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中國新聞攝影的開拓者石少華

編者按 2016年11月7日是新華社成立85周年紀念日。《記者》從2016年第11期起開設專欄,陸續推介一些在黨的新聞工作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新華社名編輯、名記者。本期推介的是石少華同志。

石少華(1918年—1998年)從事新聞攝影工作50多年,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敵後根據地攝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同時,他又是新第一個新聞攝影機構和第一個全國性攝影團體的主要創建者,還是新第一個大型圖片服務機構、第一個國家級專業檔案館、第一家畫報社的主要籌建者。他的一生,為新新聞攝影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 文/鄭德金

一、一生與新聞攝影結下不解之緣

石少華,祖籍廣東番禺,1918年5月出生在香港。6歲時隨父母遷居廣州。1925年,他進入江門市北街啟智國小讀書。1932年,石少華進入廣州嶺南大學附中讀國中。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向大批傾銷攝影器材,美國柯達公司在就設有許多分公司和代銷店。廣東地處沿海,得「風氣」之先,廣東沿海各種畫報、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湧現出了許許多多攝影愛好者。這時的石少華,在兄長的影響下對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開始學習。他安靜少言、不好熱鬧,對當時校園內時髦的跳舞絲毫不感興趣,把業餘時間都用在了攝影上。

升入高中后,石少華經常在課餘時間外出進行攝影創作,閱讀攝影書籍。20世紀30年代,正是廣東的愛國鬥爭和工人運動風起雲湧之時,省港工人大罷工、商人抵制日貨實行罷市、學生罷課,成為他青少年求學期間記憶的一部分。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揭開了全民抗戰的序幕。也就是在這時,石少華接觸到了共產黨的地下黨組織。

1938年廣州淪陷前夕,石少華隨嶺南大學附中遷往香港青山灣梁園上課。在這個充滿殖民者特權的臨時避難所,年輕的他更加被進步思想所吸引。1938年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建立,廖承志擔任主要負責人。廖承志早年曾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讀書,和石少華還是學友。在他的介紹和幫助下,20歲的石少華,和許多渴求真理的青年學生一樣,懷著抗日救國的熱忱,帶著照相機和50多個膠捲,秘密奔赴延安。1938年1月,到了延安之後,先後進入陝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10月加入共產黨。

1939年9月隨抗大總校遷往華北敵後,歷任記者團攝影記者、冀中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攝影組長、攝影科科長;1943年任晉察冀軍區晉察冀畫報社副主任;1948年任華北畫報副主任。

革命戰爭年代,他拍攝了大量新聞照片,記錄了共產黨領導人的革命活動,反映了解放區軍民英勇戰鬥的光輝事迹。主要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和小八路》《埋地雷》《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地道戰》《子弟兵母親戎冠秀》《飛檐走壁》《解放張家口》等。這些作品是他在戰爭年代特定的環境里深入生活,和廣大指戰員一起戰鬥,敏銳地捕捉典型形象的產物,是作者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藝術修養融合的結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少華任中央新聞攝影局副秘書長兼新聞攝影處處長。1952年4月任新華通訊社新聞攝影部主任。1956年任攝影學會主席。1959年8月任新華社副社長兼攝影部主任。1970年任國務院文化組秘書長。1981年兼任新華出版社社長。

他從事新聞攝影工作50多年,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人民的新聞攝影事業。一生奔波於祖國各地,出訪過世界許多國家,拍攝了大量為國內外觀眾喜愛的攝影作品。他的作品,至今對人們仍然具有真實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堪稱不朽之作。

二、探索戰爭年代新聞攝影的拍攝經驗

1939年夏,抗大總校遷往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石少華擔任記者團攝影記者。后調冀中軍區專職搞攝影。由此開始,石少華走向了新聞攝影這塊特殊的陣地,與攝影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39年冬,石少華擔負起了冀中軍區攝影科長的重任。1940年6月,冀中軍區第一期攝影訓練隊在河北省曲陽縣宋家莊開學,石少華既是隊長又是教員,學員共10人。當時的攝影訓練班條件十分艱苦,沒有講義,石少華就根據自己多年的拍攝經驗自己編寫;沒有相機,就從敵人手裡繳獲,壞了就自己修理;實習沒有膠捲,就讓學員空按快門練習,學員大多是在快結業的時候才摸到相機的。他還請當時在軍區火線劇社當導演兼演員的凌子風、李濤為攝訓隊譜寫了一支題為《我們是革命的攝影工作者》的隊歌。他給學員主講的攝影課,內容分攝影常識、新聞攝影、暗室技術、照片上色等四個方面。

從1940年到1948年,石少華先後在冀中軍區、晉察冀軍區和華北軍區舉辦攝影訓練隊和訓練班共9期,學員總數兩百多人。幾乎每一期石少華都是身兼領導和教員。這些學員畢業后,分赴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戰場,成為革命戰爭以及新成立后攝影事業的中堅力量。

在主辦新聞攝影訓練隊的同時,石少華拍攝了《鐵騎——冀中八路軍騎兵部隊》《狠狠打擊侵略者》《兒童團》《埋地雷》《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冀中水上游擊隊》《冀中軍民的地道戰》《突進張家口》《大好河山重放光明》《懷來前線的炮兵陣地》《搶修懷來人橋》等作品。

