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跟諸葛亮學辯論:「舌戰群儒」到底贏在哪裡

古今第一高人既已出場,自然要接二連三地建功立業,展現超絕凡倫的蓋世才能了。

第三十九回《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諸葛只是略施小計,就殺得夏侯惇十萬大軍血本無歸,直令心裡怨恨不服的關、張二將由衷欽佩:」孔明真英傑也!「接著又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以區區數千兵力,殺得曹仁、曹洪十萬大軍,損傷大半,狼奔豕突。

曹操親帥大軍前來征討,劉備一路敗退,獨子陷敵,夫人投井,百姓奔命,潰不成軍。關羽去江夏劉琦處搬兵求救,久無音訊,劉備無奈,只得煩勞孔明親自前往催促。《演義》作者想了這樣一個辦法,讓諸葛亮離開那個慘痛無比的現場——誰也沒有辦法處置當時的亂局。諸葛亮這次的合理」閃避「,再次體現了《演義》作者,為」保護「卧龍先生」聲譽「,確實費勁了心機。

接下去孔明隨魯肅趕赴江東,說服孫權聯兵抗曹,期間寫孔明預知天氣,瀟洒游江,賞玩之間,擺脫周瑜加害,同時收穫破曹所用竹箭十餘萬隻不止。佩服得東吳督軍魯肅五體投地,又外加了好幾次感慨和嘆息。孔明先生還順勢給東吳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魯子敬,大上了一堂」為將者須知天氣「的」黃埔第一期「軍事培訓課程。真是好看煞人!

赤壁大戰開始之際,孔明回到荊州,事先給曹操設下三處攔截:烏林、葫蘆口、華容道;而後三氣周瑜,巧奪荊州、襄陽、樊城,輕取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

接下去又在龐統輕敵殞命之後,親自率師,一路奏凱,斬獲西川,奠立三分格局。劉備駕崩之後,孔明先生又」安居平五路「,恢復與東吳聯盟。為穩定後方,平定雍闓叛亂,」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南征孟獲,七擒七縱。上表出師,北伐中原,殺得夏侯楙心驚膽裂,氣死曹真,使當時武林第二高手司馬懿無計可施,不戰則已,一戰即敗,只能甘受」婦人「之辱。略施空城小計,退卻司馬十萬大軍;臨終之際,還擺下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千古妙局。

孔明用兵,真是無言可贊,無人能及了。《演義》為了展現諸葛亮的超絕神智,又」加演「了幾個短片:」七星壇祭風「,巧妙躲過周瑜追殺(第四十九回);以亂石布」八卦陣「於魚腹浦,驚得陸遜魂飛魄散(第八十四回);」裝神「搶收隴上熟麥,蒙得司馬懿暈頭轉向(第一百一回)。但由於」用力過猛「,彰顯諸葛亮智謀本領的同時,卻又為諸葛亮平添了幾分妖氣!

其實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本是周瑜所為,也沒有所謂諸葛亮」智激周瑜「和」三氣周瑜「之類的事情。都是《演義》作者為了凸顯諸葛亮的絕世才能,挪移和創造出來的動人場景。

《演義》中的諸葛孔明,不僅智謀當世難及,而且嘴功也堪成古今第一。」舌戰群儒「時,已將東吳所有謀士,數落得個個自慚形穢,無言以對;《武鄉侯罵死王朗》一節,更是令人拍案叫絕,賞讚無已。

我們僅以這兩回為例,一同來賞玩這兩出」口水「戲。說是」戲「的意思,就是歷史上原本沒有這兩回事情。是《演義》作者為了表現諸葛亮的全能功夫,故意給大家上的兩堂」辯論培訓課「和」演講比賽觀摩課「。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兩堂課,看看諸葛亮教授上課,該是多麼生動感人,多麼機動靈活,多麼令人欽佩、多麼震撼人心!百家講壇的講課大腕易中天教授,比諸葛亮教授的講課水平差多了;深圳大學的王立新教授,更是望塵莫及,只有望洋興嘆的份了。

」舌戰群儒「一節,在《演義》第四十三回。

(魯)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端坐客位。

請注意各位東吳謀士,盡皆」峨冠博帶,整衣端坐。「這可是不是簡單的衣著整潔,以迎賓客,人家都是來認真聽孔明教授上課的!都是孔明的學生,都是來跟孔明老師實習辯論技巧的。

張昭等見孔明風神飄灑,器宇軒昂,料到此人必來遊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

」挑「字用得好!

