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帝國遭遇民族國家: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潰

當帝國遭遇民族國家: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潰

宋旭景

809

2017-02-27

宋旭景

匈牙利的「離心」

奧匈帝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帝國,境內生活著德意志人、匈牙利人(馬扎爾人在匈牙利佔據統治地位)、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羅馬尼亞人、義大利人12個民族——這些在今天,多數都已經形成獨立的民族國家。儘管德語是官方語言,但其疆域遼闊,德意志人只佔其人口總數的20%不到,最大族群是斯拉夫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占人口總數的50%,匈牙利人的人口佔比和德意志人相當,其下轄的17個地區只有6個地區是單一民族,其他地區都是多民族在一起共同生活,民族間的衝突愈演愈烈。

奧地利把斯拉夫人都視為是二等公民,德語是學校里的必修課,其他各民族的語言只是選修課,但到了19世紀末期,斯拉夫人開始激烈地要求自身權益,捷克人取得鬥爭的勝利,捷克語在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兩省境內和德語擁有同樣地位,而德意志人也開始鼓吹「泛德意志化」,曾經的帝國「以超民族或地域的開闊心胸感到自豪,而此時,在德意志沙文主義者眼中,這意味著墮落性的言語混雜,」他們再也不會以自己可以在言談中穿插多種語言而感到歡樂。

對奧地利來說,匈牙利也是一個危險的存在,在諸多斯拉夫人的包圍中,匈牙利人因為恐懼而變得極端,「決意把周遭的人全『馬扎爾化』」。匈牙利人佔有帝國40%的人口和52%的土地,卻只需要負擔帝國稅收的三成,還經常討價還價,制衡奧地利的有效預算。匈牙利人在後來,被證明是內部拖垮奧地利的有效力量。

奧地利有個「構想」,「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不管是德意志人、義大利人、波蘭人、捷克人或匈牙利人,各民族得其所哉,就和其他任何體制的安排(包括民族國家)下得其所一樣」。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之前,普魯士及另外的35個獨立邦國組成的聯盟都是哈布斯堡王朝下轄的領土,這個聯邦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化——德語。普魯士意圖趕走哈布斯堡王朝,成為邦聯的盟主,奧地利集結大部分的德意志邦國,對普魯士宣戰,結果戰敗。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聯邦。這次失敗帶給奧地利的最大創傷是,普魯士使得這種安排開始鬆動,撬起了整個帝國的構想。這樣一來,其他民族都開始強烈質疑「奧地利構想」。普魯士也徹底扭轉了拿破崙戰敗后維也納會議實現的「歐洲均勢」局面。

匈牙利是最強烈的質疑者,並在普魯士之後取得了成功。馬扎爾人是匈牙利的最大族群。在普奧戰爭之後,馬扎爾人向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事後看來也是該王朝的末代皇帝——提出一筆交易,「只要他承認匈牙利王國的存在,晚至1848年仍起事反抗維也納統治的匈牙利,將會盡釋前嫌,傾其龐大人力(匈牙利王國除了有馬扎爾人、還有人數較少的克羅埃西亞人、斯洛伐克人、德意志人、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為哈布斯堡君主國效力。」匈牙利只佔哈布斯堡王朝人口的七分之一多,但鑒於1866年的戰敗,約瑟夫只想「避戰」,也就同意了匈牙利的要求,帝國從此有2個首都——維也納和布達佩斯,兩個君主——約瑟夫兼任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奧匈帝國的預算得經奧地利、匈牙利兩國議會批准,這就給了匈牙利制衡奧地利的機會。匈牙利人堅持約瑟夫只能稱為「皇帝」,而不能稱之為「國王」,一改1526年以來,皇帝就是匈牙利國王的局面。自匈牙利獲得相對獨立的地位后,馬扎爾人對待境內的其他族群就非常不客氣,一改奧地利統治下實行多民族語言及多民族的教育、文化系統,「斯拉夫人和羅馬尼亞人將被禁止上他們的教堂,受他們的學校教育、講他們的語言、維持他們的文化」,藉此「剝奪掉這些人的民族身份」。

匈牙利的成功離不開首先取得勝利的德意志的支持。德意志也是基於自己的利益來充當匈牙利的支持者的,為了牽制奧地利,避免奧地利和法國結盟,也避免奧地利徹底支持匈牙利以此聯手削弱德國。

