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恐懼或足以使動物「群滅」:減少進食和交配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恐懼也許足以導致某些動物「群滅」。

研究人員發現,對捕食者的恐懼會令果蠅減少進食和交配,繁殖的後代也更少。

如果一小群果蠅生活的環境中有螳螂的氣味,這群果蠅群滅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7 倍。

這項研究或能為一道與種群大小和滅絕幾率有關的難題提供解釋,即所謂的阿利效應(Allee effect)。

「捕食者對動物種群滅絕的影響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自然資源科學系的助理教授、領導本次研究的凱爾·艾利略(Kyle Elliott)指出。「當被捕食的動物種群數量下降時,捕食者應當轉向其它種群才對。」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捕食者離開后,它們留下的氣味仍會使被捕食者數量繼續下滑。

「『死亡』的味道會對被捕食動物的種群數量與繁殖能力產生很大影響。」艾利略博士指出。

阿利效應得名於沃爾特·克萊德·阿利(Walter Clyde Allee)。他是首位對該現象進行描述的人。

通常來說,動物種群數量會表現出所謂的「密度依賴性」(density-dependence)。也就是說,當某個種群的數量增加時,對食物和配偶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因此繁殖率和生存率會隨之下降。

你也許會認為這一現象反之也成立:數量較少的種群一定生存率(或增長率)更高,並且能在數量下降后迅速恢復。

但矛盾的是,有時發生的情況剛好相反,較小的種群往往生存率最低。

科學家以果蠅、而非社會性動物作為研究對象,更好地理解了恐懼在種群數量減少和滅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恐懼使果蠅進食時間縮短,平時更加警惕,交配次數下降,後代數量也隨之減少。」艾利略博士表示,「我們認為,隨之種群規模減小,這種恐懼效應表現得更加明顯。因此較小種群的恢復能力往往較差,群滅的可能性也更高。」

科學家選取不同規模的果蠅種群,觀察它們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對螳螂氣味的反應。接著,他們測量了螳螂氣味對果蠅體重和繁殖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在規模較小的種群中,捕食者的氣味足以顯著降低果蠅繁殖能力和後代發育水平。這說明一旦某個種群規模低於警戒線,恐懼的影響便足以使它們群滅。(葉子)

),定時推送,福利互動精彩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