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致高考: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將平凡(深度)

一年一度的聯考之戰已經結束,940萬士兵終於可以撤離。每個考生後面都有一個家庭,因此這是一場數百萬人參與的大會戰,勝利的人被稱為佼佼者,落選的人被認為是淘汰。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1)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將平凡

作為父母,你可以有望子成龍的夢想,但當不得真。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將平凡。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容易被問到一個問題:「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臨這個問題時,往往會回答,長大了想當電車司機、麵包師、清潔工……

但這樣的答案在是會被無情嘲弄的。誰家孩子要是敢說自己長大了的夢想是做個廚師,就連他的爹娘也會覺得顏面盡失。

在,父母們早早就教會了孩子標準答案,長大了只能做科學家、文學家、宇航員……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被認為有出息,父母們才會有面子。更為重要的是,這符合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

父母最難接受,也最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會是一個極其平凡、極其普通的人。即便是從內心隱約意識到這一點,也定要排除萬難,創造條件把孩子培養成天才。

於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了很多父母給自己擬定的宏偉目標,也是他們賦予自己的偉大責任。

當然,這情有可原,無可厚非。所以,我們不用去探討這是出於什麼心理,也不用去爭辯這種做法的對錯。

我們只說明一個事實:99%的人99%的可能會平凡地度過一生。

從概率上來說,一個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與工作中找到快樂、幸福與平靜,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99%的部分,而是將精力集中在剩下1%極其渺茫的希望中。這意味著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註定了會失敗的豪賭,是很多人悲劇的開端。

事實上,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樣,長大后大部分都做了電車司機、麵包師、清潔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

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有數據顯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個崗位上工作超過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輩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人則總是牢騷滿腹,頻繁跳槽。

面臨差不多的工作內容、薪資收入、生活壓力,日本人往往沒有人那麼焦躁不安,抱怨連連。究其原因,正是人從小被教育要做一個不甘平凡的人中龍鳳。無論是從心態上,還是從能力上,都喪失了從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與快樂的能力。

所以,我們很多人過得並不快樂。

承認你的孩子很平凡,

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機會

有一位媽媽,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從小就立志要讓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

兒子還在國小階段,她就軟硬兼施讓他背完了《國小生必背古詩詞》全套,還規定每天都要讀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後來她發現孩子對閱讀興趣不大,就改用聽。因為買不到合適的磁帶,她就親自上陣,每個學期給孩子親自錄製十盤以上的磁帶。如此堅持了數年。

然而,等孩子上國中了,每次考試在現代文閱讀一塊都基本不能得分。

這位母親不理解,不接受,生氣,痛恨,最後絕望。每天要給自己暗示、強調八百遍那是自己親生兒子,才能勉強克制自己不動手將其打殘。

痛定思痛,這位媽媽最後分享說:「最終,我意識到在這方面,他就是一個沒有天分,不靈光的孩子,我才沒發瘋。」

認識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這實在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這不僅能夠讓父母正確認識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個平凡而普通的人,卻一定還要想方設法,削尖了腦袋將其培養成精英。結果不僅會讓自己在回報與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絕望,還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假象,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結果眼高手低,以為自己懷才不遇。總覺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馬,卻始終遇不到伯樂。

無法正確認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樂和幸福呢?

意識到孩子的平凡,

你才能正確認識他,

真正理解他

有一對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親是理科天才,數理化樣樣精通;母親曾是文科學霸,飽讀詩書,才高八斗。

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滿懷信心,父親負責理科,母親負責文科,堅信一定能夠將其培養成一個出類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遺憾,他們的兒子恰好完美繼承了父親的文科基因,母親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父親反覆講了幾遍,孩子還是一臉懵懂。父親終於抑制不了內心的怒火,拍桌子,摔書本,「笨蛋、蠢貨」罵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親心疼兒子。第二天決定陪孩子去學校,坐在教室旁聽。一節數學課下來,縱然聚精會神,母親也只是勉強弄懂了個大概。

晚上,放學回家。母親決定自己來輔導孩子的數學,讓父親來輔導語文。

面對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母親也是前思後想,拿不定注意;本來很平常的語文題目,父親也是抓耳撓腮,不明就裡。說是輔導,結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討。

就是這樣,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對他在學習中的挫折與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孩子是個很平凡的人,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天分。

父母對孩子多了幾分理解,對他的笨多了幾分接納。

從此,不僅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績也不知不覺有了提升。

更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對自己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和準確的定位,從此變得快樂而從容。

如果說父母用自己的優勢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會給孩子造成額外的壓力,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那更為可怕的是,很多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長,還非得要求孩子足夠出色。

台灣著名作家吳念真曾經講述過這樣的事情。他的兒子數學成績很爛,老師在和家長的聯絡簿上寫道:「數學成績要加強!」

兒子回到家裡,母親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

吳念真趕緊把老婆拉到廚房,問:「你原來讀書的時候,數學有沒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說:「很爛!」

吳念真說:「我也很爛!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

然後吳念真和老婆很認真嚴肅地談了這個問題: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為人父母,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道路,很多時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夠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長。又何苦來為難孩子呢?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又何必為難孩子,勉強將其培養成為百里挑一的人中龍鳳呢?

