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社會救助時訊(第十期)

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編印

【國家動態】

——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政策出台。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發〔2015〕34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64號)要求,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在困難幫扶、資源鏈接、生計發展、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社會工作專業理念、方法和技術引入扶貧工作,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扶貧需求和社會服務的精準對接,推動物質扶貧和精神關愛的同步介入,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和其他扶貧力量的協同服務,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脫貧信心、擺脫貧困處境、共享發展成果,近日,民政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了《民政部 財政部 國務院扶貧辦關於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民發〔2017〕119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以助力脫貧攻堅為目標,以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力量發揮作用為核心,按照「黨政引導、協同推進,以人為本、精準服務,東西協作、廣泛參與,群眾主體、助人自助」的總體原則,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為社會工作助力脫貧攻堅提供了制度指引。

《意見》明確了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的主要內容。社會工作專業力量根據貧困人口的不同需求分類提供專業服務。針對救助對象,主要圍繞物質幫扶、心理疏導、社會融入、團體互助等提供服務,協助做好相關救助管理工作;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主要圍繞能力提升、就業創業、生計發展等提供服務;針對易地搬遷貧困群眾,主要圍繞關係調適、資源鏈接、社會支持等提供服務;針對貧困地區留守兒童,主要圍繞法制宣教、臨界預防、行為矯正、社交指導、情緒疏導、心理支持等提供關愛服務,協助做好相關監護管理工作;針對特殊困難老年人、婦女及藥物濫用人員、精神病患者、有不良行為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人群,主要圍繞精神慰藉、生活照顧、權益維護、關係改善、功能修復等提供服務。

《意見》界定了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的實施主體。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主要包括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和社會工作組織。針對貧困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薄弱問題,從本地人才培養、職業水平評價、學歷學位教育、崗位設置開發、人才交流引進等方面提出促進措施;針對貧困地區社會工作組織不太健全問題,提出加快社會工作領域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服務站點「三位一體」發展思路。

《意見》提供了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的具體方式。專門針對貧困地區在社會工作培訓、機構、人才和服務方面的需求,提出以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三區」計劃、貧困地區社會工作服務示範項目為抓手,支持和引導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

為切實增進部門溝通協作,合力推動政策落實,《意見》對相關部門工作職責進行了規定,鼓勵通過建立健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和志願者協作扶貧機制以及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聯動機制來帶動相關社會力量參與,同時提出加強激勵保障、宣傳引導等方面的措施要求,為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創造條件、提供保障。

相關鏈接:mca.gov.en/article/zwgk/dfxx/201708/20170800005495.shtml

【地方動態】

——江蘇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著力抓好臨時救助,守住急難救助底線。近年來,江蘇省在做好絕對貧困群體救助工作的同時,更加註重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統籌考量困難群眾的收支情況,將臨時救助作為救助體系中的補漏和托底制度,在完善制度、加大救助力度等方面狠下功夫,兜住民生底線救急難。2015年,《江蘇省臨時救助實施辦法》出台,進一步規範了臨時救助工作。一是將臨時救助面向全體居民。與低保、特困供養等救助制度所強調的以特定困難群眾為救助對象不同,臨時救助制度更注重面向全體居民,不僅僅以收入為主要衡量標準,而是綜合考慮救助對象當前生活狀況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支出情況,對因病、因災、因禍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和個人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二是充分發揮臨時救助的「擺渡」作用。將臨時救助制度與低保、醫療救助制度緊密銜接,對家庭生活持續困難的,及時納入低保;對臨時救助對象中的大重病患者,及時納入醫療救助,打通了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的救助途徑。臨時救助制度總體呈現出適應性強、針對性強、靈活性強、銜接性強的特點,充分發揮了其在社會救助體系中的補漏和兜底的急難救助作用。2016年以來,江蘇省、市、縣各級財政共安排救助金4.3億元,鄉鎮(街道)投入資金1.8億元,救助臨時困難對象58萬人次。臨時救助對象中共有18萬人次獲得醫療救助,支出醫療救助金2.5億元。

