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熊孩子」的媽媽,表示很受傷!

當「熊孩子」的媽媽,表示很受傷,每個人的教育方式可能都有或大或小的分歧,但具體到孩子打人這件事上,當熊孩子的媽媽真心不容易呀。,據觀察,有這麼兩類父母,一類是「溫和派」,循循善誘,相信孩子的好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需要時間養成或糾正;一類是「強硬派」,認為不能由著孩子,不因為他是孩子就可以「給他時間」,壞行為不但要馬上制止,還得要當場教育到孩子變乖,比如立即道歉(但有的倔強的孩子能當場跟你對峙2-3個小時也不開口吧),收拾兩次后孩子就再也不會有同樣的不良行為了。其實「強硬派「和溫和派都認可同樣的好習慣、好行為,但教育方式不同。

「強硬派」常常看不起「溫和派」,覺得她們不作為,光制止、示範、講道理有什麼用,哪怕是孩子也必須每次都要做好。燃鵝,孩子的確會長大,很多行為最終都被糾正了,習慣也都養好了。孩子就是孩子,可能學習方法不同,但無論你是一步到位地堅持,還是溫和滲透地堅持,給他們一定解釋、限制、示範,他們都能學會規則。

我想,在育兒的路上,無論遇到多麼棘手的情況,總能儘力而為地言傳身教的父母,哪怕攤上「熊孩子」,也能從容應對,靜等花開。

昨天遇到前同事小張,她一臉憤恨地告訴我,她被另一個同事小李「拉黑」了。以前在公司,小張和小李不是一直走的很近嗎,怎麼突然鬧僵了?仔細一問,才知道兩人都有個兩歲多的小孩,而小張的孩子愛打人,幾乎每次都會把小李的孩子打哭。另外幾個媽媽的孩子年齡稍大一些,但也都被小張的孩子打過。所以小李就建了一個新的遛娃群,把小張排除在外。

小張顯的很委屈:「不到兩歲的孩子愛動手不很正常嗎,我說他也聽不懂,也不能打他。你也有孩子,肯定能理解我」 。

聽完她的抱怨,我說「我理解你……」沒等我話說完,小張像找到戰友同盟,急忙說道「對啊,都是當媽的人!這些人根本不懂孩子,還小心眼得要死,白瞎了朋友一場!」

可其實我想說的是,「我理解你,但我也理解拉黑你的人」。道理很簡單,想象是你的孩子每次被打哭。

我明白小張的意思,現在大家普遍認為4歲才是劃分「熊孩子」的節點,3歲或4歲以下的孩子因為身心發育不成熟,就沒法要求他們像一個「知書達理」的成人那樣尊重他人的感受,因此對於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失控的行為,社會應該有更多的包容。但殘酷的事實卻是,這個「共識」只是媽媽們的共識,更極端的講,或者只是「熊孩子」家長的共識。

你認為別人應該包容孩子到4歲,但就是會有人受不了在公共場合哭鬧的小孩子,討厭那些愛動手的淘氣包,所以才會有媽媽在飛機上給嬰兒喂安眠藥水,提前準備好小禮物發給周圍的乘客。

每個孩子不一樣,不被理解很正常。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在成長中的某些階段,個性與家庭教育無關,與任何教育影響都無關。小張不知道的是我的孩子也愛打人,佔有慾強,性格急躁,這些性格特徵從一開始就有端倪。而現在,孩子打人愈演愈烈,我和家人都非常頭疼,查了很多資料,光是關於打人的書都買了好幾本,甚至還帶他去看了醫生。能試的方法幾乎都試過,現在快兩歲了依然沒有好轉。鄰居哥哥是他的反面,性格非常溫和友善,剛滿兩歲,卻有遠超出這個年齡的慷慨和大度,非常討人喜歡。就家庭教育而言,這個哥哥的父親外地工作,每年見不了幾次,他的媽媽我倒是經常接觸,感覺還挺像一個沒長大的小孩,加上工作又忙,孩子基本就只有外婆一個人照看。無論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在親子陪伴上,比起鄰居一家,我們做的真的不會比鄰居家要少。然而,在小區廣場里,受歡迎的絕對是小哥哥,而我家孩子卻是讓人敬而遠之的對象。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當你遇到高需求寶寶,遇到個性脾氣容易與人起衝突的孩子,遇到一時難以化解對孩子巨大影響的家庭變故……只能自己咬咬牙應對,別人沒有義務來關心你或孩子經歷過什麼,也沒有義務愛護好你的孩子。不要說那些沒有孩子的人,即便是有孩子的,也別指望他們能理解你——別人家的孩子好養著呢。

有一次去上早教,到了飯點,好幾個小朋友都坐在就餐區吃飯,其中有一個看上去已經是3歲多了,奶奶還在邊上喂飯。小孩特別鬧騰,到處扔食物。「奇怪」的是,這個奶奶並沒有太多情緒,對周圍人的反應似乎也視而不見,只是不厭其煩耐心安撫孩子,她把勺子遞在孩子嘴邊,試圖讓孩子安靜地好好吃飯。

