多人體自帶的完美比例:兩臂側伸的長度,與身高等同。從髮際到下巴的距離,為身高的十分之一。自下巴至腦頂,為身高的八分之一。胸上到髮際,為身高的七分之一……

不近亦不遠的未來

達・芬奇創造的「完美人類」維特魯威人中,隱藏著多個三角形、四邊形、五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在宇宙與數學和幾何學相關聯的神秘國度中,地球生物的韻律,樹葉的成長模式,海螺的旋渦,甚至包括現代科學用建模鑄造起來的DNA螺旋股都包含著黃金分割的完美比例。人類完美的比例結構,連同自然萬物的奇觀,長久以來被視作造物主的傑作,工匠和藝術家竭盡技巧對其模仿和再造,表達對造物主神力的頌揚。

在被看作歐洲博物館起源的「珍奇櫃」中,我們可以看到的珍奇藝術「Kunstwunder」,是由Kunst,來自藝術家人工製作的藝術品,和Wunder,自然本身的奇觀——兩方面的收藏組成的。直到19世紀達爾文進化論理論顛覆了上帝之手在地球物種演變中的功能,人類在認知世界和了解自我的旅途中才有了區別於宗教神造萬物的認知,雙腳踩住了物種演變中優勝劣汰的科學依據。

馬克·弗馬內克,《上海時間》(提供:上海PSA)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認為人類有意識地發明工具來改造自身或自然的活動,決定了人類優於動物成為這個地球上的統治者的地位,如同他對工業革命的讚譽之詞:資產階級在它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而這優秀生產力的標誌就是提高人類生產效率的機械化生產工具。

今天,工具的進步以及科研深入到人類對創造工具的大腦的介入,人工智慧與人類越來越深入地交織在一起。學者當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在她著名的賽博格宣言中宣稱:20世紀末是一個神話時代之末,我們都成了異源嵌合體,成為機器和生物體理論化地製造出來的雜交體,我們就是賽博格。

「人機同體」聽上去像是一個科幻片中的情節,但其實自古以來人類就著迷於發明輔助人類或改進人類器官的機器。當我們在米蘭的達・芬奇博物館里,與達・芬奇著名的《大西洋古抄本》手稿面對面的時候,用博物館提供的電子導覽器,按下藏品編號,聆聽到現代人對達・芬奇五百年前的奇思異想的解釋。

達・芬奇應該被叫做今天概念里最跨界的藝術家,《大西洋古抄本》里彙集了幾百張達・芬奇親手繪製的各種機械發明的圖紙,從飛機大炮到潛水艇,甚至還有一個「騎士機器人」,即充滿細節的內部和連接著人類肌肉的機器人手臂圖。

或許我們可以把達・芬奇看作這個人人都在談人工智慧的時代里、其頭腦和身體延伸到科學領域中的技術控型的「文藝復興人」,在人機共體方面率先做出嘗試。如今,身體已經成為技術和藝術的實驗地,在今天的計算機演算法時代,身體的存在與計算機模擬、神經機械學和生物有機體的互聯,這種人機混合體甚至開始擁有自己的思考,開始超越母體,開始獲得生命,像「科學怪人」那樣可以進攻創造者弗蘭肯斯坦教授。

前不久發生的AlphaGo完勝世界圍棋第一人的事件,令柯潔落淚的不是他的失敗,而是面對完美思維感到的無能為力。就連生命也是可以再塑的,《未來簡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的作者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也寫道,技術發展足以讓人類克服死亡,成為生物科學、人工智慧和數據演算法合作下創造出來的合成生物,身體可以再生,思想可以備份後轉存入新的身體,完美人類進入到對抗自然規律的「神人」,永生只是一個技術問題,死亡在不久的未來也會成為人類的記憶而已。

今天我們已經接受鍵盤作為我們延伸的大腦,手機可以替代我們做很多選擇,機器與我們平行思考成為另一個「我」,帶著「我」的各種身份在數據演算法的操縱下,反過來規劃「我」的生活——達・芬奇的「完美人類」身上開始長出延長的手臂,增高的大腿和第三隻眼了!身體如同被異物侵入后、又與之達成無縫連接的契約,開始以新的方式在異樣的世界里尋找適應環境的生存方式。這便是我們所處的網路時代、新媒體時代,被學者凱瑟琳・海爾斯(N.Katherine Hayles)定義為「人類與人工智慧技術深深交織在一起的後人類時代。」

