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藝術市場】藝術市場像天氣一樣無常,作品不好賣 藝術市場問題出在哪?

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社會裡,任何商品要想成功進入交易流通環節,都不能無視基本的商業法則。藝術作品雖完全不同於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可一旦進入市場,其本身的商品屬性仍不得否認。在完全遵循自由貿易原則的市場中,藝術作品的價值是由其本身的稀缺性、市場需求、供給方自我定位等因素決定的。與一般商品的普遍同質性不同,幾乎每一件原創藝術作品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的稀缺性,這一特殊情況決定了藝術市場不可能呈現完全的競爭狀態,這與普通同質化商品市場有很大區別。但藝術品的這種特殊稀缺性並不能對市場價值產生決定性作用,關鍵還必須有一個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

近日筆者參觀了北京的兩場藝術博覽會,通過對當下文化市場的觀察,發現有不少引人深思的問題。雖兩處展館所有展位均滿租,但據了解,作品銷售情況大多不太理想。且不要說參觀人流不如非藝術類展會多,就是到場參觀的人大多是抱著看熱鬧的心理而來,真正有購買需求的人並不多。這與當前北京798藝術區的情形有相似之處,隨著一家家老牌畫廊的倒閉,該藝術區現正在逐步演變為一處更趨商業化的旅遊景點,人們同樣是抱著看稀奇的心理「到此一游」,這一現象說明什麼問題呢?

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遇冷,究其原因,就是沒建立起真正的文化消費市場,缺少有潛在購買需求群體。早些年雖然市場一度火爆,但那種強勁需求是建立在投機獲利的心態上。大家都想低買高賣,從中大撈一把,結果作品價格被一路追高,走向最後崩盤是不可避免的。沒有文化消費需求心理,只把作品當成資本運營的工具進行惡炒,對文化市場健康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曾在博物館遇到非常有趣的一幕,當講解員向觀眾介紹珍貴藏品時,就不斷有聽眾發問說這個又該值多少錢。好像在這些人心目中,來看展品不是學習知識,只是沖著最值錢的寶貝來,恨不得自己哪天也能抱一件回家。當文化藝術純粹淪為賺錢的手段時,我們的文化藝術何其可悲?

一個時代的藝術事業是否能走向更大的繁榮,是與其經濟基礎有密切關係的。就目前經濟環境來看,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實質上是有非常大的潛在文化消費市場的。對於一個普通城市家庭來說,要買上幾件一般價位的當代藝術品不會有多大壓力。問題是,當下我們的國民寧可握著大把鈔票出國掃貨,也不願花上兩個小錢買件藝術品,為什麼?實際上,就是文化消費觀的扭曲。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文化傳統中斷,重新富起來的人,消費觀念基本還停留在初級的物質佔有和尋求感觀刺激上。為非投機目的購買藝術作品,屬於精神文化上的消費,當前人普遍還沒有如此境界。

我們想想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吳門畫派、揚州畫派,以及後來的海上畫派?這些畫派的畫家好像並沒有依存於官方皇家畫院,卻仍取得非常高的成就,這與獲得普通市民(商人)階層的支持有莫大關係。道理很簡單,人本來就是非常崇尚高雅文化的民族,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下,過去的普通老百姓,只要經濟許可,一定會產生強烈的文化消費意願。所謂「家中無字畫,不是舊人家」,就是對這一情形最好的寫照,從唐宋到後來的明清一直如此。試想,古人在購買唐寅、鄭板橋等人的作品時,難道是為拿回家等待升值再倒賣嗎?無獨有偶,西方藝術史上為什麼會出現倫勃朗、維米爾這樣的傑出藝術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市民資產階級興起,產生強烈的文化消費市場。當今時代是平民化的時代,普通民眾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如此,在文化藝術領域,又怎能不考慮開拓平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呢?

