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職場不需要文藝青年

大概就這幾年吧,一談到「文藝青年」這樣的字眼,討論者臉上的鄙夷神色藏都藏不住,或者也沒想藏。如果當著面兒要說誰是個文藝青年,對方立馬眉頭一皺神情肅穆,「你罵誰呢!」

都二三十了還那麼文藝,簡直就是一個行走的Loser,男的文藝青年是窮丑屌絲,女的文藝青年是矯情作逼。稍微讀點書的人也不敢亮出自己的文藝屬性,委婉地稱呼自己是文學青年,免得「文青」二字引起的微妙不適感,誰知道還沒轉過身,「裝逼!」二字的評價便不脛而走。

1/

文藝女青年的形象往往是「任性」、「情緒無常」、「喜歡折騰」,這對於習慣簡單思維和速食文化、沒有大把時間的男性來說,絕壁人生災難。

文藝男青年則常常表現得「懷才不遇」、「不合群」、「不考慮事業和家庭」。他們常常支付不起自己的消費,缺少買單能力。如果提出「要在北京四環內有房,不許貸款」作為婚戀市場條件幾乎會立馬在自個兒社交網路上去長篇聲討一番世風日下。

在《文藝青年的49個細節》里我們可以發現,當代文藝青年的特點是:

1.夢想是要有的,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

2.有趣是衡量事物的最高標準

3.戴看上去普通其實不便宜的眼鏡

4.沒有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

5.做一些看上去無用的事

6.喝著威士忌聽黑膠唱片

7.no logo

8.去小劇場看話劇

9.無論如何都想開個小店

...

49.絕不承認自己是文青

而在這49個細節中,竟然沒有一個職場相關,全都徑直指向私人生活。群眾一邊吐槽《文藝青年為何混不好職場》,而一邊文藝青年列出來細節卻無職場相關。

那就先來關注文青的私人生活嘛——

喜歡的歌手和藝術家,恨不得人家個個是梵高,最好貧病而死,不為人知,這樣作為冬粉才夠有品味,不止一次聽見過冬粉罵自己的偶像變得商業了吧;看見別人旅行,也嫌人家俗,去著名景點要被釘死一萬次,要是跟旅行社則應該被釘死一萬零一次;沒抽過風沒撒過潑沒辭職上路過沒跟錯的人打過持久戰,你就白活了。

反正吃過幾次虧,大部分文藝青年也知道怎麼安置理想和現實。以至於甚者,嘲諷道,文藝男女啊,有了孩子就好了。

所以在,與其說文藝青年,不如說是「文藝范兒」的青年群體。他們往往是具有一定高等教育水平的青年人,他們喜愛文學、音樂、旅行若干事物,追求一種不太功利的簡單生活,常常會為了理想而捨棄常人看來理所當然應該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者主動放棄階層向上流動的可能性。

他們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會選擇:推遲婚姻、厭棄工作、遠離既定的發展軌道。因此,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亦有「不靠譜」、「文藝」、「那人挺難弄的」。

以及,他們都很窮。

「30歲上下的那幾年,我可不是在說偶爾的虧空或是勒緊腰帶撐一陣子就行,我說的是持續的窮困潦倒,缺錢缺到無以為繼,讓人胸悶氣短,這毒害了我的靈魂,令我在無窮無盡的驚惶中難以自拔。 誰也怨不得,只能怪我自己。」

如果你看這個多半也會以為這是網上哪位文藝青年的日記。甚至看著就想用自個兒價值觀審判一番吧,當與保羅 · 奧斯特鷹樣的眼睛對視時,才略微心虛,似乎隔著書頁都不忍旁觀那些覆蓋了文學野心的難堪。

若他沒有後來一部部作品的問世,那些取笑的聲音理直氣壯:窮文藝的Loser。

熱愛談論山本耀司但買不起他的衣服;崇尚荒木經惟但只會用各種免費濾鏡;旅遊一定要去「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因此查遍網上一百塊錢如何游西藏;口頭禪是「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但是吃飯一定要找哪個app有最新的團購,愛情不折騰到死去活來就不叫愛情。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的老闆熱愛山羊皮樂隊,只會被誇讚「有品位」,明星藝人收藏奈良美智和草間彌生,只會被驚呼「原來她還有這麼文藝的一面」而被冬粉大讚,他們永遠不會被嘲笑。

這才是可怕之處:文藝青年窮的時候你就是個loser,功成名就了也就沒有人注意你個死文青身份了。

原來,嘲笑文青的本質,是嫌窮。

2/

文藝青年們一方面覺得自己也是要吃飯要賺錢的普通人呀,另一方面覺得自己應該是不一樣的有品位的能超越普通生活的。但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就比較不清楚了,但這並不阻礙他們成為千千萬萬職場上的一員。

福樓拜在19世紀中期就對一些廣義層面上「文藝青年」在《包法利夫人》里有了精微的描述:「她愛海只愛海的驚濤駭浪,愛青草僅僅愛青草遍生於廢墟之間。她必須從事物得到某種好處:凡不能直接有助於她的感情發泄的,她就看成無用之物,棄置不顧,——正因為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之上,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

