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科技與人工智慧正在埋沒人類的未來?

這一周的互聯網,大事不斷——令人翹首以盼的微信「付費訂閱」似乎終於要正式到來;百度再次收購了一位90后的公司渡鴉科技;滴滴內部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重組……

然而諸多大事之中,卻有一個雖然未能成為引爆行業成為焦點,卻一定不容忽視的聲音——汪華。

身為創新工場「幕後操作手」,在投資圈內享有盛譽,且一向深居淺出的汪華在這一周罕見地接受了36氪的採訪,並在談到「人工智慧」與未來的科技發展時,少有的露出了幾份凝重與嚴肅。

「人工智慧正在把人分為有用的和沒用的。」

「30年後,也許只有20%的人需要工作,而80%的人則帶著VR的面罩在虛擬世界里進行所謂虛擬的生產和消費。」

汪華所帶來的觀點,不可謂不觸目驚心。

1

歷史上,先後有過很多科幻電影思考和展望過人工智慧的發展,遠有斯皮爾博格的《A.I》,近的也有亞力克斯·嘉蘭的《機械姬》。

然而,關於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最不容忽視的,乃是沃卓斯基兄弟的經典巨作《黑客帝國》。

在《黑客帝國》中,未來世界被描述成了一個由機器統治,人類則被「飼養」,終日在虛擬世界中醉生夢死的狀態。而電影中的機器,則擁有高度的、超越人類的智能,足以面對和處理各種複雜情況。

儘管細思極恐,但長久以來,「機器超越人類」終究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

一直追溯到2016年3月,AlphaGo戰勝李世石,並在此後又陸續通過網路戰勝了幾乎人類社會中的所有頂尖棋手。

這意味著,機器在「圍棋」這個曾經被認為是複雜到連機器都難以逾越人類的領域,已經開始全面超越了人類。

第一次,人類的信心和信仰,開始受到動搖。

2

回過頭去再看AlphaGo,它是否真的意味著,這一輪「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開始讓機器擁有了超越人類的「智能」和「思考能力」?

答案是未必。

吳軍在其新著《智能時代》一書中,為這一波人工智慧的發展做出了甚為詳盡的解讀——某種意義上,這一輪人工智慧所取得的成就,僅僅只是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擁有了更為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更為海量的數據。

簡而言之,關於「人工智慧」的研究,事實上經歷過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被稱為「仿生派」,即先了解人類是如何產生智能的,然後試圖讓機器按照人的思路去做,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堅持「機器必須要像人一樣思考才能獲得智能」。

然而,這個方向的努力最終在上世紀60年代受阻,除了做出幾個能摘香蕉的機器人這樣的簡單玩具以外,無法再取得突破性進展。

自那時起,「人工智慧」研究的第二個階段開始了。

在第二個階段中,科學界對於「人工智慧」的研究開始徹底轉向了另一個方向——他們不再試圖讓機器如人一般思考,而是回歸到一個樸素的常識——機器會擁有遠遠勝過人類的數據儲存和計算能力,而量變則往往可以帶來質變。

舉個例子,在以往的「仿生派」人工智慧研究下,如果讓機器學會下棋,需要先讓機器擁有如人類一樣的思考方式和能力。而在另一種思路——以數據和統計學驅動的人工智慧研究下,這個問題被高度簡化了。

我們可能只需要遍歷一下迄今為止人類所有高手下過的棋局,然後基於某個特定的局面和已有的海量數據存儲,通過某種數據模型,計算出當前情況下勝率最高的一手即可。它把下棋變成了一個冰冷的計算問題,而不再是心理、智能和複雜思考之間的博弈。

無論是此前戰勝了卡斯帕羅夫的「深藍」,還是AlphaGo,乃至當前高速發展的無人駕駛等領域,其背後的核心思想都是如此。

在這個意義上,當前的「人工智慧」,顯然還並不是那種可以凌駕於人類之上的「人工智慧」。

3

然而,即便如此,「人工智慧」反過來吞食掉人類的可能性,卻未見得不存在。

換句話講,當下的「人工智慧」以及科技、互聯網的發展,肯定沒能「超越」人類,但卻已足夠「取代」大量人類。

幾周以前,我到一個餐館去吃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東西——餐桌邊上貼著一個二維碼,當我完成點餐吃過飯之後,我只需要掃一下這個二維碼,就可以立即結賬,然後拍拍屁股走人,整個過程完全是自主操作的,大大提升了結賬買單的效率。

