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悲哀的教育:把普通家庭的孩子,當「富二代」來養!評:為何發達國家不這樣?

要點 | 一分鐘速讀

當下的,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全民富二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不少父母,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屏蔽,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又怎能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附原創評論:為什麼發達國家沒有「全民富二代」現象?

來源: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

每個周末的清晨,我都會去小區後面的一棵大榕樹下晨讀。經常能看到這個小男孩,幫他做環衛工的母親打掃街道。

打掃完了,母子倆還會一起歇一歇,說說話。溫情的畫面令人感動。

小男孩和母親穿著同款的運動鞋

眼前的這一幕,讓我情不自禁聯想到前不久發生在上海的一則新聞:一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用手狠狠地拽著一個環衛工人的頭髮拖行數米,旁邊其他環衛工急忙上前攔架。記者一採訪才知道,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

這位母親已經48歲了,做環衛工10多年了,一個月才幾千塊錢。她的女兒孩子都有了,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吵架、打架……

同是環衛工的子女,為什麼這個小男孩這麼體恤母親,那個年輕女子卻絲毫不體諒母親?

我問小男孩的母親: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麼教育的?這位外地來的女環衛工不善言辭,說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來,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我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

這句眾所周知的俗語,並沒有滿足我的好奇心。窮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不懂事。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種因素造成了這種區別。這種因素究竟是什麼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後,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時沉迷網路,時常半夜翻牆出校上網。一日他照例翻牆,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後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說,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捨不得住旅館,在牆下坐了一夜。有沒有被這個父親感動到?

可是假如這個父親的艱辛,沒有被調皮搗蛋的兒子意外發現,兒子會洗心革面、改邪歸正嗎?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后,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屏蔽,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又怎能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當下的,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全民富二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不少父母,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夫妻倆加上四個老人,六個人面對一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是含在心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過去的確是成立的。

上學時,我拚命地努力,想通過學習,去爭取更好的生活。我從來不大手大腳地花錢,因為我知道,父母供我讀書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都是他們的血汗錢。不僅是我,那個時候,我身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這樣。我們從小目睹父母辛勞、體驗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熱愛生活的道理,有著奮鬥與吃苦的自覺。

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熱了有空調,冷了有暖氣,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

父母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

我一侄子今年參加完中考,接下來就是一個長長的假期。他爸媽讓我幫忙,介紹到我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體驗生活。

第一天,他回來跟我們彙報說:老闆教了各種技術,學會了做好幾種飲品,也能炸雞排和薯條了。還沒忘自誇,原先的廚藝不是白研究的。

第二天,又向我們說:這奶茶店可真是太賺錢了,那麼幾勺糖粉,加上點水,加上一塊檸檬片,就要賣五塊,以後,我看開這麼個店兒不錯。

後來,我跟他分析了各種費用,他一算,看來,錢也不好賺。於是他每天回來,都有新的話題——要麼是告訴我們一天做了些什麼,要麼就是店裡來了些什麼人,還知道了一些送快餐的騎手和一些業務員的事兒,說的頭頭是道的。

有一天我問他:上班容易不?他說:也容易也不容易,我這上班這幾天,把一輩子的哥姐都給叫了,臉都笑僵了。我問咋回事兒?於是,他給我來了以下表演:

我建議他發了工資,就拿著這錢去旅遊吧,好好犒勞一下自己,正好他早就想出去玩了。但是他搖搖頭表示不想去旅遊了。在我的追問下他說:「我還是拿這錢到時候孝順孝順我爸媽,孝順孝順我奶奶,給他們買點東西吧」。我把這話轉告給他爸媽,他們倍感欣慰。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在「害」孩子。

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時,創造物質的腳步自然會停歇。反之,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饋贈。

有父母擔心,當別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時,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儉約,會不會讓孩子感到變得自卑、壓抑,影響健康快樂成長?

我們要求孩子勤苦儉約,不是說要像祥林嫂一樣,天天跟孩子訴苦,抱怨「我們買不起東西」,嘮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還不是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還有臉嗎?」這麼做,當然會把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揮之不去。

在生活的艱苦面前,有兩種選擇:「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或 「坦然面對,自立自強」。父母的選擇與示範非常重要:

我認識一個母親,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總是穿著乾淨的衣服,很早去撿瓶子,又很早回家給女兒做飯。她的臉上從來沒有那麼多情緒,洋溢著淡淡的知足和隨遇而安。而她的父親也是那麼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浹背乃至臉色通紅,依然平和得沒有一點脾氣,開開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著粗茶淡飯。

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種在困境中仍然充滿希望,依舊保持堅韌的意志品質。這樣的父母培養的孩子,即便生活環境不好,也不會養成寒酸、刻薄、拘謹的習氣,相反還能直面現實,錘鍊內心,進入曾國藩所說的「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的境界。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里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

