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何管理時間、情緒和研究進度?

——我在加拿大當助理教授的第一年
《繆斯夫人》周年記:
繆斯夫人的很多作者,也包括我自己,都是剛入職的助理教授。相信繆斯夫人的很多讀者,要麼是在讀研究所院,以後希望找到教職工作;要麼已經是大學里的教授。在夫人創號一周年之際,我組織了本系列文章,邀請了一批剛剛開始工作的青年學者,分享入職后的感想。如果你是學術界的人,相信你一定會覺得感同身受,會感受到來自同伴的力量;如果你不是學術界的人,相信「如何平衡家庭和生活」、「如何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高效工作」,也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電影《這裡殺手不太冷》里,有一句台詞:
「Mathilda: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瑪蒂爾德:人生總是這麼苦么,還是只有童年苦?
Léon: Always like this.
萊昂:總是這麼苦。 」
生活總是這麼苦。但是,要相信,有很多人和你在一起。無論你們從事什麼工作,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希望你們也能通過留言、投稿、評論的形式,分享你的心得和感受。
錢岳
2017年4月19日
●●●
我在美國從社會學博士畢業后,成為了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社會學系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這個職位是tenure-track,學校給你5到6年的時間,之後就會進行一個綜合的業績考核,考核通過則拿到終身教職,考核不通過,則要拎包走人。我去年7月正式入職,一下子工作就快10個月了。工作第一年,現在反思一下,還是有些心得,所以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時間管理
我的第一年要教3門新課,所以我真的花了很多的時間備課。我之前比較熟悉的是美國和的研究,現在在加拿大教課,我還是希望講一些加拿大的家庭研究給學生聽,所以,我也花了不少時間了解加拿大的家庭研究現狀。
雖然教課在我們的職稱評定里,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我覺得教課是一種與學生直接的互動,如果不好好準備,學生的負面反饋是很及時的,對自己的心情和自尊心都是很大的打擊。而且,我本身也是比較喜歡分享知識的,所以,能夠把自己喜歡的研究與學生分享,希望他們有所啟發,也算是教課的intrinsic rewards(內在獎賞)。教課時,還是會碰到一些很肯學、有想法的學生,和他們交流,我也覺得很高興。
系主任非常支持我的科研,並且尊重我的工作習慣。第二個學期我要教兩門課,本來系裡給我排的課是,周一到周四每天都要教課,每次一個半小時。但是我在開學前發現之後,立刻給系主任寫了郵件,表達了自己的顧慮:因為我做研究需要整塊的時間,所以,周一到周四每天都教課,會將我的時間碎片化,從而降低我的研究效率。於是,在系主任的支持下,系裡負責排課的工作人員幫我將兩門課都安排到了周二和周四。
博士畢業之前,我的博士導師就告訴我,上班以後,每周也要保證至少兩天的research days。所以,我基本的安排是周二和周四教課以及處理其他相關雜事,周一和周三集中做研究(我基本都在家裡的書房工作,不去辦公室,減少路上的通勤時間,也避免外界的其他干擾),周五備課,周末盡量休息。雖然計劃很好,但是很多的周一、周三還是被其他事情影響了,所以,真正留給研究的時間,還是比自己計劃的要少很多。
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不把整塊的時間留給做研究,精力很容易就被各種雜事分散了。我也有同事每天早上5點起床,工作到中午12點,然後下午處理雜事。關鍵還是要摸索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習慣,然後堅持。
