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養生——三七藥性

說起三七藥性,還不能先說其藥性,須先說藥性的理論。

方法/步驟

  • 藥性即藥物的性能,是使用藥物預防、治療疾病時,反應出的特性和效能。藥性起源於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氏為了給天下人尋求治病的驗方,跋山涉水,親自嘗遍百草,發現不同氣味能治療各種疾病。《神農本草》明確記載:「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五味是作為藥性理論之一的最早記述。《淮南子》又記:神農嘗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兩漢以來,名醫益眾,張仲景、華佗等以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神農本草》約作於秦漢,《淮南子》出自兩漢,由此可見,本草藥性的理論已被了解,用藥醫方興盛,還被名醫們整理著述。

  • 經過歷代醫家的經驗用藥和醫學理論的進步,藥性理論充實成熟,從最初的四氣、五味,又加入升降、沉浮、歸經和有毒、無毒的藥性理論。

    中藥四氣的溫熱涼寒,分別對應自然四季的春夏秋冬,不是用溫度計量出的概念。四氣也稱葯之四性,是作用於人之肌體后產生的反應,或收穫的療效,類如讓你的肌體變化溫熱還是寒涼。《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也記:「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確鑿的文字記載,都意在說明四氣的藥用原則。在溫熱涼寒中,有時溫熱可視作一組,涼寒視作另一組。有些葯,藥性還有平性一說,表示寒熱藥性不明顯。

  • 四氣中,三七氣溫,藥性是怎樣辨定的?明朝醫學家繆希雍的《本草疏經·原本藥性氣味生成指歸》認為:「夫物之生也,必稟乎天;其成也,必資乎地。」用天地一體的自然哲學觀來解釋葯氣味性的生成。正如三七,春生苗,稟春暖生髮之氣而生;生在西南番峒深山中,又得地之陰經獨厚,喜陰多於喜陽。難怪李時珍《本草綱目》也這麼說:此葯氣溫,味甘微苦,是陽明、厥陰血分之葯,故能治一切血病。

    五味(酸、苦、甘、辛、咸),雖源於神農氏口舌嘗百草滋味,但中醫里「味」的概念,不僅限於此,更重要的含義還是藥物的作用。五味分別為:酸,能收,指收斂、固澀;苦,能泄,指泄除邪氣,如除瘀血;甘,能補,指補虛;辛,能發,指發散解表,如治外感;咸,能下,指下瀉,如通便。

  • 由此上,便更易理解三七的味甘微苦,究竟都是什麼作用了。味甘指三七是一味能補血的藥材。味微苦又指三七是能泄除瘀血的葯。這裡的「瘀」是中醫辭彙。如果將人體的血管比作道路,血瘀地產生便猶如受到阻塞的道路。跌打損傷會成瘀;血液粘稠,流動緩慢,也易生瘀。或者血液流動不循常道,結果成瘀阻甚至血溢(出血)。瘀阻會使人痛,瘀阻出血時更痛,白天稍輕,夜晚最重。

  • 三七的藥用,既能制止體內外的出血(止血),又能促進血行,讓血液流快(活血,化瘀血),同時消腫定痛。張錫純(清末民初的醫學家)還曾使用三七為自己消腫化瘀:

    張錫純平時睡覺都會將窗帘擋上,這天因為天比較熱,沒拉窗帘,窗戶也開了個縫兒。張錫純沒在意,夜中只覺一股涼風吹到臉上。第二天早晨竟發現一邊臉腫了。他認為自己受了風腫,應該疏風,用外散的方法將腫塊消解出去。張錫純是個中西醫結合的人物,對西醫也熟悉,他就用阿司匹林發汗,汗雖出來,但腫沒消,反而更嚴重。他又給自己開了一個疏風、解毒、通絡的小方,配藥服下仍未見效。腫塊徹夜疼痛,讓人寢食難安,直到他想起三七這味葯。用量不大,兩錢三七粉,相當於今天的六克,飲水服下沒一會兒,疼痛慢慢開始消失。張錫純接著服用了二、三天,最後腫消病癒。張錫純感慨地說:三七的變化,像神龍一樣,我怎麼琢磨都琢磨不完。三七太神奇了,時至今日,三七功效已經深入人心,文山的苗鄉三七已經遍布全球。

  • 6

    對三七藥性地闡述,還有主歸肝、胃、大腸經。此處歸某某經,是指某葯對應某些臟腑經絡,具有特殊的親和力,並對這些部分起著主要的治療力。其實三七能保肝護臟,能加強免疫力,還能抗疲勞緩衰老,甚至近些年對三七抗癌也成為研究熱點。三七如神龍一樣,不斷變化出令人驚嘆的神奇。最後,讓我們再回想一遍它的藥性:三七,氣溫,味甘微苦。主歸肝、胃、大腸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