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世道變壞,就是從嘲笑創業者開始的

這是思維補丁的第196篇文章稀客
00:0003:13

頭圖基於CC0協議引用。

(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嘲笑創業者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

可能是從資本寒冬開始的吧。這些年,死了團購、死了O2O、死了直播、死了VR……這些一波又一波的「投資風口」,都曾經吸引數以萬計的創業者亢奮地投入其中。曾經在高峰期,全有超過一萬家團購網站,但現在我們掰著手指頭數,能留在印象中的團購網站,恐怕一隻手就數的過來了。

剛剛,又死了一批所謂的「內容創業者」,以及即將要陸續走向死亡的各種花色的共享腳踏車們。速生速死,快速試錯,泡沫崩裂之後,「炮灰」們才驀然發現:哦,原來冬天已經到了,噢,原來自己一直燒的是虛火。

相對於當年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喧囂,我更喜歡「冬天」的凜冽。因為太熱的環境,人很容易眩暈,憑藉這風口上送來的熱錢,被投資人吹捧幾句就以為自己是下一個馬化騰了。

冬天挺好的,因為寒冷凍斃了那些沒有內功的虛胖者,且令所有人冷靜。大家終於開始思考如何活下來而不是做上市敲鐘的倒計時了,大家終於開始真正將注意力聚焦到用戶和產品本身,而不是每天做花里胡哨的PPT追著投資人跑。

我覺得,寒冬的狀態,更接近創業的本質。對於一個人來講,選擇創業,本身就意味著選擇了「寒冬」——你別再奢望溫暖,只有寒意,以及更深的寒意向你襲來,能挺過去的種子,才有可能破土而出。

當然,我們也必須正視有很多的「偽創業者」,人們的嘲諷,許多是砸向他們的。其實這事兒和行業騙子沒什麼區別,創業圈的騙子不比別的圈兒少,但是,也不比別的圈兒更多。

還有一種令人鄙夷的嘲諷,來自於一種弱小者卑微的心理動機:當自己猶猶豫豫,遲遲沒有勇氣去做出改變的時候,不敢邁出顛覆性的一步的時候,一旦自己身邊有創業者出現,他內心就會升騰起無以名狀的焦慮和恐慌,畢竟,大家小時候都是一起玩泥巴的。

萬一他創業成功了,豈不是遠遠地將我甩在後面了?

他人這種本質上的嫉妒與羨慕,在創業者遭遇失敗時,就會轉化為譏笑和嘲諷。因為他們需要利用這種譏諷來安慰自己,創業者的失敗,恰巧成為自己裹足不前,固步自封的借口。

「安安穩穩的多好啊,瞎折騰啥啊,你看那個誰,好好的工作不幹,非去創業,你看,現在破產了不!」

(二)

的確,創業埋葬了不少人,但安於現狀隨波逐流的人,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似乎都沒有資格去嘲笑那些渴望改變的人。

創業本質上是一場冒險,有個比喻很好:所謂創業,就是從高空跳下來,然後在下降過程中組裝飛機。

有的人成功地飛起來了,有的人則摔的親媽都不敢認了。

可是,絕大多數人其實沒有資格,去嘲笑那些真正敢於改變和顛覆的創業者。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嘲笑冒險者的人,也永遠不會收穫冒險者的風景,永遠不會發現那些可能被發掘的財富。

當你譏諷那些渴望逆襲的普通人,也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自己永恆平凡的命運。

我尊重所有的創業者,從本質上來講,他們是真正的創造者,是真正的,從內心深處渴望改變的人,無論這種改變是基於慾望,還是基於價值。

當大家都在談所謂的「階層固化」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拋開理想主義者的夢幻色彩,即便是單純地聚焦在功利層面,創業可能是目前實現階層逆襲的唯一通路了。

好走的路,從來都是下坡路。其實,在這個時代下,對於每一位竭力生活的凡人而言,即便「創業」不能成為一場行動,「創業」至少也應該成為尊崇的一種精神。

一種發自內心,渴望改變,渴望顛覆,渴望逆襲的信念。

(三)

不過,許多人都無法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創業註定是一個少數人的遊戲,絕大多數人其實都不適合自己創業。

比如,有時候,創業者容易犯一葉障目的毛病。自己在公司呆久了,對自己公司的業務模型了解的一清二楚,張嘴就是「嗨,這有什麼難的?這種生意我自己干也能做好」。

然後就真的扛起大旗出去做了一家類似的公司,但是,他很快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同樣都是零售模式,沃爾瑪可以做成全世界最賺錢的公司,超過銀行、投行和能源公司,可是你就算把沃爾瑪所有的運作模式都了解的一清二楚,讓你自己出去做一家小賣鋪,可能半年下來,連房租錢都沒賺回來。

說到底,又有什麼生意是簡單呢?