7月1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深入實施臨時救助制度,以更有效的救急救難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下一步,江蘇省各級民政部門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切實發揮臨時救助「應急性」、「過渡性」的制度功能,及時為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務。

一是加大政策執行力度,確保應救盡救。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和個人,及時給予救助,確保應救盡救。細化救助對象,明確救助情形和事項,對急難型對象的確定,重點把握急難的類型、程度對其家庭生活造成的影響;對支出型對象的確定,綜合衡量申請對象經濟狀況和支出情況。在標準設定上,充分考慮申請對象的困難程度和救助需求,制定分類型、分層次、分時限的救助標準,既體現托底線的制度功能,又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建立與低保標準掛鉤的臨時救助標準調整機制,根據救助對象的家庭人口、困難原因和困難持續時間等因素,分類細化救助標準,切實提高救助水平。

二是完善操作流程,強化規範救助。在程序規定上,注重規範管理與便民利民相結合,既嚴格執行審核審批程序,最大限度減少經辦管理人員自由裁量權,又突出救急救難的制度特點,縮短審批時限;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明確臨時救助申請、審核、審批各個環節的責任主體和相關要求,切實加強規範化管理;建立健全主動發現機制,通過利用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平台,建立健全基層網格化社會管理服務模式,對急難對象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變被動救助為主動發現;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走訪、信息採集等方式,充分利用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加強對申請對象家庭情況和經濟狀況的調查了解,提高臨時救助對象認定的準確性。

三是注重救助時效,確保及時救助。臨時救助具有應急性的制度特點。居民一旦遭遇突發困難,陷入生活困境,需及時啟動。要明確辦理時限,必要情況下,對於情況緊急、需立即採取措施以防止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或者無法改變的嚴重後果的,啟動緊急程序,先行實施救助,增強救助可及性和時效性,事後按規定補齊審核審批手續。

四是加強制度銜接,積極做好轉介。臨時救助是一項過渡性的救助制度,解決的是群眾暫時性的困難。對於一些居民而言,雖然獲得了臨時救助,但在一定時期內可能仍然擺脫不了困境。要在制度上做好銜接,發揮社會救助體系的綜合救助功能。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條件的,協助其申請;對需要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通過慈善項目、發動社會募捐、提供專業服務、志願服務等形式給予幫扶的,及時轉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藉助慈善機構、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及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給予個性化救助。

相關鏈接:mca.gov.en/article/zwgk/dfxx/201708/20170800005468.shtml

——四川省制定出台醫療救助與大病保險相銜接實施方案。近日,四川省民政廳牽頭會同省財政、人社、衛計、扶貧、保監等相關部門,印發了四川省《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全國率先出台了醫療救助與大病保險相銜接實施方案。

《方案》堅持以保基本為核心、救大病為重點,在現行醫療救助政策基礎上,對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提出如下措施:一是明確作用定位。《方案》明確醫療救助與大病保險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醫療權益中共同發揮基礎性作用。二是規範診療付費。 《方案》明確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等困難群眾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看病就醫不預收住院押金,實施先診療后付費政策改革,就醫用藥原則上使用醫保目錄範圍內藥品和項目。三是上調報銷比例。《方案》明確將實施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並將大病保險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報銷比例上調5—10百分點。

《方案》的實施,將惠及全省528萬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以及其他困難群眾。

相關鏈接:mca.gov.en/article/zwgk/dfxx/201708/20170800005503.shtml

——8月19日,青海省下達2017年第二批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補助資金89557萬元,統籌用於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和臨時救助支出。今年,中央共計下達青海省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補助資金208229萬元,相比上年增加10443萬元,增幅為5.3%。其中,第一批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補助資金118672萬元已於今年2月份下撥。

青海省民政廳、省財政廳要求各地財政、民政部門高度重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補助資金下撥工作,強化資金管理,落實配套資金,儘快將資金分配下撥各縣,嚴格執行社 會化發放要求,認真做好資金髮放的統計工作,及時上報資金執行和分配下發情況。

