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作者:呼呼貓媽(爸媽內參作者)

01

看《瘋狂動物城》時,最讓我心疼的動物就是狐尼克了。

狐尼克小時候想當一名小騎警童子軍,保護弱小維持和平就是他的夢想。他的媽媽支持他,騎警隊員們也答應了他入隊。

很可惜,在他參加入隊儀式,宣誓著忠誠、勇敢時,那些歡迎他入隊的草食動物們卻粗暴地撲倒了他,給他套上了嘴套。他們始終認為狐狸就是狡猾的,永遠不值得信賴。

「狡猾」這個標籤徹底打在了小狐尼克的心裡,他哭著下了決定:既然別人都認為我是狡猾的,那我也就沒必要再做什麼改變了。

長大后的狐尼克確實成了狡猾的混混,他到處坑蒙拐騙。要不是遇到兔朱迪,他就永遠是一隻狡猾的狐狸,過著坑蒙拐騙的日子,離自己的夢想和本真越來越遠。

有多少孩子正在經歷著小狐尼克的遭遇呢?

毛毛沒有和剛認識的阿姨打招呼,就被媽媽說太內向。自從媽媽這麼說后,毛毛確實越來越內向,見誰都不愛說話了。

亮亮只是一不小心打破了花瓶,就被爸爸罵惹禍精。自從爸爸罵完他后,亮亮確實變本加厲,搗亂的次數越來越多了。

貝貝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就被父母定性為成不了氣候。自從父母評價他不成氣候之後,貝貝確實越來越差勁,考試成績一次比一次差。

標籤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會像一個預定的模子,扣在誰的身上,誰就會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長為標籤形容的樣子,哪怕他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但是,如果你給孩子貼上的標籤是勇敢、善良、永不放棄呢?在這樣的模子下,他們是不是也能變得勇敢、善良,永不放棄?

02

冉寶入園時需要按照幼稚園要求補打預防針,不過在打預防針之前要先抽血化驗。冉寶是不怕打預防針的,但是從沒抽過血。

很多大人在抽血時都不能淡定,何況一個三歲多的小女孩!我實在不想瞞著她抽血的事兒,靠騙把她帶去醫院。也不忍心在她毫無防備時按住她,讓她一邊哭著一邊抽血。

直到看到了一則獻血新聞,我才有了溝通靈感。新聞報道對獻血人員的讚美和認可讓我產生了一個想法:要是讓冉寶帶著榮譽感去抽血,她是不是就不會反抗了?

我和冉寶講了獻血的故事,告訴她獻血的人都是英雄。冉寶聽后很動容,雖然她還不了解「英雄」到底是什麼,但是她完全能體會到獻血是一件會讓所有人都覺得了不起的事兒,她也想當這樣的獻血英雄。

我鼓勵她說:你當然可以獻血,但是要在長大之後。雖然你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獻血,但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讓自己的身體變得強壯,這樣你的血就有更多的力量幫助病人打敗他們身體里的壞蛋了。如果直接把厲害的「士兵和武器」添到血液裡面去就更好了。

冉寶高興得直拍手,問我怎麼補充士兵和武器。我告訴她:只要打個預防針就好了。不過打預防針之前需要先抽血化驗。接著我就跟她講了怎麼抽血,告訴她雖然有一點點疼,不過能看到自己紅紅的血。

冉寶就是在我一口一個「獻血英雄」的稱呼下昂首挺胸地走進了醫院。她不哭不鬧地坐在我的腿上讓護士阿姨抽血,甚至都不需要我去幫她固定手臂。

抽血之後,冉寶自己按著棉簽舉著胳膊,大踏步地走了出來。此時此刻,她驕傲得雙眼發光。雖然只是抽了一小管血,但是那副自豪的表情彷彿自己已經是個獻血英雄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待會成為自我成就的預言。

「獻血英雄」這個標籤就是我對冉寶的期待,這也成了冉寶自我成就的方向,她正朝著成為「獻血英雄」而努力,用她自己的方法,學習著不再挑食,好好吃飯,努力長大。

03

給孩子貼標籤,實際上就是對孩子進行角色塑造。他們會按照你給他設定的角色去表演,演著演著就成了真。

你給孩子塑造了壞角色,他們就按照壞的角色表演,你給孩子塑造了好角色,他們就按照好的角色表演。讓孩子變「壞」的其實不是貼標籤的行為,而是你給他貼了「壞」標籤。

如何避免給孩子貼「壞」標籤?