裡面還有一句更最妙的是,「她想死,可是她又想住在巴黎。」

文藝青年招人煩的原因,那就是——本來是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的一些態度,變成了狹隘的牢籠:一方面變成拿來鄙視別人沒品位的工具,一方面讓自己拒絕接受世界上其他不同風格的感染,變成了一種固定形式,然後畫地為牢,進入自己的世界過上了虛幻的生活。

為什麼要取笑文藝青年?因為按照以上素描,可以總結出他們的重要特點:矯情、熱衷自我感動、缺乏對現實生活的處理能力、萬事不考慮後果、道德觀簡單、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同時,他們總是做一些無用的事情。

以前去浙江小城富陽,那裡的人們,人人都在為出自那裡的《富春山居圖》而驕傲自豪。仔細一聊,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過七十的畫家黃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時間完成的。那三四年,小城裡的人們也在為名忙為利忙,而黃公望與他的畫作,不過是一個文藝老年人做了一件又無用的事而已。好玩的是,當年這幅畫,黃公望正是畫給道友無用師的,所以也有人稱這幅畫卷為《無用師卷》。

千百年過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不曾記得;卻是當年那無用的老人,用清凈的心和磨禿的畫筆,留下的畫作顯赫起來,終成這座城市的象徵和最偉大的記憶,並越來越為這座小城帶來資金、帶來財富、帶來關注。

一個文藝老年的人送給無用師的畫作卻真的有用起來。

《富春山居圖》部分長卷

我們很難想象,二戰中叱詫風雲打敗希特勒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居然也是塊畫畫的料,英國宮廷畫家約翰·拉沃瑞爵士評價的那樣:「如果不是從政,他將會成為一名偉大的畫家。」

理查德·費曼,美國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永遠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興趣廣泛、積極嘗試、學啥像啥且都頗有所成:他學開保險柜成了「神偷」;玩邦戈小鼓使他的舞團得到美國第一、巴黎第二;研究馬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達到能鑒別古抄本的水平。

這幾個例子,聽起來好像跟文藝青年沒關係吧?...當然普世價值觀里,只要在一方面成功了,基本自動脫離文藝青年身份了。喬布斯文藝時期好像現在也沒人在意了吧,只記得他是如何鳳凰涅槃的了吧。

回想「文藝青年」一詞產生於「五四」之後。那時的文藝青年,一方面是先進文化的代表,自帶「改變世界」的DNA;另一方面,他們又是苦悶、憂鬱的,郁達夫給沈從文寫信,勸他現實一點,做文藝青年沒前途。

他們對於某種社會秩序的挑戰和背離是顯而易見的,陳丹青說:「世界大事好多都是從文藝青年開頭的。像五四運動、垮掉的一代、法國大革命,文藝青年都是衝到前面。」

1933年巴黎的一張合影

第一排:詩人卓斯坦.查拉、作家安德烈.布勒東、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畫家馬克斯.恩斯特、攝影家曼雷;

第二排:藝術家讓.阿爾普、詩人保羅.艾呂雅、畫家伊夫.唐基、作家勒內.克勒韋爾。

20世紀初的巴黎,彙集了世界各地來此朝拜的文藝青年,在這裡最新的思想碰撞,成就了許多文藝大師。

3/

但現在豆瓣上有人說:不要指望文藝青年做什麼大事,他自己不被生活擊垮已是萬幸。

還有人說:文藝青年是世界上最無害社會的一幫人,因為他們沒有為非作歹的能力。

在《圍城》里借趙辛楣說方鴻漸: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

大概只有式的文藝青年,在被介紹給西方時,難以找到一個對應辭彙,而選用Wényìqīngnián(《的文藝青年》孟維娜[德])。Wényìqīngnián,它是一個群像,它承載著一種嶄新的青年文化(或亞文化),它特有的標籤含義與情緒指向,讓「文藝」與「青年」都陷入一種尷尬。

在歷史上,曾經有幾個文藝青年,他們叫莊周、范蠡、張良、司馬遷、孔融、嵇康、葛洪、崔顥、李白、杜甫、韋應物、蘇軾、柳永、辛棄疾、李清照、元好問、王陽明、徐霞客、納蘭性德……

倘使歷史中沒了他們,只剩下「鳥生魚湯」和「十八摸」,該是多麼無趣的一段黑暗漫長啊,沒幾個人知道陳子昂做過什麼官,但人們都記得「念天地之悠悠」。

現代文藝青年的名單也很長,比如:一,堅信「人首先是一種美學生物,其次才是倫理生物」的布羅茨基。二、強調「用一生來學習藝術」和「要有詩意的遠方」的王小波。三、《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 。四、《午夜巴黎》背後的伍迪艾倫。五,教授《文學回憶錄》的木心。六,把每堂文藝理論課當做節日的童慶炳老師。

