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電子垃圾場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

夏循祥,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類學系 師資博士后

污染是一個文化術語,在自然中根本不存在,因為所有的自然物質都可連續不斷地循環再造。

對於資源短缺、人均資源尤其短缺的來說,處理電子垃圾不僅是一個環保問題,也是一個資源戰略問題。在回收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將嚴重污染自然環境,危害國民人身健康。如果處理得當,不僅可以緩解環境壓力,還具有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從電子到垃圾

隨著高科技時代到來,手機、電腦和電視機等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加速,人們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方便舒適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時,由此產生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和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

目前(2012年)全球每年產生約5億噸電子垃圾,並以每年3600萬噸的速度增長。電子產品產量更呈快速增長趨勢,年產230萬噸電子垃圾,僅次於美國的300萬噸。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上半年行動電話、筆記本電腦、集成電路等增長率達30%以上甚至接近50%。全國目前每年至少有500萬台電視機、400萬台冰箱。

北京郊區,街頭上收集電子廢物的人。 © Kevin Frayer / Getty Images

報廢這些舊電器,居民要麼將其低價賣給普通商販,要麼實在不能用了,就隨便扔掉。目前,的電子垃圾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不僅難以消化自身每年產生的大量電子垃圾,而且還遭受國外電子垃圾的入侵。發達國家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有80%出口到亞洲,其中的90%進入了。

與其他垃圾相比,電子垃圾的危害性極大,具有污染時間長、污染危害大等特點。由於行業缺乏統一規管,湧入的電子洋垃圾大量流入非法廢物處理廠。西方21世紀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廢棄物在這裡以19世紀的工藝進行著污染性極強、利用率較低的再循環。這些小處理廠和小作坊每處理1噸電子洋垃圾,就有超過一半的配件在多重處理后成為毫無用處的污染垃圾。

常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體健康將受到極大的危害。汕頭大學近年對貴嶼鎮165名1-6歲兒童的血鉛水平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兒童血鉛負荷高,其中135名兒童鉛中毒,中度鉛中毒者達到24.4%,明顯高於沒有遭到電子廢物污染的鄰鎮兒童。研究表明,長此以往,這些中毒的兒童可能會患貧血等疾病,他們的智能和行為發育也可能受到影響。

迫於環保壓力和城市轉型的需要,政府近年來對非法進口和焚燒電子垃圾行為一直堅持嚴查。但圍繞電子垃圾的回收、拆解、焚燒、冶鍊,早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因此屢禁不止。

在各個回收站,人們以十分粗放的工藝處理電子垃圾,回收具有利用價值的物件——焚燒電線和電纜;用硫酸水沖洗電路板;對電源板進行手工拆解。而對於不容易處理的電子線路板,則採用「燒煮拆解法」,將線路板上的焊錫熔化后,將可以再利用的元器件拆解下來。圖為廣東貴嶼,一位民工用火烤一塊電路板。 © Markel Redondo / CFP

如果這種現象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整治,危害的不僅是一個地方。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8年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由於近幾年珠江、北江中上游水污染日益嚴重,導致北江水質在不斷變差,已給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而清遠市某鎮電子垃圾處理產生的廢渣和廢氣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當消費成為主義

當代科技文明確實改變了人類生活,但也極大改變了自然界的本來面貌。隨著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受狹隘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支配,產生了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從文化上講,「垃圾是個根本上屬於都市的問題」。正因為如此,人類學家博德利認為,「污染是一個文化術語,在自然中根本不存在,因為所有的自然物質都可連續不斷地循環再造。」

20世紀出現兩個重要的變遷,首先,每人消耗財貨與資源的速度持續加快,從而助長了固體廢棄物的產生。其次,新科技,尤其是化工開發的新技術,如塑膠、電子產品,徹底改變了垃圾的成分,對環境造成了全新挑戰和問題。這些大規模商業生產的有機廢物一直以各種方式不斷地產生和集中,阻礙了有效的再循環,使生態系統退化、生態過程簡化,造成了環境和污染問題,最終造成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使人類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都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

