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企業「數字造假」為哪般?

誇大目標:圈名圈利的「終南捷徑」

誇大投資:政績工程的「衍生產物」

誇大業績:「互惠互利」的「數字泡沫」

在一些地方,為了經濟增長這個共同的目標,官員和企業家往往結成「增長聯盟」。而聯盟一旦形成,反過來又會刺激權力尋租和政治庇護行為的發生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胡錦武 郭強 秦宏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官場「數字造假」曾經備受爭議。然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在基層調研了解到,有的企業也悄然愛上了「數字造假」,並通過誇大目標、誇大投資、誇大業績的「三誇」方式,衍生出「企業出數字、數字圈扶持」的不良現象。

業內人士指出,一些企業熱衷「數字造假」的背後,迎合個別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需要,是不容忽視的驅動因素之一。無論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默許之下,還是企業鑽取政府監管漏洞的「生存之道」,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這種「數字戲法」不僅會擾亂市場秩序、污染地方政治生態,而且會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深層次危害,最終會讓製造「數字造假」的企業與地方政府自食惡果。

誇大目標:圈名圈利的「終南捷徑」

四年前,一個年產值200多億元的企業提出「千億工程」計劃,即到今年要實現產值1000億元。這一「宏偉藍圖」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當地將這家企業列為重點扶持企業,分管領導一年內召集近20個部門在這家企業召開了5次現場辦公會,各部門紛紛表態將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這家企業支持。

但實際上,截至2016年底,這家企業產值雖也實現了較大增長,但與千億目標還有不小差距。「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先把目標往大了吹,贏得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最終目標完不完成無所謂,反正沒人追責,但現實得到的好處卻是實實在在的。」業內一家企業負責人說。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一家通過「數字造假」成功上市的農業企業,剛上市又「故技重施」,拋出了「4年內年銷售收入翻三倍、平均年稅利增加6倍」大博眼球的計劃。然而,這家企業名不副實的做法很快被戳穿,並釀出一起轟動全國的股份造假事件,最終以政府和社會付出沉重代價、企業法定代表人鋃鐺入獄收場。

地方政府被有的企業吹噓的目標蒙蔽而最終造成損失,也並非僅此一例。

中部某省一名已落馬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就曾被一家企業吹噓的目標所吸引,在沒對這家企業的投資及生產實力進行實質性考察的情況下,就代表開發區急匆匆地與企業簽訂了《投資合同書》。

這名官員事後坦承,由於被這家企業吹噓的產能及目標蒙蔽,將其當作開發區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的骨幹企業引進,直到公司入駐后才發現,這家號稱可實現年產值數十億元的企業其實是一家「空殼」公司,除生產一些半導體儲存器和太陽能電池外,投資合同中約定的高技術產品根本無力生產。但此前開發區已經以借款形式,將建設資金1.5億元撥付給這家公司,最終致使國家遭受1.49億元的損失。

有專家表示,企業都有做大做強的衝動,制定一些宏大目標本無可厚非,但故意誇大目標,以便通過蒙政府實現「圈名」「圈利」目的,正成為某些企業心照不宣的捷徑。曾在政府部門任職的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孟立聯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企業都有一種心態,即規模越大,政府就越重視。故意誇大目標,以此贏得政府的扶持,已成為一種需要注意防範的不良現象。

他說,從短期來看,企業描繪「大餅藍圖」看似無本萬利;但長遠來看,這些企業不專註於管理和研發等生產性活動,卻熱衷於大搞「數字工程」,最後只會喪失核心競爭力,被市場淘汰是肯定的結局。

誇大投資:政績工程的「衍生產物」

誇大投資是有的企業搞「數字造假」的另一種形式。《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與誇大目標「圈名」「圈利」不同,企業誇大投資有時也有其無奈之處。

採訪中,一位電子信息行業研究人員透露,前兩年,他帶著自己研發的新技術回到家鄉,準備投資5000萬元建一個工廠,他感覺能為家鄉發展做點貢獻。然而,在與當地招商部門的溝通中,對方卻希望他將投資額改為5億元。

「招商部門的人直言,這麼小的項目,領導不會重視,對他們來說也沒多大意思。他們委婉提示我,可以先把投資額報高一點,最終能實現多少是多少。」這位研究人員說,因擔心造假有風險,最終他決定放棄投資。

