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化科技融合:讓技術擁有美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一個科技促進文化產生新樣式、新產品、新服務和科技活動、成果不斷豐富其人文內涵的互動過程。對於高新技術產業來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產業文化化,以文化的凝聚力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升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1]

文化科技融合是高科技發展的必然未來

從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創新演化的總體趨勢來看,在機器及其製成品上,體現出技術與文化的逐步融合,企業無論是售賣產品還是提供服務,都必須考慮到文化內容和樣式在產品和服務中的體現。從某一技術領域或產品的演化和升級換代來看,隨著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度不斷提高,產品中文化藝術的因素將越來越豐富和明顯。

那些基業長青的長壽型企業,其發展歷程充滿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迪士尼公司就是一家充滿著創新歷史印跡的文化與科技融合型企業。1928年的《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是首部「完全合成」音效卡通片,1937年使用多平面攝影機拍攝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63年建成的魔幻音樂屋展示出發聲電動木偶(仿生機器人),1982年拍攝完成第一部數字音響電影《幻想曲》(Fantasia),1986年就開始放映4D電影《伊奧船長》,1998年完成第一部高清電影真人版的《101斑點狗》,2013年使用帶射頻識別功能的腕帶:魔力帶……實際上,早在60多年前,華特·迪士尼就建立了想象工程實驗室(Imagineering Labs),來不斷探索新技術應用於動畫和影視製作之中。近年來,虛擬現實和增強顯示技術也得到了迪士尼的關注,公司建立了約280立方米的虛擬現實暗室,配置了音視頻設備和超快的計算機網路。[2] 迪士尼公司的業務也隨之信息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遷,今天,除了影視娛樂、主題公園、授權商品之外,迪士尼在傳媒網路特別是數字媒體方面也積極投入,成為迪士尼公司四大支柱產業部門之一。[3]

在今天大量生產和買方市場的情況下,產品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就必須為客戶和消費者帶來充足的價值和舒適的體驗,這需要通過品牌、營銷等建立起與客戶和消費者之間有效的文化溝通,設計、品牌、形象需要融入情感。這樣,使得客戶和消費者對公司及其產品具有很強的粘性並以擁有公司的產品為榮。

製造業創意化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特別是文化向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切入的重要突破口。國際上許多著名品牌的產品開發,正在形成包括8個環節組成的產業鏈:文化設計➝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製造加工;其中,以市場調研和總體理念為主導的文化設計,前瞻地預測未來人類在細分市場方面的消費前景,研究新產品在全球化市場上進行跨地域和跨文化推廣的可行性,從而將形成以文化創意為先導的可持續的產業開發模式 。[4]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產業與高技術產業的「雙創發展」 [5],將成為促進「製造」走向「智造」和「創造」的關鍵所在。

技術進化的三階段:工具的審美價值

技術的進化和產品的升級與文化藝術密切相關,其指向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芒福德曾將機器體系和機器文明劃分為三個時代:「始生代」、「古生代」、「新生代」,並認為「雖然每個技術階段都大體代表了人類的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但更重要的特徵是每個階段都是一個技術體系」 。[6]

這一分析框架,可以引申到任何一門技術領域內部,實際上,可以觀察到,幾乎每一種新興技術的發展,都經歷過「始生代」、「古生代」、「新生代」三大階段。在技術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影響呈現出持續深化的特徵。

芒福德認為,在最初的階段,「機器體系最能表達它自身的功能,第一門大炮、第一張弓弩、第一台蒸汽機都赤裸裸、直截了當地反映了它們的功能」,「其他與人性相關的問題則被無情地推到了一邊。」 [7]當然,很快,人們會增加一些文化藝術的設計元素在其中,但是,這種裝飾和銘文「是對偽藝術的致敬」 。[8]進入到第二階段以後,「設計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的設計完全是為了提高機器效率;另一部分的設計則是為了美觀。」 [9]第三階段,「頭腦藉助機器體系而直接思考,尊重對機器本身所提出的一切要求,而且人們不再滿足於數量上近似這種粗放的形式,而是尋求一種更積極的審美享受。」 [10]這樣,「創造一台完善的機器就像創造一個美學上的完美作品一樣;在開放的每個階段都要實現這樣的融合……」 ,[11]最後,創造出來的完美形式不僅能夠滿足實際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了。這些形式給人們的內心帶來寧靜和平和,帶來內心衝動和外界環境的平衡,這正是藝術的一種標誌。」 [12]