理論上能成和實際上能成,中間差著十萬八千里。

理論上賺錢和實際上賺錢,中間躺著一群先驅者。

很多從大公司出來自己創業的人,後來敗的一敗塗地,不得已,只能再包裝一下自己,再找個大公司當高管。自我奮鬥當然很重要,但人也不能高傲到忽視平台和資源所帶來的增益效應,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牛逼的金光閃閃,但實際上離開現有的平台,拿掉你名片上的title,你什麼也不是。

許多人只是學到了「術」,並沒有悟得其中的「道」。很多時候,他們在精神上就沒有準備好,他們想象中的創業是風花雪月一路榮光,然而現實卻是暴風驟雨篳路藍縷。

拿餐飲來舉例,很多人一想到創業,立刻就想到做餐飲,覺得做餐飲特別簡單,又是剛需,「就算賺不到大錢,也虧不到哪裡去吧!」實際上,等自己一做,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事實上,餐飲是一個鏈條長、結構複雜、競爭烈度持續加強的行業。從原料到菜品,從選址到營銷,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左右創業最終的結局。

比如著名餐飲品牌西貝,去年推出「10萬+小店成就10萬+小老闆」計劃,並以西貝燕麥面的形式做戰略落地。但是沒幾個月,燕麥面就被西貝自我否決了。

在大公司層面,這是一個及時止損的好例子,但試圖創業的人還應該看到:餐飲做的那麼牛逼的西貝,都免不了在市場面前摔跟頭,你又怎麼敢說「不就是開個餐館嘛,簡單」!

何況,諸如西貝這樣的優質平台已經有資本可以做到快速試錯,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迅速調整戰略,但對於個人創業者而言,一次戰略失誤,可能就是破產的後果。

許多創業者的問題在於,經常以理想化的視角看待市場,最終,被市場無情打臉。沒創業之前,看到那些創業者所暴露的問題很可笑,但不料自己創業之後,卻將所有的「坑」都摔了個遍——這就是許多創業者的心路歷程。

(四)

如果真的希望將創業二字變成一場行動,我倒覺得,似乎有一條「捷徑」可以嘗試。

即與大公司協作,以創業者的角色和狀態加入其中,藉助「高跳板」實現自身價值質的飛躍。

依然拿西貝舉例,燕麥面折戟之後,西貝迅速調整,在延續五小模式(小吃、小喝、小貴、小店、小老闆)為基本商業模型的基礎上,推出了西貝麥香村的全新品牌。在「一頓好飯」的Slogan之下,是以消費者為導向,通過外部需求來定位產品的全新戰略。而這個全新的品牌,將開放給所有的西貝人。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的夢想是「通過 10 萬+小飯館,成就 10 萬+小老闆。」他希望通過西貝麥香村這樣一項員工內部創業戰略,為西貝內部培養1000個小老闆。最終目標把小西貝變成大西貝,把大西貝變成大家的西貝。

在我看來,能夠在公司內部提倡「內部創業」「內部孵化」模式的公司,都是心存野心的公司。所謂的基業長青,勢必要將種子灑遍各地,一片綠洲永遠都要比一株大樹來的更為穩固。

很多公司的老闆也經常和員工講榮辱與共,講要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但實際上,苦都是員工受了,錢都是老闆賺了。員工不是傻子,這樣的情況得不到改善,企業的效率和增長必然要迅速下滑。

在西貝麥香村新品牌發布會的現場,一些致力於成為「好漢」的西貝員工被隆重介紹。這其中的很多人都是農村出身,他們之前就是西貝的廚師、面點師、莜面妹。但如今,他們的身份是西貝的「好漢合伙人」。

30歲的西貝廚師長柳原發說:「我來自江西農村,我不怕吃苦,我特別想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拼搏,為我整個家族樹立一個好榜樣」。當他成為西貝麥香村的「小老闆」時,他的妻子告訴他:我就知道我不會白受委屈。

在我看來,這是非常樸素且打動人心的故事。許多餐飲店的底層員工都曾經有「自己出去開店,當個小老闆」的樸素夢想,如今,這些底層員工,藉助西貝平台與麥香村「共建共享共贏」的開放機制,得以圓夢。

類似西貝這樣,早早地推出合伙人計劃,創始人毫不手軟地稀釋自己的股權,實行員工持股,進而,又推出了內部可以加盟的麥香村。不僅直觀地提升了效率和創新動力,更重要的是收穫了許多未來可能茁壯的種子選手。

自合伙人制度以來,它就被認為是未來高效企業和組織的最終方向,沒別的原因,因為這最大化地符合人性,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推動企業和組織的最終力量不是技術,也不是方法論,而是人,如何激發公司內部成員的「狼性」,光靠加薪升職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加薪這事兒,永遠都橫亘著一個天花板。

而依託大平台的內部創業,對於心存創業夢想的年輕人,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藉助平台的優勢在於,能夠接觸到更多資源、資金與人脈,在背負最小壓力的前提下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藉助平台的經驗和資源,年輕的創業者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你自己干必須要掉進去的「坑」,人家早已經從「坑裡」爬出來了,不僅爬出來了,你跟著他走,他還把這個「坑」給你添上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種子剛剛發芽的時候,千萬不要拔苗助長。

最後,祝所有腳踏實地的創業者能夠走的更遠。

慧超,接客很貴的公關男一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