1、家長不要急於給孩子的不好行為定性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的心愿,這樣的期待使得他們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好。再加上大環境導致的競爭過於激烈,家長們對孩子的「壞」行為更加難以容忍,經常急躁,一發現孩子哪不好就急於下定論。

要想不給孩子貼「壞」標籤,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一次兩次的行為只是偶然,絕對不代表他的全部。

哪怕不是偶然,是孩子所呈現的一貫行為,你也要堅信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改變它們。人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壞習慣壞品性已經形成,也可以糾正。

2、不要以為開玩笑時說的話就不會對孩子造成壞影響

發現孩子打破杯子,就來句「笨手笨腳小姐」。

看到孩子一身泥的進門,就來句「邋遢大王來了」。

你用開玩笑的口吻親昵地喚著你給他們取的新昵稱,這會讓孩子誤解你喜歡他們這樣的行為,他們也就更熱衷於表演這樣的角色了。

3、面對孩子的壞行為,學會用描述性的語言表述他的行為,而不是用角色符號定義他的人格

孩子把果汁撒床上了,整個床單都髒了。

你需要描述他的行為:果汁灑床上了,把床單都染了。我們需要趕緊洗床單,不然就洗不掉了。

你不能定義他的人格:你這個惹禍精,就知道給我添麻煩。

其實孩子也不願意做「壞事」,當壞事發生時,我們要把事情引向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引向責難和否定上。

4、不要說「又這樣」、「總是」、「永遠」、「改不了」這樣的話

這些話會讓孩子破罐破摔,產生我永遠這樣再也不會改變的認同感。經常說這些話的家長實際上是在協助孩子們努力表演「壞角色」,你把他們本來可以改變的道路徹底封死了,讓他們的角色永遠沒有劇終的時刻了。

你需要切斷每件「壞事」之間的關聯,不要把孩子和自己逼進不可打破的「宿命論」里。你要換一種說法,直接表達自己的困擾,然後和孩子一起想個辦法解決問題。

比如:大軍給爸爸打電話,讓爸爸把他的作業本送到學校,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忘帶作業本了。

這個爸爸沒有說:你總是丟三落四,永遠也改不了。

而要說:跟老闆請假,從公司急急忙忙跑回家拿課本,又急急忙忙給你送學校,這實在讓我很疲憊,我太生氣了!今天晚上我們需要好好想個辦法,讓你記住帶作業,也順便讓我別這麼累。

這樣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告訴孩子和自己,生活中出現糟糕的事情很正常,哪怕接二連三的出現。不過沒關係,糟糕是可以挽救的,生活是可以改進的,好好想一個辦法就行了。記住,沒有定性,一切都可以好起來。

如何給孩子貼「好」標籤?

1、孩子的往事就是他們的好標籤倉庫

有一天,我跟冉寶講了一個故事,那是她一歲多發生的事兒:她吃完橘子之後,沒有把橘子皮扔在地上而是扔到了垃圾桶里,非常有規矩。

我對冉寶說:你是一個懂規矩的孩子,在你很小的時候就是。

第二天下班回家后,我發現家裡的凳子、杯子、拖鞋、冉寶的玩具都擺得整整齊齊。冉寶爸用手指指冉寶,示意這一切都是冉寶做的。我用不可思議的眼神望著冉寶,她得意地說:我可是個懂規矩的孩子。

任何一句空洞的讚美,都比不上孩子親生經歷的往事更能帶給他鼓勵。那本來就是他自己,他會更努力地去做自己很小就會做的事兒。

家長就是孩子成長的回憶庫,這座回憶庫裡面又有一座「好標籤」庫。家長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告訴他們那些往事,讓他們知道:他們本來就很好!

