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影片《敦刻爾克》沒有告訴你的那些真實歷史...

原標題:影片《敦刻爾克》沒有告訴你的那些真實歷史...

▲在攝影師帝姆·林奇拍攝的攝影書《敦刻爾克:照片中的真實故事》中,讀者能看見英國士兵在敦刻爾克海灘涉水抵達救援船的場景。

影片《敦刻爾克》中,海灘上士兵的一周,海峽里眾多民用救援船隻的一天,天空中戰鬥機飛行員的一小時,三條線索交叉講述了1940年發生在敦刻爾克的那場著名撤退。

1940年5月,納粹德國的軍隊繞過英法駐守的「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英法軍隊被困在敦刻爾克。從5月26日至6月4日,在德國空軍和陸軍的火力夾擊下,由大量民用船隻和部分軍艦組成的船隊,從敦刻爾克運出了約33.8萬英法官兵,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迹。

敦刻爾克大撤退標誌著盟軍全部退出歐洲大陸,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歐洲大部分地區,統統落入納粹德國手中。無疑,這是一次失敗。但是,撤退士兵中的許多人,包括蒙哥馬利將軍,參加了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他們越過英吉利海峽,重返歐洲大陸,成功開闢了第二戰場。因此,儘管是敗軍之戰,敦刻爾克撤退仍然名垂青史。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結束當天,這樣評價:「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輝煌的勝利!」

銀幕上一晃而過的鏡頭中,藏著英國最接近輸掉二戰的那十幾天

1940年5月到6月的那十幾天,被後來的歷史學者評價為英國最接近輸掉二戰的時間。那時,派往法國的英國遠征軍被逼退到海邊,英國的命運隨著大軍的命運,在這十幾天里懸而未決——這就是敦刻爾克故事的開始。

1940年5月26日,位於倫敦的英國海軍部,收到了海峽彼岸發生危機的消息。比爾·坦南特是皇家海軍參謀部的參謀,他是負責英國遠征軍撤離法國緊急計劃「發電機行動」的主要制定者之一。當他來到海軍部時,他被告知,交通線已經被切斷,德軍的坦克猛烈進攻小城加萊,加萊當時已經有一半的城市陷入戰火。根據情報分析,加萊最多只有一天的時間就會被希特勒的軍隊攻陷。於是,「發電機行動」中另一處撤退地敦刻爾克成為最後的希望。

▲敦刻爾克撤退中被擊傷的民用船隻,回到英國后,被拖走修理。

這些背景隱藏在電影《敦刻爾克》片頭英軍向敦刻爾克撤退時一晃而過的鏡頭中。當時數十萬英軍的困境,甚至英國的命運,從漫天飛舞的德軍宣傳畫「我們包圍你們了」的宣傳畫中,就能看出一二。

事情為何變得如此糟糕?此時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已經沒有太多時間檢討和後悔他們在過去幾個月中,對待德國的政策,簡單地說,敦刻爾克的危局,恰恰是英法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漠視造成的: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但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其諾防線后,並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支援。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完全淪陷。而幾個月的平靜對峙后,希特勒在次年5月突然轉頭攻擊西歐,盟軍完全沒有料到納粹閃擊戰攻擊之猛烈。5月10日,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其諾防線進攻比利時、荷蘭等國。僅十多天,德國裝甲部隊就直插海峽岸邊。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向敦刻爾克撤退,試圖渡過海峽。

從駐守馬其諾防線,到自己被包圍在海岸線上,前後僅兩周左右——正如《敦刻爾克》影片中,月光石號船長道森先生離開港口,駛向敦刻爾克時,對孩子所說的「我們要去的是戰場」——當時的英國甚至沒有準備好這場戰鬥。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敦刻爾克》中,引用了當時在敦刻爾克的一位士兵的話,「幾天來的潰退,不僅缺乏彈藥,而且人員損失慘重。我們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要做什麼。」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新任首相丘吉爾的堅持:戰鬥到底國家終會復興,溫馴投降則會萬劫不復

