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017香港書展:星星能夠照亮多少人

經濟觀察報陳麗萍發自香港

報道NEWS

兩岸三地對於「香港回歸20周年」的熱議仍未消退,第28屆香港書展便如期召開。今年書展共有有37個國家及地區參展,約670家參展商參與,創歷年新高。而與數量上的龐雜相比,今年出版市場好書寥寥。書展的年度主題為「旅遊」,意在將情懷與人文寄情于山水。

從「旅遊」主題入手,各大出版社都以香港自身的歷史文化為出發點,從多角度,多方面加強和豐富了香港人自身的文化認同。

香港回歸20年的話題也是書展上躲不開的內容,三聯出版社的《數字香港:回歸20年》、眾新聞出版的《回歸20年1997,我們都是記者》以及白紙出版社的《有沒有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都為人們客觀看待回歸問題提供了不同面向的歷史敘述。

為配合年度主題——旅遊,位於會展三層的文藝廊從「文游四海」、「以圖像說故事」以及「中華文化漫步——四川行」三個不同的方面,為讀者展示了旅行於我們「觀察世界」和「審視自我」的不可或缺。

「文游四海」長廊選取了九位背景各異的香港作者,通過展出他們的旅遊文學作品,拍下的照片以及收集的紀念品,讓讀者透過他們的經歷和筆觸感受世界。

這九位參展人包括文學作家也斯(已故)和西西、輪船專家古鎮煌,歷史學者吳瑞卿Jason Wordie、探險家李樂詩、資深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小說作家金鈴以及「寫攝人」鄭幗恩

展覽當中,也斯的旅遊文學和攝影作品從歐洲各地到內地的大山大河,再到香港本土,均有涉及,讓人不禁對於他筆下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萌生興趣。

也斯作為香港文學的重要作家,從六十年代開始創作,50年如一日,筆耕不輟,「游」在他的詩歌、小說、散文以至攝影作品中處處可見。德國學者顧彬也曾說也斯是罕見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香港作家。

在推薦語中,策展方引用了也斯《越界的行程》一書中的話來表達作者對於旅遊的認識:我多年寫作無意中暗含一個貫穿的母題:對「游」的題材的喜愛,對不同空間的探索,對「異」文化的接觸和反思。

西西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香港作家,是一位富於想象,又熱衷探索,不喜歡應酬的人,從她所收藏的旅遊紀念品和物件,可以一窺作者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歐洲各地令郎滿目的飾品和紀念卡,讓人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的旅遊圖景。

作者自己的遊記和散文作品穿插其中,例如《旋轉木馬》《看房子》以及小說《我的喬治亞》等等。這些作品中即見其對所見所聞的抒情,又不乏對於文化和藝術的反思,即思考香港和的關聯,又放眼世界,表達自己對世局的想法。

Jason Wordie(中文名:謝偉德)是定居香港30餘年的外國歷史學家和作者,常年致力於為香港居民推廣歷史漫步遊覽活動。著有《澳門——人與物、過去與現在》《街道:探尋香港島》等書,在《南華早報》常年開設「過去與現在」專欄。從一個「外來者」的視角,深入研究香港本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Jason Wordie是不能錯過的一個。

在這九個展覽作家中,可能最讓大陸讀者熟知的是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作為擁有一線經驗的駐地記者,周軼君獨有的新聞視角,使得她的旅行經歷即像是國際熱點地區的見聞錄,又能讓人從這些客觀的寫實記錄中,感受到她對動蕩背景下人性的敏銳捕捉以及人文立場。

周軼君的收藏品中,讓我影響極深的是一台在出現Ipad和Mac電腦之前,她早期使用過的最小的攜帶型電腦,這台電腦彷彿就像是新舊媒體時代的一個分水嶺。今年是Iphone手機誕生的第十年,從PC時代,到智能手機、移動網路的轉變短短十年的時間,不禁讓人感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整個世界格局以及個人世界觀的重塑。

除此之外,書展還和《國家地理》雜誌合作,策劃了「以圖像說故事」的展區。

展示中特別著重於一系列昔日香港的照片、明信片、郵票,以及由著名畫家李志清描繪的舊香港景物,呈現出香港繁華都市外的另一面貌。

會展一層彙集各大重要出版社的主展廳一定是讀者流連時間最長的地方。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來挑一挑今年書展值得我們駐足的好書!

