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美方誌人】鞠躬盡瘁 志情未了 —記遷西縣方誌辦原主任、《遷西縣誌》主編潘秀華

關注「方誌河北」,我們一起長知識!

鞠躬盡瘁 志情未了

—記遷西縣方誌辦原主任、《遷西縣誌》主編潘秀華

1993年9月,天高雲淡,秋高氣爽,遷西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老潘老潘,咱們的縣誌得了全國一等獎!」最先得到此消息的小蔡興奮地跳了起來。聞聽此訊,遷西縣地方志辦公室的同志們興奮無比,奔走相告。一向沉穩的潘秀華沒有顯現出大家想象的那樣興奮,但細心的小蔡從老潘的神色里察覺到一絲少有的激動。

遷西,這個與北京橫跨同一緯度線上的山區小縣,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底蘊,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川秀美,名人輩出,在13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名勝古迹燦若星雲,名優物產不勝枚舉。

潘秀華,1952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遷西縣的一個小山村。其祖上為浙江義烏人,因參加「戚家軍」而從戎北方戍守長城。清末明初,曾有父子二人升任「都督同知」總兵官。潘秀華3歲喪父,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小時候,他最喜歡聽老人們講述有關景忠山、三屯營、戚繼光的傳說故事,這便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文學的種子。潘秀華生性靦腆、樸拙,有時近於木訥,實則心藏靈秀。1972年高中畢業后便當起了村裡的農業技術員和通訊員,新聞稿件、散文詩歌偶見報端。1974年9月,潘秀華被保送入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深造。1977年8月,畢業后被分配在遷西縣文教局工作。1982年8月,被選調到遷西縣政府辦公室,從此便開始了史志研究工作。

20世紀80年代,全國上下掀起修志高潮,這是新成立以來首次開展的大規模修志工作。1986年5月,遷西縣成立了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潘秀華被任命為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縣誌主編。辦公室由6名同志組成,平均年齡26歲,年齡最長的潘秀華也僅有35歲。這在唐山市、全省乃至全國堪稱「最年輕的修志隊伍」。 面對遷西建縣以來首部志書的編纂重任和領導的重託,不善言表的潘秀華沒有退縮,沒有豪言壯語,憑著自己對方誌事業的熾熱的愛、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地名工作經驗,迎難而上,毅然挑起了主編這副重擔。「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成為他為地方志事業奮鬥終生的座右銘。

打鐵還需自身硬,磨刀不誤砍柴工。潘秀華認識到,當務之急自己要儘快熟知掌握方誌業務理論知識,快速適應方誌工作,為接下來繁重的編修任務打好基礎。潘秀華高度的責任感、如醉如痴的學習精神,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同志。同志們下班回家了,他依舊坐在辦公桌前,專心致志地鑽研方誌理論。十幾萬字的學習筆記,記錄著潘秀華多年來勤勤懇懇、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和知難而上、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

1986年暑期,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在北戴河舉辦的縣誌主編培訓班,成為潘秀華步入方誌大門的加油站。雖然初次來到避暑勝地,面對優美的環境,他視而不見,自始至終如饑似渴地認真聽講,晚上回到賓館,還要繼續學習消化,一直到深夜。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鑽研,潘秀華對方誌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都有了質的提高,很快從一個門外漢跨進了方誌學的大門。

修志之初,只有潘秀華和一名20多歲的年輕人孫萬忠。在他的精心培育和帶領下,孫萬忠很快成長為副主任、縣誌主編,成為他堅實的左膀右臂。由於沒有經驗,起初他們只是參考外地制訂了一份《遷西縣誌》篇目,但很快就發現該篇目缺乏行業特點和遷西地方特色。於是他帶領同事們開始向縣直單位學習專業知識,向老同志徵求縣誌篇目意見,向縣外同行請教學習,對縣誌篇目進行了反覆修訂。經過多次修改,縣誌篇目不斷完善,地方特色愈加凸顯。自然環境、遷西板栗、革命老區、支援引灤工程、礦業開發等遷西地方特色事物在縣誌篇目中猶如鶴立雞群,熠熠生輝。

