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類基因編輯「底線」公布 基因治療或有「法」可依

2017215日,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發布報告,劃定了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底線」。報告中指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使用必須按「規矩行事」,不能「為所欲為」,相應的原則和標準必須嚴格遵守。

經歷了長達14個月的起草、論證后,報告討論了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和監管問題,並提出了相關原則。這一報告的發布,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劃定了「活動範圍」,CRISPR技術也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但這是否有助於叩開技術應用的大門,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重磅報告發布專家稱需按「規矩行事」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是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科學院在2015 12 月聯合召開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後成立的,主要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問題,開展全面研究。

此次在全球發布的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3類,並提出了相關原則。

在基礎研究方面,報告中稱可在現有管理條例框架下即在實驗室對體細胞、幹細胞和人類胚胎細胞進行以基礎科學研究為目的的基因編輯試驗。

在體細胞編輯方面,報告中規定,應利用現有的監管體系來管理人類體細胞基因編輯研究和應用,限制其臨床試驗與治療在疾病與殘疾的診療與預防範圍內,從其應用的風險和益處來評價其安全性與有效性,在應用前需要廣泛徵求大眾意見。

在生殖基因編輯方面,報告規定,應用有令人信服的治療或者預防嚴重疾病或嚴重殘疾的目標,並在嚴格監管體系下使其應用局限於特殊規範內,允許臨床研究試驗;任何可遺傳生殖基因組編輯應該在充分的持續反覆評估和公眾參與條件下進行。

生殖基因的編輯是科學家們尤為關注的問題,所以報告中也強調,「任何可遺傳的生殖基因組編輯應在充分的持續的評估和公眾參與下進行」。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還提出10條標準,首項要求為「缺乏其他可行治療辦法」。

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是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中唯一一名來自的學者,他全程參與了該報告長達14個月的研究與討論工作。對於這一報告的發布,他表示,報告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運用提出了系統性、原則性的框架,具有積極意義。

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加州理工大學生物學教授David Baltimore則認為研究人員仍需謹慎對待這一「科研禁區」的人體應用。

基因治療大門「微開」技術與監管仍是重頭戲

CRISPR技術蓬勃發展,使得基因治療已非新鮮事。研究人員能夠瞄準特定的DNA區域添加或去除特定基因,這種研究工具很適合治療人類遺傳疾病。

20161028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學家盧鈾領導的團隊,將CRISPR基因編輯細胞注入了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內,完成了全球首例CRISPR人體測試。

研究者將從患者的血液中提取免疫細胞,並使用CRISPR技術添加新的基因序列進入免疫細胞,然後將基因編輯后的細胞重新注入患者的血液中,這可能會有助於患者的免疫系統對癌症進行靶向清除。根據患者病情,他們將接受分2~4 次細胞注入。接受治療的患者們需要接受6個月的觀察,來最後確認細胞注入不會導致副作用,以及基因療法的有效性。

盧鈾表示,他們進行的首例CRISPR人體測試並不編輯人類生殖細胞,而是對放療、化療等常規治療法案失效后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基因編輯,所以不會產生遺傳性的影響。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胸部腫瘤主任Naiyer Rizvi肯定了CRISPR技術用於癌症治療的創新性想法,但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研究團隊所進行的治療最終能否取得成功的擔憂。他指出,細胞提取、基因修改、細胞擴增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而且很難規模化。除非治療效果顯著,否則這種療法推進起來會比較困難。而且,抗體的使用可能誘導過度的自身免疫反應。盧鈾就此回應稱,現階段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公眾對於編輯人體非遺傳基因,進行基因治療的態度相對較「平和」,大部分的擔憂仍是集中在技術的安全性方面。但對於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來「設計嬰兒」的技術應用,仍是目前最大的爭議所在。

因此,本次報告中也對「是否應該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設計嬰兒」的問題,給出正面回應:「應該允許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以消除鐮狀細胞性貧血等毀滅性遺傳疾病」,但報告中也強烈建議,「一旦基因編輯技術充分應用於人類,當同步設定適當的限制條件。」

報告共同主席、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生物倫理學家Alta Charo表示,科學進步使設計嬰兒成為可能。「我們非常清楚,醫療旅行在全球已經成為事實。」不過現階段來看,報告中雖然對「設計嬰兒」有政策鬆綁的「嫌疑」,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建議仍是試圖盡量避免上述狀況。

對於此次發布的重磅長文,MIT Technology ReviewMail Online等國際媒體均在第一時間發表評論稱,報告的發布確實使得CRISPR 技術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但對於報告中關於「設計嬰兒」的編輯人類胚胎細胞技術的應用需謹慎處理和應用。

基因編輯是個涉及到大量科學、倫理和法律的重大課題,因此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 也呼籲應加強國際合作、制定更加嚴格的監管監督框架、確保公眾參與決定權。

作者簡介祝葉華,《科技導報》編輯部,編輯。

本文發表在2017年第4期《科技導報》,歡迎關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版權事宜未及落實,歡迎圖片作者與我們聯繫稿酬事宜。

《科技導報》

科協學術會刊

聯繫電話:010-62194182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即刻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