2、當個能演戲的好家長

你鼓勵孩子要學會為別人著想,光誇他體貼還不夠,你還得配合他,讓他真的去做關心別人的事兒。

你對孩子說:媽媽在做飯,請你幫爸爸倒杯果汁。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給爸爸倒了果汁,爸爸很高興,誇獎孩子真體貼。

你把韭菜遞給孩子,你說:媽媽很忙,幫我洗洗菜吧。孩子幫你去做了,你熱烈地親吻她的臉頰,誇他真會為別人著想。

孩子慢慢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他越來越願意這麼做,到最後甚至不用媽媽提醒就主動去幫助別人了。

當不了好編輯的演員絕不是一個好家長。你要會引導孩子,為他們定義人設和劇情,然後再做好配角讓他們入戲,讓孩子在你為他塑造的角色中越演越好,最終成為你給他設定的樣子。

3、要像孩子已經成為自己期待的那樣對待他們

你誇孩子是家務小能手,就不能在他要求幫忙洗衣服時拒絕他。你要像他已經是洗衣能手那樣,把臟衣服放心地給他,然後說一句:那就全靠你了!哪怕他洗不幹凈你也要完全依賴他。

如果你拒絕他去洗,那就是在否認他是個家務小能手,孩子以後就不會相信你誇他的話了。

家長的行為永遠比語言的力量大,孩子不是聽你說什麼,而是看你怎麼對他。

如何把曾經的「壞」標籤撕掉?

1、別再像以前那麼對他

孩子演「壞角色」演得盡興,那是因為家長都按照孩子「壞角色」的設定跟他對戲。想要揭掉孩子原本的壞標籤,家長首先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和他們相處。無論語言和行為都要大變樣,讓孩子們察覺到不一樣了,自己沒法再按照「壞角色」演下去了。

2、轉變孩子看待事物的視角,讓他們更加積極

很多孩子根本不用別人給貼標籤,他們自己就喜歡給自己扣帽子。

麗麗幫媽媽去超市買東西,結果少買了好幾個,一下子沮喪起來。她認為自己是個笨蛋,什麼事兒都做不好。

這時候,家長就不能再指責孩子了,他們已經鑽進了自己給自己打造的「壞角色」里,你要幫助孩子齣戲,讓他們換一個想法。

你可以這麼說:其實犯錯誤只是提醒我們有些事情還不太了解。忘買東西是不知道購物前需要列一個購物清單,下一次去買之前先列好清單就不會忘了。

愛自責的孩子,一般都對自己要求很高。你需要幫助他們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把事情做好上,而不是自我批判中。教他們積極的思考方式、給他們機會重新再來。當他們有了成功的體驗,對自己的自信就會增強,從而就更容易從原來的「壞角色」中脫離。

3、給他再來一次的機會

孩子會犯錯,會犯很多次,但是你還是要相信他,讓他知道過去了就已經過去了,明天會是新的一天,你也會變成新的你——可以不再犯錯的你。

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好就剝奪他們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犯了一次錯誤之後停止,那他們的記憶就永遠停留在失敗之中,這種挫敗感會因為遺憾變得更加厚重。家長要幫助孩子發現改進的方法,然後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信任能讓孩子變得更勇敢,更努力。

引用經典育兒書籍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

沒有自私的孩子,只有需要體驗慷慨帶來快樂的孩子;

沒有懶惰的孩子,只有缺乏鼓勵、需要有人相信他正在努力的孩子;

沒有笨拙的孩子,只有舉止需要被人接受、需要多做練習的孩子;

孩子——所有的孩子——他們的優點需要被承認,缺點需要被忽略或改變。

作者簡介:呼呼貓媽,富蘭克林俱樂部簽約作者。80后,來自哏都天津。雖然自己不調皮,卻是一個調皮小妞的媽媽,喜歡寫作,總覺得寫作就像給舊時光拍照,能記錄最美的過往,願文字是生命的最好註解。簡書@呼呼貓媽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