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傳奇背後的故事,等待你去翻閱

春季讀書正當時。期待你我能在早春沐浴陽光,坐在咖啡館的落地窗前,讀好書。

以下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度文學藝術新書預告,瓦爾特·本雅明、讓-呂克·戈達爾、喬治·巴塔耶,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名字背後都是一段故事,融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以及寫作者的個性為一體,傳播一流的文字、故事、趣味、思想,等待你去翻閱。

《大衛·鮑伊》(已出版)

(英)克里斯·韋爾奇(Chris Welch)著 董楠 譯

本書是大衛·鮑伊的傳記,圖文並茂地展示了這位超級巨星的傳奇生涯。

大衛·鮑伊對流行音樂與文化帶來了巨大衝擊。他像變色龍一樣,不斷更新自己的舞台形象,模糊著藝術、表演、時尚與音樂之間的界限。這本視覺盛宴不僅描繪了大衛·鮑伊一生中最重要的音樂歷程和生命歷程,而且展現了鮑伊最精彩、最震撼的照片:從早年不為人知的戴維·瓊斯,到世界著名的音樂傳奇、時尚符號與不斷演變的超級巨星;有大眾熟悉的著名照片,也有罕為人知的稀有照片,大多出自當代著名攝影師之手,展現了大衛·鮑伊傳奇生涯的萬千瞬間。

《電影史》(已出版)

(法)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著 陳旻樂 譯

1988年到1998年法國著名電影導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戈達爾拍攝一部系列影片《電影史》,1998年,同名著作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全書由電影中的畫面和文字構成,完整展現了作者獨特的電影觀。但對這部圖文書的性質,實際上我們很難有個明確的定義。哲論?散文?詩歌?攝影?繪畫?戈達爾在這部近1000頁的著作中有諸多引用,從電影,到哲學、文論、小說、散文,再到詩歌、歌曲,涉及語種除了法語,還有德語、英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除了思想的廣博與深邃、文字的詩意與抒情,本書在編排上也極具匠心。詩行的劃分、文圖的布局、黑白或彩色的運用,無一不經過精心安排,在形式上富於美感,給人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閱讀此書彷彿置身於「戈達爾的引用」的叢林之中,進行著一次色彩斑斕的人文藝術的發現與思考之旅。

《阿爾塔蒙之路》

(加)加布里埃勒·羅伊 著 趙苓岑 譯

本書是加拿大文學大家加布里埃勒·羅伊半自傳性質的小說作品。書中透過一個小女孩的視角,通過四段敘事,以通透質樸的筆調,書寫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曾經但早晚必須經歷的部分:生離,或者死別。其中孩子的形象,是被驅逐出天堂遊盪在回憶里的影子,總在提醒我們「失去」,一旦重現,卻又引領我們看向「理想」。因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一個早已遺失的「我」搖擺在「這裡」和「他方」,只有在回望時,才有交疊的空間,時間也彷彿停止。而寫作,似乎就在懸置的時間裡,想象的空間中,實現了加布里埃勒·羅伊真實與想象的交融,自我治癒,也治癒了讀者。

《薩拉熱窩謀殺案》

(法)喬治·佩雷克 著 唐洋洋 譯

本書是法國當代著名先鋒小說家喬治·佩雷克的處女作,也是其最後一部出版的小說,講述了一樁多角戀情,最終演變成在薩拉熱窩的一起妻子開槍射殺丈夫的謀殺案件。這是一個關於愛情、嫉妒、征服、控制、背叛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到青年佩雷克此後成名作中的種種寫作特色,為讀者了解佩雷克提供了一個前廳。

《作家們:13篇花絮》

(美)巴里·吉福德 著 曉風 譯

在這本圖文並茂、十分有趣的小書中,美國著名作家巴里·吉福德用13篇幽默簡潔的對話,描繪了眾多經典作家的形象,如海明威、傑克·凱魯亞克、加繆、蘭波、普魯斯特、波德萊爾、艾米莉·狄金森、貝克特等。這些對話抓住了作家們生命中最能體現其個性、經歷、言行乃至作品特色的瞬間,表現了他們最生動的一面,為讀者認識這些文學巨人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佳媛》

(英)芭芭拉·皮姆 著 李乃清 譯

本書是英國女小說家芭芭拉·皮姆的小說。大衛·瑟希爾和菲利普·拉金提名她為20世紀未得到公正評價的作家,其作品曾獲布克獎提名,作家本人也被選為皇家文學院會員。《佳媛》一書是體現英式幽默的典型作品,對日常生活、對細節的描述和對人物的刻畫與簡·奧斯汀一脈相承,妙趣橫生,同時又無比動人。