從會場最右邊入口開始,最先看到的是隸屬於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的「三巨頭」,分別是三聯書店(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以及中華書局。

中華書局

今年,中華書局的主推書籍幾乎都圍繞著今年書展的主題「旅遊」,十分扣題。主要介紹幾本從香港自身歷史文化入手的書籍,這些書都從香港的發展歷史中切開了一道縫隙,生動具象地展現了香港的歷史變遷。

其中擺在台灣旅行勘探作家劉克襄新書《虎地貓》旁邊的,是作者三年前寫就的《四分之三的香港》,雖然不是新書,但作者在書中另闢蹊徑地繞過香港這座現代都市的快速與喧囂,把目光投向佔據香港75%的郊野資源。在這本書中,作者親自走入香港周邊的郊野公園,探索路線,讓你認識到除去「購物天堂」,香港曲徑通幽的另一面。作者也在書中表示香港郊野的發展和歷史也提供給其他發展中城市多面的借鑒意義。

2015年書展上一經出版就售罄的《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這兩年幾經再版,今年書展仍然被放到很醒目的位子上,可見人們對於香港九龍城寨的好奇有增無減。

在近50年時間裡,「九龍城寨」在、英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一直是香港黑暗面的代名詞,而本書的作者林保賢與友人在90年代最初的幾年裡,曾多次出入九龍城寨,與城中的牙醫、臘腸店老闆、家庭主婦和城寨傳教士等各色人等聊天,記錄並拍攝下了九龍城寨中各色人等真實的生活狀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們長久以來隔岸觀火的成見以及想象。

以拍攝50、60年代香港街頭寫照而聞名的香港攝影師何藩生前最後一本影集《念香港人的舊》今年由WE Press 香港人出版面世。收錄了作者近半個世紀以來從未曝光的香港街頭攝影作品。在何藩的黑白鏡頭下,飽含五十年代香港的思古幽情,老香港人的生活百態被永遠定格。

商務印書館(香港)

商務印書館今年推出了香港博物學家黃佩佳探求香港本土風光的著作,《香港本地風光.附新界百詠》探尋了香港本地山川和城市的歷史、《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重現了80年前的新界原貌,讀者大可以按圖索驥,一探香港的前世今生。

此外,《社會的另一面:蒙敏生眼中的香港1950-1980》一書中的紀實照片反映了當時香港底下階層的生活面貌以及社會局勢,紀實與浪漫交織,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作者構建出了香港的另一面貌。

鄺可怡的《黑暗的明燈—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探討了現代文學最具張力的課題: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交匯與交鋒。

香港大學出版社

從第一部著作開始,就秉承著中英雙語出版傳統的香港大學出版社,今年的新書方向依舊以文化研究、電影傳媒研究、歷史文化為主。

英文比較吸引人眼球的新書有香港大學語言學教授朱耀偉的《Hong Kong Cantopop:A Concise History(香港粵語流行曲簡史)》,這本書不僅僅是粵語流行音樂的簡單歷史,更是探討了其背後所承載的香港文化的興衰過程。書中提及香港流行文化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孕育,到9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出生、成長的香港人一定程度上從流行音樂的風靡中獲取了自豪感和歸屬感。而90年代末資本市場的內陸化,使得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成為過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在地緣政治中地位的逐漸邊緣化。

《Martial Art Cinema and Hong Kong:Aesthetics, Representation, Circulation(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一書從香港極具代表性的武俠文化入手,認為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香港武俠電影的全球風靡其實也反映了當時香港城市工業化的高度發展,社會各方面品質的提升,以及資本、人才、性別話語、物品、信息以及技術的高度流通。

香港大學經濟學家王於漸的《Fixing Inequality in Hong Kong(香港不均問題對策)》則針對香港貧富不均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一般社會學者及政客一談及這個問題便總把焦點放到失敗的政策,以及謀求更高的社會福利上來,而作者則認為,全民鼓勵退休,最低工薪以及標準工作時長是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所在。

作者也認為香港應該向新加坡學習,制定長遠的人力資源政策,鼓勵更多的教育投資,改革移民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教育以及高級技術人才進入人才市場。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今年書展城市大學7月推出的大部頭著作是錢理群教授的「三部曲」——《1948:天地玄黃》、《1949-1976:歲月滄桑》以及《1977-2005:絕地守望》 。錢理群教授橫跨20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以及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

馮以浤教授的《人類文明簡史:從看世界(上下)》以為經、世界其他地區為緯,嘗試把人類錯綜複雜的歷史整合起來,構成一幅比較完整的圖畫,讓讀者看到先祖的起源和人類的發展。作者也認為沒有一個國家的歷史可以孤立看待,希望打破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地域限制,不僅從自身,也從外界的角度探求歷史真相。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港中文大學的展位是每屆香港書展不可錯過的重頭戲。

新書《何銘思口述史》展現了大時代中一個老香港的足跡。何銘思,1932年出生於香港,在深水埗長大;1978年成為香港新華社統戰部部長……這部口述史為我們展現了一段視角獨特的香港故事。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這本書的序言中提及:「2002年,香港的新聞自由程度,在無國界記者的排名榜上是全球第18位。2017年,香港排名跌至第73位。」而常年位居倒數第五名。在新聞價值日益崩壞的當下,擁有25年資深媒體經驗的作者區家麟採訪數十位同行,結合經驗與理論,從微觀到宏觀,謹慎而冷靜地探尋香港廣播新聞媒體自我約束行為的來龍去脈,闡述操控的二十道陰影。

葛兆光教授的新作《歷史的外與內》討論的主題仍然是其十年前所提出的「」與「周邊」話題討論的延伸,這本書中作者梳理歷史上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

