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是什麼造就了「矽谷奇迹」?

矽谷百年培育了5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無數依靠智慧和知識而成為百萬富翁的人。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歷程為什麼會發生在矽谷?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其他地方是否可以複製出「矽谷」?

本文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為《矽谷百年史》新版所作序言。

什麼造就了矽谷奇迹?

矽谷這個地方對我有特殊的意義。我從1990年搬到矽谷,9年間目睹了矽谷的騰飛。

矽谷是什麼?矽谷這塊土地原以農業為主,特別盛產大櫻桃,直到20世紀70年代還到處可見櫻桃樹。在外人看來,矽谷是高科技的聖地。但是從來沒有人或政府定義過什麼是高科技,或高科技含量。矽谷在不斷的創新中變化——20世紀60年代矽谷的主導產業是半導體,70年代是微處理器,80年代是軟體,90年代則是互聯網。矽谷是變化的。

矽谷也有起落。比如房價的漲落就是明證。1991年買的房子到1995年房價大概跌了20%,隨後幾年又漲上去了。所以矽谷也不是永遠增長,整個創新過程是一個新陳代謝、時起時伏的過程。

之所以稱矽谷是一個奇迹,是因為它超出了人們的意料。對矽谷的學術研究才剛剛開始,目前還沒有理論和經驗數據解釋它成功的奧秘。下面我將根據自己這些年對矽谷的個人觀察以及同矽谷各種人物的交談,來講一個矽谷的故事。

矽谷文化

許多人有一種看法,認為矽谷就是一所大學、一個科技園區和很多的資金加總而成的。這是一種機械的「三合一論」,與矽谷的發展事實不符。199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薩克森尼安(Anna Lee Saxenian)寫了一本書:《地區優勢:矽谷和128號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該書比較了波士頓附近128號公路周圍的高科技公司與矽谷高科技公司的發展歷程。

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頓附近有兩所著名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又有充足的資金——波士頓靠近紐約這一金融和商業中心。在20世紀80年代前,128號公路周圍的高科技產業遙遙領先於矽谷。但是80年代以後,矽谷超越了前者。對此,連該書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說,她在80年代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原來的主題是想論述矽谷為什麼將走下坡路,因為那裡的生產成本變得越來越高。但後來的事實表明,矽谷的收益增長得更快。這引起她深思,她試圖去解開這個迷,於是寫了這本書。

顯然,著名學府和充足資金並不是造就矽谷的充分條件。那麼,矽谷奇迹究竟是什麼造成的呢?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矽谷人,還沒有人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少人把矽谷的成功歸因於「矽谷文化」。然而「文化」一詞太虛泛了,它可以把我們尚不理解的因素都裝在裡面。但有一點大家都同意,那就是矽谷文化的重要成分是創業文化。

那麼又是什麼構成創業文化呢?雖然我們還不能對此有準確的說法,但我注意到近年來矽谷人喜歡形容矽谷是創業公司的「棲息地」(Habitat)。用一個生物學的術語來形容矽谷文化,的確耐人尋味。棲息地原指動植物棲生之地。動植物之所以在此棲息是因為環境適宜,而環境則包括了複雜的因素,比如氣溫、濕度、植被,還有許多我們尚未了解的因素。把矽谷說成是高科技創業公司的棲息地,說明其中層次複雜,難以用機械或電子工程的術語來恰當地形容它,最好用生物的術語作類比。這一棲息地至少包括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矽谷公司的生產結構是開放型的。薩克森尼安的書講到,128號公路周圍的公司(比如王安公司、Digital、Prime Computer等)大而全,自成體系,配件相互不通用。這是一種封閉式的生產方式。而在矽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專業化,不同公司生產的部件相容。這種開放型的生產方式有利於快速的革新。

第二,矽谷人才流動頻繁,跳槽的情況常有發生。聽說某人原來在3Com工作,後來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兩年後又想回來,但覺得有點不好意思。3Com公司的人說,沒有關係,我們非常歡迎你回來。這在其他地方恐怕就比較難了。在矽谷,有時候換公司你都不用換停車場,因為停車場的這邊是你原來工作的公司,而對面可能就是你將要去的公司。伴隨著人才流動的是信息的流動和知識的傳播。