因此,借用芒福德有關機器文明的分類和對機器設計的階段劃分,可以將技術(產品)演化階段進行劃分,並可以明確地看出技術與文化的融合過程。見下表。

表1 技術/產品的演化及其與文化/藝術的融合過程

從企業實施技術產業化、不斷擴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的角度而言,就必須在外觀設計、性能提升、服務體驗等方面中不斷增加文化藝術涵養。具體而言,以創新鏈而展開,可以發現,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過程,不僅是科技知識和資本不斷增加的過程,更是文化藝術不斷融入的過程。在研究與試驗發展階段,重點是解決科學原理和工藝流程問題,工具理性占重要地位,其價值理性的體現僅僅是該項技術不能違反人性等基本要求(如,技術不能反人類等);在進入到中試、產品化階段,不僅要考慮到經濟性,也需要考慮到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對用戶的親和力等;一旦定型並批量生產,在與同類產品競爭中,就需要不斷改良產品,而改良的重要方法就是不斷增添文化藝術的因素,進而使得產品更具魅力。

文化科技融合的企業發展路徑與模式

以文化與科技融合來促進創新發展,對企業意義重大,作用集中體現:一是開拓了其發展空間,二是增強了其發展後勁,三是優化了其結構形態,四是提升了其競爭能力 。[13]當然,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企業,又不單純地局限於文化產業,而是分佈在更加廣泛的行業領域。可以說,現在各行各業的企業要麼必須面對,要麼正在經歷著文化與科技的融合。

綜觀目前較為典型的文化與科技融合型企業,可以將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企業發展歸納為如下主要的三種模式:一是文化提升高新產品新價值模式,二是科技支撐文化內容新發展模式,三是文化科技共同孕育新業態模式。具體見下表所示。

表2 三種主要的文化與科技融合企業發展模式的比較

科技產品注入文化內涵,文化資源獲得創新表達。通過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得到了實現並造就出高附加值的產品,文化產業進而得到蓬勃發展;通過文化創意,則引領著科技不斷進步。文化創意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正是在這種相互促進中實現著快速發展,也因此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化與科技融合企業。[14]

1、文化創造高新產品新價值模式

高新技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和競爭力,主動導入文化藝術來拉開與競爭對手之間的距離,其實質是所處行業技術創新進入一個相對完備階段后,科技向人文的一種回歸。也有高新技術企業為了充分運用已經掌握的技術能力來探索新的「藍海」,開始介入到文化產業領域,成為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文化產業公司,其實質是基於核心技術能力的多元化經營戰略向文化領域的導入。

蘋果公司:讓科技產品擁有藝術品位

蘋果公司的成功,是順應了電子技術產品發展到「新生代」階段、人們對技術與文化藝術融合的訴求,以設計為導向,注重消費者的體驗並引領消費者的需求。

蘋果的設計體現出以下特點:

(1) 簡約優質的設計理念。簡約不會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凌亂感覺,永遠保持產品的整潔性。[15]蘋果公司設計主管喬納森•伊夫曾說過:「不要想在產品中塞進太多東西,專註於重要的事物上,只做人們真正關切的事物,否則產品會因為太過複雜而宣告死亡,保持簡單是很困難的事情」 。[16]

(2) 質疑創新的設計策略。蘋果的設計團隊在創意過程中,如果遇到更好的創意設想,他們會立刻放棄原有的創意。

(3) 價值非凡的客戶體驗。蘋果產品之所以獲得人們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正在於它是一種有藝術表現力的產品,是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典範。[17]蘋果公司將設計語言運用得爐火純青,通過不斷嘗試新材料、新工藝,並對加工製造提出極度苛刻的要求,打造出一款又一款簡約、時尚、美觀的人性化創新產品。除了良好的視覺感受,還不斷開發出新奇的觸覺體驗。

(4) 緊密強大的生態系統。在便攜音樂播放器領域,索尼一直居於領導地位,其發明的Walkman用了近20年時間(1979~1998年)才使得全球銷量突破2.5億台。而蘋果公司的iPod(便攜音樂播放器)從2001年到2009年的8年間,就累積銷售了2.2億部,在線音樂銷售只用不到7年時間(2003~2010年)就突破了100億首,從而一舉成為新興龍頭。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成功,關鍵就在於蘋果將終端(iPod)、軟體系統、在線商店進行了有機結合,成為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消費者一旦進入,就會感受到一整套的平台支持,再也難以脫離了。[18]而iPhone則是又一個極為成功的案例,iOS和APP等應用,使得蘋果公司又一舉奪得手機市場的龍頭地位。

➤ 2、科技支撐文化內容新發展模式

本來就作為文化產業類的企業,通過率先運用新科技,使得傳統文化業態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技的應用,極大提高了文化內容和樣式的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雅昌:以「藝術+電子」推動藝術的普及

雅昌始建於1993年,當初只是一個擁有30多人的小型傳統印刷公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而今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創意企業。經濟學家吳敬璉曾指出:「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和本質,無非就是提高產出中的技術含量、知識含量和文化含量。萬捷和他的團隊正是這樣做的,並且由此取得了的成功。」 美國印刷大獎班尼金獎,素有印刷界「奧斯卡」之譽,從2003年首獲此獎以來,雅昌曾連續3年蟬聯金獎總數冠軍。余秋雨認為:「雅昌掙回了從宋代畢昇開始的(印刷)首創性尊嚴。」 [19] 現今,雅昌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文化科技前沿企業。