周保松教授的《小王子的領悟》,陳國球的《香港抒情史》以及李梵歐教授的《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今年一併獲得了今年香港書展獎。

《香港抒情史》從純文學,虛構的研究角度入手,探求香港的前世今生,揭示香港對整個華人文化圈的意義,思考香港的未來,是這本書的最大亮點。

《小王子的領悟》是周保松時隔30年重讀經典作品《小王子》的所思所想。作者用他的哲思和童心,對《小王子》做出了深刻解讀,並帶領讀者進入小王子的世界,尋找那美麗的思想綠洲。

李梵歐教授的《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從文學、音樂、電影、藝術等角度暢談他對文化的理解與感受,以古今中外的廣闊視野解讀了經典,旁徵博引,趣味盎然。

牛津出版社(香港)

一向致力出版優質書刊的牛津大學出版社為響應紀今年書展「從香港閱讀世界–人文 • 山水 • 情懷」的主題,將主題定為「回到書本,回歸閱讀」。

真格基金的創始人之一王強這次則帶著自己的新書《書蟲牛津消夏記》,作為書展的講座嘉賓,和讀者近距離交流了自己的讀書心得和對紙質閱讀的個人看法。

講座中他提出了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紙質閱讀帶給人的深度思考和想象能力。也提出了「人生很短,只讀經典」的心得。具體講座上精彩的論述和交流,我會在錄音整理之後呈現給大家,請大家持續關注。

王強書展講座現場圖片(由出版社特別提供)

查建英的三部代表作《八十年代訪談錄》、《波普》以及《弄潮兒》也是今年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推薦重點,特別是1995年其轟動一時的作品《波普》,之前一直由於內容敏感的問題遲遲沒有中文版,而這次牛津出版社的中文版本一字未刪,值得收藏。

周保松的書迷們今年可以說福利滿滿,港中文和牛津大學兩邊分別都安排了新書籤名會,現場相當火爆。

周保松位於牛津出版社展位的簽名收書場面

新書《在乎》《相遇》分別收錄了周保松近十年的文章。前者主要涉及作者對於政治哲學,個體和社會的深刻看法;後者則從老師、學生、書、哲學、過去五個方面,探尋作者一直關注的教育問題,是讀者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種種問題的絕佳選擇。

端傳媒和牛津大學出版社聯袂在2016年7月推出深度報導文集《香港三年》。是了解近三年香港局勢的首選。

城邦出版集團

作為台灣出版界的標杆,城邦出版集團展區緊扣書展「旅遊」的主題,以不同國家為劃分,為讀者推薦各地旅遊必備的多種知識讀物。

此外, 由城邦旗下的麥田出版的《走過夾縫地帶:從蒙兀兒帝國到阿富汗戰火,徒步追尋巴卑爾的征服之路》很值得大家關注。書中作者本人羅利·史都華用三十六天的時間,以每天四十公里、每日走八小時的速度,橫越阿富汗中北部。書中記載了作者旅途中種種化險為夷,逃出生天的故事,從親歷的視角為讀者再現了一個多年戰爭,封閉於世界之外的阿富汗。

《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是西方主流觀點外對伊斯蘭文化的另類思索,是破除世人對伊斯蘭世界偏見,了解當代中東政治運動的必讀作品。

讀書共和國旗下的八旗文化出版了周軼君的《拜訪革命》一書,拜訪了16個中東國家,採訪了135位社會各階層人士對於革命的看法,周軼君在書中用真實的態度、犀利的提問以及客觀的論述展現了阿拉伯世界革命浪潮前後的困境與迷茫。在「電腦桌」前記者逐漸取代實地調查記者的當下,周軼君書中難得的真實見聞也讓人們再一次體會到了調查新聞過程中的價值和魅力。

在書展開幕當天,周軼君也就這本書進行了一場名為「輓歌或序曲?世界廣場革命往何處去?」的主題演講。具體內容會隨後奉上。

周軼君書展講座圖片

天地圖書今年推出了一套「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叢書。其中包括金庸、亦舒、董啟章、也斯、劉以鬯等香港當代文學的標誌性人物。香港文學愛好者絕對的收藏之選。其中金庸卷還入圍了今年書展的出版獎。

英文雜誌展區

除了以上我所提及的中文出版區,外國優秀雜誌的綜合展區也讓人流連忘返,《經濟學人》、《福布斯》,《彭博商業周刊》等等英語主流雜誌任由讀者挑選。

各種花樣繁多的標語和題目也讓人目不暇接,絕對是雜誌控的天堂!

《國家地理》、《孤獨星球》

最後再說到今年書展的主題「旅遊」,《國家地理》和《孤獨星球》這兩個旅遊領域的權威當然不能不提了。

進入這兩家的展區,有關旅遊的奇思妙想直接交給他們就行了,依照他們所規劃的路線開始旅程,哪怕是按圖索驥,應該也會讓你收穫多多!

今年香港書展的整體情況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之後還會評選出這屆書展的十大好書。希望大家敬請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