第三,加州法律環境較為寬鬆,使跳槽變得容易。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法律並不相同。一位法學專家特別指出,美國各州都有商業秘密保護法律。僱員受雇時,要簽一個保證書,防止將來跳槽時商業秘密被泄露。在其他州這一法律的執行過於嚴格,使得跳槽的人很容易成為原公司的被告。但在加州卻不是這樣,這就有利於跳槽。

第四,矽谷人容許失敗。在矽谷失敗了不丟臉,一家公司沒幹成,再去干另一家。在矽谷常聽到這樣一句話:It』s OK to fail,即「失敗是可以的」。矽谷對失敗的寬容氣氛,使得人人都躍躍欲試,開創新企業。這也對不想試的人造成壓力。若在其他許多地方,創業者失敗了則會遭人白眼。、

第五,矽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觀是「活著為了工作」(Live to work ),而在其他地方,則是「工作為了活著」(Work to live)。矽谷人是工作狂。工作本身是樂趣,創業本身是目標。百萬、千萬、億萬富翁們穿的是牛仔褲,吃的是披薩,喝的是可樂。他們的消費與他們的財富相比,小得不成比例。

第六,在矽谷工作的外國移民特別多。美國已是移民國家,但矽谷尤其吸引新移民。矽谷是多民族的大熔爐。就任何地區的人的才能來說,如果其自然分佈是相似的話,那麼能更多吸引新移民的地方將不成比例地獲得更多的聰明才智。在矽谷有兩個國家的新移民數量最多,一是印度人,二是人。「IC」本來是集成電路的英文縮寫,在矽谷,它成了印度人(Indian)和人( Chinese)的英文縮寫。第一代新移民尤其工作努力,因為他們沒有本土資源可依靠,故此背水一戰。

第七,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股票市場為矽谷公司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絕大多數矽谷公司上市時還不盈利,因此沒有資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於是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為這些公司上市開了方便之門。眾所周知,公司上市是通過資本市場籌措資金的方式,而我更想強調的是,上市又是激勵創業者的主要動力。

以上只是我對構成矽谷棲息地的不完全的描述。這些因素一起創造了一片新天地。人們對它的理解仍然只是剛剛開始。

企業家與創業公司

我們常常會把企業家和經理人混為一談。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英文里,企業家是Entrepreneur,由此衍生出「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詞。經理人是Manager,來源於「管理」(Managing)一詞。

企業家開創從前沒有的事業。新想法、新產品、新工藝、新人馬、新市場,從無到有,棄舊從新。企業家與革命家相像,他們喜歡標新立異,甘冒風險,不喜歡四平八穩。企業家創建一家公司成功后,往往會賣掉這個公司,再去創辦另一家公司,以此為樂。矽谷有一位名叫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的企業家,創辦了網景公司(Netscape)。在這之前,他創辦了好幾家公司,辦好了就賣掉。現在他又在創辦第7家公司。企業家往往沒有受過正規的商學院教育,所以沒有現成的框框。

但經理人則不一樣。經理人的主要職責是要管理好一個現有的企業,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願也不應冒太大的風險。經理人往往受過正規的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有的還是名牌大學畢業。

當然,企業家和經理人之間有關聯,有先是企業家后又成為經理人的,也有先是經理人後來成為企業家的,或者一個人同時既是企業家又是經理人。例如,惠普的兩位創業者是企業家。在惠普成長起來以後,他們又是很好的管理者,很好的經理人。但這不是通則。

在多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素質不太容易既適合做企業家又適合做經理人。一個很好的企業家可能是非常糟糕的管理者。比如思科公司(Cisco)的創業者是一對夫妻,他們的管理技能就很差。這也就是為什麼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往往後來會被股東炒魷魚。