為了體現遷西特色,設計出個性鮮明、特色突出的縣誌篇目,他與孫萬忠經常研究到深夜,全面細緻分析,把握各行業特點,使之在篇目中充分體現,並切實可行。遷西境內山多河多地少,這一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對縣內各行各業都有著直接影響。為體現這一特點,他們特意在「自然環境」篇中設立了「主要山峰」一章專門介紹,同時在農、林、水、畜等有關篇章中從宏觀和微觀中進一步體現這一特色;遷西板栗因其質優和高產聞名於世,板栗種植遍布全縣,經濟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篇目中將遷西板栗從林業中析出升格,單獨立篇進行了專門記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遷西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與封建腐敗政府、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殊死抗爭,做出了巨大犧牲,對解放冀東乃至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引灤工程是國家重點工程,遷西人民為引灤工程獻出了7.74萬畝土地、114.78萬棵果樹,有2.8萬人搬遷離開了故土。這是遷西人民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後做出的又一次巨大犧牲。因此,在縣誌篇目中專門設置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鬥爭》和《支援引灤工程》兩篇予以專門記述。20世紀80年代,遷西縣打響了燕山群采鐵礦第一炮,礦業開發異軍突起,並且迅速成為本縣工業重要支柱,所以在工業篇中特設了「礦山開發」這一章。《遷西縣誌》篇目設置科學合理,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這一特點贏得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讚揚。

為了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資料,豐富縣誌內容,潘秀華帶領同志們先後翻閱了遷西檔案館所有檔案資料和相關書籍,騎著腳踏車走遍了遷西的每一個村落,踏遍了遷西的山山水水,追尋了縣內所有遺址遺迹。他還親自赴南京、北京、石家莊、唐山市區、通縣、寬城、遷安、遵化等地檔案館和圖書館,查閱舊志史料、報刊雜誌,遍訪知情人士,搜集到大量珍貴的沒有文字記載的口碑資料。對於有史料記載的任何線索都不放過。

一次,潘秀華在翻閱《河北歷代地方志總目》中發現一本書,名叫《灤陽紀略》。此書為清代道光年間鮑繼培編纂,藏於南京地理所圖書館。於是他立即帶著同事迫不及待地趕往南京,幾經周折才把《灤陽紀略》借到手,但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既然來了就不能白跑一趟。於是,他又和同事去南京圖書館借閱了《四鎮三關志》,從中查閱到很多明代記載遷西境內長城的珍貴資料。這些資料的搜集,對於編寫《遷西縣誌》和研究古長城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屆修志,遷西縣地方志辦公室累計搜集各類資料千餘萬字,為提高志書質量、豐富志書內容奠定了厚實基礎。

斗轉星移,寒暑易節,馬不停蹄。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從1986年8月到1988年底,遷西縣僅用兩多年的時間,就編纂完成了一部135萬字的縣誌初稿,速度之快,在全市絕無僅有,在全國也是罕見的。《遷西縣誌》以其速度快、質量高贏得了業內專家學者和同行們的嘖嘖稱讚。1989年1月,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修志信息》第一期刊發了遷西修志工作總結,向全省推廣遷西經驗。由於貢獻突出,1989年2月在全縣三級幹部會議上,遷西縣委、縣政府為潘秀華記大功獎勵,晉陞一級工資。

1989年11月,《遷西縣誌》編修工作進入修訂階段。為進一步提高志稿質量,遷西縣組織召開了志稿評審會議。評稿會上,各位專家學者、修志同仁對遷西縣誌稿給予了較高評價。在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的指導和鼓勵下,已經連續奮戰四年多的潘秀華和同事們終於看到了曙光。他帶領大家認真梳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很快制訂出了《遷西縣誌稿修改方案》。這一修改方案得到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河北省方誌辦1990年第二期《修志信息》刊發了《遷西縣擬訂修改方案》,供各地參考借鑒。

方案制訂了,他又帶領大家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奮力拚搏。

那是1990年大年除夕的夜晚,整個縣城沉浸在祥和喜慶的氣氛中。家家戶戶掛燈籠、包餃子,大人孩子圍坐在一起看電視,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然而,潘秀華家裡卻顯得格外冷清。只有妻子和小女兒在家裡忙裡忙外,準備著年夜飯。潘秀華去哪兒了?夜已經很深了,整個政府大樓只有兩間屋子亮著燈,一間是值班室,另一間就是潘秀華的辦公室。此時的他正靜靜地坐在辦公室,全神貫注審改志稿。一陣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打斷了他的思路,抬頭看看錶,時針已經指向零點。他似乎像是想起了什麼,急忙起身。他知道,妻子和孩子在等待著他回家吃年夜飯。到了大門口,發現大門早已上鎖,不得不折回去叫門衛。門衛驚訝地說道:「哎呀,大過年的怎麼才回家呀?!」

經過同志們七個月的通力協作,終於完成《遷西縣誌》出版前的各項準備工作。1991年9月,潘秀華作為遷西縣代表出席了河北省地方志工作會議,並交流了經驗。遷西縣地方志辦公室被評為全省修志工作先進單位,潘秀華被評為全省修志工作先進個人。

