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寫作禪:如何用寫作驅走焦慮

寫作禪,就是一種毫無反抗,

毫無挑剔,全然接受,

「我手寫我心」的狀態。

大家周末好。這個周末和大家分享一本書,這本書是我大概五年前在網上下載的,它五年前在台灣出版,前不久發現在大陸也出版了這本書,但書名已經變了——原來這本書的名字叫《寫作禪》,非常有吸引力,我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被吸引住了。

這本書認為,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禪修的過程。我不知道大陸的版本為什麼要把這本書的書名譯成《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可能他們覺得更有吸引力,但是我覺得這個標題反而不如《寫作禪》更打動人。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女士,叫娜塔莉·戈德堡。書里有幾個核心的論點:第一,我們通常所說的不安、焦慮是因為我們丟掉了自己,喪失了跟一個更內在自我的連接,我們的心智、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思考力,喪失了與某種東西的連接,以至於我們的思想和情緒處在持續動蕩,沒有目標、沒有歸屬,陷入到一種盲目沒有結果的躁動當中。

這個過程不僅消耗了大量時間,而且也消耗了我們的能量。最要命的是,這種狀態有一種自我強化的功能,也就是說,當持續陷入到不安和焦慮的時候,人的心智模式在被慢慢塑造,最後我們的心智就可能會定型,焦慮和不安成為了一種常態。

這當然是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陷入的狀態,可惜的是,我們常常都會陷入到這樣一種狀態當中。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某一個時間段,可能是早晨剛剛醒來,可能是在晚上,可能是在睡前,我們的頭腦當中奔涌著大量毫無頭緒、毫無方向、隨時在變化的念頭。

我們不喜歡這種狀態,我們強迫自己停下來,但越是讓自己停下來,這種念頭會越是出現在我們頭腦當中,而且越來越多。偶爾,我們會被電話鈴聲,或被一個簡訊、一個微信打斷,但是接下來頭腦當中又是一種萬馬奔騰的狀態。

這種狀態對那些沒有固定作息時間、沒有固定工作任務的人可能更為明顯,而另外一些人,他們可能有固定工作,甚至會有繁重的工作任務,他們陷入到一種工作狂的狀態,用各種各樣的事物來佔據自己,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因為他們熱愛工作,而是因為只要他的工作一停下來,各種各樣紛雜的、讓他苦惱、讓他無可奈何的念頭就在猛烈騷擾著他,揮之不去。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陷入到這種狀態,常常也會聽到周圍人抱怨這種狀態。娜塔莉·戈德堡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為了讓大家用一種簡便的、可操作的,每個人都可以嘗試的方式來減緩和消除自己的不安和焦慮。

大家都習慣性的認為,焦慮是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我們的生存狀態太不穩定,其實,這是一種幻覺,也是一種誤解。你坐下來,把你正在焦慮的事情列一個清單:到底是因為房價漲了,還是因為老家人給你打電話,讓你寄錢回去,擔心女朋友會跟自己分手,還是因為自己跟某一個同事處理不好關係,或者是擔心上司對自己的看法不好?

你把它們都明確的寫下來,把它們一一列下來,過一個星期以後,你再來看自己的這個清單,你會發現這裡列出的很多焦慮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存在,但在過去一周里,你也沒有嘗試過任何解決辦法。

我以前看到過一個圖,說的是為什麼我們要放棄各種各樣的焦慮,它用兩種思路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不要焦慮。第一條思路是,我能不能夠解決我所焦慮的事情?回答如果是肯定的,那麼,得出的結論是:你沒必要焦慮,既然有辦法解決這個焦慮,答案當然是你沒必要焦慮;

第二條思路,我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焦慮?如果你回答說:我沒有。既然沒有,很自然的結論就是:你也沒必要焦慮,因為你焦慮了也沒有用,所以你沒必要焦慮。這只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聽起來有用、實際上沒用的方法,因為即使你知道自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來消除自己的焦慮,但你還會情不自禁去焦慮。

