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這樣做讓他更抓狂!

「共情」,這個詞近兩年有點火,對於我們這些小時候幾近當豬養大的新媽媽來說,這個詞簡直是開天闢地般的存在,所以也在各路育兒理念list里被置於相當高的地位。

共情,是一種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原理很簡單,就是要重視孩子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心情並接納由此帶來的各種或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孩子感覺自己能被看見,被理解,那麼他的負面情緒也隨之消散了。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好多次你以為你在共情,孩子卻越抓狂了,這到底是怎麼了?

我們的娃哭鬧起來,通常情況下,原因並不難判斷。但越是一眼就能看出問題出在哪,我們就越容易用大人的經驗去說教,雖然我們一開始也知道要共情。

比如娃摔了一跤,哇哇大哭,我們會在一旁立馬安慰,寶寶一定很痛,來,媽媽看看(這是共情,沒問題)。可是孩子沒有止哭,反倒哭得更加大聲(其實也是因為你能給他安全感,見你安慰,他也「撒撒嬌『』)。但因為沒止哭,我們會繼續安慰,於是開啟了不經意間的「說教」——下次我們要小心,要看地面,要怎麼怎麼……孩子的情緒還沒收拾好,「你的提醒」接踵而至,剛才的共情白用了。

因為一說教,我們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早忘了要安撫好娃的情緒。但對於放個屁都能嚇到自己的小娃娃來說此刻最想要的不過是媽媽的擁抱,並且確認到媽媽知道並理解他的感受。其他都靠後啦!

好的「共情」不只是讓娃感受到原來我們是懂他們的,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共情」,我們得讓娃慢慢學會如何回應自己的情緒,這個過程會對孩子的大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我們要幫娃把剛剛經歷過的(不開心、不高興、難過……)的事情複述一遍。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問:「你感到……,因為……」

「媽媽知道你很難受,要是(孩子得願望)……就好了。」

「你現在最希望的是……」

「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

通過和娃的交流,我們幫著他們理清思緒,知道情緒的由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整合孩子的左右腦協同工作,調用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將經歷轉化為語言,然後調動右腦(負責感受)回顧彼時的情緒感覺,通過不斷練習這種左右腦協同處理信息的能力,他們就可以從中學會正視經歷並發展出健康回應自身情緒的能力。

有一天,OK從托班回來,他告訴我,媽媽我非常生氣。我說你生誰的氣啊,他說,我生老師的氣。老師批評你了?嗯。然後他跟我說了一大堆。原來一直表現很好,時常被老師表揚的他,今天調皮搗蛋被批評了,小傢伙覺得面子上掛不住了。於是我摟過他,「我知道老師指出你的錯誤,別的小朋友都在,你覺得好害羞、不好意思了,是嗎?」「嗯,我很生氣。」」對哦,上次我做錯事(飯後立馬吃水果),你批評我,我也有點不開心呢。不過我後來想想是我做錯了,你說得很棒,所以我後來改正了。其他小朋友做錯事,老師是不是也會批評。」他聽后突然笑了:「對,小糖糖昨天吃飯不乖,老師說這樣不好……」見他心情好,我和他回顧了整個來弄去脈,他明白了錯誤,心平氣和地接受了,講完,生的氣也早沒了。

所以,真正的共情是要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幫孩子積蓄足夠多的力量,來應對未來可能會面對的任何困境。

有時候明明是一件超級小的事情,但你卯足勁安慰了半天,娃還是不可理喻地大哭大鬧,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實,我想告訴你,這個時候他的情緒宣洩有可能並不是針對當前發生的事,而是因為眼前的不如意觸發了他內心更多負面情緒的記憶。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內隱記憶,寶寶們無力招架,唯有大哭為快。

這個時候共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抱著娃什麼都不做,允許他們好好哭一場。等孩子慢慢平靜了,再和他們一起回憶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心裡是什麼感受。不過很有可能哭過一場后,他什麼也不說(或者還不能很好地表達),沒事一樣地玩耍去了。那你也別追著問了,因為一場大哭已經為他積壓已久的負面情緒找到了出口。

就在今天早晨,我的閨蜜問我,「你是怎麼控制好情緒的?為什麼我最近屁點事也沒有,但總是有無名之火隱在心裡,隨時想要爆發!」我們的孩子有時候「小題大做」,也可能就是這樣的。比如在之前的很多次,只要他們一哭,我們就迫不及待止哭,因為他們哭起來真的好可憐啊。「各種安慰逗笑、轉移注意力、承諾許願」看似暫時控制力哭鬧,但也可能阻礙了他們情緒的正常釋放,一次次沒有完全釋放的負面情緒堆積終於迎來了「無論如何都止不住」。

媽媽們可能要說了,那平時莫非不用安慰?並不是,共情還是需要的,只是孩子哭很正常,不用緊張得一見孩子哭就「如臨大敵「。媽媽可能又會說,這分寸好難把握哦!哈,別擔心,帶娃從來沒有公式,如果平時沒有化解乾淨,累積起來大哭一場也沒啥,你只要記得,好好抱著他,靜靜等待他來個酣暢淋漓的大排解也是完全OK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娃對情緒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但事實並不是。媽媽們請記住,有關「情緒「,是和其他知識一樣也需要學習的。在和娃的互動交流中,我們要有意地引入情緒這個概念,儘可能多地讓孩子識別各種心情感受,讓他們知道什麼是開心、不開心,什麼是高興、難過,什麼是生氣、內疚等。

只有認識了情緒,我們才能在一次次的事件中,引導孩子如何去更好地管理情緒。所以不要等孩子情緒爆發了才著急地和孩子講各種情緒,那樣的共情效果會比事先做了功課的要弱得多。

請記住,越能準確感知和表達自己感受的孩子,他的情緒管理一定是越棒的,他自己崩潰和讓你崩潰的次數也會越少!

媽咪OK,港大教育學博士創辦、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成員指導。關注0-6歲寶寶大腦發育、早期發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