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無我不是真無我,超越小我證大我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眾生各自以「自我」為標準,對種種幻相,妄生取捨,因此,在眾生之間,便無端地生起種種事端,把本來寬暢的心胸,限量得相當狹隘。自己限量了自己的心胸,壓迫得自己透不過氣來。所以,佛教就提出了「無我」「無住」的觀念,要人們打破「我執」,獲得自由。

(一)無相布施。無相布施,就是在布施的時候,要三輪體空,也就是不要心存「能布施的我」,也不要心存「受布施的人」,也不要心存「所布施的物」,對於布施的我、受施的人、所施的物,一點也不執著。這樣的三輪體空的布施,就是無相布施。

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一對夫妻,在雪中發現一隻流浪的小狗,他們見到這隻小狗無家可歸,很是可憐,於是,就把它帶回了家。因為是雪中撿來的,所以就給它取名叫「雪來」。久而久之,狗與主人之間,就產生了感情。主人每天下班的時候,雪來就會準時到車站去接主人,所以,大家就又把這隻小狗叫做「標準鍾」。

有一天夜裡,家裡來了小偷,雪來十分機警,一口咬住了小偷。經過訊問,主人得知,小偷是因為母親生病無錢買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想出了這樣的下策。主人就原諒了他,還送給了他一些東西。

世事無常,主人上班的工廠,火藥爆炸,主人殉職。主人去世了,家裡無人賺錢養家,因此,生活馬上陷入困境。主人的太太,只好向親戚朋友借錢,暫時維持生活,但是,時間久了,親朋好友也都故意疏遠她,以致於家境更加窮困潦倒。

有一天,從鄉下來了一個人,牽了一隻羊,又帶了很多的生活用品,送給那位太太。原來這人就是以前的那個小偷,由於他心懷感激,一直苦於無法回報。現在,知道恩人家中的變故,於是,不間斷地供給這位婦人,一直供給了好多年,才使這位婦人沒有陷入絕境。

這位婦人就想:以前先生在世的時候,擁有那麼多的親朋好友,先生一死,親朋好友也相繼離去。倒是這位小偷,當初主人放了他,並送給他東西,根本沒想什麼回報,而今卻給了我這樣多的幫助,因此,她感慨的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像這種不求回報而做的善事,就是無相布施。

為了求名,為了求利,這樣所做的布施,就是有相布施。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報酬,完全出於一種慈悲心,這樣所做的布施,就是無相布施。

當年的梁武帝問達摩大師:我自從當了皇帝以來,造了很多的廟宇,印了很多的經書,幫助了很多人出家為僧,您說說,這樣做有什麼功德?

達摩大師說:並沒有什麼真實的功德。

梁武帝說:為什麼沒有功德呢?

達摩大師說:這只是人天小果,也是不長久的,也是會墮落的,就象夢幻泡影,不是真功德。

梁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大師說:凈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佛祖統紀》卷二十九。《大正藏》49冊,第291頁上。)

可見,佛家所說的智慧解脫,是要解脫一切的,即使自己的所做的布施,也是不可以記掛在心上的。若把自己所做的布施記掛在心上,那也是一種掛礙。有掛就有礙,有礙就有不自在,有不自在就不是大智慧。

(二)無我度生。所謂度眾生,就是幫助眾生,使之獲得覺悟。在幫助了眾生之後,如果心裡想:我救度了眾生。如果有了這樣的想法,其實,這就是對「我」的執著,也是對「眾生」的執著。如果一個人執著於「我」,那麼,這種對「我」的執著,就是一種系縛,而不是一種解脫。所以,佛教里說,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我救度了眾生,我是有功德的。《金剛經》上說:「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藏》8冊,第749頁上。)眾生的種類很多,數量無限,菩薩發廣大心,度盡所有的眾生。即使做到了這樣,也是不可以「著功德相」的。如果「著了功德相」,那就不是一個智慧解脫的人。就象我們平常所說的,我們即使做了很多的善事,也是不可以把它記掛在心上的。只有這樣做善事,我們的心靈,才是無掛礙的,才是智慧解脫的。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一人問惟寬禪師:道在什麼地方呢?

惟寬禪師說:只在目前。

又問:我為什麼沒看見這個道呢?

惟寬禪師說:你執著於有我,所以看不見這個道。

又問:我執著於有我,看不見這個道,那麼,您見到這個道了嗎?

惟寬禪師說:有我有你,輾轉不見!

又問:無我無你,還見嗎?

