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日本學者認為日本祖先是中國人,韓國又來爭了!

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而跟靠的很近的日本和韓國就一直在研究國家的起源。

關於日本的起源,很早就有學者認為日本的祖先最早是來源於,並且有很多學說來證明,但仔細分析,還是存在一些漏洞的。

先來看看徐福東渡說。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派徐福出海去找尋神葯。徐福帶領500童男女東渡日本,就有學說認為這五百童男童女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不過,據《漢書》記載,在公元前100元的時候日本就存在了,而且裡面還有上百個小國,但是距離徐福東渡也才100多年,100多年時間500個童男女是不可能生那麼多人的。

還有學說認為日本的祖先來自雲南,也有說是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大概是因為在服裝,習俗方面跟古代日本很像,具體沒有史書的記載,無法考證。

看到日本人要承認祖先是人,韓國人坐不住了,有韓國學者立馬跳出來說日本的祖先其實是韓國人。

韓國歷史學家認為古朝鮮有上萬年的歷史了,在5000年之前從帕米爾高原下來之後就往全球各地遷移,其中一部分到了非洲創建了印度文明,一部分到了創建了華夏文明,另外一部分人則到了日本去開闢這個彈丸之地,哺育了日本的武士精神。

哎,不得不令人感嘆,韓國歷史學家太忙了吧,又要爭端午節,又要爭拔河,最近有消息稱,韓國學者打算將幾百年歷史的傳統祭孔大典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韓國學者認為孔子是朝鮮民族祖先的後代。同樣被歸入「韓國籍」的還有西施、李白和李時珍。

日本學者:日本人祖先從划船而來

日本民族起源究竟是哪裡?根據日本研究發現,史前舊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日本列島的路徑有三個,約3萬8000年前的「對馬海路」、約2萬5000年前的「北海道海路」以及約3萬年前跨黑潮的「沖繩海路」,其中沖繩群島的路線,起點更被認為就是源自於台灣。

據媒體報道,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史研究組長海部陽介說,日本人的祖先很有可能是從台灣渡海來到日本,但是這樣以來,當年渡海的人就必須跨越世界最大規模的海流黑潮。

而且,海部陽介希望未來能夠重現這樣艱難的渡海活動。

為了論證「沖繩路線」的合理性,海部陽介教授推動一系列海上航海實驗計劃,初步已於去年完成「史前海船復原」,從「與那國島」出發,駛向距離75公里遠「西表島」。

不過遺憾的是,最終因天啟不佳而沒能成功。

同時,海部陽介還曾到台灣東海岸拜訪當地原住民阿美族部落學習海洋知識,並親自搭乘竹筏下水試划以體驗跨海航行的可能性。

今年團隊擬更進一步嘗試以阿美族傳統竹筏為基礎,以舊石器時代環境與工具為限制的實驗研究計劃,興建可以跨越黑潮之「史前海船」,目的是論證竹材製作的海上交通工具由台灣駛往沖繩的可能性。

對此,台灣史學專家表示,台灣位於東亞島弧的重要位置上,是海洋之路必經的要點,史前時代起即是人類移動遷徒的要津,過去如此,現在更是如此。因此,下一步也將與海部陽介的小組合作,爭取完成對沖繩渡海路線的論證。