現在藝術市場最大的病態是,供給方普遍還以投資升值為借口去忽悠買主,隨便一件作品,動輒要價幾十萬,這是什麼概念?我們知道許多古代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大多賣不到這個價位,憑什麼沒有經過歲月洗禮的當代作品要比古代作品貴呢?難道當代作品真比古代作品藝術價值高許多倍?由於當代藝術本身的多元複雜性,現在要評論誰的作品能成為傳世經典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如果一件藝術作品沒有成為傳世經典之可能性,排除短期人為炒作因素,在未來要獲得大幅升值空間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如果人為運作下,短期內讓一件作品大幅升值也是可能,但若該作品缺乏相應的文化含金量,這樣的升值只會是虛無的泡沫,遲早有一天會徹底破滅的。

當前市場出現的調整狀態,本質意義上是在幫助文化市場回歸理性狀態。奉勸文化藝術行業從業人員,不要再把市場復興寄望於幾家大拍賣行天價成交紀錄,並以此為借口去誘騙投資人。無論是商家還是藝術機構或藝術家本人,都應該把精力放在培植理性的文化消費市場上。只有當客戶購買你的作品時,收穫到自覺的物有所值的精神文化享受時,文化市場才能得以持久繁榮!

在朋友圈不斷「提示」下,本周大雨在北京如期來襲,洗滌著整座城市。與此同時,藝術市場也被刷新,因為黃賓虹的《黃山湯口》。

近期,藝術品2017年春拍市場再度開啟,伴隨著槌聲的敲響,數以萬計的藝術品被重新定價。6月19日, 黃賓虹的《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一舉引爆今年春拍市場——6年前,同一件作品成交價是4700多萬元。如何看待黃賓虹作品創造的紀錄?眾說紛紜。有人表示,市場本來就該看起來熱鬧,超高的成交金額表達出的只不過是當時群眾的聚焦,而真正的收藏本應該是寂寞的。但講真,我相信許多好的作品還沒有、也並不容易被大家所認識和了解,如果能夠利用高價讓更多的群眾認識到好的作品,不失為藝術審美傳播的途徑之一。

藝術市場像天氣一樣無常,正如今年春拍所呈現的兩則拍場「撿漏」事例。第一則說的是,一位買家在去年的西泠秋拍中以1.8萬元低價購入的清代閑章,在今年不久前落槌的北京保利春拍中,被人以380萬元競得,半年時間凈賺200餘倍。另一件則是一件原本在朋友圈裡銷售8萬元無人問津的4厘米高的古玉,在香港邦瀚斯拍出了290萬元。

撿漏,在古玩買賣中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不論是行家還是新手,除了運氣,更需要的是廣博的知識和濃厚的求知慾,因為對於一些藝術品而言,其所蘊藏的文化價值已然遠遠超越了其本身的材質價值。

藝術圈也常有動人之舉。帕特里夏·菲爾普斯·代·西斯內羅斯收藏最近宣布,他們將把119件來自殖民藝術收藏中的作品捐贈給五個致力於保護和研究拉丁美洲藝術的重要機構,這119件作品代表了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的委內瑞拉藝術。奧斯汀的布蘭頓藝術博物館、丹佛藝術博物館、紐約的拉美裔協會博物館與圖書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以及秘魯的利馬藝術博物館將收到捐贈。「古斯塔沃與我一直將自己視為這些藝術品的臨時守護人來保管它們。」西斯內羅斯說:「我們認為,這些藏品分散在不同的機構將會得到最好的保管。我們查看了每個美術館的現有藏品以及它們的興趣領域,並以此來挑選我們認為將會深化它們館藏的作品。」

博物館、紀念館接受社會捐贈是豐富和完善館藏不可或缺的渠道。近年來,國內個人、企業等主動捐贈文物的情況也越來越多。32年前,河南農民何剛將從自家院里挖出的19件珍貴文物悉數捐給故宮博物院,填補了元代遺存銀器的空白。最近,聞悉這位農民不幸離世,故宮博物院為他舉行追思會,而何剛的名字也被鐫刻在故宮博物院專門為捐獻者設立的「景仁榜」之上。

保護文物不是一句空話,需要大家共同付出努力。令人欣慰的是,何剛的義舉讓幾件文物不僅見證著過去的歷史,也承載著今人的高尚情懷。對!這樣的美德,才是我們透過歷史風雲更值得關注的題中大義。

小編有話說

上海古玩鑒定交易中心是古玩收藏圈內最大最權威的交流平台和資源共享平台,上百萬古玩收藏愛好者的聚集地!廣大古玩收藏愛好者學習、分享和交流古玩真知灼見的家園。

了解古玩收藏實時資訊,去偽存真,傳承中華文化,保真交易,打造古玩交易保真品牌諮詢合作加微信18016388508,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收藏

長按指紋,自動識別二維碼,科學檢測鑒定只要2000,只有1%的人知道

·

來閱讀此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