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獨家丨「知識分子」的科學傳播實踐與創新

導 讀

針對不同的受眾人群,不同的科學傳播平台需要更清晰地釐清定位,進行有效的傳播。

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日益成為人類智力競爭的高地,而且其作為推動文明發展根本動力的角色,也愈來愈清晰。科學在的發育先天不足,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在的發展至今不過100多年的歷史,而且因戰爭、運動的原因,其爭得穩定支持和發展的環境不過是30多年來的事情,因此科學儘管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面臨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掣肘,距離支撐長久維持繁榮並有能力貢獻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言,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猶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而的科學傳播相對於巨大的現實需求來說,落後得可能更多。一方面,科學的發展成果應該更多地讓自己的國民了解;另一方面,相當多人追求實用主義、缺乏刨根問底的科學精神,科學的改革和發展急需破除體制束縛,這些問題的解決均指向了文化的改良。自媒體「知識分子」的創立,正是致力於傳遞科學的精神、趣味,讓科學成為的主流文化,進而助力科學在的進步和繁榮。

同為科學家的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清華大學教授魯白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謝宇,在2015年9月18日再度聯手,創辦「知識分子」並親自出任主編。在短短一年半多的時間裡,「知識分子」迅速成長為科學傳播領域舉足輕重的新銳媒體,以在科學、技術、社會諸多話題的專業判斷力為公眾所熟知,頗具影響力。

「知識分子」這一年多

2015年9月18日,「知識分子」三位主編的發刊詞上線,第二天即聚攏1.5萬人訂閱,9月30日用戶達到3萬人。而在接下來的黃金周內,因為「知識分子」團隊對諾貝爾獎的專業解讀和報道,訂閱用戶在10月8日迅速達到8萬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知識分子」在30分鐘內報道了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該文創下了高達82萬的閱讀紀錄,並一舉帶來2萬多訂閱用戶。

2015年底,「知識分子」的訂閱用戶達20萬。這一切,發生在2015年下半年微信訂閱號已近上千萬、對用戶的爭奪異常激烈的環境中。這充分說明,移動互聯網

用戶仍然對高品質的原創內容有強烈的需求,科學傳播的受眾群體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雖然起步較晚,「知識分子」後來居上,走出了一條科學傳播的新路徑。

2016年至2017年,「知識分子」繼續保持快速成長,不僅努力報道了許多科學和世界科學的重大事件、前沿進展和傑出人物,而且在許多公共話題中凸顯了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專業判斷力,具有較強的話題引領能力,媒體影響力與日俱增。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知識分子」微信發文1000餘篇,讀者貢獻了3500萬閱讀次數,朋友圈傳播次數達1260萬,會話交流達1326萬次,整體表現非常活躍。「知識分子」微博表現則更為突出,總共3330條微博,閱讀數達1.037億次,評論數超過3.1萬,轉發近6.6萬,此外「知識分子」頭條號也貢獻了近3000萬閱讀次數。

「知識分子」在上線3個月後,獲得騰訊「2015十大科普影響力自媒體」,不久又獲得GQ頒發的「GQ年度自媒體」,饒毅主編獲得由科協主辦的「2015十大科學傳播人物」以及「第一財經」頒發的「商業領袖-年度思想家」稱號。

實踐與創新

「知識分子」的發展與這個時代對科學傳播的巨大需求有關,也與其自身獨特的發展模式密不可分。

科學家與媒體是科學傳播天然的同盟者,將晦澀難懂的科學研究工作轉化為公眾能夠理解的語言,需要二者密切配合。「知識分子」的三位科學家主編、編輯部團隊以及作者團隊共同努力,成就了這一科學傳播領域的現象級產品。

科學家資源是「知識分子」的核心優勢,三位主編是所在領域的知名科學家

,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而且他們敢說話、敢講真話,這對輿論空間並不充分、公共精神發育不足的科學界而言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很多讀者對他們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價值觀有強烈的認同感。同時,「知識分子」也為科學家群體提供了一個公共發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科學家參與其中。

值得指出的是,通過三位主編以及廣泛聯繫的各領域科學家,「知識分子」在相關選題的專業判斷上高出一般社會媒體,因此具有較強的話題引領能力,很多報道能夠第一時間推出並成為其他媒體跟進的選題。同時,「知識分子」在處理爭議性科學話題時,力求提供一個中立的討論平台,努力創造理性對話的輿論氛圍。2016年,就現在是否應該在建造超大對撞機的話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王貽芳等數十位科學家紛紛在「知識分子」發言討論,表達不同觀點,對的科學決策無疑將產生重要影響。類似的討論話題還包括高等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等等。公開進行理性討論,對於培養社會公眾的理性精神無疑是一種促進。

