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多發性骨髓瘤,看影像學檢查顯身手!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因骨質破壞導致的骨痛、骨質疏鬆、溶骨性破壞及病理性骨折稱為骨髓瘤骨病。骨病變是MM最常見的癥狀,發生率為80%左右,在Durie-Salmon分期系統中,骨病變直接關係到疾病分期和危險分層。可見,如何用影像學檢查提高骨病變的識別對MM診治非常關鍵,本文就來「破譯」這些影像學檢查。

作者丨王怡,吳凌,夏冰,張翼鷟

審核丨張翼鷟 天津市腫瘤醫院血液科科主任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多發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統第二大腫瘤,以漿細胞的克隆性增殖為特徵,血液和尿液中能檢測到過量免疫球蛋白,臨床主要表現為"CRAB"癥狀(血鈣增高、腎功能損害、貧血、骨病)。

MM患者因骨質破壞導致的骨痛、骨質疏鬆、溶骨性破壞及病理性骨折稱為骨髓瘤骨病,其中,溶骨性病變是MM骨病變的主要特徵,70%~80%的患者在診斷時有溶骨性病變,90%的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出現溶骨性病變。

針對MM,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有X線、CT、MRI、PET/CT等。

X線

不是最佳但應用最廣是有原因的

1. X線主要表現為無硬化邊緣的穿鑿樣溶骨性病變,在長骨可為骨內膜破壞,但骨小梁的溶骨性病變達30%以上時才能顯示,即使在治療有效后X線片上仍可表現為溶骨性病變。這是X線最主要的限制,且X線有一定的假陽性率。

2. X線往往需攝片10~20張才能反映較完整的骨骼系統,而且胸骨、肋骨、肩胛骨、脊柱顯影不良,攝片還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病重患者是很難做到的。

3. 但由於X線檢查過程簡單,價格便宜,且對顱骨和四肢骨病變的檢出率比CT更高,目前仍被廣泛用於MM的篩查中。

X線上顱骨穿鑿樣溶骨性病變

知識點:X線主要用於檢出溶骨性病變,對MM骨骼病變進行初步評估,但當X線病變陽性時疾病已不是早期。

CT

彌補了X線不足,優勢遠大過缺點

1. MM的CT表現與X線相似,主要為溶骨性病變,且在疾病完全緩解之後骨病變在CT片上依然存在。

2. CT能夠更好的評估骨折風險和脊柱壓縮性骨折的穩定性,對骨皮質和骨小梁有較高的敏感性和解析度,對脊柱、胸廓、骨盆的溶骨性病變的敏感性高於X線,還可以看出有無脊髓和神經根受壓。

3. CT檢查最主要的缺點是輻射較大,且含碘對比劑有損腎功能,因此現在更推薦全身低劑量CT(WB-LDCT)。

WB-LDCT上顱骨、骨盆的溶骨性病變和椎體骨折

WB-LDCT的優勢有4方面:

第一,大大減低了輻射量(近似於X線),掃描時間明顯短於X線;

第二,可以同時顯示出MM的多種病變:骨髓侵犯(尤其是四肢骨)、髓外病變、軟組織浸潤程度和溶骨性改變等;

第三,還可以發現MM以外的病變如肺感染和其他部位的腫瘤,有助於患者的綜合治療,對疾病分期、化療方案的選擇、手術和病理取材有指導意義;

最後,2015年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會議將CT(包括WB-LDCT)或PET/CT檢查提示1處或多處溶骨性病變(直徑≥5 mm)作為 MM骨病診斷標準。

有報道顯示, MM患者發現CT上有髓內病變者高危細胞遺傳學異常更多,且髓外病變(EMD)只存在於CT發現有髓內病變者。CT上有髓內病變的患者總生存(OS)期較短,為預后差的獨立預測因素。

此外,WB-LDCT上的變化與血液學指標(血紅蛋白、肌酐、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的變化有良好的相關性,而且能更準確地進行療效評價,在隨訪過程中髓內和EMD的有效檢出率是預測疾病進展的關鍵。

知識點:CT雖然對早期骨質病變敏感性較高,但由於輻射量較大,現在更推薦進行全身低劑量CT掃描。X線和CT都只能反映骨骼的形態學變化,而不能顯示出早期病變和病灶對治療的功能性反映。

MRI

較高的預后評估價值是它的優勢

MRI對軟組織和骨髓的解析度很高,是檢測瀰漫性骨髓浸潤和壓縮性骨折的最敏感的手段。傳統MRI對於整個骨骼系統的視野(FOV)較局限,瀰漫性骨髓浸潤易被紅髓掩蓋,而全身MRI(WB-MRI)雖然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但其檢查時間長,費用高,不能用於有幽閉恐懼症、金屬物和有假體的患者。