來者不善!孔明心說。於是就順情造勢,繼續刺激江東謀士:」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嚯!東吳謀士群情慾燃,只待他們的張昭先生,先替他們給孔明點顏色看了。

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已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嗬,當頭一瓢涼水,登時令人戰慄。」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讒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張昭還算有風度,先放下諸葛亮以」等閑「藐視自己的意味,只就其話語內涵展開進一步申說:」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風月,抱膝危坐。今既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時,尚能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黎庶,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要是小孩子遭遇此種情況,一定會說:」媽,咱們回家吧,這個地方太不好玩了。「

孔明聽罷,啞然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葯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葯以治之,則病根去矣,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葯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危尪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辟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藉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

先說所處境況,正如身染沉痾之人。而後再說:

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

我自比管仲樂毅,難道過分了嗎?

」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

好話語!卧龍先生豈止是」好為梁甫吟「?

」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設計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話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這就算擊敗張昭了。張昭之敗,在我看來,不是敗在嘴上,也不是敗在事理上,只是敗在他是主人,不能對孫權請來的客人太過」無禮「,這是其一;其二,張昭之敗,敗在他是主降派,而不是主戰派。大凡主降派面對主戰派時,總有些氣餒,尤其是在眾人面前。孔明正是抓住了張昭這兩個顧忌,一戰成功,張昭不便再講下去。

座上忽一人抗聲曰:」今曹公屯兵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如何?「

說話的是虞翻。不待孔明言語,自己已經敗北了。此言雖然來勢很猛,但言者心中先已氣餒。何於此種場合,出此等順著張昭所敗之勢的話語?且開口稱曹操曰」曹公「,如此已經敗了。這是罵曹操的場,準備與曹操開戰的場。孫權雖然猶豫,但是心中不願降操,只等有效的策略。主子既然如此,逆主子而直出尊操之言,自然不待孔明擊破了。所以孔明只用了簡單一句話:」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百萬不足懼也。「虞翻接著冷笑道:」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救於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演義》作者在這裡,誠心想讓虞翻授孔明以口實,孔明毫不遲疑,抓住對方怯懦,當即直擊:」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曹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耶?「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料江東步騭何止若此!

」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蘇秦配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斧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投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為何如人也?「愈加授人以柄矣。孔明視其人,乃薛宗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漢賊,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歷傳至今,天數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之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

薛宗滿面羞慚,不能對答。

如果說虞翻前面對諸葛亮的詰難,是明顯地授人以柄,那麼薛宗這套質問孔明的話語,簡直就是引頸就戮了。不僅如此,因為薛宗的誘導,又把下一個問難者陸績拉進了自討沒趣而徒遭羞辱的泥潭。

讀《演義》的朋友,不能光看孔明的伶牙俐齒,還要學會看到這是作者的意圖,作者就是想為孔明創造這樣的便利條件,讓孔明先生輕而易舉地將東吳的重量級謀士一個一個的輕易」拿下「。

要是羅貫中寫什麼你都順著他的路數走,那就不要我們這些讀者了。書,著作,或者經典著作,而尤其是經典著作,作者和讀者各佔一頭,兩頭互動,才能實現對書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開掘。讀書的過程,其實也是對書進行理解、轉化,甚至還是再創作的過程。當然讀者得有眼力,得有學識,得有客觀辨識和理性分析的本領,不然只是任憑簡單的情緒,空發既沒有真正來由,同時本身又混沌不清的價值議論,那是無益於書的理解、傳播,深化,也無益於讀者的成長和進步的。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東吳的謀士,一個不如一個,逾加拙劣不堪了。