藝術家播下的疑惑種子

所有這些都難免讓今天的人類染上面對未來的焦慮症。今天,數字技術發展的速度隨時挑戰人類的認知能力,在技術與認知的隔岸相望中,藝術幫我們建起穿梭其間的橋樑,視覺化地呈現技術操控下的世界及人類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媒體藝術家與傳統藝術家之間只是創作媒介的區別,他們所做的仍然是反映時代精神的當代性。

「Y世代之歌」的展覽現場

2015年12月在OCAT上海館舉辦的「Y世代之歌」的展覽,展出了一批與互聯網同歲的「互聯網原住民」藝術家以網路和計算機技術為媒介的作品,對於這些被稱為「Y世代」的年輕人來說,所謂計算機編程、機器人技術、3D列印、社交網站傳播等等已是信手拈來的工具和媒介。林科在展覽中將他的電腦屏幕桌面展現給觀眾,桌面上的每一個文件夾是他在電腦上漫遊、下載、點擊等記錄,觀眾的目光跟著屏幕上的滑鼠點擊、開啟桌面上的文件,但很快你發現,這些漫無目的的網上衝浪本身就是林科夜以繼日的藝術創作,或者這就是一個典型的Y世代年輕人的生活本身。

林科的作品常展示自己的電腦桌面(提供:BANK畫廊)

互聯網時代消融了國家之間的界線和人與人之間區分私密與公開、真實與虛擬的空間距離,網路24小時無時差,電腦不分晝夜隨時處於在線狀態,然而網路創造的虛擬現實依舊需要面對真實世界的社會現實。苗穎的作品《手拿菜刀砍網線》堪稱網路藝術中的「社會現實主義」,用網路情詩、黑屏、彈幕等網路流行媒介,呈現網民面對網路審查被激發出的民間智慧和式幽默。對於Y世代的年輕人,網路已經是他們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們自身存在的方式。

苗穎,《手拿菜刀砍網線》

媒介學研究學者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早在互聯網出現前就以電視機為例,警告人們對於延伸自己的技術手段產生迷戀的後果。他指出新技術具有麻醉和關閉人們做出自我判斷和感知的大門的後患,提醒人們面對技術環境要做出反抗技術的決定,提倡人們的主體性。他未曾預言的是智能手機擁有著比電視機更強大的控制力,手機刷屏成為Y世代年輕人內心的鎮定劑和安撫劑,一切需要得到迅速的轉發、迅速的點贊,「網路自戀症」是互聯網原住民在得益於網路的同時,身體和精神都陷入其中的另一種迷失。

今年4月,展覽「身體・媒體II」在上海當代藝術館開幕,這個以身體為媒體討論技術在藝術上應用的展覽,繼2007年的同名展覽后,闊別十年再次出場。十年前蘋果發布第一部智能手機,今天以智能手機帶動的自媒體社交網站已經徹底改變了個體的思維結構和世界的基本框架,川普推特治國的手段從飽受爭議到今天被集體默認,僅僅經歷了他上台後不到半年的時間。

世界如此迅猛變化中,人類應該如何應對?德國藝術家在藝術館的戶外平台上用59名工人和大批木棍在24小時內通過每分鐘調節木棍的位置展現時間的形狀,這是數碼時代的現代人回望機械手工時代的冥想。而技術創造的奇觀是在驗證計算機的超凡能力呢?還是考察我們人體自帶的感官如何被藝術改變和迷幻呢?展覽上最酷炫的作品《3D水陣》將觀眾帶入一個封閉的黑匣子里,伴隨著音樂和光線變化,一個從天花板降下的水的矩陣開始在觀眾的眼中製造奇觀:時而水珠變慢,停滯甚至違反地球引力開始向上流淌!支持這個龐大水陣的技術是隱在天花板上方的超級計算機程序,但讓這種改變三觀的體驗在眼前發生的原因,其實並不在技術,而在每一個觀看者的眼中。

高谷史郎、烏爾夫·朗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巴托斯,《3D水陣》(提供:上海PSA)

在這個討論身體、媒體和技術的展覽上,身體首先是體驗的工具、發言的工具和表達社會意識的工具。芬蘭藝術家皮爾維・塔卡拉(Pilvi Takala)把自己打扮成白雪公主的形象走進迪士尼主題公園,卻因為違反迪斯尼的肖像法規被請出公園,《真正的白雪公主》揭開文化作為消費品在宛若迷宮的進退中遭遇的規則和禁忌,它發生在景觀世界大本營的迪士尼樂園的隱喻不得不讓我們審視文化藝術和娛樂在以消費為目的的社會是如何重新定義等級制度的。正如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景觀世界》(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中所言:「在景觀世界內是沒有行動自由的,一切真正的活動都是被禁止的,是被全球範圍的總體管理制約著的。」