1992年8月,《遷西縣誌》出版發行。

一石激起千層浪。縣誌面世后,立刻引起了方誌界專家學者和同行們的高度關注。全國方誌界專家學者在省內外地方志刊物上紛紛發表評論文章,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遷西縣誌》資料翔實,觀點正確,篇目設置科學合理,遷西地方特色突出,文字流暢,在體例編排上和編纂方法上有許多創新之處,不僅編纂速度快,而且質量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九十年代新縣誌代表作之一」。為此,1993年4月河北省方誌辦專門印發一期《河北地方志(增刊)》,辦公室主任許明輝在增刊中稱讚:《遷西縣誌》的出版,不僅是遷西縣的一件大好事,也為河北志苑增添了一朵鮮花。同年3月,《遷西縣誌》應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地方志成果展覽會,榮獲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年,縣政府為縣地方志辦公室記集體一等功。2001年10月,河北省政府組織評選地方志優秀成果,《遷西縣誌》再次被評為全省特等獎。這些殊榮在唐山市各縣區中是獨一無二的,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的。

這一系列榮譽的背後,凝結著潘秀華對地方志事業深深的愛戀、對家鄉真摯而厚重的情感,凝聚著潘秀華對遷西乃至全省地方志事業發展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突出貢獻。面對修志工作,他曾作詩一首:

春秋四度嘗三苦,得志今生正躊躇。

鳳爪龍鱗勤采覓,是非善惡秉直書。

門庭冷落賓朋少,墳典層疊興味足。

重任千鈞董狐筆,興亡為鑒後人讀。

潘秀華酷愛詩歌辭賦。出於對家鄉的熱愛,他特別留心那些歌頌遷西的詩詞,每次讀書看報,都會把歌詠遷西的詩詞摘錄珍藏下來,粘貼在一本本厚厚的筆記中。從1977年大學畢業到1991年的15年中,他收集詩歌350餘首。這些詩歌,上起唐代,下至20世紀90年代,時間跨越一千多年,詩人上至皇帝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為此,潘秀華主編了《栗鄉吟》,收錄了其中200餘首,並於1992年10月出版面世。此部詩集的出版,在全省方誌界又引起不小的轟動,被讚譽「是以詩歌的形式編織而成的又一部《遷西縣誌》」。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許明輝評價說:「《栗鄉吟》填補了河北省地方志一項空白」。文學界認為她「是一部特殊形式的栗鄉史詩」。此外,潘秀華還主編了《遷西縣地名志》《遷安縣誌譯註》《遷西年鑒》《京東第一廟會》《東寨神話傳奇》等多部書籍,其中《遷西年鑒》獲河北省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遷安縣誌譯註》獲河北省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河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在縣地方志辦公室工作期間,除著書外,潘秀華還時常撰寫專業理論文章,總結修志經驗。多年來,在各級報刊上發表專業論文20餘篇,其中《如何當好主編》獲河北省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應邀參加省內10餘縣市區志稿評審會議,撰寫評論文章10餘篇近20萬字;撰寫並在各級報刊媒體發表有關遷西縣地方歷史方面的文章和記錄片10餘萬字。潘秀華的事迹被編入《當代方誌學者辭典》等多種辭書。

2002年初,潘秀華為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提前離崗,時值全國上下掀起二輪修志熱潮之際。2006年初,第二輪修志熱潮波及遷西,潘秀華又受聘到縣地方志辦公室擔任二輪續志主編。然而時隔不久,由於眼疾複發而提前告退,但仍擔任縣誌顧問作技術指導。期間,他多次到縣地方志辦公室指導縣誌編修工作,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為遷西縣二輪縣誌編修奉獻自己余年之熱。

閑暇之餘,潘秀華編輯出版了旨在反映遷西發展變化的個人詩集《行蹤吟》,詩集中收錄了40多年間創作的245首詩歌和91副楹聯,他用凝練概括的寫意手法,通過對栗鄉山水風光、歷史事物,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的描寫,抒發內心對家鄉的無限愛戀之情,被稱為「又一部遷西詩志」。詩集出版不久,潘秀華又萌生了把自己多年來撰寫遷西的文稿編著成書的強烈願望。於是,他便潛心投入到整理收集、補充完善書稿之中。2014年初,這部名為《栗鄉縱筆》的專集出版面世。正如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孟翔聚所贊,這部專著可謂「一部遷西小百科」「一部栗鄉古今史」「一部方輿地理志」「一部風物民俗志」「一部傳奇故事書」「一部雜記隨筆譚」「一部縝密紀事、狀物抒情的散文集」。這部專集也成為潘秀華留給世人的最後一部寶貴遺產。