在日本,最感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從第一代天皇開始,一直傳到現在,總共延續了125代。而在長達2600多年的歷史當中,居然沒有人想到,要把天皇殺掉,我來當天皇。也就是說,日本到現在為止,都是天皇一家代代相傳,叫「萬世一系」。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這個國家缺乏一種革命的思想。 那麼,日本的第一代天皇是誰呢? 他的名字叫「神日本磐余彥天皇」,是彥波瀲武鸕鶿草葺不合尊的第四皇子。他出身在日向國(今宮崎縣),從九州的日向地區向東進發,經過多場血戰,最終平定了大和地區,建立了一個以奈良為中心,國土範圍涵蓋半個日本列島的「大和國」。公元前660年,神日本磐余彥天皇在今奈良市的橿原宮即位。神日本磐余彥天皇在位長達76年之久,於公元前585年駕崩。駕崩后的謚號「神武天皇」。如今的奈良市有神武天皇的陵園,橿原神宮里供奉著神武天皇。傳說中,神武天皇在神鳥的引領下,統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國。 神武天皇生活的時代,也就是的戰國時代,與秦朝的第八代國君是同一時代。關於神武天皇的故事,目前只有一些傳說,說他很會打仗,也很能種田,是一位英勇善戰,又十分聖明的天皇。 日本歷史上還有一個傳說,說神武天皇其實是秦朝的方士徐福。說秦始皇當年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命令他的大臣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去海上仙山尋找長生不老之葯。結果,徐福帶了這麼一支浩大的船隊來到了日本,長生不老之葯沒有找到,怕回去交不了帳,於是就在日本留了下來,創建了一個國家,叫「大和國」。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寫了一部《史記》,《史記》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書中記述了徐福出海尋找長生不老之葯的故事。在日本各地,有許多徐福上陸地和徐福寺廟、雕塑。 現在還有不少日本人對於徐福是神武天皇的傳說是深信不疑,在富士山下居住著一個大族,大家都姓同一個姓,叫「羽田」,「羽田」在日語中的發音,與秦始皇的「秦」是同一個發音。所以,羽田一族的後人們堅信自己就是當年跟隨徐福東渡日本的秦人後裔。90年代初,日本誕生了一位首相名叫「羽田孜」,他一直跟人家說,他是秦人的後代,是的血統。有一次,我見到羽田先生時,他開玩笑說:「我們可是兄弟」。今年10月22日,日本全國徐福會將在富士山下舉行全國大會,也已經向我發出了出席的邀請,因為我姓徐,他們認為是應該是徐福的後代,換言之,與日本全國的羽田一家屬於骨肉同胞。下次大家坐飛機到東京羽田機場的時候,心裡要想一想,這個機場與的秦始皇還多少有些關係。 日本國雖然有2600多年的歷史,但是它的古代文明,要比落後許多年。所以,日本在古代一直向朝貢,向學習。 《三國志?魏書?倭傳》是正史中記載日本的第一篇文章,共1987字,總括性地介紹了魏國使節團在倭國的所見所聞。使節張政等在日本居留7年,直接調停了「親魏倭王」卑彌呼死後邪馬台國內的戰亂,直至卑彌呼的宗女壹與繼承王位才回國。由於《魏書》比日本最早的史書《日本書紀》要早大約440年,所以《魏書?倭傳》對了解3世紀時日本的情況是極其重要的文獻資料。而日本人要尋找自己國家的歷史,只能從最早的史書中尋找。 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文字典籍《古事記》成書於712年,《古事記》中說神武天皇活了137歲。為什麼能夠活得那麼長?或許真的是因為吃了長生不老葯。這本《古事記》中說,神武天皇建立日本國的日期是公元前660年的1月1日,這一天是農曆,明治時代,日本正式確立「建國紀念日」時,把它換算成公曆,結果就變成了2月11日。 到現在的平成天皇為止,日本的天皇總共有125位。在這125位的天皇當中,最有名的天皇應該有3位,一位是隋朝時期的女皇——推古天皇。她幹了什麼偉大的事呢?她向派遣了使者和僧人、留學生,向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讓日本社會進入了一個文明的時代。他有一個很優秀的外甥,叫聖德太子,聖德太子根據當時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定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國家憲法,叫十七條憲法,這部憲法的第一條的第一句話,就是「以和為貴」。第二位天皇就是晚清時代的明治天皇,他實行了明治維新,讓日本打開國門,全面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制度,實施了亞洲國家中的第一次改革開放,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從一個農業、漁業為主的一個貧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了亞洲工業大國和經濟軍事強國。第三位,就是昭和天皇,他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給等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在古代,日本為了保持天皇血統的純真,一般不允許與皇族以外的平民結婚。但是日本的第五十代天皇,叫恆武天皇,據說他跟一名在日本的朝鮮半島出身的美女結婚。所以,日本的皇室中,參合了朝鮮半島的血統。所以,日本有一種說法,說當初日本為什麼要佔據朝鮮半島實行殖民統治,就是為了讓朝鮮半島歸屬日本,以此來說明日本天皇的血統是正宗的,身上流的都是日本人的血。