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之所以陷入到無窮的焦慮當中,並不是因為有無窮的事情來讓我們焦慮,而是因為你陷入了焦慮的狀態,或者說你已經陷入到精神上的某種病態。你覺得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充滿著恐懼,是外界讓你焦慮,其實是因為你陷入了焦慮的狀態。

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都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在某一段時間,你會覺得嘴裡都會有一種苦味,這種苦味揮之不去,你不停喝水、不停漱口都消除不了這種苦味。事實上,並不是你的嘴裡有某種有苦味的東西,而是因為你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發生了某種病變。

如果你去看醫生,醫生會告訴你,你現在是處於一種精神上的口苦狀態。 由於精神上的過度緊張而導致你覺得嘴裡充滿苦味,而不是因為你吃了什麼帶苦味的東西殘留在你的嘴裡。如果嘴裡時不時出現苦味,這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先兆,甚至有可能是癌症的先兆,這是因為你身體的某種病態而導致的苦味,而並不是苦的東西讓你覺得苦。

正如作者認為,我們之所以覺得焦慮,是因為我們的心智和情緒跟我們內在的自我失去了連接。這就有點像一根在空中隨意飄蕩的羽毛,一會兒停在這兒,一會兒又被捲起來吹得老高老高,一會兒又下沉,一會兒又被吹起來——就像電影《阿甘正傳》開頭那根羽毛的狀態。

當然,《阿甘正傳》里的那根羽毛是用特技做出來的,最後它是有歸宿的,會掉到阿甘的腳邊,我們的精神狀態可沒那麼幸運,不會長時間飄蕩之後最後找到一個落腳點。

由於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心智失重了,我們的情緒沒辦法安然踏實處在某個地方,當我們被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所淹沒,哀傷、饑渴、憤怒、慾望、懊悔和怨恨,不斷向我們湧來,我們找不到辦法來阻止這些情緒。

我們聽到過一些通常的做法是深呼吸、靜坐,但是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越是要讓自己靜靜的坐著,結果這些念頭、情緒就會越來越清晰的出現在我們的頭腦當中。那怎麼辦呢?作者娜塔莉通過長時間的自我反省和嘗試,找到了一種辦法,那就是——坐下來寫作。

娜塔莉不是用通常禪修的辦法,坐下來深呼吸,讓自己的意念集中在印堂穴,她嘗試過這種辦法,發現不管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開始寫作,想通過寫作來排遣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她發現寫作會讓自己更加焦慮,因為當她坐下來想寫一篇文章、寫一篇日記的時候,發現寫作沒辦法持續,因為大量妄念不斷在頭腦當中出現,她要用各種辦法去阻止妄念的入侵,讓自己能夠寫下去。

結果她發現,越抵抗,妄念就像蚊子和蒼蠅一樣,越是驅逐,越是引來更多的蚊子和蒼蠅。後來,還是她學到的禪修知識幫了她的忙。禪宗里有一個心法,通俗的說就是腦筋急轉彎,當你沿著一條路徑執著去走的時候,發現根本走不通,障礙越來越多。但是,突然你放棄了這個方向、放棄了執著,往相反的方向走,那些你抵抗、排斥、驅逐的東西一下子就消失了。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一句話:你越是反抗的東西,它不僅會持續存在,而且會變得越來越強大。What you resist not only persists, but will grow in size——榮格所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們越是有意識的抵抗,去排除自己焦慮的時候,得到的將會是更大的焦慮。

而禪宗提供了一種思路,不要去抵抗它,而去靜靜的「觀照」它。所謂「觀」,就是不帶成見、不帶批判的、不帶抵抗的,像鏡子一樣如實映現它,聽任它的存在而不去干預它,一旦你沒有任何反抗干預意志的時候,你儘力想排除的東西就會奇迹般地消失。