盲目讓孩子追求不平凡,

反而會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后做了北漂。

幾經周折,終於讓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讀書的指標。

朋友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運作,將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學生,孩子始終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點給孩子補課,結果孩子的成績乾脆降到了倒數五十名,最後還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

痛定思痛,朋友開始意識到孩子完全無法跟上名校的節奏,只好將孩子轉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雖然孩子的分數沒有提升,但是狀態改善不少,開始變得自信、開朗,對學習有了興趣。最終在聯考的時候,還超常發揮,製造了一個小小的驚喜。

父母總是喜歡抱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期望,將自以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全塞給孩子。殊不知,如同養身體,不顧本源,盲目一味大補,總是適得其反。

父母盲目將孩子培養成精英,將孩子至於無法勝任的位置,會增加孩子額外的壓力,加重挫敗感,讓孩子自暴自棄。當現實與希望的反差太大時,父母自己也會容易陷入絕望。

如此,孩子就悲劇了。

李娜,讓幾代人為之驕傲的網球女王,頭上的光環照亮了無數絕望人黑暗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採訪談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狀態:無休止的練球。一天要打爛幾十個球。同一個動作,反覆練習,夜以繼日,無休無止。

這種生活不僅僅是平凡,簡直是枯草乏味。

不僅僅是李娜,幾乎所有的奧運冠軍都有過相同的經歷。

也不僅僅是奧運冠軍,幾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時間都在經歷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網上曾經流傳著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從早到晚也不過是吃飯、開會、簽合同、在路上奔波。從工作本身來看,也平凡而乏味,並沒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實,所有讓大家驚羨的成就,幾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學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複而無聊的實驗,看不完的是艱澀而無趣的學術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實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為他們具備度過平凡日子的能力。換句話說,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裡堅持,就不會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將子女擺脫凡人行列的父母,卻從一開始,就人為忽略了這種能力。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個別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別眷顧,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個天才。

如果真的中獎了,自然不能浪費。不過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個道理,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餡餅砸中腦袋差不多。

所以,在準備要把孩子培養成精英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備某種天賦;同時,也要照照鏡子,如果說自己都是庸庸之輩,就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終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確實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養他過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則,縱是天才,也會成為庸庸之輩。畢竟,無論誰的日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平凡的。

(2)未來的教育:學校和老師都將消失……

既然我們身處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商業的邏輯被顛覆了,經濟結構被重組了,工業也走向智能化了。

教育,不可能無動於衷。

傳統的教育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大工業時代就是要把整個社會都整齊劃一,所謂的提升個體素養,也無非就是把這些正在成長的孩子集中起來,統一灌輸和指導,讓他們統一接納知識,學生的個性和成長路線被框定起來成長,然後成為「人才」。

於是,集合大家的場所叫學校,帶領大家學習的叫老師。然而「學校」和「老師」都屬於不可複製資源,這一點跟大工業邏輯是違背的,因為它不可能像產品一樣在機器上被複制出來。於是名校和名師就出現了,而且永遠都具備稀缺性。

所以,你在哪裡學習的?你的老師是誰?要比你是誰更重要。學生拚命學習,爭取多考幾分,就是為了能夠有一個好學校和好老師。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天賦和個性都被磨平了,當然犧牲天賦是為了換取一個教育文憑,擁有它之後走向社會之後更容易被認可。

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個現象:這兩年社會對於一個人的文憑的反應越來越冷淡了,我07年大學畢業到現在正好十年,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幾乎都不知道我什麼學校畢業。

越來越少的人關心你的背景和資歷,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你究竟是誰?你究竟能做些什麼?難道不是這樣嗎?

因為這個時代正在剝去我們一張張華麗的外衣,他要的是你真正的情操和最原始的本真。

當然,這一點還不足以撼動傳統教育的地位,如果再提及到人工智慧的影響,你就明白現在教育究竟是多麼脆弱了。

因為現代教育的主體起源於西方,西方教育更注重的是對現實的改造,研究的是客觀世界,而這種能力恰恰是人工智慧最擅長的,可以說在人工智慧時代,現代人類99%的特性及能力都是多餘的。

早在2013年,牛津大學的卡爾·弗瑞和邁克爾·奧斯本發表了《就業的未來》研究報告,調查各項工作在未來20年被計算機取代的可能性。比如2000年,高盛位於紐約的股票現金交易部門有600個交易員。而如今,只剩下兩個交易員,剩餘的工作全部由機器包辦。