以「傳統印刷+信息技術+文化藝術」打造能做最優秀印刷品的文化產業。從藝術創作與授權,到作品議價與傳播,再到衍生品開發與分銷,雅昌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藝術產業生態鏈,囊括了藝術家、拍賣機構、衍生品市場等多方主體,形成了高端印刷、授權衍生、數字出版、藝術網站四大支柱。

支撐整個產業的是被譽為「藝術品瑞士銀行」、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圖片資源資料庫——「藝術品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內容涉及到藝術家及作品、書畫印鑒、畫譜及及書畫著錄、藝術品拍賣市場信息等,實質上就是一個有關藝術家、藝術品的知識庫,堪稱雅昌發展的戰略基石。

先進技術的應用是雅昌「藍海戰略」實施的關鍵。雅昌作為首個印刷標準化技術應用研究與推廣基地,注重自主技術的開發和標準化,形成了雅奕、雅映等專利技術,參與研製國家標準。[20]「藝術品資料庫」中的藝術品圖片對設備和技術要求很高,雅昌不惜重金購置先進設備,進行數字圖像採集、存儲、輸出,建立了自主的版板管理機制和版權交易服務平台。近年來,還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在不斷提升先進信息技術基礎上,實現藝術內容服務、藝術品交易服務與信息技術服務的有機融合。[21]

➤ 3、文化科技共同孕育新業態模式

人們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給文化產業提出了新的需求,而科技創新則剛好能夠以新的技術手段來滿足這種需求,文化與科技在新業態的肇始之際就完美融合。這類企業其誕生和發展就標誌著基於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的出現。

水晶石:視覺藝術和數字創意的高度融合

水晶石公司成立於1995年,是一家數字可視化公司,其主營業務包括廣告、互聯網、工程設計、科教文化、展覽展示。綜合建築、動畫、特效乃至硬體的知識技能,融合創意、技術和製作,並採取盯著頂級客戶的市場策略,是水晶石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在影視製作方面,《我的團長我的團》、《赤壁》、《大國崛起》、《大明宮》、《玄奘大師》等都有水晶石的出色製作。在大型活動方面,水晶石更是將文化、科技與商業模式相融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明星項目和超級案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等。

水晶石的發展歷程顯示,先進技術作為增強文化表現力和影響力的新引擎,在數字視覺領域尤為突出。內容與創意對文化的影響而言,固然非常重要,但表現手法和傳播手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化影響的覆蓋度、滲透力和持久性。將新技術運用到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中,不僅能夠豐富甚至創造出新的文化內容和樣式,而且也能夠促進文化在更大範圍、更深影響、更長時段上進行傳播、輻射,發揮更強的影響力。[22]

註釋

[1] 本刊記者,「文化+ 科技:融出發展新機遇」[J],《杭州科技》

[2] Michal Lev-Ram,「技術驅動的童話:迪士尼的科技帝國」

[EB/OL],財富中文網http://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5-03/10/content_237775.htm,2015年3月10日

[3]張振鵬、馬力,「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機理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2011年第2期

[4]花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促進現代服務經濟」[J],《東嶽論叢》2009年10月(第30卷/第10期)

[5] 厲無畏,《創意改變》[M],新華出版社,2009年

[6]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技術與文明》[M],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p101

[7][美]劉易斯·芒福德著,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技術與文明》[M],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p305

[8]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技術與文明》[M],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p306

[9]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技術與文明》[M],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p306

[10]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技術與文明》[M],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p309

[11]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技術與文明》[M],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p310

[12]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技術與文明》[M],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p315

[13]於平,「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科技自覺」[J],《福建藝術》,2010年第3期

[14]評論員,「文化深圳 科技表達」[N],《深圳特區報》2012年9月20日第A06版

[15]陳軍營,「『蘋果』贏在設計的根源分析」[J],《現代裝飾(理論)》,2013年第1期

[16]孫鑒,「技術美學的人性化呈現——蘋果產品設計解析」[J],《大眾文藝》,2011年第14期

[17]馬媛慧,「『蘋果』之美: 技術理性的革命」[J],《重慶教育學院院報》,2013年第1期

[18]項蔚,「從蘋果公司的生態系統看產品設計發展新趨勢」[J],《企業經濟》,2013年第1期

[19]「雅昌:藝術印刷牽出的產業鏈」[N],《文化報》2013年1月26日第001版

[20] 黃玲玲,「雅昌:用「藝術」實現增值」[J],《印刷工業》2012年第09期

[21]「雅昌集團:大數據揭示藝術密碼」[N],《計算機報》2013年4月15日第023版

[22] 鄧愛華,「水晶石:玩轉數字創意的魔方」[J],《科技潮》,2011年12期

擴展閱讀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