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歐洲大學的起源 | 冰讀精選

▲《繼承與叛逆》,陳方正 著,三聯書店

讀友:zyj

時間:2017年8月21日

第九章,歐洲文化復興。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陷入了長達500年的大混亂時期。歐洲從這一混亂狀況復甦,文化整體面貌發生大改變,基本上是以12世紀的翻譯運動和大學出現這兩大事件為轉折點,就是所謂的12世紀文藝復興。

總體而言,12世紀文藝復興與13世紀歐洲科學萌芽,都可以說是教皇革命所未曾預見的後果。此時從噩夢中蘇醒過來的歐洲已經徹底基督教化,它的政治、文化乃至意識都已經完全為基督教所滲透、浸潤,兩者再也無法分割了。

歐洲大學和柏拉圖學園、亞歷山大學宮、巴格達智慧宮等古代學術機構,無論在體制或者理念上都大不相同,和古代的學宮、太學或者書院更是大異其趣。西方大學有兩種不同原型:一種是由專科學院蛻變而成,這是以博洛尼亞法學院蛻變出來的大學為代表,它的特色是學生壟斷一切權力,可稱為學生大學。

另一種則是從大教堂即座堂附屬學校蛻變而成,這以巴黎大學為代表,它的特色是教授掌握大部分權力,因而稱為教授大學。在教會與王室之間鬥爭的過程中,大學作為第三方力量,獲得發展空間,而且保持其相對獨立的地位。

關於大學,有兩個有趣的事例:由於英國國王亨利二世與坎特伯雷大主教貝克特的著名爭端,後者出亡法國,並且得到與教皇站在同一陣線的法王路易七世收容、保護,因此英王亨利於1167年憤而召回巴黎大學的大量英國學生和教授(也可能是為法王所驅逐)。

這些學者隨後聚集在牛津郡講學,從而發展出英國第一所大學,牛津大學可能起源於此。1209年,牛津有女子為學生所殺,國王約翰批准處死兩個學生,從而導致大學「解散」。

據說離開牛津他往的學者竟達到3000之眾,他們有相當部分遷移到劍橋繼續講課,由是促成英國第二所大學,即劍橋大學的出現。

12世紀的拉丁翻譯運動導致了中古歐洲科學萌芽,從13世紀開始一直沒有停頓發展,以迄17世紀發生現代科學革命。歐洲大學秉承古希臘重智傳統,發展成為以傳授、發現知識為主的多學科學術中心,成為科學安身立命的家園。

大學的擴散意味科學在全歐洲生根、開花、結果。歸根結底,歐洲大學的活力與發展歷程,恐怕還是要回到西方文化源頭,即希臘哲學與科學傳統、羅馬法律傳統,以及這兩者對於後起的基督教之深刻影響,甚至可以說是無形中的塑造琢磨之功。

▲《文章作法》,夏丐尊、劉薰宇 著,中華書局,2007年8月

讀友:自由

時間:2017年8月21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是說作詩的初步方法。對於作文,文人認定「文無定法」,只有「神而明之」。

作者認為,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雖然沒有成法可依賴,但後者畢竟有些基本方法可以遵照,作文法就是講明這些方法的。

文章的內容是否充實,這關係作者的經驗、智力、修養。至於形式的美醜,那便是一種技術。技術要達到巧妙的地步,不能只靠規矩,非自己努力鍛煉不可。要「多讀、多作、多商量」。

好文章,就是達意表情,使讀者讀了以後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好文章最要緊的基本條件有兩個:(1)真實(2)明確。

真實就是說如果自己本來並無這樣的意思和情感,就不應該作表示這樣的意思和情感的文章。「情者,文只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也。」

作文先要有真實的「情」。但講究真實,不是將事實一件一件地照樣寫出,應當有所選擇。文章是表現作者的實感,同一事物看大看小隨人隨時不同。但這是以作者的心情做基礎,不能憑空妄造。

用一塊錢買一件東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因時間和各人的情形不同,有的人覺得便宜,有的人覺得昂貴。心情完全不同。但都是真實的,所以沒有不合理的地方。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朝如青絲暮如雪」「邊亭流血成海水」,這類名句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它們是表現作者的實感。倘若並沒有這樣的心情,徒然用這樣筆法來裝飾,便是不真實。

明確。就是文章要能使讀的人了解。難解和容易誤解的文章,都不能算是好的。另外,作者還提出:(1)勿模仿、勿剿襲(2)須自己造辭,勿漫用成語或典故。所作的文章要讀的人讀了能夠得著和作者作時相同的印象,才算是好的。所以對於自己所要發表的意思和情感必須十分忠實。

第一步功夫就在用辭。用辭要適如其分,不可太強,也不可太弱,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從來文人無不在用辭上下過苦功夫。(3)注意符號和分段。

後面具體講如何作記事文,如何作敘事文、說明文、議論文、小品文。中肯的講述,很吸引讀者手不釋卷地讀下去。

▲《天空之蜂》,【日】東野圭吾 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15年1月

讀友:燕子

時間:2017年8月22日

《天空之蜂》以奇迹般的先見之明預測了未來將發生的核電站危機,轟動日本。

一場以全國人民為「人質」的空前豪賭!

錦重工業開發的軍用直升機被劫持了!無人駕駛的機上除了大量炸藥,就只有一名九歲男童。署名「天空之蜂」的歹徒遙控直升機,在核子反應爐上方盤旋,威脅若不立刻停止全國核電廠的運作,就會讓直升機展開恐怖攻擊。

空前的國家危機,透過電視台直播,恐慌開始擴散。只有五個小時的時間,面對全體國民被當作「人質」,政府卻做出了殘酷的決定……

日本作家芝田勝茂稱:《天空之蜂》結構龐大,對眾多登場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描寫細緻入微,儼然一幅描繪1995年日本現實社會的畫卷。東野圭吾能在那個沉醉於核安全神話的時代寫出《天空之蜂》,著實意識超前,令人嘆服。

東野圭吾說:「若問我迄今為止哪部作品投入了最多心血,我想應該就是《天空之蜂》了。有了靈感之後 ,取材用了三年,寫作又用了一年。」

本書曾入圍1996年第17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賞」提名。由江口洋介主演的同名電影已於2015年上映。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