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席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

陸績的拙劣,引來了孔明的輕蔑,把他當年參加袁術宴席,偷偷拿走了一個橘子的事情首先抖落出來了。當年陸績年幼,家境貧苦,乘著參加袁術宴席,偷偷拿了一個橘子,準備帶回去,給正在家中忍飢挨餓的老母親,可是被人發現了。這事諸葛亮是怎麼知道的呢?看來高卧隆中時,並不只是」抱膝危坐「,連東吳這麼小的這位謀士的生活細事都留心記下了。

」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這等小兒見識,確實不足與高士共語,遭遇諸葛亮若彼迎頭痛擊,能不語塞嗎?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問孔明治何經典?「說話的這位是嚴畯。

如果嚴峻要是不這樣說,但言:」孔明先生只須討論問題,揭人隱私,非賢者所為也。管仲、樂毅,是以擅長揭人之短,而名揚後世的嗎?「孔明當作何回答?如此,則語塞的,就可能不止是陸績一個人了吧?如果有哪位朋友將來去參加辯論賽,一定要記住在下的這個提醒。

《演義》作者將東吳所有謀士的話語,都當成誘因,以便使諸葛亮得以步步向前逼進,造成東吳所有謀士,個個都節節敗退的結局,以彰顯諸葛亮的天下第一嘴功,好使諸葛亮獨霸話語權力,烘托其正大偉岸的」無敵「形象。

孔明曰:」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平生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演義》雖於此處,令諸葛亮再次於口角中大獲全勝,實則是一大敗筆。真實的諸葛亮既不可能如此,也不應該如此。這段話語,完全是當年劉邦對儒生的蔑視之翻版,對本即不重視讀書,而以讀書為謀生、陞官而專設的世俗功利心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吾國歷史悠久,文化積累深厚。倘使沒有這些」尋章摘句「的所謂」腐儒「,歷史傳統誰來繼承?都去建功立業,文明成果早就遺盪無存了。只為了從政當官,去掀動並投入所謂改天換地的社會運動,蔑視為文化傳承而辛苦堅忍的學者們的」尋章摘句「,華夏的五千年歷史,就統統可以拋棄,讀書人不管身處什麼時代,就只剩下為其所處的當下政權出謀獻計一件事情可做,也只有此一件事情,才是正大而令人稱賞的了。

歷史文化傳統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潛心研究歷史文化傳統,本身就已經功莫大焉,善莫大焉的崇高事業,不必非得為身在其中的政權服務,讀書或者人生才有意義。

我舉了簡單的例子來說,大家就會感覺更清晰。比如長城,難道非得在當下依然還有軍事防禦功能,它才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不然我們就要把它剷平嗎?再比如天安門,非得現在依然有皇帝在裡面居住,要不然我們就拆毀它,改建辦公大樓嗎?我們今天,早已不再使用毛筆書寫交流了,那麼是不是就把依然在寫毛筆字的人都當廢物,連同毛筆一起掃進歷史垃圾堆呢?還有諸葛亮本人,以及《三國演義》的作者,是不是因為他們已經不能再去」匡扶宇宙「,就把他們一股腦遺棄呢?