在矽谷,創業是一種風氣。其他地方的人們多熱衷於買賣股票。但在矽谷,人們想的是如何自己創業,乃至於發行原始股。

創業的兩個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Ideas)。現在,從有一個想法到公司上市,大概只需18個月,而且這個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創業人發揚的是「延安精神」「插隊精神」。大家擠在租來的小辦公室內,每天喝點可樂,吃點披薩,穿著隨意甚至邋遢。

近幾年來,特別是在與計算機有關的公司,創業者起初不拿工資。他們拿原始股,等將來公司上市或者賣給別的企業時,即可變現發大財。因為那點工資對他們來說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果要發工資的話,還要籌這筆錢,成本會很高。比如Hotmail是一個印度人辦的公司。他的公司從創業到賣給微軟僅一年時間,便以上億美元成交。微軟願意出大價錢的原因是Hotmail擁有幾千萬的客戶,而Hotmail說,我們的客戶就是我們的資產,估價時可比照有線電視客戶的價值。

企業家創辦的公司,上市或者賣給其他的企業后,創業家就此大功告成。通常創業家不願意在公司里繼續幹下去,而是另起爐灶。思科公司的創始人在20世紀80年代時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工程師。在工作中,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在計算機之間加一個硬體便可以使聯網變得方便。他去找校方,但校方不願意搞,他又問能不能介紹給其他大學,校方也不願意。

一氣之下,他和妻子跑到舊金山,用25美元註冊了一家公司,取名Cisco,是舊金山英文名稱San Francisco的最後五個字母。公司的標誌是金門大橋。他們沒有錢,就利用信用卡上的一萬美元透支額度開始創業,製造了第一台網路聯接的路由器(Router)。

企業家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意去找風險投資家要錢。風險投資的資金對企業家來說成本高,甚至本人也會被風險投資家炒魷魚。此事就發生在思科公司,下面還會講到。

創新(Innovation)與創業(Start-up)又是兩個密切聯繫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創新可以在已有的企業中實現,也可以通過建立新企業實現。創業指的是在已有企業之外建立全新的企業。

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創新不是發生在已有的、技術力量和資金都很雄厚的大企業,而是產生在那些看上去既無技術力量又無資金的新建小企業。」比如,最早熱銷的個人電腦是由蘋果公司的兩個年輕人發明的,而不是IBM發明的。又比如個人電腦操作系統最初是IBM向微軟購買的。顯然,無論技術還是資金,當時的蘋果和微軟公司都無法與IBM相比。

這不是一個簡單易答的問題。它可能與兩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激勵。大公司無法給創新者提供足夠的報酬,因為風險太大,所以報酬也得足夠大。缺乏激勵導致許多新想法無法在大公司中生長。二是約束。大公司內部創新往往會受到軟預算約束的困擾:在一個大公司內部,停止一個項目或關閉一個部門是很困難的決定,而市場淘汰一家小公司則輕而易舉。

我們看到,許多創新是通過創業來實現的。因此,現在一些大公司除了自己搞研發外,還去購買小的創業公司的產品或技術。

創業資本/風險投資

在斯坦福大學附近的280號公路邊有一個地方叫沙丘路(Sandhill Road)3000號,那裡有幾幢小樓房。據說,大約美國一半的創業資本公司都在這裡。這顯然是創業資本公司的聖地。創業資本的投資風險非常高。但我們通常只聽到成功的例子,那是因為或者失敗的公司已經消失,被人們遺忘;或者失敗者不願意談及失敗的經歷。事實上,平均大約九成的風險投資是不成功的。但有些成功的投資,回報是投資成本的成百上千倍。正是由於高風險/高收益,風險投資多由私人而非政府進行。

風險投資公司有一套經營方法。比如凱鵬華盈(KPCB)是矽谷一家有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它當初投資了英特爾、亞馬遜、蘋果等後來特別成功的公司。有人說它是世界第一風險投資公司。它有多少人呢?一共25個人,包括9個合伙人,四五個助手,加上幾個秘書,僅此而已。