1944年,石少華根據個人經驗編寫出教科書《新聞攝影收集材料方法的研究》,這是攝影史上的第一篇集中探索戰爭年代新聞攝影的文章。

在革命戰爭年代,他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照片,記錄了我黨領導人的革命活動,反映了解放區軍民英勇戰鬥的光輝事迹。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毛主席和小八路》《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埋地雷》《地道戰》《子弟兵母親戎冠秀》《飛檐走壁》《解放張家口》等,是他在戰爭年代的特定環境里深入生活,和廣大指戰員一起戰鬥,敏銳地捕捉典型形象的產物,是他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藝術修養相結合的結晶。他認為,攝影是政治、藝術、技術的統一體,拍攝一張成功的作品,離不開調查研究、形象觀察和積累。尤其在戰爭環境中,艱苦的拍攝條件,加上簡陋的攝影器材,拍好一張照片十分不易。他在按動快門之前,總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深入現場認真觀察、分析提煉素材,選擇典型,選取最富時代特點的畫面。

三、新新聞攝影的優秀領導人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舉行第三次會議,決定政務院下設新聞總署,負責領導全國的新聞事業,管理國家的新聞機構,新聞總署下設新聞攝影局。不久,石少華任新聞攝影局副秘書長兼新聞攝影處處長,負責全國的新聞攝影事業。

1951年底,新聞攝影局撤銷,新聞攝影處、研究室和經理部門劃歸新華社。此時的新華社,也從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的機關通訊社,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

1952年4月1日,新華社成立新聞攝影部。石少華被任命為第一任主任。根據新華社編委會的要求,攝影部的主要任務為:(一)向全國報紙、雜誌發布新聞照片;(二)向國外發布新聞照片;(三)向全國供應新聞展覽照片;(四)供給中央各部門到國外展覽以及送禮和其它業務需要的照片。新華社從此正式開始攝影報道業務,成為一個向國內外既發布文字新聞又發布圖片新聞的功能齊全的通訊社。

1957年,新華社編委會提出,新華社的新聞攝影報道要成為具有世界性通訊社規模的新聞圖片總匯。在石少華的主持下,攝影部編委會提出了新聞圖片總匯的具體目標。到20世紀50年代末,新華社攝影記者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同時也向國外派出了攝影記者。新聞圖片質量得到提高。國內發布新聞照片的對象,已從過去的主要城市報刊,發展到全國報刊,包括全國的主要報刊以及縣級報刊。

新成立后,石少華雖走上了任務繁重的行政領導崗位,但仍抽出時間進行攝影創作。他拍攝的《老貧農講家史》《鋼錠》《坎兒井》《山林之晨》《途中小憩》《紅綢舞》《勝利腰鼓舞》等大量反映工農兵生活、祖國大好河山和建設新貌的照片,都突破了那些條條框框而成為攝影佳作。他出訪二十多個國家,拍攝了《在尼日河畔》《金字塔下的沙漠之舟》等世界各國的風光風貌和人民生活的照片,為人民了解世界打開了視野,在當時攝影界引起了極大反響。

1959年8月25日,經中央批准,石少華任新華社副社長兼新聞攝影編輯部主任。

同年毛主席接見了石少華,鼓勵他:戰爭年代的照片起了很好作用,底片要保存好,這是寶貴的財富。[1]

在石少華的領導下,新華社攝影部設立了專門機構,在全國範圍內搜集和保存國家資料照片,完整保存攝影部成立之後發布的全部發稿照片和留資照片。1984年10月,照片檔案館誕生。自此有了國家級專門管理照片檔案的機構。

四、籌建攝影家協會和老年攝影家協會

1956年,第一個全國性的攝影團體——攝影學會成立,石少華被選為第一屆理事會主席。在攝影學會成立大會上,石少華提出:「攝影學會今後的中心任務應該是:團結全國職業和業餘攝影家,繁榮攝影創作,提高我們的攝影藝術水平。」[2]

學會成立后不久,在他的策劃、組織下,1957年便出版了攝影學會的第一份刊物《攝影》雜誌。攝影學會在「文革」后改名攝影家協會,石少華先後任第一、二、四屆理事會主席,為協會的完善和健全做了大量工作,為推動全國攝影事業的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1958年石少華又領導出版了《大眾攝影》雜誌,它和《攝影》互相補充,面向全國廣大的業餘攝影愛好者,頗受讀者喜愛。

石少華除了擅長新聞攝影,同時在人像、風光、舞台攝影等方面都有極深的功底。作品題材廣泛,表現形式新穎多樣,具有真實、自然、生動、質樸的特色。

1988年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石少華作品選》,輯入他不同時期的部分作品。

1998年6月30日,石少華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他在彌留之際還專門囑託,將自己個人所有積蓄和生前所獲得的獎金捐給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以鼓勵高校學生投身攝影實踐和攝影理論研究,推動攝影教育事業的發展。(作者單位:新華社新聞研究所)

【註釋】

[1][2]石少華.攝影理論和實踐[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23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