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徹底改變物聯網、人工智慧的產業邏輯,軟體如何一步步吃掉世界?

導讀: 在人人手裡至少一部智能手機、家家都在添置智能家居以及不斷被人工智慧的進步所震撼的當下,或許很多人不會意識到,這些的背後驅動力其實都是軟體。矽谷資深投資人馬克·安德森早就發出這樣的預言:軟體正在吃掉世界。

OFweek機器人網訊:在人人手裡至少一部智能手機、家家都在添置智能家居以及不斷被人工智慧的進步所震撼的當下,或許很多人不會意識到,這些的背後驅動力其實都是軟體。矽谷資深投資人馬克·安德森早就發出這樣的預言:軟體正在吃掉世界。但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相混合的時代,軟體是如何一步步改變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乃至人工智慧的產業邏輯?

iPhone真正改變的是全球軟體行業

在安德森振臂高呼那句口號之前,2007年10月,蘋果公司做出一個當時看起來無足輕重、卻堪比發布iPhone同樣偉大的決定:蘋果承諾將向所有第三方軟體開發者發布軟體開發工具,讓所有第三方開發者可以開發類似於蘋果原生應用的應用程序。

然而在2007年第一部iPhone發布時,喬布斯還很看不上第三方應用。在他來看,只有蘋果公司自己研發的應用程序才能稱之為「桌面級」的應用程序,第三方應用開發者當然可以為蘋果開發應用程序,不過必須按照HTML和javasript的標準。換句話說,喬布斯只想讓第三方開發者們為iPhone開發小工具,而非原生應用。

彼時,微軟的Windows Mobile以及Palm、諾基亞的不同手機平台上都有一定規模的應用程序商店。但這些應用商店普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盜版橫行導致開發者高價售賣應用。

以Windows Mobile平台為例,一款可提供天氣預報和航班信息的時鐘應用售價75美元。售價如此之高的原因就在於盜版橫行,平台運營方沒有一套完善政策約束用戶的盜版行為,開發者只能自力更生——以高價維持收入,抵消來自盜版的壓力。

其次,為了抑制盜版,部分手機平台提升了應用開發難度,使得整個應用開發發布流程複雜,開發者積極性受到影響。比如諾基亞的Symbian系統,諾基亞為了保證應用程序運行的穩定性,採取微內核架構、嚴格控制內存泄漏、搶佔式多任務調度等措施約束第三方開發者,同時,Symbian應用程序基於C開發,對開發者的技術要求很高,高門檻把大量開發者拒之門外。

這些問題對蘋果公司以及喬布斯來說,都是值得借鑒的反面教材,他們希望能將打擊盜版(封閉)、鼓勵開發(開放)統一起來。2008年2月,隨著向第三方開發者發布軟體開發工具,蘋果還推出應用開發的兩個機制:

其一,由蘋果進行應用程序簽名;

其二,所有第三方應用的通知由蘋果伺服器統一推送。

前者借鑒與諾基亞的簽名機制,但對開發者更友好也更方便,只需要每年25美元就可以為iPhone開發應用程序,後者則取經於微軟的Exchange信息推送架構,從而大大減少了第三方無良開發者惡意推送消息的可能性。

這兩套機制完美闡釋了喬布斯的封閉美學——用iPhone式的品控打造了一個有格調的應用商店。

一方面,一代比一代熱賣的iPhone使得開發者不得不為廣大iPhone用戶開發應用程序,即使是免費應用,規模的免費效應依然非常巨大,Instagram就是一個極端例子。這款由六個人開發運營的濾鏡應用,以免費姿態出現在iOS平台,不到三年時間用戶量突破1300萬,並最終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另一方面,由於大量開發者湧入iOS平台,如何能夠在激烈的App Store競爭中凸顯自己獨特價值,就成為應用開發者思考的重要命題,從而也提升了iOS平台上的應用質量和品質。