禪宗這個理念給了娜塔莉很深的啟發,她找到了一種獨特的書寫方式,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書寫方式呢?據她講,就是一種毫無反抗,毫無挑剔,全然接受,「我手寫我心」的狀態。這種寫作不是有意識、有目的、有意圖的去表達什麼,而是將心裡此時此刻的感受,巨細無遺的展現出來。

比如說,現在你很焦慮,你就坐下來在紙上寫:「我很焦慮」。當你寫下這四個字的時候,甚至可能你已經不知道再往下該怎麼寫了,這個時候你該寫什麼呢?這個時候你就寫:「我突然不知道怎麼寫了」。當你寫完第二句話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感受,你就把它寫下來。

比如說,「當我寫下上一句的時候,我突然,好像感到了某種輕鬆的狀態,而這種輕鬆又讓我產生了某種不安」——哪怕是這些話聽起來像是在說夢話,聽起來像是有點精神病的徵兆,不要怕,你怎麼想,就怎麼寫。

記住,千萬不要停,讓你筆下的字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甚至是,當你在寫的時候突然冒出來一個意象:一匹小馬在一片草地上快速的奔跑,那你下一句就把這個意象寫下來,接下來是什麼樣的感受,你就繼續寫下去。

你會發現差不多有四五分鐘以後,你的情緒一下子平靜下來了,你就繼續寫這種平靜的狀態,這個時候突然窗外有一輛車過去了,你就把它寫下來。但是,寫的時候要記住:儘可能的細緻——它呼嘯而過的聲音是大還是小,它是一輛新車還是一輛舊車,它是凱迪拉克還是奧迪……

你要儘可能的細,要如實觀照。這個時候你不要指望你寫下來的東西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寫本身,只需寫下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甚至很雜亂的句子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心好像不那麼雜亂了。這是心理上的一個普遍規律:當你陷入到一種狀態,你能夠抽身出來觀察自己這種狀態的時候,這種狀態就會消失。

有一次,一個朋友看到類似的話問我,他不理解為什麼自己抽身出來觀察自己的時候,這種狀態就會消失。我給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因為一件事情特別想哭,那你把自己關在房子里,關了燈,你在屋子裡不停的哭,可能會哭聲越來越大。這時候你不妨打開燈,嘗試對著鏡子哭,你會馬上看到自己哭泣的樣子非常難看,你難以接受,一下子就會止住,而當你在黑暗當中,越想止住哭泣,接下來很可能是嚎啕大哭。

榮格的話是,你越是反抗,你反抗的東西越是存在,我們在後面還可以加一句:你觀照的東西,它就會消失。我們以這樣一種看似無目的、無意圖、不帶挑剔的態度寫作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悄悄進入到一種自我觀照的狀態,任性狂躁的自我,在你的「觀照」下突然就會變得馴服。

無論是神話,還是西方神話都有類似情節:某個怪獸、某個妖魔鬼怪在興風作浪,突然有一個人叫出它的名字,它立即就現出了原形,立即就停止了為非作歹。

《西遊記》里有很多這樣的情節,某個妖怪為非作歹,孫悟空怎麼打都打不過他,只好採用慣常的辦法:請某個神仙、某個高人來,比如說,讓太上老君一來,太上老君一下子就認出了這個怪物,叫出他的名字,他就立即現出原形,乖乖跟著太上老君走了。

在西方神話里也有大量類似的情節,這裡包含著一個深刻的見解,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你越是反抗的東西,它越是存在,而且變得越來越強大,當你平心靜氣,如實觀照它的時候,把它視為當然,它就會突然失去威力。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想想《西遊記》里「真假孫悟空」的那一段劇情。

五年前,我看到這本書時候,我就按照這本書做了一些嘗試,發現真的管用。對我來說,它比靜坐、比慢走,也叫行禪,更有效。《伯凡時間》的朋友們可以嘗試娜塔莉發明的這種寫作禪,不過,在練這種特殊的禪的時候,要遵循四個規則:

第一:手不要停

娜塔莉說:不管你決定要寫十分鐘、二十分鐘或一小時,中間都不要停下來。不用急,不需要緊緊用力握著筆,可是要不停地寫。這是你穿越狂野心智的機會,你可以看到自己真正在想些什麼、你如何看待事情、你的感覺如何,而不是你認為你應該如何思考、觀看與感覺。你可能寫了十分鐘卻一直沒有安靜下來,沒關係,當你開始書寫,如果能接受心智當下的狀況,如果不抗拒,最後你都會安靜下來的。

第二:允許自己寫出全世界最爛的文字

我們很多人有寫作恐懼症,自己一動筆就會覺得筆下文字面目可憎,別說是讓別人看見,自己看見都很不舒服,都羞愧難當。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這叫做不接受自己的狀態,一旦你不接受自己,你就很可能陷入到焦慮。事實上,我們的焦慮,往往是因為不接受自己。自己身上有一個「內在的父母」,不停在挑剔自己、指責自己,讓我們持續地處於一種羞愧、退縮、焦躁的狀態。

你可以寫無聊的事情,抱怨、暴力、生氣、執著,具有破壞性的、惡毒的、丟臉的、害羞的、脆弱的思緒,讓我們看到它們,並和我們的這些部分交個朋友。接受,這就是你的自我,這個自我就是你,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朋友。我們與「他」相處的時間太短了,我們給予「他」的欣賞、包容和鼓勵太少了,以至於這個自我一旦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就會焦躁不安。所以,再說一遍,焦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能夠直面自己、正視自己、接受自己。

第三:要精確

不要只寫「汽車」,要寫「凱迪拉克」;不要只寫「馬」,要寫「奶油色的馬,鬃毛和尾巴是白色的」;不要只寫「水果」,要寫「橘子」,或者「香蕉」。如果你不記得樹的名字,不要停筆,就寫「樹」,你以後可以查出來是「梧桐樹」,一直寫就對了,不要責備自己不知道那棵樹的正確名稱。對自己一定要懷抱大量的善意,如此你將會寫出很多很多文字,到一定程度,甚至有點收不住,這個方法不僅對於克服焦慮和不安有很大作用,對於治療寫作恐懼症也非常好。

第四:不要控制

不要強迫自己、督促自己我要寫成什麼樣,說你要說的話,不要說你認為自己應該說的話。這些應該足夠帶領著你穩穩穿越心智之地了,你必須持續的做,才能沉浸其中。在做的過程中,你和自己的心智建立了某種連接,無論面對的是什麼,你都學會了包容,而這種包容就是放下,「放下」就是禪宗給我們承諾的最終的境界。

這兩個字說起來很容易,但做到真正的放下,做到真正的不抵抗,像鏡子一樣,如實地映照自己眼前的一切而不做任何評判,不讓任何影像駐留在自己心裡。正如莊子所說:聖人用心若鏡。

聖人,用自己的心就像用一面鏡子一樣,用而不藏。去映照它,去反映它,但是不收藏它,就像一隻仙鶴緩緩飛過一個深潭,潭面上映出鶴的影子,但當仙鶴離開時,潭面上什麼也沒有留下。如果我們的心進入到這樣一種狀態的時候,我們就悄悄完成了一件事情:讓焦慮消失。

感謝收聽今天的《伯凡時間》,我們下周再見。

一直以來,吳伯凡老師都在《伯凡時間》里為您解讀一本深刻獨到的書,或者一篇內容精闢的文章,如果您有覺得應該與伯凡時間的朋友們一起分享的好書,或者值得與大家一起品讀的好文章,那麼歡迎您推薦給伯凡時間,請您將推薦的書名或文章鏈接,以及您的推薦理由一起發送給我們。

· 參與方式
您可以選擇直接在本文下方評論,

或者在伯凡時間公眾號後台留言

(本次活動長期有效)


如果您的推薦入選,那麼您推薦的書或者文章,將有機會在之後的推送中被吳老師來分享和解讀,快來參加吧!

或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訂閱相關內容

———————— 推薦閱讀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