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其實,醫生集團是個「問題少年」!

未來的企業傢俱樂部中,能有多少醫生的身影?

作者 | 億邦

張強醫生集團剛剛度過了它的三周歲生日。從2014年7月1日正式創立以來,張強醫生集團幾乎帶起了「醫生集團」這個醫療行業的現象級熱潮。

三年來,醫生集團(Medical group)這個在國外並不新鮮的模式,開始在各地開枝散葉。投資人、醫生、創業者、媒體……的醫生群體,似乎從來沒有這般熱情地關注「創業」「融資」這樣的商業話題。

2017年6月底,成都某酒店的小型會議廳人潮攢動,第三屆醫生集團大會的創業路演活動「爆場」了,觀眾黑壓壓擠到了門外的過道上,主辦方一邊跟大家道歉,一邊往廳內加椅子。

「今天我是第三次參加醫生集團大會,也是我本人做報告以來最火爆的一場。」骨衛士醫生集團李剛這樣說道。

(圖:醫生集團創業者在路演,觀眾熱情很高)

而一位參加過第一屆醫生集團大會的醫生則表示:「2015年那一場我也參加了,火爆程度只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向被貼著「清高」「傲氣」標籤的醫生們,開始願意拿著商業計劃書主動尋找投資人;也逐漸接受「創始人」「XX總」這樣的稱謂。

一場醫生圈的創業狂歡真的開始了。

是什麼攪動了醫生群體?

2014年7月,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成立張強醫生集團(Dr.Smile Medical Group),也自此成為醫生們的創業偶像,不少億邦動力網接觸過的醫生集團創業者都表示,其或多或少受到了張強的影響。

與張強一樣,在醫生集團圈子裡扮演著偶像角色的還有龔曉明、宋冬雷、孫宏濤、胡大一、於剛……這些跳出醫院體制的先鋒,紛紛開始體驗從「醫生」到「企業家」的轉變。

(圖:國內幾個主要醫生集團及其模式)

有媒體統計稱,截至目前,國內的醫生集團數量已經超過500家。毫不誇張地說,「醫生集團」這個概念已經將醫生們撩撥得熱血澎湃了。

實際上,作為一個外來詞,醫療行業內對「醫生集團」這一模式的標準認定並不統一。例如:醫生集團是否需要擁有實體醫療機構?醫生與醫生集團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體制內醫生組建的醫生集團算不算醫生集團?

但這並不阻礙醫生們對醫生集團模式的關注,因為對於這一模式的特點,大家至少有幾點共識:

1、自由。醫生集團的醫生是自由執業、流動的,可以選擇多個執業地點,而不隸屬於一個機構。這是在國外一直奉行而在國內卻進展緩慢的執業模式,也是國內醫生們一直以來的夢想。

2、共享。醫生可以享受醫生集團提供的多種資源,例如患者資源、合作醫療機構資源、醫療器械資源等等。與獨自創建診所相比,醫生集團可以給走出體制的醫生提供一個風險係數更低的執業環境。

這兩個特性,對醫生們來說已經有足夠的吸引力。但要讓體制內的醫生們丟掉「鐵飯碗」成為「游擊隊」,還有一個需求必須滿足:收入。

醫生集團能否帶給醫生比公立醫院更可觀的收入(包括灰色收入)?如果這個最現實的需求無法滿足,其他的優點也都將大打折扣。

「22年前,我做了七年的外科醫生,為了自由和金錢,我離開了醫院。但如果是今天,醫生自由執業被國家的力量慢慢推開,可能我會有新的選擇。」在第二屆醫生集團大會上,益佰製藥總裁郎洪平這樣直白的講道。

22年後,自由、金錢,依然也是醫生群體們「擇木而棲」必不可少的重要標準。

問題少年的四大疑問

儘管醫生集團近兩年前赴後繼地湧現,但與很多新興的商業模式一樣,醫生集團還是帶著一大堆問號的「問題少年」。

是否存在「虛火」?

根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醫生集團的數據已經超過500家,但多位醫生集團創始人告訴億邦動力網,在這500多家所謂的「醫生集團」中,不乏一些「殭屍型」或者「掛羊頭賣狗肉型」的。

2016年,張強就曾表示,從他自己的定義和理解來看,當前國內真正的醫生集團不超過5個。

原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也曾表示,其看好並且明確支持醫生集團,但目前醫生集團虛火太旺,亂象叢生。他指出了兩種不合理的醫生集團:

一是沒有正規的組織形式。「現在不少的所謂『醫生集團』也太扯了,拿一張專家名單或建一個專家的微信群就是『醫生集團』了,就開始融資了,就敢開價幾千萬甚至幾個億了。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中華醫學會可不就是全最大的醫生集團了。」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國內很多醫生集團並沒有進行正規的工商註冊,而如果沒有營業執照,不能作為法人機構運作,醫生集團的經營會遇到各種阻礙。而由於醫生集團在國內尚屬新興事物,其獲得執照並不容易。

2016年3月,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醫療有限公司正式批准註冊,才開啟了國內醫生集團「有照經營」的標誌性事件。

二是體制內醫生集團的角色曖昧。段濤表示,「體制內醫生集團」不是真正的醫生集團,是潛伏,是匍匐前進,是灰色區域,是曖昧狀態,是「偽軍」,是醫生們不敢,不想離開公立醫院,既要享受體制內的好處,又要想獲取體制外市場機制的好處。所以,「體制內醫生集團」暫時無法形成公開的、合理的商業模式。

是否有成熟、可供複製的好模式?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國內其實已經有不同先行者在嘗試不同的醫生集團模式。但不少模式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疑點」,例如:沒有實體醫療機構的醫生集團,能長久發展嗎?