德軍發動進攻的同時,在倫敦,英國參謀部與內閣正在召開戰時內閣會議,就任剛超過兩周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拒絕了包括外相在內的部分內閣成員提出的求和建議,當即做出執行大撤退行動的決定。比爾·坦南特被派往多佛港,那裡有連接著敦刻爾克的航道,「發電機」開始運行,行動主管是邁克爾·丹尼上校,伯特瑞姆·拉姆齊中將。行動開始的當天也就是5月26日,有超過1300人乘船成功撤退。

不過,5月27日,比爾到達多佛時,德國軍隊已經開始轟炸航道,下午他冒險坐船抵達敦刻爾克。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就在英國海軍向目的地集結時,德國空軍投下了上萬枚燃燒彈和高爆彈,敦刻爾克港口癱瘓。

儘管如此,撤退行動沒有中斷。英國皇家空軍起飛200架次戰機掩護,重創了德軍,這天被德軍稱為「災難的一天」。英國海軍則全力以赴,抽調艦艇前來運輸人員。當時,搭載400人的艦艇需要8小時才能往返,有人無奈地表示,難道要到聖誕節才能完成撤退?由於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隻,坦南特嘗試用防波堤當碼頭,集結人員登上小船后再運送到軍艦上。這條用木板釘起來的不足1200米長的防波堤——正如影片《敦刻爾克》中呈現的那樣,千瘡百孔並且人滿為患,成為敦刻爾克的生命線。就這樣,軍艦和超過20艘英國大型漁船來回海峽之間參與撤退,5000人渡過了海峽。

▲1940年5月26日晚,首批1312人順利撤離敦刻爾克回到英國。

到5月30日,有7.3萬人撤回英國,但是有將近40萬盟軍困在敦刻爾克的海岸,英國海軍已經損失數十艘艦船。後來的幾天里,有時英國海軍一天就要損失超過30艘艦船,甚至因為德國空軍的巨大威脅,撤退行動只能改在晚間進行。6月2日夜,英軍的撤退全部完成,坦南特從敦刻爾克登船回國。

「原本昨夜可以結束任務,但是掩護英軍撤退的法國軍隊,必須留在原地抵抗德軍,因此無法及時登船。」6月3日,伯特瑞姆·拉姆齊中將在致艦隊的廣播中說:「今晚繼續執行撤離任務,我們要讓世人知道英國絕不會棄盟友於不顧。」敦刻爾克的撤退繼續,當晚,滿載法軍的英國海軍「布卡里」號驅逐艦,最後撤離敦刻爾克。拉姆齊宣布「發電機行動」結束。

▲士兵們抵達英國后,民眾為他們斟酒慶賀。

次日,敦刻爾克陷落,4萬留守抵抗德軍的盟軍被俘。整個撤退行動,總共撤回了33.8萬人,而其中英國遠征軍中的25萬人在其後的二戰中,成為英國陸軍的主力。

如今,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紀念碑,以紀念大撤退中陣亡的將士。而在海峽的對岸,一尊拉姆齊將軍的青銅像矗立在多佛山坡上,與紀念碑遙相呼應。很多人都記得丘吉爾的那句「這次撤退將孕育輝煌的勝利」,卻也不應忘記就在敦刻爾克戰事陷入膠著之時,倫敦卻在為「求和還是一戰到底」爭持不下。那時,丘吉爾曾表示,戰鬥到底國家終會復興,溫馴投降則會萬劫不復,他這樣對內閣成員說:「我們將繼續戰鬥到底,如果我們悠久的歷史難免要終結,那只有當我們每個人倒在血泊之中時才會完結。」

▲士兵們平安回國后,民眾不僅為他們斟酒、送上茶點,還有更為熱烈的表達。這張照片和後來時代廣場的「勝利之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敦刻爾克大撤退·數據

從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曆時九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英法軍隊有4萬餘人被俘,有2.8萬餘人死傷。

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軍隊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機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英國空軍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鬥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隻和17艘法國船隻被德軍擊沉。

(王筱麗)