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東西,在事實上已經可以替代掉「收銀員」的存在。

要是延展下去,我們的點餐、上菜甚至餐品製作等等是否也有可能變成完全自動化的存在?假如可以實現,是否可能意外著大量餐飲業服務人員的失業?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說,無人駕駛汽車一定會讓大量司機失業;在線聊天機器人的發展和數據積累,最終可能會導致客服人員們的失業;以及,大量效率工具的出現也可能會讓一部分產品經理和運營失業。

甚至,要是以類似的邏輯來推測,假使有一天機器積累的數據量足夠龐大,以及其計算能力也足夠強大之後,會不會連寫作、策劃、活動創意這樣的事情,它也可以做到接近人類的水平?

至少,未見得不可能。

4

汪華在他的採訪中,也頗有幾分殘酷的談到這個問題——

「其實,我們所有的投資,如果做一個哲學上的歸納的話,其實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就是我們一邊投自動化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有效率,一邊其實讓越來越多的工作、勞動在消失。

其實不光是從我們開始,電商已經消滅了很多工作。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再投一些產生新消費的項目,把剩下的時間和精力浪費掉。否則的話會很恐怖,你想,效率在不斷提高,那麼多人閑著幹嘛,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如果自動化再進行下去,可能會把人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有用的人,一部分沒用的人。整個社會變化那麼快。過去一個行業的淘汰是以幾十年為單位的,所以一代人是慢慢淘汰的。如果這個事情縮短到10年的過程中,被淘汰的人有沒有這個能力和速度再重新自我學習和轉移到新行業,是一個大問題。

雖然我在做投資,在促使這件事的發生,不代表我樂見這件事的發生。我並不希望等到30年後,只有20%的人類在工作,80%的人帶著VR的面罩在虛擬世界里進行所謂虛擬的生產和消費。」

按照汪華的假想,也許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依據自身學習能力的高下,將被分成兩類,一類掌控話語權和世界運作的秩序,而另一類則成為徹底的失語者。

他們的存在將無法對社會發展帶來任何的助推力量,而只能作為某種消費者和消費對象而存在,要麼被話語權所有者們消費,要麼持續消費話語權者們生產出來的某些娛樂消費類項目,打發時間。

而吳軍在其《智能時代》中也直言不諱——

「在歷次技術革命中,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可以選擇的道路只有兩條:要麼加入浪潮,成為2%的人,要麼觀望徘徊,被淘汰。」

假使有那一天存在,假如真的在機器的幫助下,2%-5%的人主導的生產就已經足以滿足100%的人類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無疑對很多人來說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機器或許沒有真正超越和奴役人類,卻在不經意間把大量人類變成了「無用」的存在,從而在另一種意義上開始漸漸凌駕於人類之上。

假使上面提到的場景將是我們無可避免需要面對的其中一種可能,乃至我們自己本身也開始慢慢步入一種「可能會被機器替代掉」的焦慮和實際威脅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5

我想試著給出兩種回答。

先說第一種回答。

假如機器開始全面超越人類,這個世界將向何處去?

這或許是個沒人能有確切答案的問題。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基本邏輯可以讓我們有一些推測與思考:

首先,當生產力過剩,80%以上甚至更多的人,都不再需要從事現在的工作,他們一定需要更多的事情來填充自己的時間;

其次,人們的時間被填充,大體存在幾種可能——要麼是人們找到了新的集體努力方向,要麼是人們的時間開始被虛擬娛樂等事物大量消費,要麼則是漸漸出現一些新的產業重新解決了人們的就業問題;

再次,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客觀事實來說,當舊的產業因為技術進步而消失,為釋放出來的勞動力尋找出路,往往需要1-2代人的時間,並非短時間內可以解決。

這一點,回顧兩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各國的歷史已可證明——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包括日本和歐盟,甚至在較長時間內,一度將大量無所事事的人強制塞回到公司里。

因而,當我們面向未來去進行思考時,我們也許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可能性:

1、對於個人而言,最優的選擇,一定是成為那20%的可以掌控和影響世界的人;

