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金融博覽】王 文 賈晉京|國勢的溫度計

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人民幣匯率發生大幅度波動,加上公開數據顯示外匯儲備規模大幅下降等消息,市場一時之間眾說紛紜,引發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擔憂。但對於匯率,絕大多數專家學者都會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觀察,這需要從全球貨幣秩序安排說起。

1969年SDR創立,當時的世界經濟大背景是1960~1968年發生了11次「黃金危機」。當初,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在規劃「二戰」後世界經濟秩序時,吸取了戰前應對經濟危機的經驗與教訓,認為金本位制下對黃金的相互爭奪將導致國際經濟失序乃至世界大戰,於是設計出一個單一的世界貨幣秩序框架:各國央行的黃金全部存在美聯儲,而美聯儲發行的黃金借據——美元——則作為世界貨幣使用,其他國家的貨幣全部與美元掛鉤。這種機械的頂層設計有其好處,使用單一世界貨幣,使得國際貿易過程更簡潔,易於展開;卻也有明顯的缺點,經濟發展需要更多貨幣,但黃金數量的有限性難以支撐貨幣數量的擴張。對於大量貨幣的需求,導致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不斷要求從美聯儲撤回黃金,於是有了11次「黃金危機」。最終,美國不得不於1973年宣布放棄美元與黃金的掛鉤,任由貨幣發行量飛漲,金本位制終結了。而「黃金危機」的另外一個重要後果就是,由「全球最終貸款人」IMF設立了SDR作為「紙黃金」,也就是由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主要貨幣,按權重構成一種「抽象黃金」,發揮與黃金一樣的職能,作為各國央行的儲備,其數量可以不受實體黃金的限制。

從「紙黃金」的創設過程,我們知道SDR本質上是一種穩定全球匯率的頂層設計,即便其占各國央行儲備的比例很小,也不影響它的這一性質。它的性質決定了它的使用範圍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擴張。這就引出了一個關於貨幣的根本命題:什麼是世界貨幣?它怎樣才能穩定?

貨幣是用來交換其他物品的,它的交換能力(購買力)的強弱,決定了它的「受歡迎」程度。在國際上,一種貨幣能用來買到些什麼,決定著它有多「受歡迎」。例如,人民幣可以用來購買的產品,而生產的商品品種和數量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因此也就有很多的國家、企業和個人願意持有人民幣。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有的貨幣發行國只有幾萬人口,相應地其貨幣也就不可能在國際上有很大使用量。美元能夠在「二戰」后成為世界貨幣,是因為它成了唯一與黃金直接掛鉤的貨幣,也就是美元以黃金為「錨」。然而,1973年金本位制終結之後,美元與黃金脫鉤,它以什麼為「錨」才能保持穩定?歷史上發生的故事是:1974年美國與沙烏地達成石油只用美元結算的協議,等於把美元的「錨」重設在了石油上。石油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和能源,每一個國家都須臾不可離。於是,美元就與工業社會的「血液」聯繫在了一起,這是美元繼續保持世界貨幣地位的基礎。

由此也可以說明,一種貨幣的用處大小,要看用它到底能買到些什麼。用美元可以買到石油以及美國的產品,用歐元可以買到歐洲的產品,用日元可以買到日本的產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歐洲、日本等各個國家的產品在發生變化,於是,不同貨幣的用處也就發生了改變。過去,發達國家曾被稱為「工業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曾經擁有世界上大部分的工業產出,但是這個詞現在已經很少用了,因為世界上大部分工業已不在發達國家。世界各國之中,變化最為顯著的就是。舉個例子來說,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以全球海關統一編碼(HScode)計算,國際市場上一共有5052種商品,每種商品都會由某個國家佔據「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交椅,而一個國家總共在多少種商品上佔據「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交椅,很能說明該國的工業實力。2007~2014年,這個世界排名的前五位都不曾改變,依次為、德國、美國、義大利、日本,然而,它們佔據「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商品種數卻發生了巨大變化,從2007年的1210種上升到2014年的1610種,德國從2007年的777種下降到2014年的700種,美國從2007年的665種下降到2014年的553種,義大利從2007年的340種下降到2014年的222種,日本從2007年的251種下降到2014年的172種。也就是說,只有的數據在快速上升,而其他主要經濟體都在下降。這也是當今世界大勢的反映:實體經濟重心越來越向轉移,許多原先主要在西方國家生產的工業產品,變成了主要由生產。相應地,人民幣作為與「製造」關係最密切的貨幣,也就越來越多地被世界所需要。

由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貨幣之間的關係,反映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不過,卻並非即時反映,而是要把「歷史積累」和「未來趨勢」這兩大因素考慮進去。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主要經濟體的貨幣都是高幣值貨幣,也就是說,主要經濟體的貨幣通常來說幣值要高於發展中經濟體的貨幣。拿SDR構成貨幣來說,英鎊長期以「世界上幣值最高的貨幣」自居;歐元、美元也都是幣值很高的貨幣;日元乍看幣值不高,但考慮到日元沒有類似「角、分」的輔幣單位,實際上也是高幣值貨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在這些貨幣發行國的經濟史中,都有過較長的貨幣升值時期。例如,1935年之前,1英鎊長期等於5美元左右。1936~1949年則是美元的大升值周期,從4.7美元兌1英鎊升值到2.8美元兌1英鎊。1969~1995年,日元則經歷了巨大的升值過程,從360日元兌1美元,升值到1995年4月的79.70日元兌1美元。而英鎊、美元、日元在度過漫長的升值期之後,則進入相對較慢的長期貶值過程。可以看到,這種幣值的變化過程,與國運的走勢有相關性:國運上升期,則貨幣長期為升值走向;國運下降期,則貨幣長期為貶值走向。如果放在全球大格局中看,幣值的長期升值(強勢),代表著國力在全球的上升;幣值的長期貶值(弱勢),代表著國力在全球的下降。如果截取當前期來看,則可以說,高幣值貨幣代表「家底厚」,低幣值貨幣代表「家底薄」。

然而,國運、國力都只是幣值的長期因素,匯率時常變動,因為還受到短期因素影響。這時,就有必要使用「國勢」這個概念。《孫子兵法·勢篇》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勢」是運動、變化、發展中的當前狀態,以水來比喻,水的體量、速度與溫度都構成「水勢」的要素。與之相比,「國力」強調靜態的實力,「國運」強調長時段的趨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國運、國力都處在上升期,而國勢在每時每刻會略有漲落,但大勢是在走強。因此,匯率堪稱國勢的溫度計:匯率的漲跌體現著短時段國勢的漲落,匯率的長期走向體現著國勢的升降,而「溫度」的高低即幣值高低則體現著國勢的歷史積累。反映在人民幣上,就可以說,短期看,人民幣有漲有跌;長期看,人民幣必將是強勢貨幣。

貨幣的地位,一方面靠硬實力,即能買到什麼,另一方面靠軟實力,即制度安排。現在,人民幣已經兼具「軟」、「硬」兩方面條件,毫無疑問,將踏上里程碑之後新征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