功能性成像如動態對比增強MRI(DCE-MRI)、彌散加權成像(DWI)可以突破傳統MRI在形態學和病變大小的局限,顯示出血管灌注、細胞結構和腫瘤微循環的變化,反映腫瘤浸潤程度,與傳統MRI結合能夠更準確的評價療效。

MM骨病變局灶性病變在T1加權像上表現為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表現為高信號

MRI有較高的預后評估價值,例如:

(1)MRI上多於7處FL的MM患者5年生存率和完全緩解(CR)率降低,局灶性病變(FL)的消退提示生存期較長;

(2)MRI上顯示出瀰漫性病變者比僅有局灶性病變者預后更差,生存期更短,MRI上有瀰漫性病變者有高危細胞遺傳學異常的可能性更大;

(3)MRI上的瀰漫性病變、全身MRI多於25處FL或中軸骨MRI多於7處FL提示疾病早期進展可能性大和較短的PFS和OS。

2015年IMWG會議將MRI檢查發現FL>1處視為預后差的生物學標誌之一,且MRI中病變直徑需≥5 mm,如病灶直徑<5 mm,還需行CT或PET/CT檢查加以證實。

知識點:MRI對骨髓瀰漫性病變和EMD有較高的敏感性,在瘤細胞侵犯骨質之前即可反映出骨髓密度的變化,有利於早期發現骨病變,尤其對於評估冒煙型骨髓瘤(SMM)和MGUS疾病進展和指導早期治療有較高價值,能夠區分骨質疏鬆是良性變化還是瘤細胞浸潤所致,對骨痛明顯區域做MRI掃描可了解腫瘤大小和侵犯深度,是否壓迫到神經根。但MRI對溶骨性病變和長骨病變敏感性較低,與CT結合可以優勢互補,大大提高病變的檢出率,功能性成像更有利於評價療效。

PET/CT

是協助分期和評價的很好手段

以18F標記的脫氧葡萄糖為顯像劑的PET/CT(18F-FDG PET/CT)被認為是協助MM分期和評價療效方面價值較高的手段,能夠直觀的顯示出腫瘤負荷。

與MRI相比,PET/CT有較高敏感性和特異性,但其對脊柱的敏感性比MRI低,對瀰漫性病變的漏診率約30%,所以對於PET/CT檢查表現為陰性者應加做脊柱MRI。

18F-FDG PET/CT主要表現為FDG在病灶處濃集,可以在出現溶骨性病變前就反映出新陳代謝的變化。但FDG並不具有腫瘤特異性,在某些良性腫瘤、炎性病灶、正常組織也有攝取,造成假陽性結果,某些情況下MM的活動性病變也不能很好的顯影,且空間解析度低(6~8 mm),可能會漏檢肋骨病變,且由於大腦對FDG的高攝取率可能會掩蓋顱骨的病變。

PET/CT全身顯像

PET/CT檢測出的髓外病變(EMD)、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局灶性病變(FL)的數量是重要的預后指標,但SUVmax對疾病進展和預后判斷的價值目前還存在爭議。

在最近一次有關MM緩解標準的IMWG共識的報告中,在緩解標準中加入了微小殘留病灶(MRD)的檢測標準,PET/CT是唯一建議的影像學檢查手段。隨著PET/CT檢查在MM診治中的作用越來越多被發掘,專家們正致力於將影像學指標標準化,為評價病情提供最準確的標準。

知識點:PET/CT集CT和MRI優點於一身,是檢出EMD最敏感的手段,可以區分活動性和非活動性病變,18F-FDG PET/CT顯示的主要是腫瘤的增生活動性病灶,反映骨骼的代謝狀況,MRI和PET/CT對於療效評價,預后判斷和指導治療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科室及專家簡介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血液科創建於 2008 年,是集醫療、教學、科研、臨床轉化醫學於一體的三級甲等醫院專業學科;現為國家藥物臨床研究基地、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天津醫科大學博士及碩士研究所培養點,牽頭及參與10餘項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

血液科收治患者覆蓋所有血液疾病譜,年門診量及出入院病例數居天津市三級甲等醫院前列;在幹細胞移植技術及血液腫瘤的研究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診療模式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目前以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為重點病種,建立並完善各類血液系統腫瘤的分層治療體系,開展血液系統良惡性疾病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同時與兒童腫瘤科合作,成功開展兒童實體瘤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夏冰,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2003/07-2010/07哈爾濱醫科大學臨床七年制,2013/12-2014/05在美國H.LeeMoffitt腫瘤中心做訪問學者,2016/09-至今在天津醫科大學博士在讀。抗癌協會委員,女醫師協會血液淋巴專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天津抗癌協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並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課題研究。在國內外會議包括美國血液學年會(The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等發表文章10餘篇。中英文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