《三折畫》

(法)克洛德·西蒙 著 樊詠梅 譯

《三折畫》(1973年)是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克洛德·西蒙以繪畫的方式探索小說空間的代表作。小說由三個場景式故事構成:法國南部的一個村莊,一名男孩做數學作業、看宰殺兔子和拼接電影膠片的場景以及一位少婦與情人幽會,導致自己的孩子溺水而亡的故事;法國北部小城,一名新郎與同伴在咖啡館慶祝結婚脫單,卻與昔日戀人舊情復燃,拋棄了新娘;藍色海岸的一家豪華賓館,一個母親欲拯救自己販毒的兒子而委身於國會議員。西蒙把這三個情節簡單,彼此獨立的故事以七巧板的方式拼貼成了一幅彼此相連,交相輝映的「三折畫」,他將色彩、光線、外形等繪畫技巧運用在對人物和場景的描寫中,筆觸細膩、生動,以繪畫的構思和語言,開拓了小說的立體空間。

《導體》

(法)克洛德•西蒙 著 焦君怡 譯

閱讀克洛德•西蒙的小說《導體》,無異於經歷一場極致的藝術之旅——如同漫步於美術館,從文藝復興,直到印象派,光線或明或暗,色彩或濃或淡;如同徜徉於博物館,於奇珍異寶之間,感受時空交錯的流光溢彩、光怪陸離;如同置身於電影院的放映大廳,大屏幕上的畫面在美洲最原始的森林,某個城市最普通的尋常巷陌,某一場沒完沒了的會議,還有一對情侶無休無止的情慾之間,不斷切換。故事隱沒了時間,時間卻似乎變得更加清晰,彷彿每年每月的每一天,同樣的情節都在重複;故事模糊了人物,人物卻似乎更加真實,彷彿每一個你我他,都在重複同樣的經歷。故事最終結束了,又似乎永遠不會落幕……

《藝術社會學三論》

(德)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著 王涌 譯

本書彙集了瓦爾特·本雅明關於藝術研究的三部經典名篇,包括《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5—1939)》和《愛德華·福克斯——收藏家和歷史學家》。本雅明終其一生的理論努力就在於根據當時社會生活的變化去闡釋和解讀精神生活中已經和將要出現的嬗變,這也是本書的核心所在。

《加繆傳》

(法) 赫伯特·R. 洛特曼(Herbert R. Lottman)著 肖雲上 陳良明 錢培鑫 譯

本書是關於加繆的第一部傳記,也是公認的「加繆傳記中最受歡迎的一部」,涉及加繆的所有作品,包括《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話》《第一個人》《墮落》《流放與王國》等。本書自1978年出版以來歷經修訂再版,已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在阿爾及利亞貧民區長大,經歷長期的貧窮、無盡的苦難,卻通過不懈的努力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的成長曆程、創作歷程、生活歷程和心路歷程。本書既是加繆的生平傳記,也是他的精神傳記;讀者從中既能看到加繆一生詳細的生活細節,滿足自己的探秘心理,也能讀到他的思想精髓和作品精華,獲取受用終身的有益啟迪。

《尤金·奧尼爾傳》

(美) 羅伯特·道林(Robert Dowling)著 許詩焱 譯

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1888—1953),美國著名劇作家,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家,被視為美國民族戲劇的奠基人,一生四獲普利策獎,並於193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2014年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傳記,在英文亞馬遜網站擁有幾十個五星好評,這在同類書籍中並不多見。作者羅伯特·道林是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學的英語系教授,也是美國學界公認的奧尼爾研究專家。該書史料詳實,細節生動,完整再現了奧尼爾這位美國戲劇史上的靈魂人物精彩輝煌的藝術創作生涯以及其悲慘不幸的個人命運。此書曾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大獎的最終評選。

《福克納傳

[美] 菲利普·萬斯坦(Philip Weinstein)著 晏向陽 譯

威廉·福克納堪稱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但其真實人生充滿失敗。無英雄感的參軍生涯,親兄弟的飛機失事,令人失望的好萊塢編劇工作,甚至酗酒帶來的毀滅打擊,等等,應對個人與事業上的種種挑戰時,福克納感到力不從心,這種感覺糾纏了他一生。在這部傳記中,菲利普以福克納的生活與創作為中心,把焦點對準了福克納的自我圍困感,寫出了福克納如何受時間、空間、歷史交互困擾,探索自我意識的回聲。福克納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語言,他捕捉到了身處壓力之下的人類意識,而這在之前還從未被人發現。