蘋果的軟體應用商店在2008年4月上線,一年後下載量突破10億次,而如今每月下載量高達20億次。六年時間裡,蘋果幾乎顛覆了軟體產業。僅2014年一年,第三方開發者通過App Store就獲取了150億美元的收入。當然根據30%的分成規則,蘋果獲得了其中45億美元的收入,相比2013年,整體收入大幅上漲了50%。儘管2015年的數據還未出爐,不過根據蘋果財報的數字,2015年最後三個月,App Store為蘋果帶來了33億美元的收入。

在蘋果之後僅僅追隨的Google,儘管也費心打造了自己的軟體應用商店,但Android碎片化、本地化的難題使其收入根本無法與蘋果相比。更重要的一點,在國內外Android廠商一味堆積硬體,從而謀求「秒殺」iPhone的同時,卻對自身應用市場的質量隻字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Android廠商要顛覆蘋果的領先者地位,還有長長的路要走。

物聯網的起步是軟體,必殺武器依然是軟體

如果說軟體讓手機變成了新的計算平台,那麼軟體則讓物聯網成為體驗平台。物聯網的第一步就是聯網,這也是近年來標榜「聯網」、「智能」的物聯網設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主要原因。科技行業分析公司Linley Group 2015年10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使用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9億個。

該機構認為,儘管整體上看,工業物聯網發展要快於消費物聯網,但最終消費物聯網會成為這個市場的主要力量(如不特別說明,本文所談的物聯網都是消費物聯網),而且物聯網市場的規模將於2023年超過智能手機市場。智能手機增長乏力也得到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報告的佐證,根據最新的一份報告,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預計僅會在10%以內,並且將是首次出現個位數的增長。該機構預計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僅會有7%的增長。

當物聯網設備完成聯網的這個步驟之後,接下來就是如何提升設備的功能性。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不同,物聯網設備的更新換代頻率並不高。本質上說,家庭的物聯網設備,從電視到音響,都是耐用品,而非易耗品。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在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讓一款物聯網設備,比如你的音響,保持功能最大化甚至不斷提升性能成了一大難題,Wi-Fi音響Sonos提供一套自己的答案,其核心還是軟體。

在Wi-Fi音響領域,Sonos擁有不小的影響力。從產品迭代速度來看,Sonos是典型的物聯網設備廠商,換句話說,他們要做的是,不是用戶一年一換的快消品,而是要常駐用戶家裡的「xxx」品。這樣符合用戶對於家庭物聯網設備的定位,有顏值還要功能強大,甚至功能迭代。

成立於2002年Sonos普一問世就具備著矽谷的軟體基因。當iPhone掀起智能手機革命時,Sonos放棄了自己的音響控制終端,轉而開發支持移動端的軟體應用,從某種意義上說,Sonos受益於蘋果的應用商店。而依託於運行在手機上的應用進行操控,不僅對Sonos,也對用戶,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年底,Sonos推出一個名叫「Tureplay自動調音」的功能,所謂「Tureplay調音功能」,簡而言之,就是讓音響播放經過特殊製作的測試音,通過iPhone的麥克風測量房間構造,比如牆壁、傢具對聲音的反射,然後自動調整Sonos音響的音效設置,從而營造一種最適合當下房間聆聽音樂的氛圍。

嚴格意義上說,通過麥克風給音響調音的方式並不新鮮。傳統的高端家庭Hi-Fi音響,通常會配備一個專門用來調音的麥克風。但Sonos巧妙地利用手機麥克風手機聲音,然後通過基於雲端的演算法進行計算匹配,最終呈現出屬於當前環境、可能也是獨一無二的音效。這種解決問題理念的不同,以軟體定義硬體的方式讓用戶節約了採購硬體的成本,該功能不僅支持即將發售的新一代PLAY:5音響,也同樣適配過去的幾款產品,包括PLAY:1、PLAY:3和前一代PLAY:5。

另一方面,國內音響廠商普遍以「智能」、「聯網」為噱頭,或與電商平台合作,打造所謂物聯網入口,或依靠語音交互實現某種家庭物聯網「中轉站」,但音響的本質是音樂體驗,既包括內容也包括音質。