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觀和教育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 ,深信再大的磨難,只要人活著,肯勤勞,就有轉機。

電訊評論

為何發達國家沒有「全民富二代」現象?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ID:caodi_zhoukan)

作者:吳黎明(新華每日電訊特約評論員)

最近,一篇關於「全民富二代」的網文很火,擊中了社會的痛點。雖說「全民富二代」的說法多少有些極端、偏頗,但也折射出當今社會未富先奢這一不正常現象。

近年來,且不說一些富家子弟曬富曬豪奢的「土豪」做派,許多工薪中產階級也把孩子當「富二代」養,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也「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費非「蘋果」不要,車子非進口大品牌不買,還要排量高的、能「拉風」的。

在筆者老家貧困縣裡,許多辛辛苦苦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為了補償不能陪伴孩子,往往也對孩子極為驕縱,買高端手機給孩子玩微信打遊戲,給孩子買零食的錢一天就五六十塊(買的大都是垃圾食品)。

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弘揚,但萬事都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走向極端了。嬌生慣養讓許多孩子「不知道鍋是鐵做的」,也導致諸多「啃老族」橫行,「白眼狼」的怪相層出不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什麼發達世界許多國家,富的時間比我們長多了,為啥至今沒出現「全民富二代」情況?他們是怎麼制止未富先奢的社會風氣呢?

首先是得益於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我在歐洲待過多年,總體感覺許多歐洲人鼓勵孩子獨立,不要依賴父母。公園裡玩,孩子不小心跌倒了,只要問題不大,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小孩子想要零花錢,多做點家務可以「掙」;上大學,不管家裡有錢沒錢,自己打工掙學費,都很常見。

在國內,且不說從幼稚園到大學,就是工作后買房子讓父母給首付很常見,而且現今似乎成為「例規」,不這麼做父母都覺得虧欠。但在歐洲,這就很鮮見,年輕人大都選擇自己出去租房。比利時還有政策鼓勵18歲的孩子離家自己獨立生活,政府給予一定數額的租房補貼。我的一位朋友就曾享受到了,好像是一個月幾百歐元。

法律上的硬規定更是劃出一道紅線,給「啃老族」戴上了一道「緊箍咒」。最得力的法律手段就是徵收遺產稅。老人過世了,房子、家產傳給孩子,在是天經地義,幾千年都是這樣。

歷史上歐洲也這樣,但邁入現代社會的歐洲和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對超過一定額度的財產繼承與贈予徵收遺傳稅是通行規則,而且稅率收得還很高。放眼世界,稅率最高的是日本,最高一檔達到70%;德國和韓國是50%,英國和美國是40%。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英國就規定,連英國女王和查爾斯王子都得按正常納稅標準交納個人所得稅、資本所得稅和遺產稅。正因為如此,英國許多私人城堡的主人最後都捐贈交給公益機構,因為遺產稅太高了,交不起。

眼睜睜地看到家財萬貫最終被徵稅,是不是有些心疼?沒關係,還有一個渠道讓你做選擇,那就是做慈善釋放愛心。在歐美許多國家,做慈善幾乎是全民行動,可謂「全民做慈善」。這當然也有宗教、歷史文化因素。總體結果是,有錢的能力大的就多捐獻點,能力小的也儘儘心意,做做義工也是好的。

從小的方面說,我在德國住的小區里,公共綠地旁有個支架箱子,是供居民捐舊衣之用,告示上寫著要「洗乾淨、摺疊整齊並包好」。從大的方面看,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許多億萬富豪都把大部分財產捐獻出來做慈善基金。

2008年,美國慈善捐款額高達三千多億美元,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2%,且其中75%來自個人的捐款。另外一個情況就是,在許多發達國家,慈善公益捐贈是不收稅的,這也有利於鼓勵企業和個人做慈善,不光想著自己孩子。

發達國家的這些做法是好還是不妥,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各國有自己的歷史傳統與國情,發達世界的這些做法能不能照搬過來,能不能為老百姓心甘情願地接受,還是個問號,我們也不能強求。問題是,我們比發達世界晚富了近一個世紀,這麼快就跨入「全民富二代」的時代,畢竟不是個好事。未富先奢的風氣得剎剎車了。©

延伸閱讀

同濟教授在女兒婚禮上的致辭

莫言:母親不可消滅的精神力量

一代名臣左宗棠與他的左氏家風

苦難中的高貴:清華名教授的夫人們

一個老實人的世態炎涼(建議收入課本)

牆角的父親(一篇讓千萬人潸然淚下的好文)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實習生馬建東 | 校對:趙岑

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