1907年,英、法、俄已達成反德的三國協約,德國已無路可選,整個歐洲大陸,它只有選擇奧匈帝國作為盟國。沒有奧地利及其廣袤的領土,德國會腹背受敵:西面是法國、東面將直面俄國,東南是塞爾維亞,「因此,柏林開始規劃一場歐洲大戰,以擊潰塞爾維亞和俄國,扶助維也納。」此時的德國,又比誰都希望奧匈帝國強大,但奧匈帝國受制於境內的多民族和二元體制,已是垂垂暮年。

塞爾維亞的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源於多民族的奧匈帝國,導火索就是熟知的哈布斯堡大公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夫人在波斯尼亞被塞爾維亞人暗殺。

雷德爾事件期間,弗朗茨·約瑟夫將兵權大幅授予斐迪南大公。1914年6月,弗朗茨·斐迪南下令在波斯尼亞進行軍事演習,以此恐嚇塞爾維亞人不要輕舉妄動,也讓整個巴爾幹半島(當時巴爾幹半島的主要民族有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奧斯曼帝國)看到奧地利的軍事實力。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民族國家形成的高潮,塞爾維亞自1867年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獨立起,就野心勃勃,試圖恢復曾經的舊塞爾維亞的版圖,而這些版圖有不少是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下,其境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試圖逼迫時任總理與奧匈帝國開戰。「塞爾維亞自稱』巴爾幹的普魯士』,打算一統所有南斯拉夫人……一如俾斯麥一統德意志人。」「塞爾維亞甚至覺得可以放手將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匈牙利、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境內受奧地利統治的210萬塞爾維亞人納入管轄。」這樣一來,就會把奧匈帝國徹底擠出巴爾幹半島。斐迪南「鼓吹建立『大克羅埃西亞』,即一個包含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斯洛維尼亞、達爾馬提亞,且儘可能吸並塞爾維亞領土的羅馬天主教超國家。」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追求是完全一致的,這就是衝突的源起。俄羅斯人對塞爾維亞的支持,也是基於「泛斯拉夫人」的民族立場。民族主義的借口此時已經佔了上風,甚至成為了行動的動機和持續的動力——這就是後來,把巴爾幹稱之為「火藥桶」的真實原因,它是各國爭奪的關鍵。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被迫改宗伊斯蘭教,境內至少三分之一是穆斯林。所以,斐迪南大公提倡的羅馬天主教超國家,完全是對波斯尼亞境內各民族(克羅埃西亞人、波斯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的無視。

斐迪南到訪的這一天,對他來說,是個「好日子」,如果他事先不知道這一天對塞爾維亞人的意義——這是塞爾維亞人14世紀兵敗科索沃並遭奧斯曼土耳其人制服的日子。選擇這一天,既可以展現對塞爾維亞人的不屑,也可以展現他對約瑟夫皇帝謹小慎微作風的不屑。當然,挑選這一天,會加劇塞爾維亞極端民族分子對他的仇恨,其實他本可以避過此劫的。

在他的行程路上,塞爾維亞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募集的7個刺客分佈在他經過的路上,第一名刺客的開槍、第二名刺客的手榴彈都沒能傷到他,反倒被奧地利警察抓獲。即使有行刺一事發生,波蒂奧雷克(奧匈帝國的參謀總長,皇帝的前任參謀總長的皇儲,是經過皇帝和大公雙方力量的多次博弈,才取得參謀總長的位置)和斐迪南大公都堅持要把原定的行程走完。但大公卻要改變路線,去探望被炸彈造成輕傷的梅里齊,波蒂奧雷克卻忘記把路線的改變通知司機和薩拉熱窩市長,發現走錯路時,波蒂奧雷克才命令司機前往軍醫院。司機生氣,停車,當時汽車還是少見,引來大量群眾圍觀,就在司機倒車、打直期間,一個暗殺分子擠過人群,近距離開了2槍,「第一槍打穿大公的頸動脈,第二槍打進蘇菲的腹部。兩人都在幾分鐘后死亡。」