據悉,國內的醫生集團大體出現了兩個分支:一類是「輕模式」,不自建實體醫療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合作;另一類則是「重模式」,自建實體醫療機構,如聯合醫生集團背後有威爾醫院,於剛的寶寶眼醫生集團背後有美和眼科診所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美和醫院」。

2015年,林子洪從廣東省人民醫院離職,創立了廣東威爾醫院。從一開始,林子洪與各大三甲醫院的合夥醫生就明確目標,要做連鎖的實體醫療機構,做醫生及醫生集團的孵化平台。在林子洪看來,創立聯合醫生集團,更多是想藉助醫生集團的風口,團結更多的醫生。

據他介紹,目前威爾醫院在廣東已經開了三家實體醫院,一家在汕頭,兩家在廣州,未來將做成連鎖醫療機構。

也有一些醫生集團在初創期採用輕模式,但發展成熟后開始建實體醫療機構的,最典型的是婦產科名醫龔曉明創建的沃醫婦產名醫集團。

據悉,沃醫婦產名醫集團初期選擇與基層醫療機構合作,派專家去當地醫院出診、手術,同時也與民營醫療機構(如和睦家)簽約合建診療中心,而在今年接受媒體採訪時,龔曉明表示,正在努力把醫生集團建設成為老百姓可以信賴的醫療實體機構。

(圖:沃醫婦產名醫集團在好大夫的主頁顯示,已成功轉診患者9347次。)

對於「輕模式」的醫生集團,有不少人提出了質疑。在林子洪看來,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醫生集團選擇與醫療機構合作的「輕模式」,存在不少弊端:

1、如果與公立醫院合作,例如共建科室、科室承包,是法規明令禁止的;另外,林子洪認為,有些醫生集團通過與縣級公立醫院合作,名義上是資源下沉、技術下沉,實際上主要目的是為了賣醫療耗材,他認為這種模式並不值得提倡。

2、即便與民營醫院合作,也存在局限。「如果不是民營醫院的管理層,在民營醫院沒有話語權,就很難保證該醫院為你的科室或者項目提供完全符合條件的配套設施和服務。寄生關係決定了,價值觀不一致,理念不相同,合作會遇到很多摩擦。」

除了建不建實體醫療機構,醫生集團還面臨著規模化、複製難度、與公立醫院的差異化等等之類的問題,沒有得到最佳解決方案。一系列待解的問題,讓後來者們陷入了迷茫。

2016年從公立醫院離職的鄒勇,成為了一名自由執業醫生,目前在廣州有兩個執業地點。立志要在體制外摸出一條道路的他,已經「攛掇」好了一票同門師兄弟,一起創業,做醫生集團。名字都想好了,叫「磁愛醫生集團」。

但目前鄒勇還沒有勇氣讓同學們立馬離職出來跟他干,因為「畢竟目前模式、方向都還沒有確定,也沒有業務量。出來創業要捨棄很多東西,承擔很多壓力。」

走出體制后的自由執業經歷中,鄒勇格外體會到民營醫療機構在患者獲取上的弱勢。他坦言,目前執業的民營醫療機構都存在患者少的問題,醫生集團未來也必將面臨這個問題。

客觀環境能支持醫生集團迅猛發展嗎?

在討論醫生集團發展的時候,有兩個要素必須考慮:一是患者就醫習慣,二是政策環境。

鼓勵多點執業、社會辦醫、分級診療……這些都被認為是利好醫生集團的政策風向,也確實是醫生集團賴以發展的大前提。

林子洪感受到了這波紅利。最典型的一個表現是,至少聯合醫生集團在招募公立醫院醫生時,受到的阻力更少了,他表示,在國家、省市衛計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學附屬醫院的好醫生都更加全力以赴。

不過,像聯合醫生集團這樣的「待遇」並不多。在更多的地方,多點執業政策在醫院的落地都還存在不小的阻礙。「我們醫院就明確規定,醫生最多只能在醫院所屬醫聯體以內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不能到其他醫院執業。」一位醫生這樣告訴億邦動力網。

除了多點執業,醫保政策也是醫生集團發展的一大痛。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介紹,雖然理論上,法人化的醫生集團可以成為醫療保險的定點機構,但實際上,還沒有明確的政策來支持。

顧昕介紹,在國內一些地區,營利性民營醫療機構是一律不得成為醫保定點機構的,而在醫保定點向民營醫療機構開放的地區,其准入門檻也非常高:民營醫療機構申請成為醫保定點的前提是,必須執行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價格政策。這對於市場化的民營醫療機構來說,無疑是非常苛刻的。

體制內、外同時執業帶來的隱憂

在現有的醫生集團中,有一種「特殊的存在」:醫生並不離開公立醫院,只是在醫院工作時間之外向醫生集團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這種「體制外醫生集團」,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但這類醫生集團的模式也逐漸產生了一些「疑點」。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室主任苗艷青曾公開表示,體制內外同時執業下,收入差距可能會導致醫生將病人從公立醫院轉到簽約的民營機構以增加其勞務收入和轉診費。

「『合理分流病人』與『有意分流病人』,這兩種行為的界定,需要有關監管部門的重視。」苗艷青這樣評價道。

結語

1984年,軍人出身的柳傳志創立了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後來發展成今天的聯想集團,跟他一樣脫下軍裝創業的還有王石、任志強、任正非;

1995年,教師馬雲從任職的學校辭職,創立了改變人購物方式的阿里巴巴,跟他一樣走出校園創業的老師還有俞敏洪、劉永好、郭廣昌、馮侖;

軍人、教師,似乎已經成為誕生「創業教父」的密集地帶,而另一個體制內的群體——醫生,正在蠢蠢欲動。未來的企業傢俱樂部中,能有多少醫生的身影?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 | 021-58545118

過往的君子給我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