我覺得tenure-track的工作壓力很大,所以如果要讓生活和研究可持續發展,一定需要勞逸結合,不然身體和精神上都很容易崩潰。我讀博士的時候,嘗試過各種減壓方法,包括網購、暴食、彈琴、喝酒、運動等,有健康的方式,也有不健康的方式。到了溫哥華之後,我反而沒有什麼購物和暴食的慾望了,喝酒也不到酗酒的程度。現在每次工作一天之後,不管教課還是做研究,都會感到精疲力竭、生無所戀、輕度腦死亡,但是我開始很規律地去做熱瑜伽,每次做完之後,都覺得滿血復活。我會盡量保持一周4到5次、每次1小時的熱瑜伽。選擇這個運動,一是因為我本來就喜歡做瑜伽,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離家近。離我家步行5分鐘,有個瑜伽會所,所以,這麼方便的距離,而且我個月都交錢了,就讓我沒有偷懶的理由。每次的這1個小時,真的是我暫時可以不去想其他事情的時間。我也有朋友跑步、舉鐵、打網球……主要就是要戰勝自己的惰性,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吧。
工作挑戰
我個人覺得,在亞洲人的長相里,我並不算是臉特別顯年輕,但不管怎麼樣,我大學部、博士順著一路讀下來,也沒走什麼彎路,所以年齡還是相對比較小。同時,我也是一名少數族裔的移民女性(Asian, immigrant, female)。我的這些人口學特徵,其實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挑戰。
比如,最讓我覺得煩惱的是教課的時候遇到的挑戰。我的一門課有75個學生,為了保證學生每節課都讀我布置的論文,我在每節課的開頭都會有個5分鐘的小測試。然後我就發現,很多學生(每節課幾乎都有5-10個)要麼在交了小測試之後就走,要麼就是在上課的中間離開,而且這些離開的學生幾乎沒有在事前徵求我的同意,甚至都沒有告訴我一聲。教室的門恰恰又在前面,所以他們每次在課程中間離開教室,都非常影響我教課,也很影響其他學生聽課。雖然這樣的學生只佔10%左右,但是,他們對我的心情和自尊的負面影響,甚至比其他90%的表現良好的學生對我的正面影響都要大。
我當時覺得非常困擾。後來和其他幾個老師交流,他們覺得這個情況和我的種族和移民身份應該沒什麼關係,但是作為一個年輕的女老師,課堂管理有時候的確會面臨挑戰。我當時覺得很傷心的是,社會學的學生,每天學的就是各種社會不平等,為什麼學生還是會在日常互動中強化這些基於年齡和性別(或許某種程度上也包括種族和移民身份)的「不平等」和「不尊重」呢?我還和系裡一位教課很棒的女老師聊過,她說,她年輕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挑戰,但是aging(變老)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相對容易地獲得尊重;雖然和其他男同事比起來,她擁有的更像是mom-like authority (媽媽式的權威),而非professor-like authority(教授式的權威),但是,漸長的年紀還是讓她管理學生起來相對更容易。
後來我反思了一下,馬克斯·韋伯提出過三種權威:傳統權威、魅力權威、以及理性法定權威。如果說作為年輕的少數族裔移民女性更難獲得傳統權威,那我就需要建立理性法定權威。比如,我以後教課的時候,就把隨堂小測驗設計成隨機的,有時候在課程開頭,有時候在結尾,這樣既可以檢驗學生是否提前讀了論文,又可以測試他們是否上課認真聽課了。而且明年再教課,我就會把「遲到不得超過五分鐘、不得提前退堂」寫進我的課程大綱(syllabus)里,希望可以依靠既定的規則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
社會支持
我個人覺得從研究所院到工作了之後,最大的變化之一是,突然就沒有人和你在同一個階段了。人口學里總是很強調cohort的概念,是說在差不多的時間經歷同一事件的人,會有一些共性。比如我們常說的80后、90后,就是一個出生隊列。以前讀博士的時候,總有一起入學的同學,怎麼說也有5到10個人,大家一起到了要寫論文、要準備博士資格考試、要找工作的階段,總有人可以一起商量、打氣、加油。到了工作之後,同事們都處於不同的職業和人生階段,每個人的生活和事業重心也各不相同,所以,很難找到能一起往前跑的「戰友」。