「羅爾斯羅伊斯一梅林發動機,那是我們的噴火式戰機,最動聽的聲音。」海面上,月光石號船長道森先生,淡定地背對三架從英國飛來的噴火式戰機,憑藉發動機的聲音,說出了飛機的型號。他之所以如此了解戰鬥機,是因為他有一位飛行員兒子,他甚至還用兒子告訴他的戰機攻擊知識,駕駛小船躲過了德軍飛機的襲擊。影片《敦刻爾克》中,道森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駕著自己的遊艇,帶著兒子和兒子的朋友,義無反顧地前往正被德軍圍攻的敦刻爾克。

事實上,道森並不是一個完全虛構人物,這個由馬克·里朗斯所扮演的角色,明顯有著泰坦尼克號二副查爾斯·萊托勒的影子。在經歷了1912泰坦尼克號沉船,並在英國海軍服役之後,1940年時已經66歲的他原本在家賦閑。

那是1940年5月31日下午,萊托勒接到從海軍總部打來的電話,稱海軍迫切需要他的船,要求他把船開到指定地點,在那裡會有海軍接手。

為了撤走更多軍隊,從敦刻爾克撤退的第二天開始,英國政府從國內徵用了駁船、漁船、貨船、客輪和私人遊艇。據統計,先後有693艘英國和168艘其他國家的船隻參與了敦刻爾克撤退。查爾斯·萊托勒的「流浪者號」就是其中的一艘,在影片中則化名「月光石號」。面對海軍的徵用要求,這位老海員義無反顧:「假如必須有人開著它過海,那麼必定是我的兒子跟我。」這句話幾乎原封不動地被導演諾蘭放在了影片中。

▲在列車上享受茶點的士兵。撤回英國的遠征軍,成為英國對德作戰的主力,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還參加了諾曼底登陸,在歐洲大陸開闢了第二戰場。

抵達敦刻爾克近海時,是6月1日下午。萊托勒先將士兵安排在甲板下方,他要求士兵儘可能躺下,以便船隻保持平衡。就這樣,甲板下擠進了75名士兵。然後他又安排50多名士兵躺在甲板上。最多只載過21人的「流浪漢號」,結果從敦刻爾克載回了130人。

電影里,「月光石號」避開德國戰機攻擊之後,老人回答為什麼知道戰鬥機知識時,淡淡地說道:「我兒子幫助了你們,他和你們是戰友。」而現實中,萊托勒的確有一個兒子是英國空軍飛行員,他在二戰中獻出了生命,犧牲時年僅22歲。

敦刻爾克撤退只是萊托勒人生中的一段。此前,他曾是泰坦尼克號的二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則是英國海軍中尉,曾擊沉德國潛艇。

「要不要讓婦女和兒童先上救生船?」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沒前,萊托勒向船長提出了這個建議,獲得批准后,他指揮船員放下救生艇。很快,人們意識到救生艇數量不足,排隊等待救生艇的乘客開始騷動,有人爭先恐後地想搶先登船,一時秩序大亂。在緊要關頭,萊托勒快步躍進救生艇,拔出身上的佩槍,穩住了局面。當時,他的槍里沒有一粒子彈。

在盡其所能地把婦女和兒童送上救生艇后,萊托勒才允許男乘客和船員上最後的救生艇,但他自己則拒絕上艇。萊托勒在回憶錄里寫道:「當時我並沒有做殉道者的覺悟,純粹是一瞬間的衝動,就留了下來。」最終,漂在海面上的萊托勒,被一條救生艇發現,他獲救了。正是因為萊托勒等人的堅持,泰坦尼克號上四分之三的婦女和超過一半的兒童得以登上救生艇,這也是人類海難歷史上的救援奇迹。

萊托勒獲救後繼續在海上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萊托勒當上了「加里」號驅逐艦艦長。1918年7月19日,「加里」號護衛一支商船隊通過英吉利海峽時,被德軍潛艇發現。萊托勒意識到,他手上的武器難以在短時間內擊沉對手,他當即命令驅逐艦全速撞擊德軍潛艇。在二次撞擊后,德軍潛艇被送進海底,受損嚴重的「加里」號則順利返航,萊托勒立下軍功,晉陞為皇家海軍中校。

