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蘊嶺:中日關係45年的思考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建立外交關係,今年是45周年紀念。中日建立外交關係被稱之為「兩國邦交正常化」,標誌兩國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這裡的用語很特別——中日邦交。邦即鄰,邦交便是鄰國間的關係,但有很多鄰國,為何唯獨中日稱之為邦交?我問了一些人,包括日本人,答案都不一樣,不過大多認為,可能是由於中日有著特殊交往歷史的緣故。

在歷史長河中,日本與有著割不斷的思想文化情結,本應是友邦,但近代卻成了惡鄰,日本崛起后侵略,讓兩國關係陷入了極不正常的狀態。歷史地看,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一個大的轉折。建交45年來,兩國關係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一路走來,並不順暢。特別是近些年,出現了「政冷、經涼、民怨」的局面,似乎陷入新的「不正常」狀態,鑒於此,大家都在談,中日關係如何走向「正常化」。按中文意,「不正常」就是不好,但不好與壞還是有區別的,「不正常」還是有「希望好起來」的含義。

另外,我認為對於新形勢下中日關係的定位也要與時俱進,理性客觀,符合實際。以往,我們總希望把中日關係定位為一種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關係,為此,把「友好」、「世代友好」作為坐標,其實,這樣的定位可能就有問題,它容易讓人產生錯覺,造成誤導。放下「友好」的包袱,基於正常的國家間關係而坦然地應對和處理分歧、爭端,推進合作,可能更好。當今和今後一個時期,兩國間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構建新形勢下的新型中日關係。近年來,我發表了數篇關於中日關係的文章,提出一些可供思考與研究的看法。

第一,要從歷史發展進程的視角看中日關係。中日關係正經歷大的歷史性轉折。近代,中日綜合實力發生了日本超越的大轉折,無論對中日關係,還是對地區格局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如今,綜合實力又反超日本,且差距還在拉大,也必然對中日關係和地區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中日關係正處在這種力量轉變下的磨合期。我們生活在21世紀,上次轉折的悲劇不能、也不會重演。宣示「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但日本當政者、戰略家對此有疑慮,特別是近些年來,防似乎成為日本的既定政策。如何構建新形勢、新格局下的新型中日關係,這是個新課題,需要雙方做出大的努力,特別需要東方智慧的引領。

第二,要從大格局的視角看中日關係。中日關係不是單純的雙邊關係,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二戰以後,日本成為美國的盟國,與蘇聯為伍,中日之間很長一段時期沒有外交關係,是對抗關係;上世紀70年代國中美關係的改善推動了中日關係正常化,兩國曾有過一段蜜月期,特別是經濟關係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冷戰結束后,東北亞地區的政治與安全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美國擴大了在這個地區的存在,軍事同盟加強,美朝對抗加劇,朝鮮決意發展核導,朝半島危機加深,美國把崛起的作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在此情況下,日本更加依附與美國的同盟,在中美戰略競爭中站在了美國一邊,在與有糾葛的地方火上澆油……這不僅讓中日雙方、也讓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感到,中日總是相背而行。當前,由於朝核問題,東北亞又一次處在是戰還是和的十字路口,中日本應合力推動東北亞地區的新和平秩序的構建,這對兩國好,對地區也好,但如何建立戰略信任,能夠相向而行,還需政治家承擔起責任,民眾覺悟起來。

在我看來,中日關係有兩個基本的穩定器:一是互惠的經濟關係。儘管近年來市場份額在下降,特別是日本在的貿易與投資份額大幅下降,但這是結構性的調整,不是戰略性的轉變,雙方互惠的重要性和利益基礎仍然存在;二是共同的和平訴求。不僅中日不能再戰,而且也要阻止在「家門口」生戰,戰爭給人民的傷害太深,現代戰爭的危害性更難以想象。當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兩個穩定器都需要加固,一則需要尋求新形勢下新經濟關係的加固點,二則需要在構建長久和平上增進共識,從戰略認識和功能設計上避免發生戰爭或者捲入戰爭。

在面臨「政冷、經涼、民怨」的情況下,如何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我認為要在努力穩定中日關係大局的基礎上,在加強人文交流與合作上多下功夫,讓教育、文化、人員的交流與合作動起來,熱起來,更開放,更便利。通過務實與有作為的努力,共同設計和啟動一些大項目,以人文促政治,讓政治不結冰。我們常說,中日關係的基礎在民間,如今民間基礎發生變化了,需要我們花氣力重新構建。

文章來源:《世界知識》2017年第18期;作者:張蘊嶺,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