本書是公認的權威傳記。作者大膽地從新視角出發,揭示了20世紀偉大的天才小說家威廉·福克納的人生與藝術探索中遭遇的種種困境,同時,所有的失敗也成就了福克納的小說。

《企鵝與萊恩兄弟》

(英)斯圖爾特·凱爾斯 著 許昆 譯

本書是關於企鵝出版社創始人萊恩兄弟的傳記。講述企鵝出版社故事的圖書為數眾多,然而大部分作者傾向於誇大其中最年長、最進取的艾倫·萊恩的作用。實際上,兩位弟弟理查德、約翰也是重要的出版家。作者認為對艾倫沙文主義式的聚焦遮蓋了出版傳媒史上一個獨特存在:兄弟間富有創造力的對抗組成了企鵝的秘密武器,即一個帶動強大出版社的充滿動力而獨特的引擎。本書以對理查德日記以及萊恩家族的其他文件(其中多份文件從未被研讀過)前所未有的深刻研讀為基礎,是首部關於理查德和約翰生平的嚴肅傳記著作,也從新的角度考察艾倫的生平和影響,描繪並理解三兄弟之間多面而變化的關係,而他們對企鵝的精神和成功至關重要、影響深遠。

《不可能性》(L』impossible)

(法)喬治·巴塔耶 著 曹丹紅 譯

《不可能性》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亞」,這三個「異質」文本通過明顯或隱秘的線索相互聯繫著。巴塔耶意圖以此來「描繪真實」,但並不藉助通常所說的「現實主義」手法,而是通過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將小說人物置於色情、消失、死亡、毀滅等情形的考驗之下,或者將詩歌推至一種「暴力狀態」,以此來獲得意義,喚醒主體意識。觸及「不可能性」的文學作品之中有一種痙攣,展現了存在物的全部運動,正是這種痙攣令三個「異質」文本在更高層面上獲得了一致性。《不可能性》初版於1947年,當時書名為《詩歌的仇恨》,1962年第二版時更名為《不可能性》,巴塔耶本人在二版序言中解釋了更名的原因。

《天空之藍》(Le bleu du ciel)

(法)喬治·巴塔耶 著 施雪瑩 譯

《天空之藍》寫於1935年,但直到1957年才由讓-雅克•珀維爾(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夕,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Henri Troppmann)為第一人稱,講述了這個青年迷茫、絕望、耽溺酒色的黑色流浪生活。托普曼在歐洲城市間酗酒、狂歡、流浪、哭泣、追尋死亡。整個故事都沉浸在壓抑、陰沉而絕望的氛圍之中。巴塔耶說:「……《天空之藍》中所有駭人的失常之舉都源於當時撕扯我的痛苦折磨。但我從未覺得單單這個理由有足夠分量,所以1935年書寫完后,我放棄了出版計劃。而現在,1957年,讀過手稿並為之動容的朋友們希望我能發表這部作品。我最終決定相信他們的判斷。」

《吉爾·德·萊斯(藍鬍子)案》(Le procès de Gilles de Rais )

(法)喬治·巴塔耶 著 趙苓岑 譯

西方的神聖性表達在兩方面,一是向上的宗教,依靠信仰,二是向下的污垢之物,全賴人類本能的獸性,由此而生強大的矛盾張力。歷史上誓死追隨聖女貞德、戰功赫赫的法國元帥,虐殺上百男童的吉爾·德·萊斯,在大眾眼中不過混同於童話、傳說中藍鬍子的惡棍,在喬治·巴塔耶這裡卻完美地凝聚了神聖性的兩方面,所以成了巴塔耶口中的「聖魔」。為他「封聖」,並非為其辯白,而以詳實的史料盡量客觀地還原當年教廷對他的審判,還原陰暗至極、邪惡至極的吉爾·德·萊斯,以現代的方式剖析惡的根源——不加抑制的獸性,獸性之所以神聖,因其大膽無謂回歸的是人性塑造以來人類逐漸遠離的自然和源初,因為僭越的是獸性的對立面——人性中的理性以及理性下的道德、規則、制度,所以獸性與理性的鬥爭、衝突極盡誘惑。應該說,吉爾·德·萊斯,為喬治·巴塔耶奉獻了「獸性、性、死亡」的最佳典故。

《色情》(L』Érotisme )