平成天皇和美智子皇后是一對恩愛伉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宣布投降,天皇被剝奪了對國家的管理權和統治權。同時,日本的皇室貴族也大多被剝奪特權削為平民,天皇家只保留了直系的三戶人家。這樣一來,皇室成員中女性是越來越少,當時的皇太子就是現在的平成天皇,他娶的妃子,就是一個民間女子,也就是日清食品公司老闆的女兒美智子,就是現在的皇后。那麼現在的皇太子也以父親為榜樣,娶了女外交官雅子。雅子雖然是平民女子,但是她的爺爺當過海軍大將,她的父親當過日本外務省常務副部長,在古代,也算是一個貴族家庭。即使如此,日本天皇對於血統還是十分講究,他在幾年前動手術需要輸血,宮內廳為了保證天皇身上的血液的純正,不允許使用民間人士的血液,而是由天皇自己在手術前,抽出一部分血儲存起來,然後在手術時用自己的血給自己輸血。 到2016年,日本國建立已經2676年,但是日本真正意義上的首都,卻只有三個,1300年前,日本建了第一個首都,叫平城京,也就是現在的奈良,當時是的唐朝時期,奈良城完全是按照長安城的模式建造的。所以我們現在已經見不到長安古城的模樣,但是你在奈良依然能看到長安古城的模樣。公元794年,恆武天皇決定遷都,為此他專門請了風水先生,按照的風水學的原理選地方,結果發現京都三面環山,南面是平原,東西有兩條河流穿過,是一個可以作為千年古都的好地方。於是,恆武天皇下令按照長安城的模式,建成了一座東西寬4.5公里,南北寬5.2公里的京都城。 所以我們現在去京都的時候,可以看到一種地名,叫了一條二條,三條,四條,一直到九條。一條就是一條道路,也就是環繞皇宮的環城線,相當於我們現在概念中的一環二環。這就是當年長安城的街道模式。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從京都來到東京,當時的東京叫江戶,他看到江戶城三面環山,一年朝海。所以他決定遷都,並把江戶城改名為東京。所以,東京成了日本國第三個首都。傲慢的京都人到現在為止,還堅持認為,明治天皇是被一部分官僚綁架到東京去的。所以他們都認為,天皇的心是留在京都,而現在只是在東京出差。日本的首都依然是京都,而不是東京。

每次看大河劇和電影,日本人都把他們的古代、近代的英雄豪傑塑造的高大威猛,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還沒有和弓高的日本武士,有很多日本學者都說成吉思汗就是逃往蒙古的源義經,但源義經身高只有131CM,這是個沒有馬凳就上不了蒙古馬的選手。

至於其他的人物嗎,有著「戰國第一猛將」「日本之張飛」的稱號的本多忠勝,身高140cm左右

宴會中的日本家庭

真田幸村不過163cm,武田信玄才162cm

德川家康156cm,上杉謙信156cm,豐臣秀吉比印象中高一些,140cm.

武田赤備總指揮山縣昌景身高才130cm,德川綱吉不過124cm

身型矮小的日本武士卻弓馬嫻熟。但由於身高太矮,讓日本人在日俄戰爭的白刃戰中吃了不少虧!

成年的日本武士和孩子相比,沒差多少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日本軍人

八國聯軍侵華時候各國各派出一個軍人代表合影,按照大小個排隊,最右的日本軍人····

1938年武漢淪陷,軸心國的盟友,義大利使館區駐防的部隊排隊迎接日本兵的到來

日本兵和美國兵的身高差····

前日在圖書館借得一本日本史學家滕原彰的《日本軍事史》,作者曾經作為侵華日本的一個分子,抱著批判軍國主義、杜絕戰爭的態度寫的這部史書,書是從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寫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結束,這本書據說寫得很客觀。本想好好研究一下,開始卻對日本的武士沒有完全弄清,於是查閱各種資料,網上進行各種搜索,整理出以下內容。本內容我發到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軍迷學堂」之中,閱讀該書的其它筆記及感想也準備在那裡推送,感興趣的朋友可搜索並關注這個公眾號,裡面的東西都是我的原創。下面書歸正傳:

早在日本平安時代(794年)之前,除了奴隸以外,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有義務成為天皇徵兵的對象。一旦被征,當兵期間所需必須自己提供,如果不想去服役,可以通過交納重稅來代替,因此底層農民成了天皇軍隊的主要成分。他們戰鬥力低下,以至於在與本州北部土著作戰時很難取勝。所以當時的恆武天皇開始提出,誰能幫他討伐誰就可以被授予征夷大將軍的稱號。於是,自9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組建自己的私人武裝,一則用於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二則可作為覬覦征夷大將軍的資本。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士兵這一職業變得相對專業起來,也就逐步造就成了武士這一階層。

平安時代的日本士兵

在12世紀末,由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並創立鎌倉幕府,統帥天下軍政要事,這標誌著武士時代的來臨。自此,日本的軍事首領大多襲用「征夷大將軍」這一官職實施統治。這一期間,日本的武士地位得以鞏固,他們完全脫離於生產者,有的以主人供養為生,高級的靠領取國家俸祿為生,直接對其領主負責。武士和其主人的關係,類似於歐洲的封建領主與騎士的關係。說白了,你拿錢養我全家,我盡心儘力練好武力本領,為你效忠。那對於那些那些失去主人或封祿到處流浪的落魄武士,就是後人所謂的浪人。他們四處惹事生非,即便是在日本國內,也是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只是統治階級為了避免國內矛盾的激化,就常常默認或慫恿浪人的種種劣跡,尤其是對外武裝侵略、四處掠搶等行為。

鎌倉幕府時代的日本武士

直到江戶時代,即德川幕府統治日本的年代,它的時間跨度為1603年到1867年,相當於明代的萬曆年間到清朝同治六年期間。在這一時期,日本社會將人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統稱「四民」,其中的「士」就是指武士階層,屬於統治階級,而其它的農、工、商則屬於被統治的平民階層。

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武士

武士階級也被劃分為不同等級:幕府將軍是這個階級的「老大」。將軍下面是諸侯,也叫「大名」,他們就像民國期間的軍閥,依靠自己的武士割據一方。他們的領地叫做「藩國」。大名的家臣叫藩士,藩士也有自己的家臣和武士。這樣,從將軍到士卒所形成的一個龐大武士階層體系就得以形成。

不知道他是武士還是浪人

1868年,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標誌著日本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其中一項改革就是廢藩置縣,也就是廢除諸侯的封建領主統治權,把他們的領土收歸國有。同時,改革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階級吃國家俸祿的特權。這一改革造成的影響,使得武士階級迅速瓦解了,他們中的少數級別較高的變成了大地主、大資本家和銀行家,中層的變成了商人、自由職業者和高利貸主,而人數最多的下層武士則大量破產,變成了無產者。於是,日本社會上浪人數量驟然增多,據說當時有10餘萬眾,這就在日本社會上形成了一個具有新的階層——浪人階層。他們精神上以天皇的武士自居,物質上卻已經窮困潦倒,又放不下架子出苦力,除了打打殺殺也沒有其他技能,因此很多人不務正業,到處惹事生非,很多浪人為日本軍部所用,或徵招入伍,或被派到其它國家從事諜報、偵察和特務等角色,充當著日本侵略擴張的先鋒,在亞洲各國四處從事非法買賣,組織黑社會,極盡作姦犯科之能事,犯下累累劣跡罪行。但有些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將他們描繪成為武功高強,行俠仗義的類似武俠的形象,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其中的本質區別。

很多當年的日本浪人都變成了侵華的日軍

「動物世界」里播過馬達加斯加島的環尾狐猴,看到狐猴走路時豎著長尾巴的滑稽模樣,總覺得很眼熟,現在想起來了,是不是和古代日本「屁股上插旗子」的士兵很神似?