2、中短期來看,當一部分人們漸漸從工作崗位上被釋放出來,而物質消費品又越來越泛濫之後,娛樂、學習等原本還沒有佔據那麼多人類時間的事情,將會佔據人們更多的時間。

所以,「教育」和「娛樂」,或許會成為兩個更加重要的產業。這當中,尤其是「學習」對於人們的意義,可能會顯著提升——當大比例的人開始無所事事之後,邏輯上講,要麼讓他們在虛擬世界中找到存在感和意義,要麼讓他們通過持續的學習來獲得認可和意義。

3、當20%的人開始掌控世界並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和財富之後,他們或許會對「服務」提出更高的期望。因而,類似在美食餐飲這樣的領域內,或許也會迎來又一波升級——我們或許會需要更多個性化的類似服務。

此外,汪華也有在其採訪中談及——

「當然這個世界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人類能去拓展新邊界,消耗掉過多的生產力。當年歐洲生產力過剩的時候,就有大航海時代。

現在我不知道會有什麼,我更希望人類能有這個勇氣和決心把過剩的80%的生產力爆發出來,真正的去拓展人類的邊界和極限。比如物理疆界上的,類似太空探險,或者別的科學上的實驗。」

總之,人們需要去填充自己的時間,而填充時間的方式,無非兩種:要麼通過探索和創造來填充時間,要麼通過一味的「消費行為」來打發時間。

邏輯上講,一定是一個更多人可以面向前者的世界和社會,會更讓我們感到充滿希望。

6

第二種回答,容我引用一個簡短的典故就好。

多年前,關於科技發展與人類間的關係,程苓峰曾經和王興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程苓峰:你覺得科技越發達,人類就越臨近滅亡?

王興:是可能。

程:那你還堅持在科技行業里創業的原因是,假如這個趨勢是個人無力阻擋的,那就不如跳進去感受它?

王:對頭。

7

末了,關於今天的話題,我也想引述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短篇科幻小說——劉慈欣的《詩云》。

希望下面這個故事,多少可以讓你若有所思。

某一天,人類終於遇到了一個科技發展程度遠超自己的外星種族,對方是一個技術驅動的種族,他們的技術能力和已有的運算能力,成百上千倍於人類,以至於人類世界中的一切,在對方眼中,都是自己藉助技術可以輕易實現的,看起來都如此破舊和不值一提。

在如此巨大的差距面前,外星種族認為人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無意義的,想要毀滅掉人類世界中的一切。

但,人類代表在與對方對話時,顯得執著又頑固。他們堅稱,人類世界中的有些東西,是哪怕科技程度發展遠超人類的外星種族都做不到的。比如:詩歌,尤其是那種可以帶來一種直擊人類心靈的美感的作品。

崇尚以科技為核心的外星種族被這個觀點激怒了,他們試圖要憑藉科技寫出超越人類偉大詩人——李白的詩歌。為此,他們開發了計算能力強大到了極致的程序,甚至開始讓程序模仿李白在寫詩前的一切行為,依靠學習獲得相似的體驗,例如:飲酒、遊山玩水、美色相伴。

在技術的驅動下,外星種族試圖去結構和分解所有這些體驗背後的一切,獲得「偉大的詩」產生背後的特定邏輯。但,最終外星文明痛苦的發現,在技術和演算法的推動下,自己雖然已經能夠寫出一些不錯的詩,但它們並未能夠寫出超越李白的詩歌。因為,很多時候,偉大詩歌的創作,都是非邏輯的。

於是,為了寫出超越李白的詩,技術驅動下的外星文明想到了另一條理論上可行的路徑——窮舉法。也即,在符合韻律等規則的情況下,把所有可能的字片語合都窮舉出來。

最終,外星文明成功的完成了這一壯舉——不計其數的詩歌被創作了出來,其中也必定包含了那些能夠超越李白的詩歌。

但是,外星種族最終仍然認輸了。

因為,雖然那些詩歌上的巔峰之作已經必然被創作了出來,但外星種族卻無法開發出一個具備詩歌鑒賞能力的程序,也就無法藉助偉大的技術把這些巔峰之作從幾億億首詩中檢索出來。

這意味著,技術層面上外星種族雖然已經確實超越了李白,但他們卻仍然沒有真正得到和擁有那些巔峰之作,因為它們無法被找到,無法被鑒賞,更無法被品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