廣東貴嶼,居民在被嚴重污染的河道邊。

人活著必定要消費。作為現代人,我們註定與稀缺性相伴。將簡單社會視為「原初豐裕社會」的美國人類學家薩林斯說,消費是雙重的悲劇:因不足而開始,最終受到物質剝奪。因為300多年來的商業生產已經使消費成為了主義。不消費,你就會被消遣。

在高度發達的消費文化中,商業與政治精英聯手塑造了主要的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子系統,促使人均資源消費上升到最高水平。消費主義的文化意識形態宣稱,生活的意義就是發現我們可以佔有的事物,因此,消費了就能活得充實,要生活得充實,就要不斷消費。

戴維·哈維繼承了托夫勒「拋棄型社會」(throwaway society)理念,他說:「一個一次性物品充斥的社會的推動力,在1960年代期間開始明顯起來。不止是扔掉生產出來的商品(造成巨大的一次性廢品的問題),也意味著可以扔掉價值觀、生產方式、穩定的關係、對事物的依戀、建築物、場所、民族、已接受的行為和存在方式。」齊格蒙特·鮑曼也注意到,消費主義使人們不再考慮人類生活與命運這類嚴肅問題,不再去深思限制與超越等問題,它使得曾是「個人逃避命運的消遣變成了社會建構的命運」。

在電子時代,我們的消費主要對象,也變成了電子產品。一些高端電子產品通過推銷虛幻,勸說人們通過購買自己的產品,以實行對「愛、家庭、友誼、冒險和性」的真實滿足,在這個時代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國。一個蘋果,讓多少人趨之若鶩!人在電子市場顯得如此的狂熱:一些高端新產品上市時,連夜排隊者甚至比80年代初排隊買生活必需品的上一輩還虔誠。

2012年1月12日,在北京三里屯蘋果零售店門口排隊買手機的消費者。當時的最新款手機將在13日正式上市。 © Liu Changlong / Xinhua

人類學家和文化研究者認為「個體消費者使用商品建構自我認同,賦予了商品象徵性的文化意義」。而我們的新一代更是深諳此道。曾有報道,中關村一家蘋果產品店門前,一名女孩懷抱一台iPad還一臉慍色。

銷售人員透露:「她上來就要買蘋果3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過2萬元支出讓母親覺得有些吃不消。」女孩兒大喊一聲:「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說完便扔下還蹲在牆角低頭抽泣的母親,揚長而去。無獨有偶,武漢某高校一位大一女生在報名現場棄學要挾父母買蘋果手機,發火說:「不買我就不在這讀了,反正錢也交了,你們就後悔去吧!」經老師和父母勸了一個多小時,女生才「讓步」,同意父母買部新款其他品牌手機。

我們被扔上了生產和消費的跑步機,永不停歇。電子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增長完全依賴對資源的消耗。我們用的越多,消耗的自然資源就越多。消費者追逐功能更完善、更新奇的產品,隨著產品更新周期的縮短,消費者更換家庭裝備的步伐也在加快。這種消費模式雖然在短期內推動了GDP的增長,但也導致電子垃圾越積越多。數量龐大的電子垃圾,不僅表明了我們的過度消費,也反映了當前工業文明體系的失衡。

30年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面臨著垃圾數量猛增、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等威脅,而有毒的電子垃圾等更是成為環境污染的隱患,威脅著國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重金屬無論是污染水體,還是污染大氣,最終都會隨污水、隨大氣沉降,隨固體廢棄物、隨農用物資等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有研究人員認為,在經過幾十年的沉澱后,土壤重金屬污染已進入一個集中多發期。

按照GDP來測量,這一過程的副產品像廢物、損耗、污染、各種間接的社會成本或外部效應,並沒有減損增長,反而在實際上加大了增長的效果。例如,污染產生的疾病與事故,需要更多的商品和服務才能應付,因此反而會對經濟增長做出新的貢獻。