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一份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市場Spotify、Apple Music等流媒體音樂的收入超過24億美元,首次超過了iTunes為代表的數字音樂付費下載。當音樂進入流媒體時代,內容的爭奪戰也成為用戶體驗爭奪戰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圍繞音響音質的爭奪也會隨著越來越多智能音響的出現而越發激烈。考慮到售價,當下智能音響的硬體之爭無從談起,而更多地還是要參考Sonos的軟體定義音響的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時代的新軟體——Bot

在剛剛結束的微軟開發者大會上,微軟CEO Satya Nadella將自己的主題演講的基調定義為「人工智慧時代的軟體——Bot」,所謂Bot,也就是「Robot(機器人)」的縮寫,是一種可以自主運行自動管理的工具。某種程度上,互聯網也可以被稱作機器網(Bot net),原因就在於互聯網一半以上的流量都是由Bot帶來的。

在互聯網的信息早已供求失衡以及平台型經濟崛起的語境下,Bot的爆發似乎毫無懸念,但深層次來看,這幾年Bot快速發展與人工智慧日益成為整個互聯網新的技術基礎設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某種意義上說,Bot就是人工智慧時代塑造的新一代軟體,而且正在快速「吃掉世界」。

首先,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的進步為「新軟體」——Bot提供了技術土壤。以圖像識別為例,在2012年的圖片分類競賽ImageNet上,以深度神經網路為技術支撐的研究團隊奪得第一,並將錯誤率降低到20%以下,讓包括Google、Facebook這樣的巨頭都震驚,隨後,Google買下了這個團隊,也讓深度神經網路「教父」Geoff Hinton進入Google工作。在深度神經網路的幫助下,Google的圖像識別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並將錯誤率降低到10%以內。

而在2015年,基於深度卷積神經網路(CNN)的計算機視覺系統,微軟的工程師甚至將圖像識別錯誤率降低到4.94%,甚至超過了人類的識別成績。與圖像識別同時快速提升的還有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這些技術也給讓Bot的呈現方式更智能,比如以通過圖像識別推斷人物年齡的娛樂Bot,或者以語音識別打造語音交互的家庭Bot等等。

其次,深度學習、機器學習越來越集中在雲端,而隨著包括微軟、亞馬遜、Google在內的雲服務商相繼開源了機器學習架構或套件,開發者開發一款Bot的成本無疑降低了許多,再加上大量基於雲端的認知服務工具可隨時調用,Bot正變得越來越多,也變得越來越聰明。

第三,消息類應用的流行為Bot的分發提供了新的場景。矽谷投資人 Benedict Evans 曾多次指出,基於移動平台的消息類應用將成為移動端進化的主要變數。正如上文所言,得力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消息類應用中的Bot能夠識別用戶意圖、識別用戶情感等,這讓 Facebook、微信看到了顛覆iOS和Android的可能性。

Facebook 傾注大量心血的 M 就是一個內置於 Messenger 的 Bot,你可以和他聊天、搜索問題、預訂鮮花、購買咖啡等等。儘管還未面向公眾,但在諸多內測用戶的評測中,用戶對於這款人工智慧驅動的消息類應用的評價非常積極,這種積極情緒一方面將加大用戶對於 Facebook 的粘性,另外還會進一步訓練M,使其變得更加智能。

相比來說,微信的野心更大,它要搶佔用戶的所有場景。前不久微信發布的WeUI庫,這些官方UI庫的控制項已經展現出微信要終結移動App的野心,這也和之前微信應用號的傳聞相吻合。如今一個普通個體絕大多數的生活需求都可以通過微信來滿足,而大量的工作需求又增加了微信的粘性。未來,當基於微信的「App」——Bot越來越多時,還會有多少人再去下載App呢?

2014年,Gartner曾在「2014年十大戰略技術」中指出,軟體正在定義世界的一切,這與安德森的口號可謂不謀而合。根據Gartner的定義,所謂戰略技術是指將在未來三年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而站在2016年的時間節點來看,軟體已經顛覆了智能手機的產業規則,一如iPhone對手機的再創新,軟體也讓物聯網的未來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也正如Sonos對音響的再定義。於此同時,軟體還在向Bot進化,並將繼續定義世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