人的性格和興趣,天生就有不同,你願意在現實中發揮效用你就去發揮,人家願意沉潛經典,尋章摘句,人家就去尋章摘句,術業有專攻。非要讓所有傳統時代里的讀書人,都去為身在其中的政權服務,這本身就是獨斷。讀書最忌諱獨斷,判斷也最忌諱獨斷,世間一切事都忌諱獨斷,而吾國家天下的專制主義歷史,壞就壞在歷朝歷代的專制統治者們都太過獨斷。所以黃宗羲先生才說:」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由於這種一定要在讀書之後為現實發揮效用的習慣心理的誤導,一直沒有開發出為知識而知識,為讀書而讀書的純粹學術傳統,也沒有形成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品格和階層。不依託政治,彷彿就沒了價值,就沒了意義;不混個一官半職,好像書就白讀了,就沒了知識分子的尊嚴和效用了一樣。而正是因為沒有為知識而知識,為讀書而讀書的傳統,才使得沒能在科學上獲得重大的創造性貢獻。明清時期已經落伍,猶且全然不知,等到近代挨打了,才想起向人家學習科學技術。回頭看時,我們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甚至包括哲學、歷史學等方面,已經遠遠落在了人家後面了。如果很早就能樹立此種為知識而知識,為讀書而讀書的傳統,何至於有後來的艱難和悲慘!可嘆的是,直到今天為止,我們依然都還只在舊有的——只有在政治上發揮作用,或者只有在官階上獲得升遷,才算是書讀好了的錯謬習慣。倘使不加改變,而只是整日圍在升官發財的火爐旁烘烤,終究有一天,還會再度出現近代的慘痛遭遇場面。到那時,拍破大腿也沒用了。為讀書而讀書,為知識而知識,較之直接參与政治,乃是更加深遠的愛國主義。只有更多的讀書人肯於為讀書而讀書,為知識而知識,潛心專研,而不是整天總想著在政治上升官發財,我們的民族,才會有長遠不衰的發展動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諸葛亮或者羅貫中,本身也是讀書人,何以因為個人的急切於建功立業,返身貶斥自己的同類?讀書人有各種各樣,根據自己性格和興趣特點的不同,可以從事各自所能展現自己能力、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為什麼非得去當宰相,去當大將軍,才算是報效國家民族呢?現在我們每年招收那樣多的大學生、研究所、博士生,天下有那麼多宰相和大將軍的位置,等待他們去坐嗎?

再就《演義》中的諸葛亮,詆毀知識分子」數黑論黃「,略發一點議論。如果沒人數黑論黃,怎麼知道為政效果到底是優是劣?怎麼能夠發現還有更多的社會實際問題需要解決呢?看足球比賽,還得請幾個解說員專門在那裡」數黑論黃「。儘管」黑黃「」數論「得不一定完全到位,但是」數黑論黃「這個環節是不能缺少的,要不然球迷都會出來抱怨,說節目安排的不好。這麼大一個國家,這麼久遠的一個民族,連個」數黑論黃「的人都沒有了,那不顯得太冷清、太寂寥、太可憐,也太悲哀了嗎?就像我在鳳凰國學網上品評三國人物,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有人贊同,有人批評;有人表揚,有人謾罵。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儘管有些議論跟我所要講說的幾乎毫不相干,但是我有什麼資格不允許人家來這裡」數黑論黃「?誰都不願意挨罵,但是罵也是一種愛,至少是一種關注。連關注都沒有,就一個人在操場上踢球,你會感覺有勁嗎?

所以這段對話,雖然客觀上被羅貫中判定諸葛亮獲勝,其實危害不小。讀書人讀這段《演義》故事,需加留心才是。

當然,我必須在這裡加以說明,這不是諸葛亮的所為,而是羅貫中們乾的勾當!《諸葛亮集》中有《誡子書》一篇,明確教育自己的兒子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敬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只是說要立志,要勤學,要寧靜,不要急切躁進。哪裡有」不要治經典「,不要」尋章摘句「,只要在政治上圖進取了?