相關鏈接:mca.gov.en/article/zwgk/dfxx/201708/20170800005560.shtml

——重慶市加強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緩解困難群眾就醫難題。近日,重慶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六部門聯合出台《關於做好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的通知》,充分發揮制度效能,加強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減輕困難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一是提高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報銷比例。參保人員在一個自然年度內發生的符合報銷條件的自付費用首次或累計超過起付標準以上的,報銷比例分二段累進補償:起付標準至20萬元(含)以內報銷50%,20萬元以上報銷60%。

二是完善大病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為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大病商業補充醫療保 險,為民政救助對象購買「惠民濟困」大病商業保險,實行分段分檔賠付政策。

三是實施先診療后付費改革。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收入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眾(含低收入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實施先診療后付費。入院時持社會保障卡、有效身份證件以及相關部門證明材料,簽訂「先診療,后付費」協議,無需繳納住院押金,減輕墊資壓力。

四是實現「一站式」即時結算。準確核定結算基數,年度內多次就醫,經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費用累計達到大病保險起付線的,分別核算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費用報銷基數。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依託「一站式」費用結算信息平台實現即時結算,困難群眾出院時只需支付自負醫療費用。

相關鏈接:mca.gov.en/article/zwgk/dfxx/201708/20170800005569.shtml

——江蘇省織密保障網,促進「大民生」。江蘇省民政廳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新要求,著 眼「大民生」的視野把握百姓期盼,切實保障底線民生,努力提供標準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著力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以為民愛民之心和利民惠民之舉,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是守住民生底線,讓困難群眾享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生活保障。省市縣全面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2017年度社會救助資金25.1億元已下達各地,其中城鄉低保資金20.8億元、醫療救助資金3.1億元、臨時救助資金1.2億元。截至2017年二季度,全省城鄉低保對象共70.1萬戶126.8萬人,城鄉低保人均補差水平分別達到418.6元和280.8元。自7月1日起,各地落實低保提標任務,農村低保最低標準將達到每人每月400元以上。確保到2020年全省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喪失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體全部脫貧,蘇南以市為單位、蘇中蘇北以縣為單位全面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健全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調整機制,蘇南、蘇中、蘇北地區城鄉特困人員平均供養標準分別不低於當地上年度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45%和50%。鹽城「6•23」特大龍捲風冰雹災害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完成,阜寧、射陽兩地20個重建安置點5862套安置房已全部交付受災群眾。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被省政府列入年度民生十項實事,建立了省級聯席會議制度,部門協作機制運轉順暢,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取得初步成效。與去年7月的摸底排查情況相比,無人監護的農村留守兒童減少了98.9%、輟學或不在學的減少了37.4%、未登記戶口的減少了69.9%。2017年,省財政拿出省級福彩公益金1500萬元支持補助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用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動態監測、監護干預、教育矯治和購買服務。在全國率先開發省級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系統,各地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對全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建檔立卡,建立翔實完備、動態更新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庫,實現省、市、縣(市、區)、街道(鄉鎮)、村(居)五級實時數據查看,每季度通報情況。