撤離敦刻爾克的蒙哥馬利在諾曼底重返歐洲大陸

儘管影片《敦刻爾克》中出現的德軍並不多,但是事實上,撤離過程中,德軍經過短暫停頓后,一直嘗試紮緊敦刻爾克包圍圈的口袋。一方面,只要氣象條件允許,德國空軍就會轟炸海上和海灘上的英法軍隊。另一方面,向敦刻爾克進發的德軍也加緊了進攻步伐。不過,留守的英法部隊抵抗頑強——就像《敦刻爾克》影片開始時觀眾看到的那樣,他們築起了一道道防線,這讓德軍包圍盟軍的計劃未能按時完成。

有觀眾套用《海邊的曼徹斯特》將《敦刻爾克》形容為「海邊的敦刻爾克」,事實上,地面戰場上的戰事同樣激烈,而在撤離的軍隊中,最有名的軍人或許就是日後參與諾曼底登陸的蒙哥馬利。

1939年9月3日,剛剛升任師長的蒙哥馬利率領第三師,隨同英國遠征軍進入法國。1940年5月,隨著戰事吃緊,蒙哥馬利和大軍開始撤退。「我給戈特滿分,並期望歷史給他以同樣的評價」,蒙哥馬利認為當時做出撤退決定的指揮官戈特沒錯,這樣才能保存英國軍隊的實力。而為了保持第三師的實力,蒙哥馬利也有很多創意。撤退期間,食品供給困難,英國遠征軍只能獲得原先一半的定量。蒙哥馬利為了不讓士兵餓肚子,命令就地徵用糧食和牛。有意思的是,他的第三師趕著「活的配給」牛群行軍,並且隨軍建立屠宰場和麵包房。因此,即便是撤退階段,第三師的伙食和裝備依舊還算不錯。

撤退過程中,為了阻擊德軍的進攻,蒙哥馬利奉命在5月28日也就是敦刻爾克撤離的第三天,一夜之間從防禦工事正面僅數百米的地方橫向撤離,在拂曉前佔領一塊沒有偵察過的陣地,並挖好戰壕迎接德軍的進攻。據說,蒙哥馬利手下的600輛軍車,在關閉燈光的情況下,悄然行軍60公里,成功完成任務。

在敦刻爾克,蒙哥馬利被命令接管第二軍,並指揮部隊撤退。

回到倫敦后,軍長蒙哥馬利隨即請求「官復原職」,他希望回到第三師當師長,以便儘快整編部隊。他的要求獲得了批准,並得知第三師重新裝備后,將渡海返回法國作戰。蒙哥馬利非常興奮,他跑遍全師每一個單位,幾乎與每一個人見面,反覆說著同樣的話:我們出類拔萃,將很快返回法國作戰,這是我們的光榮。

經過十多天的整編,第三師做好渡海準備。就在此時,蒙哥馬利卻獲知法國宣布投降,渡海計劃擱淺。

1944年1月,調任第21集團軍群司令兼地面部隊司令的蒙哥馬利,終於等到了機會,他與美軍一起制定諾曼底登陸的計劃。當年6月,蒙哥馬利協助艾森豪威爾指揮諾曼底登陸。而和蒙哥馬利一樣,當時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法士兵中,據說有近20萬人在四年後的諾曼底登陸中,再次踏上了法國的土地,並最終擊敗了納粹。

關於諾曼底登陸還有幾段插曲。一方面盟軍不斷製造要在加萊地區登陸的假象——這裡的多佛海峽比英吉利海峽狹窄,正如影片《敦刻爾克》中,有士兵談論為何不從加萊撤離一樣,首選渡海地點很容易想到加萊。另一方面為了迷惑蒙哥馬利的老對手隆美爾,盟軍還找了一個和蒙哥馬利長得極像的人在北非冒充他,直到蒙哥馬利出現時,德軍才大跌眼鏡。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