周圍的家長嘴上不說,但明顯都有不悅的表情。等奶奶帶著孩子離開后,幾個「被騷擾」的家長便開始竊竊私語,哪有3歲多還喂飯的? 讓老人家照顧孩子就是不靠譜,太慣了!此時恰好早教中心的阿姨過來收拾孩子的「殘局」,大家紛紛對其表示同情,沒想到這個阿姨卻說,沒啥,並給大家講了一下這個孩子的故事。

原來這個孩子是個早產兒,6個月就出生了,而且還是龍鳳胎。男孩住了3個月的保溫箱還是沒保住,只剩下這個全身各種併發症的小女孩,一家人都拼了命要救她。在花了近百萬的醫療費后,當地最好的醫院都勸親屬放棄。女孩的父母抱著她,跪在醫生辦公室門口,醫生勸說不了,只好避而不見。無奈之下,他們把當時還插著氧氣瓶的孩子抱回家。全家衣不解帶,半年避不見客,全部身心都撲在了孩子身上。奇迹真的發生了,孩子活了下來。難以想象,養育的過程有多麼艱難。孩子的父母在這場重創后,也決定不再生養。

「全家真的就是把這個小姑娘當作寶貝」,「要我家孩子從小受這麼大的罪,我也沒辦法不寵她」,阿姨說到。「其實她奶奶是很好的一個人,只要孩子爸媽在,她都要幫我打掃。有的孩子就是難帶一些,大家相互理解一下就好。」

是啊,有些天使寶寶,就是媽媽一個人也能搞定,而有些睡渣卻需要阿姨老人輪番上陣;有些「放養」也能生長曲線打敗90%,而有些孩子各種科學地精心餵養卻只能在最底線上遊走…..

所以每當聽到有人評價他人:

怎麼幾個人還帶不好一個娃?

怎麼不堅持母乳餵養?

竟然給孩子吃這麼不健康的零食?

怎麼讓娃看這麼久的電視?怎麼這麼慣著孩子?怎麼孩子這麼鬧騰你都管不住?怎麼養出這麼熊的一個孩子.......

當我們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試圖評價別的孩子,別人的教育方式,有沒有想過,很可能只是我們運氣比較好,沒有遇到一個「熊孩子」而已。

給三四歲以下的孩子更多包容,正在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它作為「本來就該理解我」的理由。

就像開篇里說到的同事小張,如果要獲取其他媽媽的理解,給孩子營造一個穩定的社交環境,只是輕描淡寫地替孩子道歉還不夠,要有教育的實際行動。

因為我家孩子也愛打人,每次去小區樓下玩,我們都神經緊繃,不敢離開他半步。奈何孩子「下手」經常毫無徵兆,總還是有疏漏的時候。事情既然已經發生,誠懇道歉就不用說了,無論孩子是不是聽的懂,一定要當場教育他。這不是為了我們的面子做給別的家長看的,當場教育,我的「熊孩子」才有可能更早學會交朋友,融入集體。

從給受到欺負的孩子和家長一個交代的角度,能爭取到別的孩子和家長的理解的,一定是當下你的行為和態度。誰管你回家教育過100次,當孩子第101次動手,就得要立即教育第101次。有幾次孩子下手比較重,給對方留下紅印,我們都會主動把電話留給對方家長。大多數家長都不會追究,但可以理解的是,下次再遇上,別人還是會對我家「熊孩子」敬而遠之。

有一個難教養的孩子,我是不是就應該把孩子關起門來教育好,再帶他出門社交呢?我不這麼認為。

鄰居小哥哥幾乎是唯一一個在被我家孩子打哭數次還願意和弟弟一起玩的小朋友。其實一開始,我特別不希望小哥哥過來,他們一起玩時,我得花幾倍的精力來看住自己的孩子。而且我自己也非常心疼小哥哥,每次他被打我都特別難受。但小哥哥的外婆有時候實在忙不過來,還是需要我們幫忙照看。為了珍惜這個得之不易的朋友,我家孩子用著好的東西,我一定也會給小哥哥買一份;給孩子做好吃的,也經常做的雙份......做了幾年的鄰居,他們對我們家的品行也很信任,所以這才願意讓兩個孩子繼續一起玩,對此,我真的很感激。

我理解你們的「不理解我」,但我不會因為孩子愛打人就不帶他去有小朋友的地方玩;更不會因為孩子可能哭鬧就不帶他坐飛機,去餐館......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他給周圍人帶來負面的影響,而當影響已經發生,我只能道歉和補償。

養孩子充滿了不可預見、甚至不可控的雞飛狗跳,更何況在嬰幼兒時期,父母遇到哪一款孩子,真的有運氣成分,孩子今天乖不乖,很多時候也是「看天吃飯」。有人說別的國家孩子多麼安靜守規矩的人,我想說,無論是歐美還是以公共素質著稱的日本,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小寶寶也不少。好的是成年人的言傳身教,而非孩子們先天安靜乖巧。

當孩子給周圍人帶來不快時,「熊孩子」的家長內心也很煎熬,他們的煩躁不安不比周圍那些受到影響的人小。但這篇文章絕不是呼籲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只是真心想感謝那些在媽媽們已經完全束手無策后,對我們點頭寬容一笑或僅僅是默不作聲的人。

感謝你們的理解,也理解你們的不理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