如果說第一年有什麼遺憾的地方,大概就是,我自己是個性格比較慢熱的人,不會主動和人打招呼、交朋友,所以在系裡工作快一年了,但是和不少同事幾乎都沒說上話。在我工作之前,我的導師們就跟我分享經驗,要我盡量主動約每個同事一起喝咖啡、吃午飯等,增加自己在系裡的「能見度」。可是,這樣的建議,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來說,還是太難實施了。
但是,我和辦公室離得近的同事溝通還是比較多的。我一向是一個不怕問問題的人,所以,如果我有教學或者行政上的問題,馬上就會和系主任、系裡分配給我的faculty mentor、或者旁邊辦公室的同事們溝通。
再就是,不要忘了以前的社會支持體系!我有問題、困惑的時候,還是會寫郵件給博士階段的教授們問問題,他們總是很耐心地回復長長的郵件,幫我渡過很多的難關。
另外,我還和以前的朋友保持聯繫,特別是那些也剛剛入職的朋友。雖然隔得遠,但大家還是處於比較相似的事業階段,會有相似的壓力和煩惱。這次,組織繆斯夫人的供稿者分享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也是希望大家會感受到社會支持。
研究進度
其實我的第一年,因為備課、教課、以及跨國搬家、適應環境、處理各種行政、身份上的手續,耗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我並沒有什麼新的論文發表。我第一年的感想是:要想在第一年開始一個新的項目,是非常難的。入職之後,我投了一篇論文,拿到「修改-再投」之後,改了很長時間,被接收了。我目前在審的(under review)和手頭在寫的幾篇論文,都是博士期間寫到一半、現在才開始收尾的論文。所以我感覺以前導師們常說的「research pipeline」還蠻重要的。要提前就規劃好,哪些論文是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爭取發出來的,哪些是在評職稱階段要趕緊寫出來、儘快發出來的。審稿的周期和過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所以我們只能多寫多投,被拒就再投。
而且,我覺得寫獨作的論文,真的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整個研究,只有我一個人很清楚,所以研究碰到問題,很難找別人討論。而且沒有一個合作者明顯或隱形地催我、監督我,我常常就沒有動力和自覺性去繼續。比如,我有一篇獨作的論文被拒了,現在過了差不多半年了,還沒開始改……所以,「多寫多投,被拒就再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於獨作的文章,實踐起來更難。
所以,我還是慶幸,我有一些很靠譜、合得來、研究興趣重合又互補的合作者,當然,她們也是我的朋友和社會支持網路。我目前的論文,幾乎都是和她們的合作。博士畢業之後,和博士階段的教授們的合作就漸漸少了,現在我的主要合作者,幾乎都是與我一樣處於職業初期(或者臨近博士畢業)的朋友。我們的工作方式和速度、評職稱的壓力,都很相似。而且大家的道德感也很一致,並不會因為文章的分工和署名的問題,而產生爭執或隔閡。所以,我覺得,能找到與自己工作能力、研究興趣、職業操守都很合得來的合作者,一定要珍惜,大家是合作者,更是難能可貴的朋友。當然了,多少文章要獨作、多少要合作,也需要根據學校評職稱的標準去調整和計劃。如果你所在的大學,不鼓勵合作、非常強調獨作,那硬著頭皮也得自己獨自做研究。
這是我目前的心得。個人心得,不可避免有局限性。比如,寫完了我才想到,工作之後,我和家人、朋友(特別是國內的朋友)的聯繫變少了好多,每次打電話,我也是匆匆忙忙的,其實我的心裡也覺得很愧疚。但是,作為一個未婚無娃的人,我還是有很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和自由。相比之下,當爹當媽的助理教授們,一方面承受著評職稱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們很難控制孩子何時哭、何時乖,所以,他們在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問題上,也會面臨和我不一樣的挑戰(見下周黃玉琴老師的文章)。
不論如何,如果你能從我的分享中得到共鳴,我覺得再榮幸不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