說屁股插旗子是開玩笑,其實,日本士兵是在背後插旗子:背後有個布制的空筒,套住旗杆縫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日本人打仗時,士兵的背後要不厭其煩地插著一桿旗子?要知道,雖然行軍衝鋒時万旗飄飄,看上去很拉風的樣子,但背後插著碩大一面旗子,士兵跑起來頂著風,增加了阻力,豈不是更加辛苦?日本人為什麼固執地不肯拔下這個累贅?

旗幟,是古代戰爭的標識物,用來區分敵我、誇耀軍容的。日本人的旗幟也不外如此,只不過對人來說,日本人的各類旗子實在多了點、亂了點。

圖:形形色色的日本旗。

首先,日軍部隊都有軍旗。軍旗軍旗,一軍之旗,代表這支軍隊。軍旗上一般繪的是將領的家徽,也有例外的,比如武田信玄著名的「風林火山」軍旗,再比如侵朝猛將加藤清正的「南無妙法蓮華經」軍旗。軍旗一般都高達一丈,是由專門的旗手所持,這個不是插的;

其次,日本還有個類似於古代主帥旆旗的中軍大旗,叫馬印(馬標),這是一軍主帥的標誌物,一支軍隊獨此一個,別無分號。有資格在主帥帳中持馬印的,都是軍中的勇士。馬印中,比較出名的是豐臣秀吉的「千升瓢簞」(金葫蘆)馬印。

最後,才是本文所談的旗子——日本人稱士兵背後插的旗子叫「指物旗」。

圖:士兵背後的「指物旗」

字面上,「指物旗」就是指示、辨認的旗子,不難理解吧。日本人還真不是耍帥,因為如果不插旗,士兵打仗時搞不清敵我,難免自相殘殺了。

日本從室町幕府時代以來,天皇一直是傀儡,幕府將軍也大權旁落,地方上諸侯割據,不大的國土卻分為幾十個「國」,這些「國」的統治者叫做「大名」,就是一方的土霸王,擁有自己領土的人事、財政、法治、軍事權,擁有獨立的軍隊。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很好戰,隔三差五要和鄰國打一仗,農民平時插秧耕田,戰時抓個長矛當足輕。軍隊打仗,誰都知道統一鎧甲整齊劃一最好,但眾所周知,古代日本很貧窮,物資極其短缺,對於大名來說,要給每個士兵都配備同樣的裝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麼,怎麼避免混戰中,自家的刀砍到自家人呢?造價廉價、方便辨認的「背後插旗」應運而生。

圖:沒有旗子,日本人就沒法打仗了。

再有。每個大名都有自己的軍旗,但是,為了爭奪權位,大名的內訌很厲害,經常是老子和兒子斗,哥哥和弟弟斗,臣子和主家斗,戰場上兩軍對陣,軍旗的矛盾就出現了:大家是一國人甚至一家人,軍旗上自然用相同的家徽,打仗時怎麼區別敵我?區分敵我的「指物旗」啊,由士兵插在背上,雖嫌累贅但一目了然啊。老子這邊插紅旗,兒子這邊插白旗,OK,開打。

士兵插在背上的旗子,沒有軍旗那麼講究,一般就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布旗,顏色統一,上面繪有大名的家徽,稍微有身份的武士可以寫上自家大名,戰鬥時可以背著旗子大喊「我鷲田三郎左兵衛討敵來了!」

圖:旗子上寫名字的武士。

順便說一句,背後插旗,並不是日本人才有,只不過大規模插旗子確實是日本軍隊獨家專利。古代軍隊,也有背後插旗子的歷史,只不過記載和圖像非常稀少,但並不是評書、京劇里那種枝枝杈杈的「護背旗」,而是叫「靠旗」、「背旗」。河北安平的東漢墓、四川瀘州的南宋母出土的壁畫和石像中,都有武士背後插旗的畫面。明代名將戚繼光的部隊里,也有專門插「背旗」的旗總,用來傳遞命令;連清代士兵也有背後插小旗的記錄。

至於國外,背後插旗、馬鞍上插旗,在古代戰爭中都是司空見慣。要說耍帥,波蘭的翼騎兵甩日本人十八條街。我是顯克微支的冬粉,以後有空會聊聊曾經無敵歐洲的波蘭騎兵。

最後,用一張古代軍隊的獵獵軍旗圖結束這篇短文——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