(法)喬治·巴塔耶 著 張璐 譯

《色情》巴塔耶一經出版便引起軒然大波的理論著作:第一部分以禁忌與違禁為題,從內心經歷、死亡禁忌、生殖禁忌、違禁、獵殺與戰爭、殺戮與犧牲、宗教祭獻、性癮與死亡、基督教、慾望客體、美感等方面逐章分析;第二部分結合薩德等幾位作家及巴塔耶本人作品對色情主題進行研究,討論強盜社會和工作、聖人、正常人、亂倫之謎、神秘性與感性、神聖性與孤獨等與色情的關聯。巴塔耶認為,繁衍後代的人與後代之間有條深淵,具有不連續性,但是作為總是孤獨死去的個體,人總是懷念這失去的連續性。色情作為人類繁衍活動的一種形式,可以讓人重新找到這種連續性,也就是說,在繁衍的細胞相互連接時,其間建立起一種連續性,在死亡之上形成一個新的個體。

《被詛咒的部分》(附《耗費的概念》)

(法)喬治·巴塔耶 著 劉雲虹 譯

《被詛咒的部分》是巴塔耶論述其普遍經濟學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力圖在其中為他的世界觀建構一種系統闡述的書:自然哲學、人的哲學、經濟哲學和歷史哲學。

巴塔耶認為,通常的經濟學思考 (包括了政治經濟學和新古典主義對經濟學的科學化)是不恰當的還原,在經驗和理論兩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他區分了「有限經濟學」和自己的「普遍經濟學」。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將地球上的能量作為一個相關性的整體來考量,因此無限的生產、擴充和囤積是難以想象的,如果我們不加以平衡,這種冗脹最終會導向悲劇式的耗費。

《被詛咒的部分》中所附長文《耗費的概念》是巴塔耶「普遍經濟學」的引子和基礎,他批判了我們在世俗世界通常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等價交換」的觀點。

原創

《解讀周作人》(已出版)

劉緒源 著

本書是當代散文批評史上首部周作人散文評論專著,也是引領讀者進入知堂藝術世界深處的「知心」之作。

劉緒源先生的《解讀周作人》一書,給我很大教益。我只看到有些讀者把周作人與梁實秋、林語堂等列齊觀,《解讀》則一上來就指出另外一種更其尖銳的情況,即許多讀者只能欣賞梁實秋、林語堂等等,而不能欣賞周作人,「他們會很快地接受梁實秋的精緻的俏皮,接受林語堂的生辣放肆的幽默,接受豐子愷的天真閑雅,接受徐志摩的濃艷奔放與冰心女士的纖穠委婉,甚至接受葉聖陶的工整與何其芳的詭譎,卻獨獨難以很快地接受周作人」。

——舒蕪《真賞尚存 斯文未墜》

幾十年來,政治化散文批評堅持把魯迅和周作人置放在「敵」「我」兩級對抗上進行研究,從而把他們分別置放到天堂和地獄之中,而《解讀周作人》讓他們從天堂和地獄中走出來,以心心相印的姿態,肩並肩地重新站到文學史的殿堂里來。對這一散文批評的評價最恰當的詞語應該是:「革命」——「批評的革命」。

——范培松《散文批評史》

《烤神仙》

蔡怡著

本書為聯合文學獎散文首獎、懷恩文學獎、福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主題圍繞老邁失智的父親及患有躁鬱症的母親,既是作者蔡怡對雙親的緬懷與紀念,也是自身對人生路程的回顧與體悟。作品以平白簡易的文字,清新細膩的筆觸,表達了最深刻動人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大多為人間至親之間曲折婉轉、千絲萬縷的情感,頗能令人產生共鳴。

大陸很多讀者喜歡台灣琦君、廖玉蕙、吳念真等人的散文,本書也體現出這一散文傳統。

《唇間的美色》

孟暉 著

本書作者興味盎然地探考千百年來的古人生活,在查考資料的基礎上,還原歷史真實,描述古代王卿貴族、平民百姓各色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方式,展現了古代生活方式所蘊含的文化意味與雅緻——他們收集山間崖草夜露釀製「秋露白」「色純味洌」,收集荷葉荷花上的晨露釀製美酒「清芬特甚」「香撲烈」;她們收集新鮮雨水煮白糖製作提糖,浸鮮花鮮果,色艷味甘,享唇間美色,齒頰芬芳。天子經行處,拂塵撒香,紅霞帔紫霞帔們 如雲追隨;細褶密密的「荷葉邊」鑲在男性貴族長袍底緣,是漢代官服必不可少的飾物;悶騷男雍正帝挺費心思地為自己設計樣式獨特的熏冠架,關心的是如何用鮮花熏香那頂皇冠……

《花露記》

孟暉 著

本書是作家孟暉以古代美食、飲料為主要話題的隨筆集。作者通過考據古典詩詞、文史材料,爬梳分析,以清麗細膩的筆觸書寫古代食物的雅緻和豐富,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燦爛。

你可能還會喜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