「知識分子」編輯部是一個小而精的專業團隊,目前有6人從事全職采編工作,通過約稿、自采、編譯、委託創作等多種方式,凝聚百餘位專業內容生產者,實現內容生產眾包化。同時,積極開拓第三方流量平台作為內容分發渠道,比如入駐頭條號、企鵝號等,以及強化與優勢品牌機構如財新傳媒、央視、騰訊、網易、搜狐、新浪等的合作,舉行線下活動,輸出品牌和影響力。

佔比達70%的高質量原創內容,以及靈活多樣的內容運營手段,迅速推動了「知識分子」的內容傳播,積累了品牌勢能。

「知識分子」通過簽約專欄作者、凝聚編譯創作小組以及約請職業科學家參與欄目策劃等多種方式,不僅產出了一系列優質文章,而且拓展了一支從事科學傳播的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知識分子」積極探索科學傳播的新可能,啟動「科學新聞實驗室」項目,約請曾任《南方周末》科學記者的黃永明擔當客座編輯,組織國內外4位優秀科學寫作者,進行「創作性非虛構寫作」實驗。這一項目的主旨,是要改變傳統的以科學家本位為主、信息驅動、追求客觀、中立和嚴謹的科學新聞寫作模式,嘗試以寫作者為主體、故事驅動、強調貼近讀者生活場景的新理念。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知識分子」在出版方面也有建樹。相繼出版《辛酸與榮耀:科學的諾獎之路》《吃貨的生物學修養》以及《繁榮與危機:科學「知識分子」精選集》三本書,其中《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獲得第12屆文津圖書獎。

難點與對策

難點之一,也是經常被討論的,是如何解決專業科學問題的通俗解讀。一方面需要專業可靠的科學家社群力量配合,另一方面需要傳播者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善於翻譯

和轉化,善於捕捉熱點事件和挖掘話題,善於組織力量快速完成內容生產,以及借鑒「創作性非虛構寫作」的新理念,探索科學新聞寫作的更多可能性。

難點之二,是專業內容生產者匱乏。國內真正從事科學新聞的媒體從業者相對較少,而且在傳統媒體式微的過程中流失嚴重。不僅如此,在新媒體發展環境中,對於內容從業者的要求變得更高、更全面,一方面要能對話科學家、寫得一手好文章;另一方面需要精通新媒體運營之道,有快速反應能力,善於借勢傳播。當然,解決新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內容生產,僅僅靠新媒體從業者是不夠的。科學領域分支眾多,不可能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完全依靠自有團隊從事內容生產,在博客時代,已經凸顯專業內容提供者的巨大潛力,在新媒體時代更需要解決的是,發揮專業內容提供者和專業內容傳播者兩方面的積極性和優勢,共同完成內容的組織和生產。而問題恰恰在於,樂於參與科學傳播的科學家仍然為數不多,一些科學機構仍然存在信息管制,觀念比較落後。

難點之三,是創意內容的策劃和生產。內容的概念在當今新媒體時代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可以說一切皆內容,因此內容的策劃和生產變得更加多樣。從內容形態上講,雖然文本以及圖片等是基礎性內容,但是已經顯得落後。目前數據可視化表達方興未艾,在科學傳播領域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同時,視頻直播形態的內容也頗受用戶歡迎。「知識分子」是國內第一家進行科學家直播的新媒體,多次直播活動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比如,饒毅與朱冰關於表觀遺傳學的科學辯論,同時在線的用戶達1萬多人。最近舉行的人工智慧與教育論壇的直播活動,超過5.6萬人觀看,在同期騰訊直播節目中排名第一。VR技術不斷發展和滲透,也是科學傳播必然需要考慮的新形態。除此之外,一些線下活動也可以視為創意內容的項目,需要精心策劃和組織,其對於品牌和影響力的輸出並不亞於線上文章的傳播。

科學傳播的難點還在於不同參與者對於這一概念的理解。作為重要的科學傳播主體,科學家缺乏向公眾溝通科研問題的能力、意識甚至是動力。另外,對於科學傳播從業者來說,對科學傳播的理解往往不盡相同。的科學傳播和科學報道,仍然有較多的宣傳意味,大眾媒體的科學報道往往積累不夠、科學素質不高,影響傳播效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以讀者為中心的科學傳播範式亟待建立。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科學傳播本質上是分層的,也就是說,在實踐中需要認真考慮受眾是誰,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怎樣才能較好地滿足這種需求。相應地,針對不同的受眾人群,不同的科學傳播平台需要更清晰地釐清定位,進行有效的傳播。

參差百態,乃是幸福本源。的科學傳播總體上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同受眾人群的需求,都應該成為參與其中者繼續努力、提供令人滿意的內容並構建多元生態的前進動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