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們所說的「三公」到底是指什麼?

三公,官名合稱。周代已有此制,為最高輔政大臣。一說指太師、太傅、太保。《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為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一說指司徒、司馬、司空。《尚書大傳》:天子三公,一曰司徒公,二曰司馬公、三曰司空公,各兼二卿。戰國至秦習慣用稱輔佐君主執掌軍政之最高官員。西漢初沿用以稱丞相、御史大夫等最高官員。成帝綏和元年(前8)以後罷丞相制,設三公同為宰相,共同執政。以丞相(大司徒)、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秩祿同丞相,各自立府,辟僚署,三分相權。東漢改名太尉、司徒、司空,同為中央最高行政長官,亦稱三公。爵高祿厚,參議朝政,監察百官,其實際權力因人因時而異,名義上分部九卿,實際上僅行文上下,受成而已,國家機要政務皆由尚書台處理。太尉如加錄尚書事銜,始得實際主管尚書台政務,每遇災變,常代人受過,權力雖輕,責罰頗重。東漢末曾罷廢。三國、兩晉、南朝、北魏、北齊皆置,但已非行政首腦,多為大臣的加官、贈官,有時備皇帝顧問,參理庶務。雖開府置僚署,但全國的軍政要務實由尚書、中書、門下等省分掌。北周罷太尉、司徒、司空,改以太師、太傅、太保號三公,為論道顧問之官,不置府僚。隋復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初仍有僚佐,名義上參議大政,但其位多曠,祭祀時常以他官代攝。唐用做親王、大臣的加官、榮銜,無職掌,位次三師。晚唐、五代以加藩鎮,遂至冗濫。北宋初用作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亦不預政事,除授頗嚴。政和二年(1112),罷太尉、司徒、司空,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為真宰相之任,執掌朝政。南宋復為加官。遼代亦有三公之號。金多做大臣加官、贈官。元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作為大臣的最高榮銜。明初地位極尊,與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並號公孤,同為皇帝輔弼大臣,其職至重。建文時,一度廢除,仁宗時又再度恢復。宣德三年(1428)命其各輟所領他職,專侍皇帝左右,咨訪政事。后漸成虛銜,用以勛戚大臣加官、贈官的最高榮銜,無職掌、無定員。清代因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