二是提高民生質量,讓民生服務更加標準化均等化,群眾更有獲得感。省民政廳專門成立了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標準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及「十三五」規劃。省民政廳與省質監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省民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已有18項江蘇民政地方標準的基礎上,2016年立項4項地方標準,2017年又申報了28項地方標準立項。根據《江蘇省「十三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十三五」期間,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將向社會提供兩大類14項基本公共服務。其中,養老基層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是重要內容。2017年上半年,全省新增養老床位1萬張,總數達到63萬張,護理型床位比上年底增加0.9萬張,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養老床位比例比上年底提高1.3個百分點。2017年上半年新建成和在建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27個、社區老年人助餐點1527個。按照《江蘇省「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試行)》,每個社區、建制村設置1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浴等服務,滿足居家養老的需要。滿足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高齡老人的剛性需求,每個鄉鎮、街道均設置1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重點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康復護理、助急助安等專業化的服務。每個鄉鎮設置1個以農村敬老院為基礎的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在承擔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的基礎上,將富餘床位向社會老人開放,為有需求的社會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到2020年,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城市街道日間照料中心實現全覆蓋,城市社區助餐服務基本覆蓋,以縣(市、區)為單位居家呼叫服務和應急救援服務信息網路實現全覆蓋。進一步建立健全養老服務准入、退出、監管機制,推動行業標準化和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加大行業監管力度,以標準化建設帶動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三是夯實基層基礎,切實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均設置了民政辦,增配了工作人員,普遍設立了社會救助「一門受理」窗口。今年7月,江蘇省民政廳再次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人口在5萬人以下的鄉鎮(街道),必須配置不少於3名民政管理服務人員;人口多於5萬人的鄉鎮(街道),必須配置不少於4名民政管理服務人員。同時,鼓勵支持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增配民政公共服務崗位人員,原則上每增加2萬人增設1個崗位,專職從事基層民政相關工作。推進在每個村(居)設立民政協理員,具體承擔基層民政事務的辦理。改進基層民政工作手段,建立一門受理服務平台,服務窗口明確「一統一、四公開」,做到「前台受理,後台辦理,全程跟蹤,群眾滿意」;加快民政信息化應用,以全省民政綜合業務信息平台為基礎,實施「互聯網+民政」,提升基層民政服務管理效率;依據標準和規劃要求完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發揮設施的服務作用,提高利用率;增強「三社聯動」服務效能,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積極運用專業化、社會化方式提供民政服務。到2020年,全省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達到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有條件、有能力、有制度、有成效的標準,從根本上解決基層服務「沒有腿」、「邁不開腿」的局面。

相關鏈接:mca.gov.en/article/zwgk/dfxx/201708/20170800005643.shtml

——四川省「五化」聯動,全面提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水平。

一、救助對象精準化。制定下發了《特困人員認定辦法》,舉辦了兩期業務培訓班,利用6個月時間對全省特困救助供養對象進行了摸底排查和重新認定,不符合條件的及時進行了清退,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救助供養。截止6月底,全省共有特困人員51.1萬人,其中農村46.5萬人、城市4.6萬人。

二、能力評估標準化。為準確掌握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情況,選擇正確的救助供養方式,制定下發了《生活自理能力評估實施細則》,明確了評估的具體流程和量化標準,從自主吃飯、穿衣、上下床、如廁、洗澡、室內自主行走「六個方面」進行科學評估,全省特困人員生活完全自理34.8萬人,失能、半失能16.3萬人。

三、人員配備專業化。規定各地針對完全具備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和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集中供養對象按照不低於10:1、6:1、3:1的比例配備服務護理人員。各地定期對集中供養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考核,提升專業素質。通過向醫療機構、專業護理機構等購買專業化服務,補充基層專業力量不足,提升照料護理專業化水平。

四、服務管理規範化。開展了農村敬老院服務標準化建設,結合養老服務質量大檢查,對全省農村敬老院服務管理情況進行了全面督查,對未依法辦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安全隱患較為突出、服務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設施設備較落後等問題進行了及時查糾。目前,全省共有農村敬老院2650所、床位271563張,集中供養的17.6萬人特困人員和分散供養的33.5萬人特困人員服務管理都較為規範。

五、資金保障制度化。發布了《四川省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低限》,各地根據省控低限及時調整了當地救助供養標準。目前,全省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年標準為5237元/人、分散供養年標準為3919元/人;城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年標準6585元/人。供養資金全部納入財政預算,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適時進行調整。

相關鏈接:mca.gov.en/article/zwgk/dfxx/201708/20170800005658.shtml

【研究院動態】

—— 8月15—17日,研究院赴貴陽市參加《貴州省困境兒童保障研究》項目簽約儀式暨開題會,並與貴州民族大學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 8月24日,研究院與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召開「母親郵包」項目評估座談會。

—— 8月27日,研究院參與南都觀察「慈善藍」沙龍,並就彩票與慈善發展做主題發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