比如該公司投資亞馬遜時,亞馬遜的創始人約在一個星期六來風險投資公司會面,說有一個想法,在網上賣書。公司留下了他的網址,並且約此人一個星期後再來。然後幾個合伙人就立即上網訂了幾本書,書很快就寄來了。所以,很簡單,一星期後他們就簽約了,這項投資就這麼做成了。這一筆生意當然賺了大錢。那麼他們的項目鑒定報告有多長呢?一共兩頁。在該公司,一個項目往往是由一個合伙人主要負責,但最後9個合伙人要一致同意才能上。所以他們摸索了一套自己的辦法。其他的公司可能是另外一套辦法。因此,成功的就生存下來了,而輸者被自然淘汰。

再講Hotmail的例子。創始人是一個印度人,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他一開始根本沒有想到做Hotmail,而是想做網路上的資料庫,為此談了半天,風險投資公司認為他的想法沒有希望。臨結束前他說,我還有一個想法,是做免費的基於網頁的電子郵件。這裡面其實有兩層想法:一是免費,二是基於網頁。

免費這一想法並無新意,在這之前已有三家公司搞免費電子郵件,都失敗了。而第二層想法,即電子郵件基於網頁,是一個全新的想法。基於網頁的電子郵件最大的方便之處有二:一是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用;二是一個上網賬號可以供多人使用私人的電子郵件。這一點在像印度和這樣的國家特別有意義,因為當時這樣的地區上網賬戶稀缺,而每個人都想要自己的私人信箱。毫不奇怪,印度的用戶佔Hotmail客戶的四分之一。風險投資公司最初問他要多少錢?他說50萬美元。但風險投資公司最後只給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很快,Hotmail成功了。

人們談論風險投資,往往僅限於資金方面的作用。不錯,風險投資提供了資本。但是風險投資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幫助組織和改造公司的領導班子。所謂領導班子,指總裁(CEO)和主管財務、銷售和技術的幾位副總裁。世界上比資本更為缺乏的是好的公司領導班子。在美國,據說現在有150家大公司CEO的位置找不到合適的人。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之所以比其他同行強,關鍵在於它知道誰和誰能搭配在一起,不僅每一個人都要好,而且這幾個人還要能在一起配合,這就難了。矽谷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人才,而風險投資家有廣泛的關係網,熟悉各種各樣的人。哪個風險投資家在這方面的能力強,它所投資的公司上市的時候,市場價值就高。

風險投資公司組織領導班子時,有時不得不把創業者趕走。企業家當然會很憤怒。喬布斯創建了蘋果公司,後來被趕走了。幾年後又把他請回來,那是后話。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思科公司。這對創業者夫妻創業后,凱鵬華盈給他們注入了資金。結果怎麼樣呢?該風險投資公司派人來當總經理,因為它是大股東。結果有一天開會時,把女合伙人叫來跟她說,現在董事會做出決定,你被解僱了。之後,男合伙人也離開了。

這位女合伙人像藝術家一樣,管理毫無章法,跟其他管理人員無法協作。而男合伙人根本就是一個技術人員,對公司戰略毫無感覺。夫妻倆一氣之下,把33%的股票全賣了。當時他們的股票大概每股只賣了10美元,現在已遠不止這個價格。後來他們倆離婚了,這位女士跑到新罕布希爾開了一家專門賣指甲油的公司,或許她偶爾也會感慨思科公司已是矽谷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吧。

企業家把公司做大了,公司治理結構會有一個轉變過程。企業從創業進入成熟后,需要不同的人才來管理。這個轉變的過程需要有機制。風險投資家往往在其中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風險投資公司與所融資的企業的關係非常密切。從組織班子、參與管理、實行監督這一角度看,風險投資公司與華爾街上的投資銀行和共同基金等金融中介機構有重大差別,因為後者與他們投資的公司之間的關係是「保持距離型」(Arm』s length)的,他們的操作只限於交易而不參與公司的戰略決策,而前者對他們所投資的公司起戰略決策作用。

「另類」大學

講矽谷的故事不能不提斯坦福大學。熟悉矽谷歷史的人都知道,斯坦福大學在矽谷的產生過程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斯坦福大學有關的企業(即斯坦福的師生和校友創辦的企業)的產值就占矽谷產值的50%~60%。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實力很強,但這恐怕不是全部。波士頓附近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加起來,我想比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實力更強。在舊金山東邊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其工程技術實力也不亞於斯坦福大學,但在它們周圍並沒有類似矽谷的區域出現。