然而,這種消費建立在資源損耗不可修復的基礎之上。鮑曼寫道:隨著人類廢棄物總量超過現有的處理能力,出現了一種極有可能的前景,即眼下的全球性現代化在面對由它自己所產生的廢棄物時,既無法重新吸收,也無法將其徹底銷毀,最終如鯁在喉,窒息而死。

有許多信號表明,那些很快積累起來的廢棄物的毒性在迅速攀升,人類的發展將不可持續。生態危機頻發的地球已無力承受人類過去的錯誤。

▌電子垃圾時代的生活

電子垃圾問題之所以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從整體上考慮,首先是垃圾及其處理意識跟不上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要求,思想方面遠遠落後於形勢的發展。電子科技時代需要相應的垃圾處理文化。

對於資源短缺、人均資源尤其短缺的來說,處理電子垃圾不僅是一個環保問題,也是一個資源戰略問題。在回收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將嚴重污染自然環境,危害國民人身健康。如果處理得當,不僅可以緩解環境壓力,還具有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在電子垃圾中,每噸廢棄的電子設備含金量是金礦的17倍,含銅量是銅礦的40倍。有數據表明,在1噸隨意搜集的電子板卡中,可以分離出143公斤銅、0.5公斤黃金、2公斤錫等有用金屬,其中僅黃金就價值不菲。如果採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分離電子垃圾,完全可以變廢為寶,使垃圾處理成為一項高收入的產業,成為好大一座「城市礦山」。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日本提出了「城市礦山」的資源觀,不僅頒布法令禁止電子廢棄物出口,還想辦法從其他國家進口。早在2001年,日本就已經正式實施《家電再利用法》。法律規定,消費者必須將廢舊家電交由銷售商送返生產廠家進行回收利用,回收所需費用由消費者承擔。如果消費者不按規定將舊家電交回銷售商處,而私自進行掩埋等處理,一經發現將被處以巨額罰款。小販回收廢棄家電,也需要得到地方政府頒布的收集搬運執照,如果是私自收購,則屬於違法。據統計,日本現有的廢舊電子電器產品中,僅稀土就能提取30萬噸,如能回收利用,足以滿足其本國需求。

日本的教育將垃圾分類貫穿其中,圖為日本一國小,學生們吃完午飯之後將牛奶盒沖洗乾淨等待回收。 © CafCu Media

作為最有行動能力的行動者,政府對電子垃圾處理必然負有最大的責任。從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消費者責任的界定,到專業企業的打造和扶持、產業的引導和補貼,以致法律規管與環境教育,政府都具有強大的責任。但很遺憾,哪怕是在目前最末端的監管工作,各級基層組織的監督與執行,進行得都不夠徹底。在法律法規的制定以及政策的推行過程中,表現不盡如人意。2005年,汕頭貴嶼鎮曾經被批准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但7年過去了,至今沒有下文。這7年中,又有多少污染在悄悄瀰漫……

生活方式也是文化。生在電子時代,我們身不由己。我們使用著電子產品,生產著電子垃圾,經受著電子污染。我們似乎無法拒絕電子,也因此無法拒絕電子垃圾。就像我們無法拒絕生活。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美麗」這個新詞,要求「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作為被消費主義俘虜的一代,我們也許並不需要改變生活方式,需要的是可稱之為真正環境主義的東西—一種不需要為之費心費力就能夠做到的環境友好。比如,盡量降低對電子產品的欲求—沒有它們,我們好像也能夠過得很好。少使用手機,別讓它們主宰我們的靈魂。珍惜那些家用電器,換用節能型設施,使用更少的加熱製冷能源、建築材料等等。

只有重新組織生產和消費的社會結構,從而改變便宜、舒適、享受的定義的情況下,這種環境主義才能流行起來。

關聯閱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