再比如彭博社報道稱,摩根大通開發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軟體COIN。原先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需要360000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幾秒就能完成。

還有個例子:在美國請律師打官司很貴,尤其是專利官司。原因有二,一是打一個官司基本上要讀上百萬份大的法律文件;二是美國的專利官司對公司的追究是非常狠的,因此都不願輸。比如蘋果和三星的官司已經打了幾億。但有個小公司,花了一萬多美元,買了一個自然語言系統讀了200多萬份法律文件,最後花10萬美元打贏了一場官司。

這就是未來的律師。同樣,建造師、設計師、分析師等等,未來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甚至就連藝術創作,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音樂學教授戴維·柯普,寫了計算機程序專門模仿巴赫的編曲,雖然寫程序花了7年功夫,但是這個程序一出來,短短一天內就寫出了5000首巴赫風格的讚美詩。柯普挑出幾首安排在一次音樂節上演出,聽眾還以為這就是巴赫的曲子,興奮地講著這些音樂如何觸碰到他們內心最深處。

這就是人工智慧,人類在學校里反覆被強化的技能在它面前不堪一擊。對於它帶來的衝擊,谷歌未來科學家雷·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時間點是2045年。但是世界發展是呈現指數性增長的,我認為真正的衝擊發生時間點一定會比這個要早。

2045年,到時我們一定會感受這種變化的衝擊波,而我們的下一代,恰恰正值壯年。

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里,提到未來會誕生一個「無用階層」:一群人沒有任何經濟、政治或藝術價值,對社會的繁榮、力量和榮耀也沒有任何貢獻。

為什麼有的人未來會沒有存在價值?因為他們傳統教育中迷失了自我,過於強調技能、實踐,忽略情感、個性。但是當人們賴以生存的技能被取代之後,人就只剩下一個軀體。

在機器人橫行的時代,人類只有一個出路,那就是成為機器的上帝,而機器成為人類再造的一個生靈。

人類如何修行,才能成為地球真正的主宰者。

這就是未來教育的作用。

未來的網格化教育一定會取代傳統的學校教育。

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認為,替代傳統學校的將是「學習中心」。

「學習中心」將打破傳統的統一的教材,去標準化、個性化、定製化不僅是未來工業的趨勢、商業的趨勢,也是未來交易的趨勢。未來每個人都將擁有一份自己的課程、學習計劃,不需要再有排名。

未來家長的思想是學生最好的啟蒙,將在每一個孩子人生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家長必須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和特長,然而從小就開始幫助他們選課程,制定學習戰略,而絕不是像現只用拚命掙錢,然後送孩子讀一個名校就可以了。

未來是「超級個體」的時代,每個有價值的人之所以有存在感,是因為他身上有無可取代的能力和特徵,而這種能力跟一個的天賦有休戚相關的聯繫,教育的真正作用是無限加強一個人的天賦,使之無限延長。

下一代的孩子們成長的環境也決定了,任何機械式、填鴨式的灌輸教育,一定會遭到反抗,因為他們從小就習慣了在互聯網上接納思想,他們的思想是全開放式的,任何愚昧的指引都無效而終。

知識網路化、教育網路化的時代,學生將不再受家長和老師的單向約束,而是學會自律,寒假、暑假、上學、放學、周末也不會存在了,最先學會自律的人將最先走向自由。

先是自我認知,再是自律,再是自由、最後是自信,這是教育過程中的人格形成路線。

未來的教育會出現一定的回歸,比如孔子弟子三千,他因材施教,自己做課程組合,針對不用天賦的學生做不同的指引,最終培育了七十二賢者。

未來的學習,你大腦能容納多少知識要點真的不再重要了。因為人工機器、電腦的的知識能讓你隨時取用,你要做的是融會貫通,由一滴水看見大海,一粒沙而感知世界。

未來的教師,將轉變成成一個學校的陪伴者、指導者、學習夥伴。

這正是應驗我說過的一句話:

未來一切產業都是服務業。

未來,不再有一流而完美的大學,未來只有更加適合個人的「課程組合」,這個課程組合是定製化的,學習中心取代的是學校,課程組合取代的是老師。而文憑和學歷都將消失,教育培養的不再是善於考試的優等生,而是大批創造者、創新者。

什麼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那就是發現每個人潛能與天賦,然後不斷強化,讓每個人發現自我、成就自我,成為最好的自己。

最後,我想,無論是教育還是商業,假如要論及他們的本質,

如果用三個字概括,那就是:被需要。

如果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奉獻。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愛!

END

科技創業內參

首席科技創業新媒體,獨特的視角瞭望科技前沿,有趣的風格歌頌商業傳奇,匠人的態度打造價值資訊。商業,這裡一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