在遷西縣北部,古老的長城宛如一條巨龍,盤踞在崇山峻岭之上,氣勢磅礴,巍然挺立,守護著遷西這塊風水寶地。

然而遷西境內的長城究竟何時始建?又於何時重修?竟說法不一。在編寫《遷西縣地名志》的時候,潘秀華和同事們通過調查走訪,將境內長城記為「相傳秦始皇始修,明萬曆戚繼光重修」,但在2009年長城學會主辦的《長城博物館》刊登了李亞忠先生的論文,認為燕、秦長城均從京津唐一帶通往遼東。這一觀點令潘秀華非常震驚。為此,他寢食不安,併發誓在自己有生之年,弄清家鄉長城的底細。於是,他開始了對遷西境內長城進行新的研究與考證。由於自己缺乏長城考察實踐經驗,2010年9月,潘秀華專門邀請了全國著名長城考古專家李亞忠先生,共同對遷西境內長城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們一行翻山越嶺,走村串戶,進行探索發掘。甚至為了弄清一個疑點,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披荊斬棘,爬上人跡罕至的陡峭山峰。經過幾天的艱苦探索考證,終於在遷西縣榆木嶺關外寬城縣榆林村附近娘娘城、馬尾溝等處發現了燕、秦長城痕迹。儘管沒有了石牆,但隆起的土層和泥土中的碎石仍依稀可辨。同時這一發現,在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等有關長城記載中也得到了進一步證實。燕國北界長城為遷西境內最早的長城,距今約有2300多年的歷史。這一重大發現,讓潘秀華興奮不已,終於了卻了一樁讓他魂牽夢繞的心愿。

2014年4月5日清明節這天,剛剛吃過午飯,潘秀華騎上電動車準備去距離縣城不遠的一處灤河河灘採砂場尋找灤河奇石。令人痛心的是,他剛剛行至三撫公路舊城段,被一輛皮卡汽車撞倒,永遠離開了我們……

「一聲霹靂心如裂,百里風光景俱失。」燕山失色,灤水嗚咽。驚聞噩耗的人們猶如晴天霹靂,捶胸頓足,痛不欲生。各界文友紛紛題寫悼文,以特殊的方式追念這位遷西英才。

潘秀華同志為遷西縣地方志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人們永遠懷念他。

簡介:

潘秀華(1952.5~2014.4) 河北省遷西縣白廟子鄉八里鋪村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副編審。1977年8月畢業於河北師大中文系。生前擔任中華詩詞學會、長城學會、根藝美術學會、觀賞石協會會員,河北省觀賞石協會理事,《賞石百科》報編委,《灤河文化研究》編委,戚繼光研究會理事。曾任唐山市奇石根藝協會副會長、遷西縣奇石根藝協會會長、遷西縣詩詞楹聯協會名譽會長。曾任遷西縣地名地方志辦公室主任,遷西縣檔案局局長,主編《遷西縣誌》《遷西縣地名志》《遷安縣誌譯註》《栗鄉吟》《京東第一廟會》《遷西年鑒》《行蹤吟》《東寨神話傳奇》《栗鄉隨筆》等多部專著。其中《遷西縣誌》榮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河北省地方志優秀成果特等獎,《遷西年鑒》榮獲河北省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遷安縣誌譯註》榮獲河北省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河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參加合作編寫的專著有《唐山市地名志》《薊鎮之樞三屯營》《古塞邊城青山關》《域內長城》等25部,其中有多部獲獎。發表專業論文20餘篇,其中《如何當好主編》獲河北省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在擔任遷西縣檔案局局長期間,潘秀華同志帶領全局幹部職工艱苦奮鬥,使縣檔案館檔案裝具實現了由普通木製書櫥向密集架裝具管理的巨大變化。潘秀華同志離崗后,邊寫作邊收藏灤河奇石,並多次在全國報刊上發表灤河奇石文章和照片,其中《種瓜得瓜》奇石獲全國金獎,數枚奇石獲銀獎和銅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後在各種書報刊發表詩歌、楹聯、傳說故事、文史散文百餘篇,其事迹編入《百科專家人物傳集》《當代方誌學者詞典》《當代文藝家名典》等多種辭書。2014年4月因車禍不幸辭世,享年62歲。

服務人民群眾

服務領導決策

務中心工作



@163.co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