大公的死亡,明顯是忽略細節的波蒂奧雷克的責任,一是無視波斯尼亞境內塞爾維亞人的活動,二是行程中的安保工作的差勁和細節的差錯。他「』竭盡』全力鼓吹戰爭,『以洗刷他的過錯』。」康拉德也向皇帝竭力鼓吹「戰爭」,奧地利的大部分官員都主張武力解決此次暗殺。此時,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也已經激化,「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分子有了將異族殺光的念頭」,「我們周遭有太多討厭的塞爾維亞人,從今天起,就把消滅他們當作我們的目標。」約瑟夫皇帝是自1866年普奧戰爭大敗后,竭力避戰,此時他意識到,這次,戰爭已不可避免。

一如既往,在要匈牙利出錢、出力、出兵的時候,匈牙利總理還是反對。他擔心的是對塞爾維亞人的進攻,會招至俄國插手,而俄國就陳兵於其與匈牙利的邊界旁。德國人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戰爭,「奧匈帝國越早開戰越好,昨天比今天好,今天比明天好」。維也納將自己的目標定為:「由奧地利和其巴爾幹半島諸盟邦將塞爾維亞瓜分,基本上將它『從地圖上抹除』」,但這和德國要用塞爾維亞及其支持它的俄國人牽制奧匈帝國、只需削減塞爾維亞的國力的目標相悖,後來維也納又稍作調整,「使塞爾維亞無法在巴爾幹政局裡興風作浪」,德國表示會支持奧匈帝國攻打塞爾維亞,即使俄國介入。歐洲一貫實行「均勢」政策,英國也不願意看到過於強大的德國,法國和德國本來就已開始了戰爭,因此,巴爾幹半島的戰爭一爆發,英法就和俄國站在了一起,即我們熟知的「協約國」。

德國分別於8月1日、3日對法國、俄國宣戰。奧匈帝國於8月6日對俄國宣戰。

多民族國家的內部張力

奧匈帝國在「一戰」中的失敗,儘管可以從綜合戰爭資源實力和動員能力、軍隊體制及人員構成、與盟友德國的戰略協同、戰役戰術本身等諸多方面做出詳盡的技術性分析,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基本原因卻無法迴避:作為多民族帝國,帝國內部的多元複雜的裂痕,使其很難行成一支大規模的緊密凝結的有戰鬥力的軍隊——這從軍隊指揮語言的混亂即可見一斑。

多民族的奧匈帝國,軍隊也由多民族構成,軍隊里命令的下達是用德語,而士兵是操各種語言的人,都是到了軍隊再根據小冊子現學的德語。因此,軍官想要了解士兵的想法,苦於相互語言不通,僅會的就是生硬的命令式的德語。

而「二元體制」使得匈牙利語和德語在軍隊里取得同樣的官方地位,也導致了大的混亂。原本軍官都要學會一些必備的德語,現在,匈牙利軍官不需要,但其他民族的聽不懂匈牙利語,非斯拉夫人、馬扎爾人出身的軍官,還要學習捷克語、匈牙利語等其他語言,怒不堪言。各民族的士兵只會本族語言,不可避免的只能也只願意和本民族人溝通,難免抱團,不聽指揮——可能也確實聽不懂。看起來,這就是一盤難以下活的棋。

戰爭期間,捷克人對於自身權益的爭奪,也使得帝國境內暴亂不斷。1908年,「布拉格戒嚴,捷克暴民和德意志暴民相互攻擊長達兩天」,「在萊巴赫、特保羅、維也納、布隆,為教育問題發生衝突,憤怒的奧地利斯拉夫民眾扯下哈布斯堡旗,高唱俄羅斯、塞爾維亞國歌。」族群衝突已經公開化、武力化。

哈布斯堡的滅亡,看似是由「一戰」引發,實際是一個過程性的結果。很像是《萬曆十五年》中描寫的明朝,看似1587年無關緊要,但是已經預先埋下了很多伏筆,看起來最缺乏的是數目化的管理,但其實是結構性紊亂、大廈將傾。哈布斯堡王朝也是,一團亂象,沒有一方面是可以理得清的,皇帝本人頭腦不清楚,憲政改革后的議會一團亂糟糟,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如上所述各種混亂無序,也沒有統一的民族認同。在民族主義浪潮襲來的時候,是一個個獨立的民族國家的脫離。

作為奧匈帝國標誌的雙頭鷹,雖然還存在於中東歐一些國家的國徽上,但一切都變了,奧匈帝國已不復存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