而在社會話語權上,文青無疑是弱者:在線上,他們無非是混跡於豆瓣等小眾網站刷一刷存在感,從來沒有過一呼百應的快感,因為清高所以少有抱團,冬粉數量還不及段子手;在線下,他們也極度缺乏組織資源,組織能力遠遜於每年砸日本車的熱血青年,他們的組織活動不過是周末去書店參加個見面會,朗讀幾段《百年孤獨》,陣仗還不如商場大促銷。

相較於愛國青年、憤怒青年、每天打雞血的創業青年等各款各式的年輕人來說,文藝青年基本上屬於攻擊力和煽動力都微弱得趨近於零的群體,他們或許費盡氣力都難以脫貧,但這並不該成為他們被嘲笑的理由。

但總有人當頭一喝,職場不需要文藝青年。

然而,即使以「成功」作為標準,「文藝青年」也不比其他人不堪。他們大都有正常的工作,有著常規的社會屬性和標籤。他們不過是把別人觥籌交錯的時間,用來閱讀、寫作、手工、旅行、冥想。他們只是收穫了更多的自我,並未因之而成為社會的反動力量。他們只是「不合時宜」、「不合群」、沒有成為「你們」而已。

他們中的一部分,成為了菲茨傑拉德、喬布斯、鮑勃·迪倫、塔倫蒂諾,另一部分,成了普通的職場人。他們中不乏職場高層,甚至成功人士。我們可以來分析他們的特點——

4/

這些青年職場人,擅長什麼?

1、更理想主義,因此擁有明確的個人目標

心有遠方,所以會為自己制定最完善的工作計劃,因為有太多想要完成的事情。

2、耐性高,對自我要求高

正因為他們注重自我,對自我要求愈高,所凸顯的創造力了和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高。

3、特殊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

雖然溝通比較任性,但是如果工作+個人魅力所吸引來的社會人際關係是非常牢固的。

4、強大的內心和自我驅動力

這是最不需要去用外力驅動的一群人,當他們選擇要去做的事情的時候,那是遵從內心想法,從職場管理來說,他們的自我驅動力是最高的。如果能扛過最理想和現實掙扎那道坎,耐力和內心都相對更強大。

6、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文青考慮問題都會多角度多維度出發,他們有時也因為想太多而提出更多創造性的觀點。這個以廣告業文青多可以看出。

同時,文青缺乏的是什麼?

1、理性邏輯欠缺,加強結構化思維

文青往往因為思維比較活躍,邏輯思考力欠缺一些,所以會片面孤立地考慮問題。

這需要邏輯理性思維的學習和培養。不要死讀書,看書不是沒用,但是要活學活用,具體落實到處理問題才有效,也可以跨界讀一些理工科的多專業閱讀,增加思考問題的問題的維度。建立全局觀念。

2、保留文藝的內心,減少文藝的外在

工作和生活是有界限的,要有真正的工作責任心,以及懂得工作的價值。同時去學會平衡工作和你追求的生活,如果可以甚至可以劃清兩者的界限。工作中理性,生活中感性。如果工作做不好,沒有人對你的五花八門的生活感興趣。最後只能擁有評價「不靠譜」。

3、保持情緒穩定,不任性,不折騰

文青感性,所以很容易情緒動蕩,心情好什麼都好說,心情一個不好,你辭了我也不在乎。容易激動,做事不考慮後果,所以經常折騰。很脆弱,容易受傷,適當的改變其實能保護自己。如果陷入否定自己的怪圈裡去,又一個職場精英抑鬱了,高壓之下更需要培養情緒穩定。

生活真的沒必要非常高濃度一驚一乍,保持情緒穩定是一個成熟職場人的必要條件。

4、職場基本素養的加強,別在低級的地方犯錯誤

職場基本素養包括:不遲到、按時完成任務(deadline就是deadline,別以為有了plan b就算了事)......生活隨性的特點也帶到工作裡面,沒有時間觀念,忘記了就是忘記了。這個時候你需要一個印象筆記,幫助你工作的第二大腦。

4、以專業獲取掌聲,適當經營人際關係

在職場,埋頭做事很重要,但是,會做人比會做事往往還重要。要注意培養群眾基礎,搞好同事關係,在有原則地條件下取得更多人的支持,不要讓人覺得你清高狂妄。

5、立足現實,腳踏實地

其實這個不是文藝青年的問題了,是青年的問題了,二十多歲大多數都迷茫,充分考慮現實情況,給自己一個既定的方向,不要動不動就搖擺,眼高手低,腳踏實地,心有星辰大海,腳下是正在走的路。不要跟風,一點一點樹立你的價值評價體系,不做盲者的個性者。立志,然後為,時間會參與進來。

與其去區分真文藝還是偽文藝青年,還不如以專業在職場贏得掌聲。

至於你是不是文藝青年,也沒人在乎了。

整理部分資料來源:

新周刊《文青傳》

庄雅婷《文藝癌能治嗎》

長按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