惟寬禪師反問他:無我無你,那麼,是誰來求見呢?(《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51冊,第255頁中。)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所講的「無我」,並不是沒有「我」。如果沒有「我」,那麼,見色聞聲的又是誰?舉手投足的又是誰?思慮動念的又是誰?

龐居士也有一個公案,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龐居士是佛教里悟道的大居士。有一次,他來到一所寺廟,恰逢法師講《金剛經》,這位法師正好講到《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處。龐居士就問那位講《金剛經》的法師:法師,既然「無我無人」,那麼,是誰講誰聽呢?

法師聽了龐居士的問話,啞然無對。

龐居士說:我雖是個俗家人,也略知一二。

法師問:請問居士是如何理解的?

於是,龐居士就作了這樣的一首偈:

無我復無人,作么有疏親?

勸君休歷坐,不似直求真。

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

我聞並信受,總是假名陳。

座主聞偈,欣然仰嘆。(《景德傳燈錄》卷八。《大正藏》51冊,第263頁中。)

龐居士問那個講《金剛經》的法師:既然「無我無人」,那麼,是誰講誰聽呢?龐居士的這一問,直指佛法的根本之處——講法聽法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誰呢?依照佛教的立場,講法的不是口舌,聽法的不是耳朵。唯此一心是講法的人,唯此一心是聽法的人。達摩大師說:你用來問我的那個,就是你的心。我用來回答你的,就是我的心。我若無心,怎麼能回答你呢?你若無心,怎麼能問我呢?(《少室六門·第六門血脈論》。《大正藏》48冊,第373頁中。)分明有一個「講法的人」,分明有一個「聽法的人」,豈能落於「斷滅無我」呢?龐居士的問話,直指這個「講法的人」,直指這個「聽法的人」。

那麼,佛教里說「無我」,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眾生執著於「有我」,所以,佛家便以「無我」來對治,以使眾生放下對「我」的執著,做到對「我」的超越,實現與大我的契合。這樣的無縛無脫的精神境界,就是佛家所說的般若智慧。

(三)無住生活。所有的事物,本來都是現象。凡是現象,都是流變的,不停住的。我們的心,如果停住在流變的事相上,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依然還是對它糾纏不休,這就是對事相的纏縛,這種纏縛,就是解脫的反面。所以佛家說:「事來則應,過去不留。」「風來竹面,雁過長空。」這就是對無住生活的描述,這就是對智慧解脫的描述。就像佛家所標榜的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詰所說經》卷一。《大正藏》14冊,第539頁上。)他的生活,就是無住生活。

世間現象,紛繁複雜,變化萬千。我們對於這些現象,到底是應該分別,還是不應該分別?我們常常聽人說,學佛的人,不應分別。其實,面對現實,不加分別,這是一個大錯誤。如果一個人,不辨是非善惡,那就不是大智慧。佛家有言:「善於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就是說,要善於分別事相,事相的大小方圓、青黃赤白、是非美醜,必須清清楚楚。然而,雖然清清楚楚,卻不可以「忘本逐末」。佛家有言:「隨緣識得性,轉處實能幽。」證悟了實相的人,是即相而不染的,他能立足於實相,隨緣而利生。然而,凡夫俗子卻不是這樣,由於貪心的緣故,他貪權力,被權力牽著鼻子走。他貪虛榮,被虛榮牽著鼻子走,甚至於知識分子,執著於某種知見,其實,那也是被某種知見牽著鼻子走的。

對於紛繁複雜的世間現象,我們要善於分別,然而,卻不可計較。計較即是纏縛,計較即是障礙。佛家所說的無住生活,就是一種「立足於本位,妙行於事功」的人生智慧。

(四)無得無失。在佛法的眼界里,一切現象,皆是生滅的,有生就有滅,有來就有去,因此,對於某些現象的獲得,就隱藏了對於某些現象的失去。一得一失,如露如電,如夢如幻,究竟是不可得的,其實,也是不可失的。所以,《妙法蓮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證悟了這個境界,才是「無得亦無失」,才是我們的本然的那個樣子。

佛法不是教人向外追求,而是教人返觀自識。在佛家看來,眾生的自心,本來是佛,所以,著相逐境,虛受塵勞。黃檗禪師說:「本佛上實無一物」,「向上更添不得一物」。釋迦佛也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8冊,第751頁上。)

這段經文,正是說明「佛法無所得」的道理。既無所得,亦無所失。無得無失,即是佛法。假借方便,悟得本有。悟得本有,依而行之,即是合道之行,即是智慧之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