還有諸葛亮臨終前,密令馬岱和楊儀聯手殺死魏延,這都是羅貫中們乾的,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為。有關這一點,《三國志》的《楊義傳》和《魏延傳》說得非常清楚。諸葛亮過世后,楊儀和魏延發生內訌,楊儀使馬岱殺死魏延。諸葛亮根本就沒有給他斬殺魏延的密令。楊儀實在不是什麼好東西,因為沒坐上替代諸葛亮的位置,不斷詆毀西蜀,最後被撤職流放。依然不依不饒,說」當年我要帶兵附魏「,又哪有西蜀的今天之類的話語。被拘下獄,無奈自殺了。魏延雖然也很自以為是,且很有些不以諸葛亮之然為然的意味,但是心思沒有楊儀那麼拙劣。諸葛亮雖然對魏延有所抑制,有所不信,但卻沒有從頭到尾的猜忌和防範。也沒有魏延殺長沙太守韓玄,舉長沙城投降劉備那回事,更沒有諸葛亮當場要把他拿下斬首的事情。都是羅貫中們非要這樣寫,好使小說故事情節生動。作為小說,這樣寫並不違法,也不犯規,這是小說家的天賦權利,誰也不能剝奪。但是這樣寫的效果,嚴重影響了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好像諸葛亮是個心胸狹隘的人,只能容忍聽話的人一樣。本來想寫諸葛亮具有精深的察人功夫,不小心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小心眼。這是《演義》在寫作上不小的失敗。

《演義》在類似於上面的許多地方,雖然擴大了諸葛亮的影響,但也把諸葛亮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弄得有些混沌不明了。

咱們還是先回到《演義》中,繼續評說」舌戰群儒「。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南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儒也;雖日賦千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

東漢以後,專制主義體系內的人們,多以王莽為篡漢奸臣。《演義》作者讓孔明以此為說辭,可起到無法回擊的效力。這段與上段同一格調,只欲令孔明在辯難中獲勝而已。

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席上張溫、駱統二人又欲問難,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鬥口耶!「

這場展現諸葛亮辯才的口水戲,至此被黃蓋將軍攔截終止。

我還想在這裡指出一點,就是《三國演義》作者,在寫東吳上下為了戰與降的問題,搞了個簡單的陣營劃分。說是」文主降「,」武主戰「。文臣都主張投降,只有武將才主張抗敵作戰,實際上根本也不會是這樣一種情形。但是《演義》這樣的寫法,卻極容易在讀者心中產生一種錯覺,就是文臣除了投降,沒什麼別的用處。而文臣都是讀書人出身,這種書寫目標的一個意想不到的不良效果,就是推助了讀書無用論在這個世界上的更加橫行無忌。湖南話說:」要不得「!

當然,歷史上本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這回事,只不過是《演義》作者的肆意虛構而已。因此,我在上面所發議論,如果是針對真實的諸葛亮,那我就是唐吉坷德了。所以,大家只可以把我上面對諸葛亮的議論,實實在在的還原成對《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議論,即對《演義》作者的議論,跟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直接關係。

大約很少國人不崇敬諸葛亮。孔明先生確實是曠世奇才,尤其是他那忘身為國,公而忘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無論在什麼時代,都顯得彌足珍貴。無論我們作什麼工作,都應當學習孔明先生的這種真誠投入,不計得失的崇高品質。只是時異世移,我們應將諸葛的精神擴而大之,不必局限在忠於劉漢王朝,更不必將忠勤的對象,僅僅綁定在劉備一個人身上。應將他忘我工作的熱忱,投向更廣大的生民,投向整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這樣才能真正將諸葛的敬業精神發揚光大。

孔明之事、孔明之心,既已久為公眾所盡知,鄙人就不必要在這裡再做簡單而無新意的重複了。

幼時看三國,既已折服且由衷景仰孔明先生,從教以後,時不時試著講講三國,用孔明精神感動自己,感召身邊學生。現如今站在整體歷史的角度,能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跟歷史上的諸葛亮勉強分離開來看待,不小心又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剖判的能力。這可真要好好感謝天地的賜予,好好感謝孔孟、五峰和船山先生等古聖先賢們的教誨了。是天地和先賢,給了我這樣的機緣和可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