在某種意義上,斯坦福大學是「另類」大學。首先是校方對師生創業的積極態度。有時候一個人的影響力有特殊意義。20世紀30年代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特曼教授(Frederick Terman)就是這樣一個人。正是他把已在東部工作的、自己之前的學生休利特和帕卡德招回到斯坦福,從自己腰包里給他們投資了500多美元幫助他們開創了惠普公司。據說這是世界上第一筆「天使資本」(Angel Capital) 。後來惠普公司對矽谷的影響有目共睹。特曼教授開此先河,開創了大學支持教授、學生創業的風氣,一直影響到現在。

斯坦福大學師生創業是一種風氣。矽谷的有些公司就是一些正在斯坦福大學就學的學生們創辦的。著名的例子是雅虎(Yahoo!)。當時楊致遠(Jerry Yang)和一個同學寫了一個搜索引擎的程序,放在學校的網路上。雖然這個搜索引擎很受歡迎,但學校管計算機的人抱怨網路因此變得太擁擠。結果他們就自己出來辦了家公司,取名雅虎,純屬玩一玩。沒有想到一不留神賺了大錢。

在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的一棟樓里先後誕生了三家著名公司:SUN、硅圖和思科。SUN公司的名稱是斯坦福大學網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縮寫。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師生,他們當時發明了工作站(Workstation)后,便自己出來辦了公司。開創硅圖公司的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名教授,這已不是他的第一家公司了。網景瀏覽器的前身Mosaic原是伊利諾伊大學的教授開發的。伊利諾伊大學是在美國工程科學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大學,擁有超級計算機。斯坦福大學的吉姆·克拉克發現后,把他們整個科研小組挖到矽谷,創立網景公司,並開發了Navigator瀏覽器,從此改變了人們上網的體驗。網景公司上市時極為轟動。類似的,Unix操作系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明的操作系統,後來被廣泛應用在SUN公司的工作站上。

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學並沒有「校辦工廠」或「校辦企業」。它辦的工業園區當年以象徵性的1美元的價格出租給創業公司。它的技術專利辦公室只是幫助教授申請專利。學校的幾十億美元的基金交給一個資本管理公司做多樣化投資以分散風險,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風險投資公司。但斯坦福大學不參加所投資企業的管理,在這個意義上,學校並不「經商」。學校的基金主要來源於校友和成功企業家對學校的捐贈。學校則以捐贈者命名建築物和講座教授的方式銘記這些捐贈者。

矽谷不是計劃造出來的

我們從矽谷的成功中看到的是個人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矽谷不是計劃造出來的。矽谷也不可能產生於僵化的體制。只有一種自由的創業體制,非常分散的決策過程才能創造出矽谷這樣的奇迹。發展高科技,資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能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的體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創業者的棲息地。

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創業和創業公司,是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主流經濟學中,過去只局限於研究價格調節機制。在非主流的經濟學里,特別是奧地利學派,則非常強調企業家精神。比如熊彼特,他認為資本主義的最大活力是企業家的創新,他稱之為「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奧地利學派的另外一個重要代表是哈耶克。他從根本上批評計劃經濟,認為社會的知識分散在每個個人身上,而任何計劃者都不可能把握所有信息。因此,只有發揮每一個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經濟才會有活力。如今矽谷的成功,證明了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越是高科技越是要政府來管,因為市場會失靈。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站不住腳。什麼是高科技?高科技的重要特點是不確定因素大,風險大。如果政府參與大量的創業投資,將會冒很大風險。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在發展高科技方面,政府不是沒有作為。政府應該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調動和保護創業者的積極性。比如,放寬政策,明確產權,允許技術入股,允許企業轉讓;搞好類似納斯達克的資本市場,為企業上市創造條件;放寬留學生回國政策,支持海外與國內的高科技合作等。

- END -

作者:錢穎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