多位企業負責人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出於發展和政績考慮,在招商引資和扶持企業中往往熱衷於招大引強、扶大扶強。企業要進入政府的視野,必須具備相應的規模和知名度,因此「大吹大擂」有時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某地級市工信委負責人就說,政府青睞大企業、大項目,因為它們能夠帶來更多GDP和稅收,產生政績。而且,就算不能帶來GDP和稅收,也能產生「眼球效益」,吸引上級領導關注。

上級領導來檢查工作時,地方領導都要帶上級領導去看『亮點』,而『亮點』就是大企業、大項目。至於這些企業、大項目的實際投資情況,領導大多不會過問。」他說。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某工業園區看到,為迎接上級領導檢查,園區內的企業資料展示板上,各項目投資動輒幾千萬上億元。然而,園區負責人坦承,這些數字里有「水分」。比如,其中一家協議投資7000萬元的企業,實際投資額只有700萬元左右。

一些企業還盯住政府的這種心態,催生了一些以小博大甚至空手套白狼的騙局。

在採訪中,《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一個案例:某家在業內毫不知名的光伏企業,處處打著投資數十億元、建設千億產業園的幌子,短短2年內就在全國多個省份建設了8個生產基地。如果這些項目全部投產,其產能將超過全球光伏企業的生產總量。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卻連公司註冊資金、廠房建設資金等都要向地方政府拆借。在其與某地方政府簽訂的投資協議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作為落戶條件,當地政府不僅需先墊付500畝工業用地出讓金和高標準廠房建設的資金,還要向其提供1.5億元借款。而由政府出借註冊資金、墊付土地出讓金和代建廠房的項目,自首期項目建成后即處於停產狀態。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磊分析談到,企業的「數字造假」和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是分不開的,在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數字、追求政績的大背景下,企業只有誇大投資,才能吸引政府關注,並獲得政府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的扶持。這種風氣必須遏止。

誇大業績:「互惠互利」的「數字泡沫」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由於企業與政府各有所需,尤其是在企業業績數據方面,甚至能為雙方製造共同的「光環」,企業的「數字造假」和政府的「政績工程」就常常形成某種「互惠互利」的默契。為此,一些地方政府明知企業在誇大數字,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企業報多少,政府就信多少,甚至主動要求企業虛報、多報。

中部地區一家企業去年前三季度稅收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看起來經營狀況不錯。但是這家企業負責人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交稅增加的原因在於企業虛報了利潤,但是這樣做也不吃虧。幫助地方完成一些統計數據任務后,可以享受一些以優惠政策名義給予的稅收返還或者融資支持,「都不吃虧」。

在一些地方,為了經濟增長這個共同的目標,官員和企業家往往結成「增長聯盟」。而聯盟一旦形成,反過來又會刺激權力尋租和政治庇護行為的發生。

一位製造行業的企業家談到,為了塑造地方經濟發展很好的假象,當地政府主動「下達任務」要求他們多用電,把用電量拉高,用電完成好的有補貼。「為了完成任務,有時不生產我們也開著機器。」這位企業家說。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在政企默契的「理想狀況」中,企業將通過配合地方政府獲得更多扶持,而地方政府則由此得到更多政績、更大政治晉陞概率。但如果操作不好,企業與政府將陷入惡性循環下的「互害模式」。

「成也數字,敗也數字。」虛假的業績,雖然讓一些企業看起來很風光,但只要是脫離實際的假象,最終都會破滅。一位在農業產業領域擁有諸多光環的「明星企業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企業一開始做得還挺好,但是當地政府認為他們還可以做得更好,於是給項目、給資源將他們樹立成典型,推著企業「快跑」。

成了『典型』后,我們自己不想停,覺得差不多的項目,也就都上了;同時,政府也不允許我們停,有政策就給我們;銀行也大力支持,找上門給我們貸款。結果盲目擴張,經營能力沒跟上,後來銀行收緊貸款,資金鏈一斷,企業就完了。」這位「明星企業家」感慨道。

針對種種造假行為,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雖然政企誇大業績下產生的數字是假的,但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企業數據造假不糾正,從中央到地方許多經濟決策將被誤導,相關政策措施也難以對症下藥。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永生認為,企業「數字造假」帶來的危害應引起足夠重視,否則將對經濟發展帶來惡劣影響。LW

刊於《瞭望》2017年第25期,原題《企業「數字造假」為哪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