今年3月,歌德學院在上海組織了在「數據夢想」的框架下針對後人類、賽博格的討論,並推出林白麗女士策劃的展覽「異體」。韓國藝術家申承帛與金容動(Shin Seung Back+Kim Yong Hun)在一塊浸在海水中的岩石上安置了多個感應器,通過電腦接收海浪衝擊岩石的聲音。這個名為《石頭》的作品在展覽現場邀請觀眾鑽進一個黑漆漆的盒子里,將自己假想成一塊石頭聆聽海浪。在耳朵接收到排山倒海般撞擊到岩石上的聲音的時候,關於大海的人文想象即刻被一種天地洪荒、宇宙玄黃的原始力量取代。《石頭》觸及了人類中心論的宇宙觀,人類發明的技術反證人類自身的渺小。

申承帛與金容勛,《石頭》,2017,聲音和錄像裝置© 申承帛與金容勛)

後人類理論在描繪人類未來的時候,極大程度地依靠技術的發展和技術對人類的改變,完美人類的下一個階段將會進入自我強化的更完美的後人類。這樣的未來展望衝擊著人類社會即成的道德、倫理、法律、家庭構建的基礎,甚至是對立於人類理性思維的設想。

田曉磊,《偉大》(© 田曉磊)

展覽上藝術家田曉磊用VR動畫呈現一片令人驚悚的後人類狂歡圖,長出機械手臂的無性人和被解剖重置的人腦傳遞出異托邦的悲愴情緒。當我們擁有更完美的後人類的身軀,享受著不死的生命和儲存著計算機一樣的海量信息的時候,我們人類還存在嗎?

吳梓寧 ,《GFP 自耕農—套件使用說明》 ,2016,錄像1分32秒(攝影:曾也慎、女模:巫亮萱、男模:李品辰)

在上海歌德學院的「異體」展覽上,台灣藝術家吳梓寧的作品《恆空出世》塑造了脫離母體、切斷臍帶、無子宮孵化生命的後人類的誕生。從達・芬奇的完美人類,到計算機演算法控制的超完美的後人類,讓這些思考和實驗有意義的緣由,是因為生命意義這個恆古不變的話題對人類的困惑。困惑讓人類的祖先走出洞穴,直立起來成為智人;困惑讓人類飛出地球,在月球上邁出第一步。就在本文撰寫之際,《異形:契約》正在上映,就像智能手機已經如同植入我們身體的器官一樣,以「科技」之名的異體襲擊,早已滲透在今天的日常。40年前《異形》里描述的人類移民外星球的想象,今天已經在由億萬富翁馬斯克發起的「火星移民計劃」中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調研;生化人從服務人類到背叛人類的轉變,回應著今天我們對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憂慮。

皮爾維·塔卡拉,《真正的白雪公主》(© Pilvi Takala)

霍金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對人類帶來的影響做出了相當悲觀的預見:500年後,人工智慧將全面取代人類。500年後的世界,死無對證,但是達・芬奇的完美人類會繼續讓後人著迷,或許還有《異形》第N集,還有被生命之謎困擾的現世藝術家留給後人的作品。它們將被存檔在永不消逝的雲網中,用微弱但不懈的發聲留給下一個後人類紀——屬於我們時代的種子。

文 | 王凱梅

精彩回顧

姚謙 | 有沒有一首歌,會讓你想起奈良美智的孤獨

劉鋼 | 律師界的頂級收藏家

CAC | 科技與藝術、人與自然、有機體與無機物,光與聲音的交織重疊

OCAT | 與瑞士在這裡用攝影說故事

完形,青年策展人「楊紫」的策展理念

卡塞爾文獻展為什麼辦在債務國希臘?

卡塞爾文獻展回到債權國德國之後......

贈票 | 上海外灘美術館呈獻「菲利普·帕雷諾」首個展,聽聽幕後「達郎」怎麼說?

藝術贊助那些事兒?看UBS瑞銀集團的收藏模式!

看「Sleep No More」如何花式顛覆莎士比亞經典悲劇「麥克白」?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

《典藏·讀天下·今藝術》 7月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